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纵横家、阴阳家、墨家、名家、儒家

纵横家出现在战国时期,一些具有辩才的谋士对列国整治进行讨论,因而形成了“纵横家”。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鬼谷子。

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对七国局势进行分析,形成“合纵”和“连横”两派的主张。

合纵思想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而连横思想则是建议秦国联合齐国或者楚国,对另外四个小国进行围剿。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纵横家们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熟悉,善于辞令和权术,他们大多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也是中国五千年中最早的外交政治家。

由于纵横家经常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为君王出谋划策也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因此,常被视为利欲熏心的小人,没有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

相对其他学派而言,纵横家真正活跃的时间十分短暂,但他们的论辩才能和外交思想却是历代可以借鉴的一笔精神财富。

阴阳家是活跃于战国中期的一个学派,因为提倡五行学说而得名,也称作“五行家”或者“阴阳家”。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他发展了原始的阴阳五行之说,将五行与人生、政治、国家等相联系,认为一切社会活动都存在五行相克相生的内因。

“阴阳”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五行”则是出现在《尚书》。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产生了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因此,阴阳家的学说大多是从《易经》和《尚书》中提炼而得。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中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则是“五德始终”说,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由五行相辅相克决定的。

阴阳家的主导思想是用五行学说决定政治的走向,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阴阳家一直发展到汉代初期,仍然是一种活跃的学术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阴阳学家的部分内容融入到了儒家体系,还有一部分进入道家,而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解体消失了。

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得名于创始人墨翟,世人称为墨子。墨家在先秦时期极为兴盛,但是到了汉代初期已经衰落,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基本上完全消亡。

墨家在先秦时期代表了手工业者的利益,他们不满儒家的贵族特权,反对儒家的烦琐礼仪和等级秩序,认为天下人人平等,而且“爱无差等”,无论是奴隶还是贵族都应享受人的权利。墨家学派的学者大多数来自社会下层,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他们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作教育的目的,将艰苦实践作为践行墨家理论的基础。因此墨家学者居住在野外草棚当中,不穿华服,不食珍馐美味,身体力行最简朴艰苦的生活。

墨家从墨翟开始有了巨子,巨子是墨家最高领导者,所有的墨者都必须听从巨子的安排。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倡导“兼爱”与“非攻”,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坚持心中的信仰。在墨者中有一些从事谈辩者,被称为“墨辩”;从事武侠者,被称为“墨侠”。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而且要坚持墨者的克制己身的传统,当现实与信仰相矛盾,墨者宁可辞官也绝不妥协。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派,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但在生活态度上有些古板和唯心主义倾向。墨家学派对墨者的个人情操和道德水平要求极高,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墨者的标准,因此,这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人数渐少,直至衰落,而墨侠一派则逐渐演变成不受官方约束的游侠。

名家是战国时期以诡辩著称的学派,公孙龙是名家的核心人物。

名家是战国诸子百家之一,喜欢钻研“名实关系”,偏好辩说理论,开启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道路。名家最著名的一个论题是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

在“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中,白马是个别概念,马是普遍概念。严格地说,这个具体的白马只会与个别相联而存在,而马的概念也只能通过白、黄、黑等个别的马而存在。

这个论题凸显名家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事物的统一性中包含着差异性,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有矛盾又有统一,所以“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不是表示简单的等号,而是表示一种辩证统一。

除了白马非马之外,名家著名的命题还有许多,比如“坚白石”探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狗非犬”探讨口头与书面的关系、“飞矢不动”是较早的相对论研究、“犬可以为羊”是较早的生物学研究、“鸡三足”和“目不见”探讨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等,对很多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

正是由于名家的出现,才填补了中国辩论哲学的空缺。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并集合了与此相关的所有学说和准则,是中华文明中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儒家思想由孔子最初创立的,逐步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准则,他总结出了一套有关“仁”的伦理思想,是以孝悌为基础,主要内容为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的具体阐释。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主张“仁者爱人”。后来,儒家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是仁义的,人之所以会变坏是受到了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而荀子则坚持“性恶论”,认为人性的善恶都是本质已经决定的,一个人有可能变善也有可能成恶,这要由后天的伦理教育所决定。

儒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它对宗教的伦理学进行诠释,儒学并不是一种宗教形式。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儒学发展成新儒学,即董仲舒儒学,极力将儒学信仰化和宗教化,并逐渐发展出儒教。此后,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将儒家主流思想延续下来,并对政治和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绝对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持续最久的意识形态,每个时代都对儒家学术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后世解读儒家经典的著作无数,各朝统治者选拔官员和人才多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

“儒分为八”是什么

孔子是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弟子学生众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相当复杂,而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因此在孔子去世之后,弟子对他的言论和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一些歧见。到了战国中后期,逐渐分化为八个不同流派,称为“儒家八派”。《韩非子》的《显学》篇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胡仲良氏之儒,有也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诸子百家形成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相对独立,所以各学派用自己的方法寻求政治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不稳定的年代,各国纷争此起彼伏,为了寻求一方安定,君主们开始招贤纳士,欲用不同的学说强大自己的国家达到霸主的地位,所以为诸子百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在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极速发展,于是出现了士级阶层,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同时,当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而当时的学者们都试图劝说各君王用自己的观点治理朝政,因此便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

诸子百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的学说立派,才开启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浪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都是谁?
诸子百家都有哪些大家?
传统文化诸子百家, 到底有哪些子, 几个家? 他们能起什么作用?
诸子百家指哪十二家学派,它们的创始人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高频考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