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英帝国的衰落

      经历了19世纪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也逃不掉成败兴衰的帝国宿命。

      进入20世纪以来,大英帝国像一只衰老的狮王,面对后起者的挑战越来越力不从心。不管是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还是最后接替霸权的美国,大英帝国在与挑战者一次次的碰撞冲突中一步步走向解体。然而任何国家的衰落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端倪在十九世纪末便已显现。

                      01盛世危机

      英国是19世纪遥遥领先的世界大国和海上霸主,当时有着世界工厂的称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引发了政治与社会变革,英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倡导者,也是早期议会民主制的诞生地。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几乎所有重大发明都来自英国。不管是珍妮纺织机还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或者是铁路之父乔治·斯蒂芬森1830年建造的世界上第一条公共城际铁路线。此时的英国作为世界科技中心,各种发明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深刻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德国与美国的强势崛起,无疑分走了英国独霸的光辉。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英国的科技优势大大缩小,在创新带来的垄断效应递减的趋势下,创新的规模效应越来越重要,换言之比拼的就是国家体量了。就这一点来说,英国身为岛国的劣势开始显现:本土面积与美、德都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美国,地理条件极为优越,可以说是一个加强版的英国。处于新大陆(理论上也可以算作一个大号岛国),资源丰富,便捷的河海联运,加上增长迅速的人口,巨大的体量,无不对英国霸权造成巨大挑战,而事实也是如此。

     十八世纪时英国本土产小麦便不敌北美廉价小麦,开始放弃在本土大量种植小麦,转而从美洲进口粮食。工业产值也在十九世纪末期也逐渐被美国追上。

     1894,这一年东方清国在战争中输给了崛起中的新兴国家日本,在西方也发生了一件当时英帝国人民不太关注的事--美国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越英国位居第一。对于如日中天的英国人来说,美国人此时还是乡巴佬、暴发户的代名词。身负世界第一优越感的英国人并未发觉,世界格局正悄然发生改变。

钢铁产量与制造业份额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得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美国凭借国内市场与资源优势,加上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国内产业慢慢发展壮大,开始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德国1871年统一后,工业实力迅速发展,在一战前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国。

     而当时据有世界上最广阔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拥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为何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呢?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英帝国依靠榨取殖民地的资源和人力,帮助英国本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但也让英国跌进了资源陷阱。当英国工业依靠贸易保护,无需和他国竞争便能倾销到殖民地市场时,资本家便会失去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的动力,反而更愿意将资本投入到利润更高的金融业。

伦敦金融城

     劳动创造价值,创新驱动进步,靠掠夺和食利只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堕落,但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却敌不过人性中耽于舒适区的劣根性。西班牙帝国兴于美洲贵金属,衰于美洲贵金属;大英帝国兴于殖民地,衰于殖民地;美国兴于金融霸权,衰于金融霸权。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便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

     当国内市场开始饱和时,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都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而此时整个世界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新兴列强们不满足于当前国际秩序,也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

一战前列强在非洲殖民地分布(图源:地图帝)

                    02皇冠落地

     新旧强权的矛盾愈发激烈,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虽胜,代价是失去一代人,国力严重下降,战后爱尔兰获得独立,印度的独立浪潮也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让本就岌岌可危的殖民体系难以维持,面对纳粹在欧陆扩张的军锋,英国在耗尽财政储备后不得不求救于美国。为了应对德国的潜艇封锁,保住海外领地向英国本土供血的大西洋运输生命线,英国不得用大西洋8个岛屿换取美国50艘老旧驱逐舰。随着战争的持续,不断增加的债务(大部分是美债)让英国不堪负重,可以说此时的大英帝国如果没有外部支持将无法独立抵抗。面对英国的虚弱,此时独善其身,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开始露出了真正的面目。

     19425月斯大林派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美,罗斯福在与莫洛托夫的谈话中抛出了希望未来美苏两国共治世界,肢解英法荷殖民地的信号,斯大林得知后与罗斯福一拍即合。

    1944年,决定战后几十年国际金融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 规定未来以美元兑换黄金,成员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开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时代。战后美国一方面借助马歇尔计划,扶持欧洲诸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欧洲经济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北约将欧洲诸国的国防安全牢牢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1947年大英帝国皇冠上最璀璨的宝石印度的独立,对英国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英皇丢失了印度皇帝的头衔,皇冠落地,皇帝成国王。但此时拥有亚非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仍死而不僵,直到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最近航线。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来往的主要通道。

苏伊士运河

     大英帝国如果丧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等于失去了对亚非殖民地的控制。

    1956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爆了苏伊士运河危机。10月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入侵埃及并军事占领苏伊士运河区。事发后,美国开始对英国实施非正式的石油禁运,并表示在英国接受停火协议之前不会向英国提供财政援助。苏联也威胁称如果英法以不退兵,将向埃及出兵。美苏两国的联手施压以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谴责,让英法被彻底孤立,走投无路的英法被迫撤军,国际威望一落千丈。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国再也无法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殖民地纷纷独立。如今英国只剩下少数人口稀少的海外领地。

英属殖民地独立时间及当下英国海外领地

     几百年前英国人从英伦三岛出发征服世界,现如今失去了殖民地的英国又缩回到英伦三岛,变成一个区域国家,再也不是一个全球帝国了,这也标志着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对于英国人来说,一切好似回到原点;但对于那些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来说,英国人撤出时也不忘“埋雷”,曾经施加过的伤害更是永远不会被忘记。

     英国回归到它本来该有的位置,继续和它的欧洲大陆邻居们相爱相杀。经济上起起伏伏,政治上反反复复,英国或许还是那个英国,但世界却已不是当初的那个世界。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美关系的变迁与英国的世界地位
悟空问答
英国为什么会衰落,是制度原因吗?
大英帝国是怎么走向衰落的
1800-1850年世界十大强国排名和评分
为何英国打赢了“二战” 却丢掉了绝大多数殖民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