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记忆——剃头















儿时经常能见到走村穿巷的剃头师傅。标准的剃头挑子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上面一个是放钱的,下面两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的工具,这是一头冷;挑子的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置小煤炉,上面放一个大沿儿的黄铜盆,这样可保持水的热度,“剃头挑子一头热”即以此得名。

剃头师傅最典型的特征是,手持形似大镊子的铁制钲子”(属古军乐器),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便发出日嗯——日嗯——”的宏亮声响,老远,听声音就知道是他们来了。

那时,街头也有剃头铺,剃头铺的陈设也很简单。洗脸是千人共用的毛巾,脸盆也是。还有脸盆架,荡刀布,剃刀,推子。用剃头铺的毛巾擦脸,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人们管它叫抹布味。

那时,为了省钱,男孩子多的人家大多买推子自己理发。邻居王叔叔手艺不错,一到休息日,他就搬个凳子放在院里,拿王婶儿做饭的围裙给儿子围上理发。那时的发型以锅盖头为主,就是边上剃了,头顶上留一层那种。

王叔叔的理发摊一摆,邻居家的大妈们就会大着嗓门叫自己孩子过来,让王叔叔捎带给剪剪头。王叔叔按住脑袋三下五除二,几分钟就解决问题。赶上推子不快,夹头发的事儿时有发生。让男孩儿理发与吃药一样,必须连威胁带利诱。

我至今保留着儿时的照片,头型都是锅盖头,一直羞于欣赏。自从见了北朝鲜金三儿的发型,心中才有所释然。

依稀记得,在舅舅家得胜堡,大人、小孩剃头都不花钱,在自己家里就地解决,一律都是光头。一次,舅舅给我剃头,拿件破衣服在脖子上一围,弄点温水用碱面洗了头,就用剃刀在头上刮,剃刀老旧,又不锋利,刮的时候象拔一样,痛得我嗷嗷直叫。我那时就怕剃头,听到剃头就往屋外跑,被捉回来强迫剃,嚎叫的声音象杀猪一样,剃到完,哭到完。

在农村,新生儿都要剃 满月头,可谓之人生第一剃;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也要剃头,可算是人生的最后一剃。

满月头时,要把剃头匠请到家里来,待若上宾;所请之人,也必定是技术为上乘、德艺俱佳者。剃头匠请到家里后,除烧水沏茶、上烟之外,午间还要喝烧酒、吃油糕。人生的最后一剃的费用,一般是不讲价的,剃头匠说多少,就是多少,比平日要贵得多。

听舅舅说,得胜堡有家人,穷的买不起剃刀,就用镰刀给孩子们剃头,情急生智,竟然练就了一手绝活。

呼市从五十年代起,理发店基本上都是国营的了,有多少家没有统计,我记得大概有以下几家:大北街有一家,中山西路人民电影院旁边有一家,新城将军衙署西头有一家,火车站南马路的照相馆旁边有一家。但是规模最大,最干净的还要数市毛路东二食堂楼上的理发店了,那里的理发师有六七个,每天生意很忙,尤其过年的时候,要排很长时间的队。

去国营理发店理发,算是相当奢侈了。父亲有一次去那里开洋荤花了五角多,回来叫母亲骂了个狗血喷头。二食堂楼上理发店的玻璃门是半透明的,里面很宽敞,排着一溜磨盘椅,磨盘椅还可以放倒,为了方便给客人刮胡子。椅子正对面的墙上是长方形的大镜子,镜子下面是又窄又长的桌面,放着推子、剃刀等理发工具。理发师傅是几位大嫂,还有几个姐姐,她们都穿着白大褂,擦头发的毛巾和披布也是白色的。

依稀记得在那里理发的情景:轮到我时,师傅立即取下搭在肩膀上的毛巾,利索地拍打椅子座板上残存的发屑,招呼我坐下。坐定,她习惯性地甩动披布,清脆的抖布声,是开工的序曲。然后不紧不慢地给我围上披布,拿出推子点几滴润滑油,在自己耳边试听一下。随之节奏明快的推剪声便在耳边响起,头发被拦腰截断,飘飘洒洒地落地。围头推剪一圈儿,剃头就算完工。

那时可没有什么发型,把头发剪短,剪齐就行了,男孩子后脑勺上的头发基本上都快推到头顶了,是典型的锅盖头。也有爱美的小伙子,要剃“分头”,三七分的,将两边的头发都往后面斜斜地飞翘着。至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十有八九剃光头,无挂无碍,非常方便。

我的头发很软,不能象其他小朋友一样剪平顶头,头发剪短后,两只耳朵就显得很大,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课桌前正好是讲台,到了下午的时候,太阳从西边照到我头上,头的影子正好映在讲台墙上,中间一个大头,旁边两只耳朵,就好象动画里的人物一样,后面的女生就老笑我,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她的。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剃头行头,要数剃刀和荡刀布了。那种造型别致、寒光慑人的剃刀,我家也有一把,但大人是不让玩的,就是摸摸也不行,那理由自不必言说。荡刀布,因剃头师傅长年累月地荡磨剃刀,油腻发亮,而成了龌龊孩子衣服的代名词。

及至成年,我也开始刮脸。刮脸前,师傅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我的脸上,再用蘸了肥皂沫的胡刷,在脸上除眼睛、鼻子和嘴的部位细细地涂一遍。然后从上衣口袋取出牛角柄的剃刀,老道地在那条油光的荡刀布上,反复地荡磨。待剃刀锋刃可鉴时才停手。我半躺在折叠椅上,微闭双目,锋利的刀刃在我的面部缓缓地运行——利而不灼、行而不滞。最后,师傅递给我一面小圆镜子,让我看看是否满意,我只有连连道谢。

曾经听过一则有关剃头的笑话,令人捧腹,至今记忆犹新。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徒弟学剃头,师傅教他先用剃刀在西瓜上刮,练习浮劲。师傅娘叫他去干活,他“哦”的应了一声,将剃刀插在西瓜上,转身去干活了,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学习期满,徒弟正式给人剃头。这时,师傅娘又叫他干活了,他又“哦”的一声,将剃刀插在人的头上,转身去干活了,来剃头的人鲜血直流。这当然只是笑话,虽然剃刀划破皮肤的事情屡见不鲜,再蹩脚的剃头匠也不会把人的头颅剖开的。

时代变了,现在的理发店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虽然门口还是标志性的三色旋转灯,但内容不同了。不用排队,走到门口就有热情的小姑娘开门招呼。挑着黄发的小师傅很少穿工作服,而偏爱黑毛衣、牛仔裤,不知道头发渣子掉到上面怎么洗。推子早淘汰了,洗发都是小姑娘,店名改成了美发中心”“造型机构”“染烫中心发。前几年人人开公司,有个老太太把自己的剃头铺改名为“环球开发公司”,笑倒一片人。

眼下,人们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喜欢把头发染成黄色、红色、绿色,还用发胶让它立起来,像只锦鸡。完全像西方六十年代的“嬉皮士”,令人惨不忍睹。

现在的美发厅,早已没了国营理发店的那份祥和、安静,老式的理发椅子旁边没有荡刀布了。美容美发店里也再也见不到满脸白色泡沫的刮胡子老人了。

不知何故,我却经常隐隐地怀念那些剃头匠们,他们曾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想起来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剃头
【盘点老行业之三】剃头匠
老北京的剃头挑子(专辑)
漫话理发
白羊文艺:理发的那些事儿
西彩石旧事之“剃头的” - 柳上惠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