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王朝1566》:金牌编剧刘和平和他的历史矩阵

提到国内顶级编剧,尤其再加上一个“历史剧”的限定词,那么很多观众一下就会想到编剧刘和平。

他的“王朝三部曲”——《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北平无战事》(《北平》一开始的取名为《最后的王朝》,延续了他的“王朝”系列)所能达到的高度,算一算豆瓣分数的加和(《雍正》9.2,《大明》9.7,《北平》8.9),是当之无愧的金牌编剧了。

三部曲中,笔者尤为欣赏《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是集史料戏剧性艺术美感于一身的有着丰富史观和观赏性的影视作品。

刘和平和他的史观

史料的扎实,出自于刘和平深厚的史学功底。

看刘和平的生平就可以知道,从小看戏、学戏的他,既精通于戏剧表达,又深谙于传统戏剧以来的历史书写与人物摹画。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舞台剧《甲申祭》,一出手便斩获了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刘和平便开始在历史剧的深度向纵深,从《雍正王朝》到《北平无战事》(当然,除了“王朝三部曲”,其间还有《李卫当官》、《沧桑百年》这样的历史剧),能够看到刘和平从依托于历史到游走于历史的脉络。

《雍正王朝》是依托于二月河先生的小说而作的,其影视改编能依稀看到刘和平的史观,但此剧之于刘和平最大的亮点,仍聚焦于语言、语感的高度。刘和平自己也说过,这部剧,你能闭着眼睛听完。这对其语言是何其的自信度。

但到了《大明王朝1566》,能清晰的感受到刘和平强大的史观统摄着故事,或者说嘉靖和海瑞这两个人物。注意,是刘和平笔下的这两个人物,而不特指历史中的嘉靖与海瑞。因为在剧里,刘和平已经注入了个人理解加诸戏剧人物身上。

这一点,他在采访中也曾说到:

在写《雍正王朝》时,我对帝王的认识还停留在托尔斯泰那个哲学命题上:“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但当我再来认识嘉靖皇帝的时候,我发现“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囚徒”了。改编《雍正王朝》时我必然要受到小说的制约,而创作《大明王朝·1566》时我已经能够做到“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苏东坡语)。

—— 刘和平的文化访谈

再到《北平无战事》的时候,可以看到几条江流奔漫而出。假如说《大明王朝1566》的流向还只有长江水清、黄河水浊,由皇权及其掌握的司礼监与严党、裕王一派的三处制衡;《北平无战事》从一开始就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每个方向撒开了去,就是一条汹涌的支流。虽然依稀有一些蔓道旁支错综太广,导致最后江流收束没能更好地百江入海、磅礴激荡。但此时的刘和平,已然摆脱了模式、题材、方法的束缚,开启了个人化的历史剧创作。

一般创作过历史题材的创作者能够感受到,如果没有丰富的史学知识,很容易犯下常识性的错误,闹出诸如孝庄文皇后生前自称“我孝庄”的笑话,但其实如果对于史料掌握过多,又容易被历史所束缚,不敢注入更多的想象力。而刘和平在这一点上是真的能站住历史创作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如开篇改稻为桑这样剧情推动的核心,也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居然是刘和平自行虚构出来的。还有为了剧情的好看,或者说是为了刘和平史观的表达,安排了一场全剧最终的嘉靖与海瑞的会面。

能这样游于心,恣肆纵横,不得不说,是刘和平已经能将史料信手拈来,而形成了自我体认中的史观的结果了。

君臣:囚徒与媳妇

《剑桥中国明代史》在评述明代制度时曾提到,明朝因废除“丞相制”而引起的权力改组,使得中央政府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一方面,明制是“有卿而无公”,各部平列,总其成者是皇帝,内阁仅是顾问参政,一旦逾权,是“权臣弄权”。另一方面,在制度已定、机构齐全后,皇帝在处理帝国事务中不再起积极的作用,官员们只希望皇帝成为他们道德和才智的典范,故黄仁宇先生说“君主已经是一个高度程式化的位置,以致没有一个有思想的人能够安坐龙椅”。

所以才会有了刘和平认知的:“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囚徒”。

而相对应的群臣,刘和平找到了一个最恰切的形容——“媳妇”。窃以为,这一组群像,是剧中最生动、形象,具有共鸣和情感依托的。

关于“媳妇”的解释,刘和平很慈善,没有像《北平》一样,把一切都收着写。他借人物之口,解释了这群“媳妇”的难。

一处是嘉靖问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对浙直总督胡宗宪的评价时,吕芳说:

“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

刘和平更慈善的,是借内阁辅臣徐阶自比,再清晰地点了出来: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间的媳妇,凡事但按着媳妇的职分去做,能忍则忍,该瞒则瞒,尽力顾着两头。实在顾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胡宗宪、徐阶、严嵩——都是“媳妇”

然后我们会发现,胡宗宪难,难在出身严嵩门生,既要顾着严阁老、小阁老,还不能缺了“忠”字,违了嘉靖,甚至裕王,下面还有浙江几百万民众,和戚继光带着的将领剿倭寇。王庆祥老师饰演的胡宗宪,仿佛连每一个皱纹、褶子、躬身,都在诉说:“难、难、难。”

但是严嵩也难。有人说刘和平就喜欢给历史人物翻案,因为他将臭名昭著的严嵩写出了一些被“了解之同情”的地方(陈寅恪语)。尤其是电视剧里有一段:

嘉靖把严嵩叫去痛斥一顿,大雨倾盆,在雨地上严嵩把严世蕃的伞扔掉了,告诉他:“我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能够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皇上呼唤的风雨我遮挡了20年。”

然后我们就能看到,就因为巡盐收回来的500万,嘉靖只分配到了100万,一怒之下,严党就倒台了。

裕王党为此所谋划、前赴后继死了那么多重臣以及无计数的百姓的案子,就这么结了。有一些讽刺,以及唏嘘。

然而更唏嘘的,是严党虽然倒了。再继任的徐阶们,未必就不是又一个严党。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徐阶也是屯田并地的大地主,这一点在剧中也有提到过。在故事最后,裕王看到徐阶的家人圈地不法,大发雷霆:

“什么六、三、一,六成归田主和棉商,三成归朝廷,才一成给百姓,这样做和严嵩严世蕃他们当年在浙江改稻为桑有什么两样?你这就给我把徐阁老叫来。”

当然,这也是明朝祖制所导致的。这里要说开来,就是另一篇文章了。其实这也是刘和平之前为了做下半部,写张居正改革所留下的一个口子。

阴阳:此消彼长

刘和平曾谈及他对《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的设定,是从嘉靖与海瑞,这一阴一阳中来的:

“全书从天象说起,也就是从'无极’说起。书的开头就说嘉靖三十九年整个腊月到四十年正月十五都不下雪,然后说到'太极’。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接着阴极阳生,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嘉靖、海瑞这两个人是故事的发动机,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八卦,都围绕阴阳两极,也就是这两个人旋转。”

所以在《大明王朝1566》中,围绕着阴与阳,始终有一根制衡的弦在拉锯,嘉靖与朝堂、裕王与严党、司礼监与内阁、海瑞与乱象。除了嘉靖与海瑞是至阴和纯阳,余者都在阴阳中此消彼长。

嘉靖与海瑞

刘和平提及其构思时说道,他的作品没有完,《大明王朝1566》只是上半部,下部要写到万历十五年(1587)。据说下半部刘和平本拟以张居正为主要创作对象,但因接触众多史料之后无法认同其理念,遂作罢。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被寄予厚望的《1566》当时在湖南台播放的时候收视率过低,导致了后续的计划搁浅。

插一句,很多人很难想到,像湖南台这样以娱乐立台的,居然会投拍以及播出《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正剧。其实《大明》之所以最终能与观众见面,离不开当时湖南台台长欧阳常林的鼎力支持。当然,也是因为此剧的播出,成为了湖南台发展走向的分水岭。至此之后,湖南台就“沦落”为了娱乐向的芒果台。这是插曲。

说回《大明》,从剧名就能看出,刘和平的立意在阴阳相协、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的架构。

嘉靖是阴、海瑞就是阳,只有相互制衡才能在无限扩大戏剧张力的同时抽引出剧情走向,刘和平作为编剧,是主导人。这是针对戏剧性而言的。

而在朝堂的掌控上,严党与裕王党互为阴阳,嘉靖作为君主,又是这盘棋的主导人。这在全剧的最后,由嘉靖的口而出: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很多人将这段话引为至理,拍手称赞。确实,作为管理者而言,站在这样立场与思维中,无可厚非。

但是道理正确就是事实正确吗?帝王之术就是治理之路吗?直臣的亲赴后继、百万生民的命如草芥,不过都是为了成全“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吗?

阴阳消长到了这里,阳已经暗了,阴便留在了明朝。

1587,万历十五年,正是海瑞逝世的那一年。万历中期再也无法复现嘉靖朝时的阴阳制衡,《明史》言:“门户纷然角立,邪党滋漫”,明朝彻底走向了滋阴抑阳的时代。

结语:于历史琐屑处

明朝的历史好读,也不好读。

好读之处在于,传统政治于明代又一变,现代中国大体由明开始。所以它离我们很近,影影绰绰里,总能看到当下的影子。

但明史也不好读,皆因有时翻来覆去数十年,几乎全是一些“轻佻琐屑的故事”。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开辟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他将对历史的叩问放置在了字里行间的琐屑处。于是一些平平无奇的年份和事件,便促成了历史发展的因由。

刘和平曾这样说他的历史写作:“从有字处去读,还从无字处去读:把那些史料记载中删去的造成历史结果的因果事实读出来,把那些被'王官之学’的政治史官们歪曲纂改的真正事实也读出来。”笔者再加一条,把那些被大众传播所固化的人物形象也读出些不同来。这样之于历史,我们方可保有更多的“温情与敬意”(钱穆语)。

当然,这样的“温情与敬意”除了刘和平,整个《大明王朝1566》的剧组都在付出着。

笔者印象很深,在导演张黎的一段采访中看到过:

“那个组出奇地平静。陈宝国也一样,也住在北五环的一个烂楼里面,他自己住一间,给他安排了一个套间。早晨起来,试装,对词,每天就这样,很松散,该锻炼就锻炼。给他们找了一个健身房,像严世藩,杨金水,他们都锻炼。黄志忠每天跑一万米。安安静静,这其实是一个摄制组应该有的状态。有的演员偷点懒,词不好,大伙那种不屑,他的压力太大了。所有演员词都溜溜的,戏都好好的,一个演员打磕巴了,那真是对不起,不用说,回去以后肯定是在背词呢。他形成的习惯是,一般早晨五点起床背词,七点钟出发。现场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

《大明》的成功,除了编剧的创作力,导演的思想、剪辑、配乐、演员们的赋予。比如电视剧中吕芳与冯保在道观拜别的一幕,就是小说中没有,而拍摄时候加的,也成为了全剧的经典一幕。

有不少网友这么评论,说《大明王朝1566》的剧大于小说,而《北平无战事》的小说大于剧。可见导演之功。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史观,回到历史人物来。笔者想用刘和平先生的一句话作结:

“我们在写历史题材的时候,一定要自觉地知道,我们笔下的这些人物,他们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承受历史,而非创造历史……事实上只是历史已经进入那个阶段,需要有人来承受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7分都嫌低!他才是爆款制造机
他写了有史以来评价最高的国产电视连续剧
刘海波|解码刘和平:兼论其历史剧创作的四梁八柱
《大明王朝1566》,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 | 电视剧60讲(番外2)
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国产历史剧,没有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