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水百年 文化传承--走进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北京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古时的北京河流纵横、地下水源丰足,北京人或修渠引水,或凿井汲水,京城内外散落无数水井。最古老的井是南城陶然亭、白云观一带出土的陶井,距今三千余年,那时的北京还叫“蓟”,是周文王儿子召公奭封国(古燕国)的国都。最著名的井是东城的“王府井”,据《明成祖实录》记载,那一带曾有十座王府,旧时被称作“王府街”,又因王府街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甜水井,“王府井”由此得名,尽管王府井享誉全世界并非因为这口井,而是因为商业的兴起。相对为数不多的甜水井,北京大多数水井里的水是略带点苦涩味的“苦水井”,因此明清时期皇家御用之水干脆直接去取京西玉泉山的泉水。由于为皇城运水的车来回都要进出西直门,西直门也就有了一个湿润润的别称:水门。

1908年,对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大清朝来说,是多事的一年。4月,由孙中山同盟会策划,黄兴等人在钦州、廉州、河口等地高举义旗,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延续二百余年的满清统治根基已开始动摇。曾亲手镇压过变法维新的慈禧太后,为了挽救大清国濒临灭亡的危机,使皇统永远世袭,又亲自决定实行新政。8月,清廷颁布了《宪政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然而仅仅3个月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就先后病逝。又过了一个月,122日,宣统皇帝继位,是为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1908年还发生了一些经济事件和文化事件,虽不似政治事件那样轰轰烈烈、震惊寰宇,但它们的发生同样开启了一段历史,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19084月的一天(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上奏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奏请的事由是“筹办京师自来水”设施,称“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要”,“有益民生”。据说当时京城经常起火,因运水扑救不及,造成很大损失。19078月,慈禧太后曾问当时的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防火有何善政?”袁世凯答:“以自来水对”。不知是考虑到紫禁城防火之紧要,还是出于政治敏感而对洋务采取实用加限制的态度使然,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份“筹办京师自来水”设施的奏折仅仅用了十天即获批准,用今天的话说,行政效率可够高的。

于是,1908年被历史铭记为北京自来水事业的肇始之年,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北京自来水厂”在东直门外(今东直门清水苑小区)开工,清末著名的北方实业家周学熙成了“京师自来水公司”的第一任“总理”(董事长)。1910年,自来水厂完工,开始向京城供水。那一年,京城平均的日供水量是1613立方米,那一股股从金属龙头里流淌出来、冒着白色小气泡的自来水,取自京城东北二十余公里外的孙河(温榆河)。一百年后,这座百年兼程的自来水厂依然存于世间,成为一座花园式水厂(水源一厂)和“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绿草池塘旁,矗立着一块巨大的泰山石,阳面是文怀沙先生题写的“上善若水,甘泉永滋”八个大字,阴面是刘陈德先生回溯自来水厂百年历史的《水更记》,第一句话便是“天来之水亘古,人来之水百年”,开宗明义,纲举目张。

在用当年蒸汽机房改造而成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上文提到的农工商部奏请“筹办京师自来水”的奏折;看到了周学熙为筹措办厂资金,招商集股发行的股票和存根、自来水公司的营业执照和红色印章;看到了诞生于风雨飘摇年代的京师自来水公司如何在其后的几十年动荡岁月中惨淡经营,它的发展始终是“筚路蓝缕、阻力重重”、“命运多舛、步履蹒跚”,直到和平解放前,北京仅有东直门一座水厂,日供水量5万立方米,管线总长367公里,城区供水普及率也只有30%;我们还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给水事业稳步、快速地发展:截至2008年,北京已建起十余座水厂,日供水能力达300万立方米,管线长度8000余公里,服务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

自来水博物馆的另一半展品散落在碧草如茵的院子里。圆型绿顶的欧式建筑“来水亭”,造型是天津德商设计的,建筑手法可是咱中国传统的糯米灌浆。亭子的作用是接收孙河取水厂的原水,经消毒后,送入清水池。将水处理车间设计成如此悦目的一个亭子,即使一百年后来看,依然那么端庄雅致,审美丝毫也不过时,真令人称叹。

圆型的灰砖建筑名叫“聚水井”,建于1940年。那时的北京已进入枯水期,孙河水位下降,为了维持和扩张供水能力,水厂内先后开凿了五口水源井,取用地下水作为水源。五口井的水聚集于此,消毒后通过出口送入清水池。凭窗向内张望,可以看到环型排列的五口水井,井口的铜盖和铜锁仍是当年的老物件,70年后,依然完好如初。

造型别致的两层中式小楼是近年按原样复建的“更楼”。更楼始建于1908年,是守夜人值更时瞭望和休息的地方。

1908年的北京还没有电力,因此自来水厂建有一蒸汽机房,消过毒的水经这里的机泵泵入水塔,再靠重力流送到管网。蒸汽机房及与之配套的汽机房烟囱都是典型的欧式建筑,特别是那根高达20米的烟囱,造型十分独特——它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八角型烟囱,而且也采用中国传统的糯米灌浆建筑手法建造,所以异常坚固。虽然1931年自来水厂使用电力运行后,蒸汽机房和作为排烟道的八角烟囱就正式退役了,但作为水厂初建时期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八角烟囱,一百年来就这么岿然地屹立着,目睹着岁月轮回,目睹着自来水厂的变迁。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百年过去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北京的水厂越建越多,然而可供使用的水源却在不断减少。自来水博物馆最令人感慨的一件展品,就是大门附近的一根输水管,这条外径6米、内径4.7米的输水管,来自“南水北调原水进京”北京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工程。据博物馆介绍,这一“咽喉”工程采用了盾构隧道掘进工艺,建设了国内城市供水行业直径最大的输水管线。

抚摸着这根直径达6米,有三人多高的输水管巨无霸,我们半晌无语。从一百年前的日供水1613立方米到如今的300万立方米,再到南水北调工程,北京的给水事业日新月异,成绩卓著,然而,辉煌的背后是一丝无法回避的隐忧:北京已要仰仗南水北调来生活了……。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让我们了解了北京自来水业在风云变幻一百年间的发展历程,欣赏了难得一见的百年欧式建筑,还让我们体会到了北京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记得那天参观后,我的耳边就一直回响着一则公益广告里的话: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那就是我们的眼泪!

请浏览图片:

01.  位于东直门北大街6号院清水苑小区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02.  博物馆导览示意图



03.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工商部上奏“筹办京师自来水”设施的奏折



04.  十日“谕允”



05.  北京自来水公司首任总理(董事长)周学熙



06.  初建时的京师自来水公司水厂老照片。照片上可见来水亭、蒸汽机房和高高水塔,可惜水塔已无存。照片的右上部分甚至可以看到当年内城东北角楼和东直门城楼的身影。



07.  下图为2006年修复前的水厂



08.  当年京师自来水公司水厂大门老照片



比较稀罕的,有当年慈禧太后特批的奏折,是申请创办自来水公司的,被称为“十日谕允”奏折;自来水公司董事会议案议事录报告等。(顺带一提的是,这自来水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首任总督(既董事长)周学熙的相片;清朝时期所用的保险箱(铁的,看着就结实

);当年发行的股票存根;自来水公司创办时全厂的合影;京师自来水公司自创办至1949年各个时期使用过的印章;当年的自来水管子,送水的水车;送水夫的腰牌(相当于今天的工作证);德国人亲笔签名的水质化验报告;北京的供水网络沙盘,博物馆的沙盘;各年代的水厂设备等等。

馆内共陈列各种与水有关的实物130件、模型及沙盘34 件、图片110幅,全方位地反映北京自来水100多年的发展历史。














   

09.  仿照当年水厂大门布置的“北京自来水公司百年发展史展览”入口处



博物馆的规划沙盘,目前水塔还未复建。


 

     扩建后的博物馆规模更大(红顶是现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化验用的TG328A型电光分析天平,我用过。


 

 10.  当年的自来水厂已成为花园式的“水源一厂”和“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11.  如果没有人介绍,你会想到这是一座水厂和博物馆吗



12.  鱼翔浅底



13.  碧草池塘边静卧的寿山石



14.  寿山石的阳面是文怀沙先生的题刻:上善若水,甘泉永滋



15.  寿山石的阴面是刘陈德先生撰写的《水更记》



16.  《水更记》全文



17.  典雅美丽的欧式建筑——来水亭



18.  来水亭石柱



19.  来水亭内建有消毒池,并建有一尊脚踩莲花的汉白玉观音菩萨,身旁雕有一龟一蛇,呈“龟蛇二将”。因未开放,老伴从门缝中拍摄。



20.  一号井,开凿于1939年。



21.  建于1940年的聚水井。那时北京已进入枯水期,孙河水位下降,为了维持和扩张供水能力,水厂内先后开凿了五口水源井,取用地下水作为水源。五口井的水聚集于此,消毒后通过出口送入清水池。



22.  通过玻璃窗拍摄的聚水井内部



23.  环形排列的五口水源井,井盖和铜锁还是当年的原配。



24.  造型别致的两层中式小楼是近年按原样复建的“更楼”。更楼始建于1908年,是守夜人值更时瞭望和休息的地方。



25.  重修的蒸汽机房。当年消过毒的水就是经这里的机泵泵入水塔,再靠重力流送到自来水管网。这也是一座百年的欧式建筑,高12米,面积600余平方米。



26.  高耸入云的八角烟囱,造型很独特,工艺很精致。



27.  当年遗存的大节门



28.  水泵,用于水厂配水机房输配水。



29.  卧式水泵



30.  1908年初建时与蒸汽机配套使用的储气罐,也是百岁高龄的老古董。



31.  第三水厂赠送的展品:水节门



32.  球墨铸铁管



33.  这是1968人民大会堂更换新水表时,退役下来的400mm的复式水表。



34.  仔细看看这个水表



35.  水源八厂赠送的大闸门



36.  如今北京十余座自来水厂分布图



37.  北京南水北调工程直径6米输水管线施工图



38.  颐和园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原水进京的大动脉和至关重要的“咽喉”工程。这是外径6米,内径4.7米的输水管线实物。



39.  这根大管子足有三人高。



40.  河北易县境内的南水北调工程段



41.  北京颐和园的南水北调工程的进水口



附:水更记

天来之水亘古。人来之水百年。
三千余年,六朝古都土井散落、水车游走,饮水、汲水仗仰天地。
清末,西洋工业之风入之帝国,维新之念生之朝野。光绪三十四年,清农工商部大臣溥
、熙彦、杨士琦上奏天朝,意在京城修建自来水设施。十日内,获谕允。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时隔两载,北京东直门外出现首座水厂。后四十年间,京城自来水业步履维艰。水厂孤行单影,供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惨淡之状,来水亭收之眼帘,入之肺腑。
人民共和国掀开北京供水新篇章。
立国初,官督商办的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回入人民怀抱,更名北京市自来水公司。遵人民政府“先普及、后提高”之旨,兴建七座大型水厂,攻克氯氨消毒之术。十年光阴,清洁之水普惠城内百姓及百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共和国奋起改革,洞开国门,迎来生机无限。
东方风来满眼春。京水人击改革之浪涌,立开放之潮头,成发展之迅势。续建第八水厂、新建国际一流之第九水厂、延扩供水管网。迄今,北京已具近三百万吨日供水能力,达水面积近千平方公里。城市生命线之青春焕发,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尽现万象文明,厚积生命之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揭红。集团公司继往开来,致力机体再造、技术再造、文化再造。且率京水万员,常思京城贫水之危,深谋开源节流之策,力行求真务实之事,永续国都活水源头。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京水人以水为模,求至清、至善、至柔、至刚之境界,且凝为企业精神。清以正己,善以福人,柔以至和,刚以治业。水之性、潜之人心,人之心,铸就京城水业之品质。
京水百年华诞,幸遇奥运盛典是国举办。水系国运,国依水兴,特为水更记,以昭后人。
      
戊子仲秋立
刘陈德笔耕

亲爱的网友们:
人们把自来水称为“城市的生命线”。自来水来之不易,绝非自来。当您寻着供水人的足迹走过昨天、走到今天,您会感觉到水的弥足珍贵吗?
当年的水塔、蒸汽机和漂粉缸已经成为遥远的故事,而我们的水资源却日渐紧张。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每一滴水,其实这也是在珍惜我们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第一座自来水厂--陈君远
自来水进入中国后的两个“时间节点”
因火得水,京城从此有了自来水
时尚北京:上善若水 甘泉永滋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水业史|北京第一座水厂——清代自来水厂
自来水是怎么来的?石家庄市民参观水厂 见证“一滴水的旅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