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末摄政王载沣的葬礼
新形势下旧王爷的家葬
——清末摄政王载沣的葬礼
1952 年的上元节刚过,京西通往福田公墓的土道上,出现了一个近年来
已经绝迹的“大殡”——由32 名身穿绿驾衣,头戴青毡荷叶帽,上插鹅黄雉
翎的杠夫,抬着一付黄绳拴的红杠,上面扣了一卷黄彩扎成的官罩,就像一
座一殿一卷的古典宫殿——躺龛式的简易官罩。杠后还跟着32 名身穿蓝驾
衣,头戴青毡荷叶帽,上插鹅黄雉翎的杠夫。这分明是两班大换班的形式。
杠后还有几辆汽车,里面坐满了身穿旗孝的男男女女。殡仪并不规范,但可
以说是个皇杠的变种。沿途的老乡民们都好奇地互相探问:“这是谁家的大
殡哪?”有些上了岁数的便猜测说:“大概是前清有爵位的人死啦。不然怎
么能用黄罩呢?”乡民们议论纷纷,但谁也猜不透死者是谁,即便是懂得清
代典制的“老古董”也无法判断。他们万想不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末摄
政王载沣的殡。
载沣,爱新觉罗氏,满族。光绪皇帝之弟,宣统皇帝之父,荣禄之女婿。
清光绪九年(1883 年)二月十二日(阴历正月初五)生于北京西城太平湖醇
王府内。光绪十七年(1891 年)袭爵为醇贤亲王。二十七年,曾亲赴德国为
克林德公使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八旗兵所杀表示谢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死
前,立其3 岁儿子溥仪为帝位继承人,封他为摄政王。他主张集权于满洲皇
族,计划杀死掌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结果未成。后罢免袁的一切职务,亲
自统帅禁卫军,代理海、陆军大元帅。宣统二年(1910 年),成立资政院。
三年春,组成“皇族内阁”,又实行铁路国有化,大借外债,增加捐税。同
年秋,武昌起义爆发,不得已,重新起用袁世凯,并自请退位。翌年清亡。
从民国17 年(1928 年)以来,先后在天津美、日租界隐居,直至民国28 年
(1939 年)7 月,天津发生水灾,才回到北京什刹后海醇亲王府居住。1949
年,将王府售与高工学校,11 月迁至北京东四北魏家胡同46 号居住。次年
又将此住宅售与政务院,7 月迁至东城交道口利溥营11 号闲居。
载沣的一生,身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两次翻天覆地的变化。终
于在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刻——1952 年1 月23 日(阴历辛卯年腊月二十七
日)病故。享年68 岁。当时,他的长子溥仪,次子溥杰均在东北抚顺战犯管
理所改造。三子溥淇早殇。故由四子溥任料理丧事。
溥任的七叔载涛(涛贝勒)是位礼仪通,尤其对清制皇家、王府的典制
更为精通;对于北京市面“红白口”上的各行各业都有一面之交,伪满帝宫
谭玉龄的葬礼就是他一手承办的。所以,溥任不能不请他出面,全权料理治
丧事务。但是,这次治丧却有几个难点。首先是正逢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
从旧从新,颇费斟酌。原来他的侧福晋邓佳氏民国31 年(1942 年)6 月死时,
都是按照清制,用扣了红寸蟒加了黄走水官罩的64 人大杠抬出去的,难道对
王爷本身的发送还能低于这个规格吗?但从新的形势上看,不要说清典旧
制,就是民间的一切旧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婚丧礼俗,都在迅速土崩瓦解,
对于历史上既已形成的王府礼俗,确难保全。其次则是经济上的问题,虽然
家族中还有残余的“硬货”,但是,手头上的现钱却不多,不是一两天就能
筹措出来的。于是找到了地安门外西皇城根原信成杠房的老掌柜的狄琴荪、
少掌柜的狄恒业父子二人,共同倾心计议。狄家都建议治丧的总方针,总宜
“务实”,不宜“浮费”,即有钱也要花在棺椁、墓穴等实处。而不要花在
纯礼仪性的排场上,也免造成社会影响。至于现钱的问题,则由地安门外大
街平易银号经理徐子才作为后盾。
这时的信成杠房已倒闭三年之久了。但凭老掌柜、少掌柜父子两人的旧
日交往,与“红白口”上的各行各业始终也没断弦。所以,仍由狄家承办这
棚丧事。于是,首先由狄恒业陪着载涛一同去选材讲杠,先在东城宽街(中
医院对面)恒茂材厂看了一口金丝楠的重材;然后又去王府大街仁顺材厂看
了一口水楠的重材。经狄恒业鉴定,认为以前者为上品。当时北京的各大棺
材铺桅厂只有这么两口上等材了,已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狄说:“这已是绝
无仅有的了,就是打着灯笼也无处找去。”所以,载涛毅然决定用这口金丝
楠四独板的重材。但材厂索价甚昂,竟然要旧币1.8 亿元(合新币1.8 万元)
之多。
因为棺材份量过重,故以32 人杠“转空”(抬运空棺)到交道口利溥营
丧居。成殓之后,只在家停放一天,次日仍以大亮盘的形式,移灵于西黄城
根嘉兴寺殡仪馆(今改建为北海宾馆等单位)。停柩于二院的第三层大殿正
中,是为“正寝”。
却说嘉兴寺已非当年,自1949 年春天,奉令通知事主将原停、原“丘”
①的旧灵全部启走后,即改为殡仪馆。连门口扎花牌楼用的杉槁架子(以铁
箍固定住,一直不拆不卸,这是其它各庙所没有的现象),上端横钉一块木
板,涂上白漆,写上“北京市嘉兴寺殡仪馆”字样。在这里最多只能停柩7
天,举行完了丧礼必须出殡,不得停柩不葬。因为已经取消了停灵暂厝的业
务。自那时起,在此治丧的已寥寥无几。即便有一户半户在这里设立个灵位,
搞半日“公祭”,门口黑漆牌上却写“×宅追悼”,请本庙几众和尚,念个
白天经,晚上在院里烧点纸,来个不送而散。如此而已矣。昔日天天在此给
办大事的人家当总提调的高阔亭悠哉闲哉起来,经常两手插腰在庙门口一
站,来“检阅”西黄城根路上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次载沣逝世要在这里治
丧,不能不说是自1949 年开馆以来的头号大买卖,在“馆史”上是头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载涛决定按王府旧制停灵21 天,据说馆方是经过请示有关方
面之后而接受的,大抵是属于破例照顾。
昔年,不但王府,就是一般民间停灵,都是为了治丧受吊,必须念经办
道场,并以筵席招待来吊的亲友,不能干停灵不办事,虚延时日。但载沣的
丧事基本上破了这个例。按王府治丧,例无搭棚治筵等礼俗,只有请僧、道
唪经、礼忏、燃灯、施食,为亡人做些“身后功德”。所以发出去的报丧文
告也不叫讣闻,而叫“经单”,可见其“办事”的内容了。但是,载沣的丧
礼只是“首七”之日请本庙僧众念了个白天经,其它时日却无甚举动。只是
到了2 月11 日发引头天——伴宿之日,请了一棚番经(喇嘛经),一棚本庙
的禅经,以平地座的形式,共同做了个“永日功德”。仅仅糊了一份一楼二
库四杠箱,应个典而已。下午送库时,按王府旧制,11 名官鼓大乐“设乐而
不作”,仅执鼓乐前导以行,因有所谓“孝子闻乐不乐”的说法,更显肃静。
喇嘛自然是柄鼓,铜号,响动较大;和尚照例只是素打“七星”“??,??,
嗵”。由溥任捧着番经以巴拉面捏的灯、塔。送至西城棉花胡同南口对面的
马路上焚化。
2 月12 日辰刻发引,没有用任何响器、仪仗。载涛说,既然设乐不作,
所以官鼓大乐也就干脆不用了。本来按旧制,载沣是摄政王,出殡就应该用
“落地满黄”的80 人“■”字杠,即黄杠、黄绳、黄垫、黄罩、杠夫戴的荷
叶帽插黄雉翎,跟夫执黄色“拨旗”上书“王府奉安”字样。但这次只以一
辆大载重汽车,扣上一卷由彩子局扎制的黄罩,杠业谓此为“几了”。但后
边一辆载重汽车却拉着64 名(两班)杠夫。原来是用汽车拉到京西八里庄,
上了土路,就改为32 杠了,灵柩过重,一班杠夫顶不下来,所以用了两班,
这才应了王杠大换班的典。
载沣葬于福田公墓。福田,乃取“沧海福田”之意。是前清九门提督江
朝宗的儿子江宝仓创办的。据说,设备、条件、地理环境,都称得起是上乘。
事前已为载沣砌好了水泥的墓穴,而且留出了下葬用的马道。
临近中午,载沣的灵柩换成16 人的“软杠”下了墓穴的马道。打尺的杠
头在墓穴上边站着指挥,狄恒业见了,便马上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低声说:
“事前我怎么嘱咐你的?”打响尺的如梦方醒,噗嗵一声就跪下了——原来
王爷下葬时,打响尺的杠头也得跪着指挥。这是清代典制,乃260 多年传统
下来的“祖宗家法”。载涛见了觉得很满意,连说:“不错,不错,到现在
还真有懂得咱满礼的呢!”
葬后,载涛把狄恒业和两个打尺的头目叫到公墓礼堂,说:“我还真没
想到,今天所有的礼仪过节儿,你们搞得严丝合缝。这可真是后继有人啦!
我的主意,叫帐房给你们每人开40 万块钱(旧币,合新币40 元)的赏钱。
目的是让你们永远别忘了咱满人的大礼??”
①“丘”,浮葬。旧时,客居北京的人家死了人,因故暂时不能扶柩回
籍安葬的,即在同乡义地或庙宇空地上,临时砌一砖窖,将灵柩放入,上面
覆以木架砖瓦为盖,谓之“丘”起来。这种临时浮葬的坟墓,俗谓之“丘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低调“皇弟”:平淡教书一辈子,活到2015年,寿长97岁
大清覆亡后,那些王爷们的飘零命运
哥哥是皇帝,大伯是光绪,奶奶是慈禧,他甘当教书匠,活到2015年
最后的摄政王载沣(结局)日媳拜寿 侧福晋病亡 开办学校 王府献国家
哥哥是皇帝,大伯是光绪,奶奶是慈禧,他却非常低调地活到2015年
爱新觉罗·溥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