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话真不好解,说完就没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是太上老君发功给人看呢,这跟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是一样的,后边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等于“照见”。再后边就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所以说出来的话不一样

“致虚极”,虚的是“心”,“心”是个什么东西,“心”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整个儿内修的主题,哲学三命题把它称作来处去处,我们来是从“心”里来的,我们走还要回“心”里去,这个开始和结果是人人如此,不证自证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我们是谁,不管我们一辈子活了多久,不管我们这辈子干了点什么,来来去去都在这一处,跑不掉的,这话真实不虚。

那么现在要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也就是还活着的时候,到“心”里走一趟,还要一直走到那个心尖尖上,这叫做“致虚极”,这叫“见道”,也可以叫“见常无”,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常无”,这是去找“常无”,不是自己去当“常无”,而“常无欲以观其妙”,是“当其无”时候的观感。所以为了不让人混淆,在后世的心经里,加了一个“照”的概念,但是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没想到用“照”字,就用了个“观复”。

“守静笃”就是“当其无”了,这是比“致虚极”更进一步的要求,不光要能达到“虚”的极致,要能笃守于“静”。如果把“致虚极”当做“得定”的话,“守静笃”就是行走坐卧皆在定中,这是大成真人才能做到的境界,在《道德经》里是随手捏来,被当做论据用的。啥叫“大成真人”,列御寇被称为“冲虚真人”,庄周被称为“南华真人”,就是说有些人可以从《列子》《庄子》中看出来,他俩都是“大成真人”,至于是不是仅仅只是大成真人,这个就不知道了,也可能人家藏拙,谁知道呢。

至于说“大成真人”是不是就是“神仙”了?这谁知道呢,我们要是满脑子都想着“神仙”,那也当不了“大成真人”。说什么都行,当什么也都行,反正都是闭着眼睛瞎说的,“饼”乱搅和会碎,“粥”搅多少下也还不是“粥”?有啥办法?

至于“静”是不是比“虚”更高明?那就不一定了,都是个文字。就拿上山来讲,山顶肯定比山腰高,但是人就不一样了,万一有人是爬到山顶又下来的呢,这叫“接引”,“接引”总得碰头啊,高不高只在自身眼界,与对方又没有关系。哪怕大街上一个乞丐放了个屁,我们要是能闻出个道理来,也是好事情

我说“致虚极守静笃”也只能说确实有这么回事,老子反正没骗我,至于骗没骗别人,我真不知道,因为我又不是别人。

那么,在“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下,眼界变成啥样了?老子说了,他觉察到:“万物并作”,“万物”在以前的帖子里解释过,是自己这一方“天地”里所有的个体集合,叫做万物,他们并作,“作”就是“NO作NO DIE”的“作”,他们都在“作”啊“作”。这个还不叫做“动”,“动”是指有规律的“运动”,“作”就是漫无目的的“乱动”。但是,要说明的是,别看万物每个个体都在“作”,可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就是在“动”了。至于为啥看上去像“作”,那是因为有“我”的参与,“我”要是能跳出去再回头看,人家本来动的都挺好,可见“我”一直都很多余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古之真人具体有何表现?
俗事烦扰时,读《道德经》这五句话,豁然开朗,不要错过
《道德经》:当你熬不住的时候,牢记这4句话,轻松面对
道德经十句话
(5)关尹子讲道:何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内心挣扎不安的时候,就去读读《道德经》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