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将之雄裴行俭


裴行俭(619—682),字守约,出生于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三晋名门裴氏家族。据传,裴氏祖先出于羸氏,是秦朝王室的同族,自秦汉以来名人辈出,隋唐时达到极盛。裴行俭的父亲裴仁基,隋朝末年任左光禄大夫,其长兄裴行俨是一员猛将,号称“万人敌”。裴氏父子为隋王朝南征北战,战功显著。



裴行俭丨李世民收养的将军遗孤,

苏定方唯一的传人,突厥人的噩梦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裴仁基父子密谋投唐,被人出卖被王世亮满门抄斩,而逃过一劫的母亲生下了裴行俭。在改朝换代的战争动荡中,失去家庭依靠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艰难生存。但裴行俭刻苦好学,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贞观时期,作为名门后裔,裴行俭得到了唐王朝的培养,以荫生的身份成为弘文生(唐代自太宗李世民起设立了国家级的学校一弘文馆,主要接收朝中高官贵族子弟人馆学习,称为“弘文生”),后通过科举考试正式走上仕途,不久他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成为唐朝府兵十六卫之一,专门管理军队的粮草物资。其间裴行俭的办事能力受到了大将办疋方的员识,于是苏定方将自己数十年来积累的用兵作战经验全部传授给了他,这为他以后建功立业、保卫边疆打下了基础。高宗时,裴行俭任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开始进人唐朝政治权力的中心。但在唐高宗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后称武则天)的事件中,裴行俭私下发表的不满议论,不幸被一个大理寺的官员听到后密告给武昭仪之母“荣国夫人”,之后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开始了经营西域的历程。


裴行俭画像。(图片来源:白关峰提供)

龙朔三年(663),裴行俭任金山都护府副都护兼庭州刺史,他积极组织开展军屯,巩固了庭州的安定局面。为解决屯垦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裴行俭从西州迁移农户,接收内陆的遣犯,恢复和扩大了庭州的屯田,巩固和强化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裴行俭升任安西大都护,负责处理整个西域的军政事务。他为官清正廉洁,对西域管理有方,不仅扩大了庭州的屯田面积,还在轮台地区派军民屯田,在壮大了西域守军实力的同时,也赢得了部众和当地民众的拥护。

由于裴行俭在经营西域中的成就突出,总章二年(669),唐高宗召回他担任司文少卿,不久改任吏部侍郎,与名臣李敬玄、马载一同开展选拔官员的工作。裴行俭主持制定了官员候选人名资历的长榜(人事档案),完善选拔考核人才的规章流程,为地方官员的考核任免定下了升降标准和等级评定办法。他牵头制定的人才选拔、评价、考核办法部分沿用了上千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裴行俭离任西域后的仪凤元年(676),西域的局势又动荡起来。吐蕃背叛了与唐朝的盟约,侵犯唐朝的边境,唐朝在天山南路的势力范围大多被吐蕃占领。在李敬玄惨败于青海战役的危急时刻,裴行俭受命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后又改任钦州右军总管,率军抵御吐蕃军队。与此同时,突厥的两个部落首领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也鼓动诱惑其他部落反抗唐朝进军安西,并且与吐蕃势力相互呼应,这对唐朝中央政府与西域的关系形成很大的威胁。朝廷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多主张发兵讨伐。高宗想派兵讨伐,又担心吐蕃乘机侵袭。裴行俭上书说:“这件事何必兴师动众呢?最近,我听说大食国王死了,他的 儿子泥涅师还在长安,何不趁机送他回国继位呢。到达大食,正好路过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地盘。如果能见机行事,不需要劳师动众就能够捉拿他们。”高宗采纳了裴行俭的建议,并考虑到他在西域任职期间与西域人民交往深厚,就任命他为安抚大食使,具体实施对突厥势力的平抚。裴行俭奏请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任校检安西都护,随他一起执行平定计划。


裴行俭出行雕像。(图片来源:《西域屯垦人物论稿》白关峰提供)

裴行俭接受使命,带领人马护送大食王子回国,一路上晓行夜宿,历尽千辛万苦。裴行俭率军到达朔州(今山西朔县)时,吸取萧嗣业运粮被劫以致饿死士兵的教训,将计就计,伪装粮车三百辆,每车内藏壮士五人,各持长柄两刃刀、劲弩等武器,用数百老弱士卒牵引以迷惑敌人,又在险要地段埋伏精兵,待机出击。突厥军队看到粮车,便派兵抢粮,押运的士兵借机弃粮车逃走,突厥兵押运抢到的粮车到达有水草的地方休息,在取粮食的时候,车内壮士趁机跃出,突然袭击,突厥兵惊恐而逃,而提前埋伏在险要地段的精兵也乘机突击,大败抢粮的突厥兵。经此一战,突厥兵再不敢靠近唐军的粮车,为保障战事所需的军粮消除了隐患。

在经过他曾经任职的西州时,裴行俭受到当地官吏和百姓的热烈欢迎。裴行俭召收了青年豪杰千余人加人他的队伍,为平叛西突厥阿史那都支部和李遮匐部做准备。为了不打草惊蛇,裴行俭一面练兵,一面积极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镇部落首领取得联系,请他们密切配合,共同捉拿敌人。

为了麻痹敌人,他派人四处扬言:正值酷暑,将士难以忍受炎热的天气,计划等到秋凉之后,再率部西行。阿史那都支派出的密探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他,他见唐军数量不多而且又娇贵矜持,不像战斗部队的样子,便放松了戒备。随后裴行俭以打猎为名,召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个部落的子弟近万人,昼夜兼程,袭击阿史那都支部。当到达离阿史那都支牙帐(将帅所居的营帐)只有十余里的地方时,派出使者前去问候说:“大唐使节裴行俭路过此地,想约老朋友一起露营打猎。”阿史那都支之前毫无察觉,只好故作镇静带领五百余人前往唐营拜见。裴行俭趁机将其擒拿。接着他派人把这个消息告诉李遮匐,晓以大义劝他归降,李遮匐见大势已去,别无出路,只好归降。

就这样,裴行俭没有大动干戈,就平定了两起叛乱。战后,裴行俭留副使王方翼驻守安西,加筑碎叶城,实行屯田,进一步完善西域的防御体系。裴行俭亲自押解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返回长安。玄宗为表彰他的功绩,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裴行俭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对待下级官兵却非常宽厚。有一次,皇帝赐给他一匹骏马和一副极为珍贵的马鞍,令史在去取的途中一不小心将马鞍摔得七零八落,后畏罪潜逃。裴行俭派人将令史找回来,对他宽和地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呢?一时不慎摔坏了东西,本来算不上什么大错,可是逃跑就不对了。”最终,他把令史又留了下来。

裴行俭将其毕生的精力投人到了与突厥的战斗中,所到之处,突厥反叛势力尽数平定,他将军事威慑与政治招抚相结合,善于把握叛敌的特点,因人因地实施作战计划,为保卫唐朝边疆,平定叛乱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裴行俭病死在征讨西突厥的行军路上,结束了自己在西域奋战的一生。对于裴行俭一生的评价,正如《旧唐书》所言:“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儒将

“儒将”这一称谓,为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所造就。裴行俭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儒将,为典型的先书生而后典兵的边疆大吏。他不仅在致力于西域的屯垦事业,还在平息突厥叛乱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将之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唐名将裴行俭
大唐名将裴行俭:征战突厥稳定边疆,年逾花甲仍被钦点出征
唐初安边名将裴行俭,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却被誉为“儒将之雄”
他是裴元庆的弟弟,突厥人的克星,能掐会算的大唐宰相
张安福: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突厥多次抢唐军粮车,大将:再派三百辆,全由弱兵押送!从此无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