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孝陵趣问 | 藏在紫金山中的“天下第一禅林”
userphoto

2023.11.22 江苏

关注

      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钟山》中说:“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相间,人言王气,龙蜕寝焉。”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寝,他和刘基、徐达、汤和等人在钟山脚下玩珠峰一带巡视时,提出各自选一个陵址藏在袖口一同拿出,四人中有三个人写的都是“独龙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是谁呢?


1.宝志和尚是济公的原型吗?

      1985年的电视剧《济公》,是很多人心目中与《西游记》并列的儿时回忆,一首“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让一个民间传奇的高僧一下子变得妇孺皆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活佛”的济公。据说这个济公原型就是宝志和尚,他跟南京有着不少渊源。

     宝志生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据说是生在金陵(今江苏南京)郊外的一株大树的鹰巢中。当时有一个姓朱的妇女去井边打水,听见树上有小儿啼哭,就抱回去抚养。所以宝志俗姓朱,后人把他描绘成长着一双鹰爪的异人。

           

宝志七岁时出家到钟山道林寺当和尚,中年以后,常常散发赤脚在街上行走,他整天提着的杖头上挂着刀、尺、佛,据说是用谐音暗示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佛可掸尘,预言陈朝。他的预言总是很灵,并且名声越传越大,连梁武帝都特别敬重他,常与他谈论佛经义理,有一次,梁武帝问:“国有难否?”宝志自指喉及颈,后来果然发生“候景之乱”。

宋代宰相李纲曾写诗称赞道:“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

上千年沿袭下来的寺庙撞钟习俗,也始于宝志和尚。梁武帝曾询问宝志如何解救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下诏要天下寺院击钟。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钟山独龙阜之玩珠峰,入宝公院,为寺院内吴道子(一作“张僧繇”)所绘《宝公像》撰写赞文一篇,后为颜真卿书写。李白赞文云:“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住合所。”此画、赞、书合刻一碑,后人称“三绝碑”。另有唐代僧人皎然、惠远、普信及宋代僧人祖庆、至慧、慧洪等均撰有《宝公赞》。——摘自《明孝陵新志》

2.梁武帝尊宝志为师

      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502年,梁武帝即位后,颁下诏书说:“宝志公虽然身处世俗凡尘之中,却能神游于幽远无极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湿,蛇虎不能使其惧怕。论其佛理造诣则声誉无比,论其隐居韬晦之志则道行高绝。岂得以对待俗士凡情之举,将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从今以后,准其自由出入,不得再行限制。”宝志自此常常出入于皇宫,梁武帝以师事之。

      一天,梁武帝与宝志和尚登钟山,来到定林寺,宝志和尚用手指着旁边的独龙阜说:“如果死后能埋葬在此处,日后定能保佑后代。”梁武帝问:“谁可以埋葬在这里呢?”宝志和尚回答:“我们当中谁先去世,谁就埋葬在这里。”

      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宝志和尚圆寂,梁武帝想起了宝志和尚曾说过的话,他信守了自己的承诺,在这里修建了开善寺,将宝志和尚安葬在这里,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还拿出一大笔私房钱为他修建了五级浮屠,这就是宝公塔。

灵谷塔秋景

    据宋人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记载:“梁武帝天监十三年,以钱二十万,易定林寺前冈独龙阜,以葬志公。永定公主以汤沐之资,造浮图五级于其上。十四年即塔前建开善寺。”——摘自《明孝陵新志》

3.开善寺的繁华之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上,南北朝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四百八十寺”只是泛指,南朝一百多年间修建的佛寺具体数字只怕谁也说不清楚。

     开善寺从梁代建寺到明初迁址,近八百八十年间,开善寺数次更名,几度兴衰。但因其影响甚大,故使寺院传承有序,香火旺盛,法灯相传,延续千百年。

     唐乾符年间开善寺改称宝公院,南唐升元中徐德裕重修,改名为开善道场,至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改成太平兴国寺,庆历二年改十方禅院,

     元丰(1078—1085)中,太平兴国禅寺住持法泉经过数年辛勤经营,多有修筑,遂使斯寺逐步形成丛林之盛状。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后闲居金陵,曾入钟山,造访太平兴国禅寺,与寺僧交往甚深,留诗颇多。

     除太平兴国禅寺外,钟山还有众多寺院,因王安石将诸寺撤除后合并于太平兴国寺,遂使该寺得以扩大。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犯建康,山寺为兵燹所毁。绍兴年间(1131—1162),重新复建。

    元至正十二年(1275)二月,元军入建康。同年三月,太平兴国寺遭兵革。

    洪武元年(1368)至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蒋山寺设广荐法会,即水陆法会。与明人笔记所记的明孝陵选址故事不同,明初徐一夔《敕赐灵谷寺碑》记载:“洪武九年春,浙东僧仲羲被召来为主持,前瞻宫阙,仅一里许。私自忖曰:'王气攸聚,紫云黄雾昕夕拥护,非惟吾徒食息靡宁,亦恐圣师神灵有所未妥,且佛法以方便为先,如得近地改建,诚至幸也。’因请于上,从之。羲乃择地于朱湖洞南,则钟山之左胁也。材木未具,会上方迁太庙于阙左,弗敢以旧庙遗材他用,遂以施之。又遣亲军五万余人,徙塔附于寺。功将就绪,有为宫宅地形之学者,言其地湫隘,非京刹所宜。羲复以闻。有旨,舍其旧而新。是图拓大其规制,令可容千僧。命太师韩国公李某(李善长)择地于独龙冈之东麓,西距朱湖洞五里而近。其地中宽外敞,回峦复阜,左右相向,而方山岿然在其南,天造地设,俨然祇园之境。羲以图进。上若曰:'以此奉志公为宜。’遂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卫指挥佥事滕聚、卫指挥佥事袁禄、神坛署令崔安董其役。”——摘自《明孝陵新志》

4.   “拆迁安置”有多难

     朱元璋既然看中了独龙阜,他就以当世主的霸气下令将开善寺另迁他处。据说,在拆除宝公塔和挖出宝志高僧的遗骨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宝志高僧的真身完好如初,他如参禅打坐一般,屈膝盘坐在两只对合的缸内,容貌如生。在参与施工的士兵想将他抬起来时,却始终纹丝不动。朱元璋听后大为惊奇,他亲自到宝公塔卜筮,以求神灵明示。朱元璋求得一签:“世间万物各有主,一厘一毫君莫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

      朱元璋出身贫苦,当年家里人在瘟疫中相继去世后,曾经做过三年的和尚,与佛门有一定的渊源。当他知道是因为自己挪动了宝公塔,这位有灵性的高僧有意见了,于是他许愿,要为宝志和尚修建一座更大的寺庙,并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顷,奉香火,又答应每年派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大概条件开得不错,军士们这才搬动了宝志的遗体。

明朝时期的灵谷寺示意图

      明代的灵谷寺规模宏大,为帝王敕建,封为大刹寺僧千余人,寺庄11个,香火田33442亩,自大山门至梵宫长达2500米,其中包括五里松、迎驾桥、万工池、石门洞、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钟楼以及禅堂、律堂、宝公塔、华严楼等,共有房间999间半。另建画廊148间,著名画家吴伟在廊璧上绘画的各种佛像,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才能去关山门。山门也就是古灵谷寺的大门,在今天南京体育学院以南,这里有一个叫大栅门的地名,就是由“大山门”谐音而来。

      在新的寺庙建成之日,朱元璋为寺庙赐额“灵谷”,并亲自题写了“第一禅林”的匾额。

    朱元璋所撰《灵谷寺记》云:“朕起寒微,奉天继元,统一华夏,鼎定金陵。宫室于钟山之阳,密迩宝志之刹。其焚修者,升高俯下,日月殿阁,有所未宜。特敕移寺,凡两迁方已。当欲迁寺之时,命太师某(李善长)诣山择地。及其归告,乃云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其势川旷水萦,且左包以重山,右掩以峻岭,背靠穹岑,排森松以摩霄汉。虎啸幽谷,应孤灯而侣影。莺啭岩前,启修人之清兴。饮洁流于山根,浩钵于湍外。鱼跃于前渊,鸟栖于乔木。鹿鸣呦呦,为食野之萍。云之若是。即听斯言,朕欢欣不已,此真释迦道场之所也。即日召工曹,会百工,趋所在而建址。百工闻用伎以妥宝志,曜灵法佛,人皆如流之趋下。呜呼!地势之胜,岂独禽兽水族之乐?伎艺之人,惟利是务,云何闻见道场,不惮劳苦,一心归向?自洪武某年某月某日时某甲子工兴,至某月日时,工曹奏朕,为释迦道场,役百工各施其伎。今百工告成,朕善其伎,特命礼曹赐给之。”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又为宝志建鸡鸣寺,并造五级宝公塔于寺后山巅。这两所寺庙都是明代南京信众极多、香火极盛的大寺。——摘自《明孝陵新志》 

      由于永乐迁都北京、建筑又屡经火灾,灵谷寺在明代中后期即已凋敝,虽也有重建修缮,但规模气势已不可同日而语。

      清朝初年,遭受兵火打击,明清易代后除无量殿和宝公塔外,明代建筑所剩无几。但次年很快地就复兴了。清代灵谷寺基本保持明代的范围。

清朝时期的灵谷寺示意图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虽接待过康熙帝与乾隆帝在这里逗留。但是,建筑大多毁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兵火。曾国藩在无梁殿东、八功德水侧建了一座龙神庙(今灵谷寺),造山门、正殿、客厅、僧房、斋堂、厨房等25间,并置办了钟鼓桌椅等。

    1928年原灵谷寺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并将无梁殿前大雄宝殿中的佛像全部归并到龙神庙中,改龙神庙为灵谷寺。  

大家谈

     志公塔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那块“唐贤三绝碑”,碑上面的志公像是吴道子所画,诗是李白创作,书写是颜真卿的书法。

     吴道子是唐代的大画家,被称为“画圣”;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被称为“诗仙”;颜真卿,唐代大书法家,做过昇州(南京)刺史,如今在乌龙潭还有纪念他的“颜鲁公祠”,如今夫子庙的“天下文枢”牌坊就是集他的字而成,用写《祭侄文稿》的文人书法,真是最合适不过。
     他们三位都是唐代一流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能同时在一块碑上呈现,真是太了不起了。

    ——明孝陵博物馆陈列部 刘江峰


来源:明孝陵博物馆
审核:杨斌
审稿:王毅
编辑:施琅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章 奇僧异士举例 梁武帝的国师宝志禅师
高僧料事如神,选中紫金山最好的风水墓地,却没算到800年后的事
梁武帝问志公和尚:“如何修行得永劫不失人身?如何得成佛?”
【网友考古队】微探明孝陵那些事儿
(38)朱元璋迁志公墓的传说
志公禅师传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