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佳明:“感冒”

2022-04-07

通常“感冒”会有两种感觉:

一种先是身上冷,全身难受,自己感觉可能感冒了,这多是伤寒;

一开始觉得先嗓子干,然后嗓子疼,然后鼻子难受,好像全身症状是后起的,这多是温病。

这是临床上初步判断伤寒、温病最简便的方法,即看患者刚起病,是以皮毛还是口鼻的症状为先。

这就是经典,每一句话都值得琢磨。

“首先犯肺”。伤寒先犯皮毛,表证为主,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温病先犯肺系,除了常见的鼻子、咽喉的症状,可能先见咳嗽。

咳嗽一症,在温病里较伤寒里多见且早见。

“逆传心包”。那正传传到哪了?

叶天士是按卫、气、营、血传的,吴鞠通是按上焦、中焦、下焦传的。

逆传到心包,神志出现问题了。

温病里变证会来得特别快,而在伤寒里出现神昏谵语需要邪入阳明,往往需要过程。

“肺主气属卫”。体表都属肺系,这也是为什么起病犯肺但是都会出现表证,因为是“属卫”的。心是“主血属营”的。

这些理论对与错,从哪来的,我们没必要深究,临床医生读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临床服务。

我们知道温邪上受可以犯肺、可以传心,犯肺是在卫气分,传心是在营血分,这就是叶天士卫气营血四个字的来源。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这句话说辨营卫气血并没有和伤寒不一样。

明明营卫气血和伤寒六经不一样啊,伤寒是从太阳到厥阴,是六经,你说的是营卫气血,是四不是六啊。

但他说这和伤寒是一样。为啥一样?

伤寒六经传是由表到里的,卫气营血传也是由表到里的,只是用的字眼不一样,思维结构完全一样,都是把人分为几层,只是受的邪不一样、入口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坚信伤寒和温病都属于外感学派,温病是伤寒的发展,是羽翼伤寒的,并没有叛逆伤寒。

不同的在治法,不但是异而且是大异。

不要拿伤寒的理法方药去治温病,经常会治错。

历代有很多大家拿伤寒方药去治温病,典型的如近代盐山张锡纯,谁能说张锡纯的疗效差?

但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温病本来就属于伤寒,拿伤寒的理法方药去治温病没错,叶天士都说是同的,但是医学总是要发展的,好不容易叶、吴把伤寒学说大大地往前发展了一步,我们是需要传承的。

叶天士的伤寒造诣很深,看《临证指南医案》,看他用方的境界,很多伤寒学派的大家看了都会知羞的。

一定要善于学习,拿过来用。

银翘散证、桑菊饮证,你不用银翘散、桑菊饮,你就要用麻黄汤加石膏,或用葛根汤,或麻黄汤合白虎汤,或麻杏石甘汤等加减,也能治好病,但总有一种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张仲景造出一把牛刀,叶天士发展出一把鸡刀,牛刀、鸡刀,各有各的用途。

我们把伤寒和温病搁到这个境界上评判就好学了。

叶天士从伤寒走出温病来,谦虚地说和伤寒是同的没有异,而很多后人抄袭前人,仍敢大言不惭说独创,人是有圣凡之殊的。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

叶天士并没有绝对地说温病和伤寒所受邪就完全不一样,只是从发病后的表现来论述二者的不同。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

这句话很有意思。

伤寒开始是表证,温病开始是肺证。

皮毛属肺,肺受邪宣发肃降欠常,肺布津、布气、布液欠常,于是导致卫表的气、津液循行布化出现障碍,出现表证。

伤寒也可以出现咳喘,麻黄汤证的咳喘是由于表气的郁闭影响了肺气的升降,治疗首要的是恢复表气的出入,而温病是由于肺气的升降障碍影响了表气的出入,治疗重点是恢复肺气的宣降。

临床上,开表药和宣肺药是不一样的。

这仅是肺表,也会出现中气的升降欠常,也有肺与大肠的升降欠常。

《温病条辨》第1条:“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这个理论直接承接叶天士的理论。

手太阴以肺为核心,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翻版。

后人有不同意见,温病有不始于上焦的,但叶、吴所构建的温病理论体系中温病都是始于上焦的。

吴又可《温疫论》构建的温病体系,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构建的温病体系和叶、吴的都不一样。

在温病学中也有好几个流派,我们现在说的是叶、吴的流派。

接下来,《温病条辨》又写道:“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 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日温病。”

“太阴之为病”,照搬伤寒的写法。“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

这是温病的脉象。

温病刚起病是表证,吴鞠通没告诉你是浮脉,那银翘散证的脉象应该不浮,那方书中说银翘散证的脉象是浮脉,是从哪来的?猜出来的。

如果有浮脉吴鞠通不就告诉你了?

这就是读原文的好处,好多书上都说银翘散证的脉象是浮数的,不一定。

说到浮脉,大家在临床上摸到的浮脉多不多?

我们通常说的感冒的病症摸到的浮脉占多大比例?

我们没摸到浮脉会不会把它断为表证?

实际上,现在门诊上见到感冒的病人见浮脉的不是很多,特别是伤寒中典型的浮紧脉、温病中的浮数脉真不多。

银翘散证,刚起病的时候脉数了,好像不沉,我们有意无意地把这种脉象定为浮数脉,很多时候不是拿脉定证,而是拿证定脉。从理论上讲这样似乎是不对的,但临床上很多人就这样做的。

浮数脉可以用银翘散,不是浮数脉也可用银翘散,这一点明确就行,但数脉一定要有的,没数脉不能说是热证。

再一个动数就是不安静,说明有邪,邪去则汗出脉静身凉,脉不静说明邪仍然在。

两寸独大,寸脉主上焦。

因此我们说表证见浮脉是最基础的,但对一个临床医生来说远远不够。

脉不缓是没有桂枝汤证,不紧是没有麻黄汤证。也可以说不缓是没有湿邪,不紧是没有寒邪。

银翘散方最忌讳湿邪。现在很多感冒病人舌苔是腻的,老实说临床上典型的银翘散证出现的不多。

“尺肤热”,医生很少专门去摸尺肤,但搭脉时这个地方的热和凉就已经感觉到了,温病一起病就尺肤热,伤寒只有寒化热后才会热,刚开始还是冷的。

“头痛”,伤寒、温病都有,有差别。温病是胀得疼,感觉邪从里往外蒸;

伤寒是箍得疼,寒邪从外面裹住了。敏感的病人能描述出来。

“微恶风寒”,伤寒起病有典型的恶风寒,桂枝汤恶风、麻黄汤恶寒,其实两者是相兼的。温病用一“微”字。

“身热”,也许自觉燥热,也许体温还没开始升高,但自觉身热。

“自汗”,伤寒中麻黄汤证无汗,桂枝汤证自汗,同时会伴有伤寒的一系列表现,与温病脉象、舌象不一样,其他症状也不一样。温病身热、自汗,因热邪主开主散。
“口渴”,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无口渴,除非大青龙汤证,或麻黄汤加石膏证。口渴在叶、吴可以银翘散解决,张仲景用生石膏。

或者“不渴而咳”,口渴和咳嗽是温病典型的症状,可以有先后出现的次第,尽管这半天不咳,也许再过半天就咳了。

“午后热”,往往想到阳明病,温病的发热往往也是午后热,于是我们马上就明白了很多小孩发烧,过了中午容易烧。

并且发烧的孩子过了中午不烧了,说明孩子的感冒好了。“午后热”,如果没有阳明腑实证,就应该是温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脉象概略类析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51
《伤寒论》平脉辨证新探——柯雪帆
基本知识和概论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44)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个脉象的的诊断意义的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