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恣肆奔放的摩崖石刻《石门颂》赏鉴

恣肆奔放的摩崖石刻《石门颂》赏鉴

 

 

 

 

 

 

石门颂
  
《石门颂》全貌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文共655字。藏汉中博物馆。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

作品名称:石门颂作品别名: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创作年代:东汉建和二年作者:王升

 

简介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  

《石门颂》局部

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地位  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该刻被称为草隶[1]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艺术特色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名《司隶校尉杨孟文颂》,摩崖石刻。在陕西省褒城县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字迹放浪形骸,天真自然。杨守敬称其:“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向有隶书中的草书之说。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命字垂笔长过一二字者,因石理剥裂不中接书而垂下耳,非可以律隶法也。”此说不一定确切,因除“命”字之外,“升”、“诵”的末一个垂笔都相当长,其实这是汉代竹简帛书的作风。试看汉砖、汉瓦中的刻字,这样的笔姿都极多。体现了汉人结字大胆放纵,具飘逸新奇的风韵。《石门颂》字多用一分笔,提按粗细变化的幅度也不大,只是初学者笔力不够,容易流于纤细油滑,失却汉隶凝重浑厚的风采。----《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赏析评价  《石门颂》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  

《石门颂》局部

《石门颂》是我国著名摩崖石刻之一,与陕西略阳《邮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石门颂》为隶书成熟时期纵逸奔放书风的代表作品, 一方面具有汉隶的典型风格,字形扁方,转折、波磔较为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装饰意味及用笔上的抒情与夸张——节奏感、运动感的强化,体现了书刻者书法表现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石门颂》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富于变化.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笔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笔画圆劲流畅、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毫无矜持做作。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从碑文的布局来看,《石门颂》与众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数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纵有行,横则不一定成列的错落格局。《石门颂》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随意发挥的艺术气质为后人所称颂。正是由于《石门颂》这种自由的书写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广泛使用。  《石门颂》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他认为,汉隶有“篆、楷、行三体,《郙阁》、《夏承》等为隶中之篆;《张迁》、《孔彪》等为隶中之楷;《杨孟文》(即《石门颂》)等为隶中之草。”可见汉隶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更趋成熟。同时,也可从此碑中看出这时的书法上承篆隶,下启行草的时代过度特点。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初版封面上的“辞海”二字就源于汉代石崖摩刻《石门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碑帖大观之《石门颂》
郑培亮 临《石门颂》
《汉三颂》:汉隶传奇,大巧若拙!
《石门颂》高清宋拓本
行笔真如野鹤闲鸥
隶中之草-----石门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