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江鲥鱼乡味美

长江鲥鱼乡味美

放歌渔者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这是北宋词人贺铸的词作《梦江南(太平时)》。词的上片,借杜甫的诗句作潜台词,生动地描写了京都汴京春日三月仕女如云,帝城春游的绚烂胜景。下片借“苦笋鲥鱼乡味美”的联想,描写了苏州水乡春日将暮,晚风恬静,归舟缓缓,悠悠落帆的淡雅风情。词人托词“苦笋鲥鱼”,抒发了“乡味美,梦江南”思乡之情。祖籍吴越、宦游北方的他,只是轻轻地几笔点染,就勾勒出了他心中浓浓的乡思乡情。

另一位北宋词人王琪也用《梦江南》的词牌作过十首词,其中有一首《咏酒》:

江南酒,何处味偏浓。醉卧春风深巷里,晓寻香旆小桥东。竹叶满金钟。

檀板醉,人面粉生红。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酩酊任愁攻。

在这首词中,“鲥鱼苦笋”不再是客居思归的“乡味”,而是酒桌宴席上的肴馔、时尚的下酒之物。

看来,宋代的文人雅士对春笋、鲥鱼有着特别的嗜好,食鲥鱼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时尚。除了贺铸、王琪的词作有所述,王安石的《后元丰行》一诗中也有:“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欧阳修的《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云:“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梅尧臣还专门赋诗《鲥鱼》:“四月鲥鱼逐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到了明代,鲥鱼不仅仅是席上珍品,还成了纳贡的贡品。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所作的《鲥鱼》一诗,描绘的就是当时往京城送鲥鱼的情景:“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支卢橘未能先。赐鲜徧及中瑞第,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站,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筋金盘敢望传。”

入清以后,长江鲥鱼进贡的规模更大,在南京应天府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设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送鱼人在途中不准吃饭,只吃蛋、酒和冰水,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送到。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年就是督运鲥鱼去北京皇宫的贡使,卸任十年后写过一首《鲥鱼》诗:“手揽千丝一笑容,夜潮曾识上鱼风。涔涔江雨熟梅子,黯黯春山啼郭公。三月齑盐无次第,五湖虾菜例雷同。寻常家食随时节,多半含桃注颊红。”附注云:“鲥初至者名头膘,次名樱桃红。予向充贡使,今停罢十年矣。”曹府家厨素享盛名,以鲥鱼烹食为最,通常的吃法是带鱼鳞蒸食,而曹府与众不同,除去鳞片而制成“醒酒汤”佐餐。曹寅本人还别出心栽地把鲥鱼腌制成咸货,被视为极妙的下粥菜肴。寻常人家食鲥鱼只能随时应节”,曹府四时皆有咸货可食。想来曹大人利用职务之便享用了不少进贡的鲥鱼。

其实,早在汉代,鲥鱼就已成为当时的珍馐。东汉名士严子陵以难舍富春江垂钓之趣、鲥鱼之鲜为由,婉拒光武帝刘秀的入仕之召,携妻隐居富春江畔耕田垂钓、终老林泉,被传为千古佳话而使鲥鱼名满天下。

时至今日,鲥鱼仍是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下游的名贵鱼类,其中以长江鲥鱼最为鲜美,名声也最为响亮,位居“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之列。而在长江鲥鱼中,滨江临海的南通的鲥鱼因其脂肪多,肉嫩味美,滑溜细腻,肥腴醇厚,为其它地方的鲥鱼所不及。据《本草纲目》记载:鲥鱼“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江海一带渔民也有“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一说。每年春夏之交,鲥鱼自海溯江产卵,初入江时体内脂肪肥厚,肉味最为鲜美。南通居江海交汇处,东临黄海,北靠长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南通鲥鱼特有的美食价值。

儿时在南通乡间长大,饭桌上常见的河鲜,都是庄前屋后小河里野生的鲫鱼、乌鱼、白条、小虾毛蟹、蛤蜊河蚌、田螺等,味道鲜美,特别是鲫鱼,那是农家待客佳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生产队里组织人工养鱼,乡亲们见识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鲢鱼、草鱼、青鱼,但这些“大鱼”的味道远不及鲫鱼肉嫩味鲜。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能吃上一道清蒸鲫鱼,或者喝上一碗浓浓的鲫鱼豆腐汤,简直就是“大补”。

鲫鱼带给我浓浓的“河鲜”鲜味的记忆是幸福温馨的。后来我进城上中学,方知鲫鱼鲜外还有更鲜的“长江鲥鱼”,只因家境贫寒,囊中羞涩,一直未能一尝鲥鱼之鲜。二十年后,已经在外工作了多年的我回故乡探亲,应朋友之约相聚南通,享受了一桌“全鱼宴”。其中的“镇席之宝”就是驰名古今中外的“清蒸南通鲥鱼”。

吃了几十年的鱼,从“长江鲫鱼”到“黄河鲤鱼”,从“太湖银鱼”到“青海湟鱼”,还没有见过带鱼鳞而食的。第一次食鲥鱼,第一次知道世上竟也有这样吃鱼的。“清蒸鲥鱼不刮鳞”,是因为鲥鱼鳞下脂肪肥厚,鲜味浓重,营养丰富,还富含钙、铁、磷等,带鳞清蒸,鳞下丰富的营养物质渗入鱼肉中,使其味更加滋润鲜美。所以,鲥鱼又被苏东坡老先生称为“惜鳞鱼”。但鱼鳞毕竟是鱼鳞,吃起来虽然嚼而无渣,终究不如鲜嫩无比的鱼肉。

长江鲥鱼成为名贵之鱼,见于史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年春夏之交,它们由大海入江河产卵,而后鱼群分散,随即离河入海索饵和越冬。幼鱼生长发育至秋后也随江水顺流而下,降河入海,发育成熟后再参加溯河生殖洄游,滔滔长江成了鲥鱼种群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千百年来,它们跨越不同的时空,历尽风雨劫难,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保持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繁衍生息,延续种群。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长江流域天然鲥鱼的年产量仍达到75万公斤。

同样让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的是,最近的三十年,由于长江沿岸大兴水利建设切断了鲥鱼产卵和索饵洄游的通道,加上捕捞过度和水域环境污染,鲥鱼天然资源急剧减少,到本世纪初长江天然鲥鱼的年产量竟下降至500公斤左右,已濒临灭绝

鲥鱼香飘千百年,昔日乡味何处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江三鲜是什么?”】作业帮
描写江南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
鲥鱼和刀鱼哪个贵?长江三鲜哪个最贵
【每日宋词】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第1039期)
名师教案:贺铸词作鉴赏之一
春三月游南通 冒死吃河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