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闲读:“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今天仍然说杜甫的诗。

我们已经说过,杜甫写诗,从来不避忌丑陋的字眼,不管是什么字眼,只要在诗中的某个地方需要这个字眼,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拿来用,我们读到这个字眼时,心里感受到的完全是杜甫的真实与诚恳,而这两个品质,恰是现实主义诗歌最重要的品质。

(梓州杜甫草堂里的杜甫像)

比如我们前面举过的例子,当他一个人困守长安求官而不得,贫病交加时,他说自己:“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什么是“胝”呢,其实就是茧子,头发白了,眼睛变得昏暗了,连屁股都生出了老茧死皮,皮肤变黄,满是皱纹,命悬一线……我们不觉得丑,就觉得真实,就觉得有细节,感动人;再比如他说自己见到自己的儿女的情况:“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北征》)(儿子)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陌生),脚上污垢粘腻,打着赤脚没穿袜子。床前两个小女儿,补缀的旧衣裳刚过膝盖(女儿长高了裙子太短了)。儿子身上的污垢,当然丑了,他就如实写,女儿的裤子也才过膝盖,这并不美,他也照实写,一点也不避忌。再比如他见皇帝被授官的那次,他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他是从被封锁的长安好不容易跑到凤翔去见肃宗的,穿的是麻鞋,衣服的两个袖子都破了,胳膊肘就露在外面。这样见皇帝的场面美不美,当然不美,但是真实,就像我们在旁边看着这些场面……这样的诗太多了,举不胜举。

当我们读到这些诗句,一方面从心底里感到悲痛,悲痛于他过着这样的生活,他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浓缩点,他让我们通过他的经历感受国家与民族的苦难;另外一方面的感觉就是惊讶,惊讶于杜甫具有怎样卓越的写实才能。惊叹于杜甫诗歌真的是在感发生命,他用文学之光照进生活现实。因此,他的人被后人称为“诗圣”,这当然实至名归;他的诗,也的确是对历史惊人的再现,不愧是“诗史”。

(诗史堂)

杜甫从长安逃到凤翔“麻鞋见天子”之后,被封为左拾遗(一个从八品上的朝官,职责很重要,但基本无实权),他回忆自己逃出长安的经过时,也曾经写过三首诗,诗题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很多人觉得“窜”字不雅,伟大诗人怎么能用这个字眼,于是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作《喜达行在所三首》,而我却觉得,因为杜甫是在叛军重重封锁的境况下好不容易逃出长安的,“窜”更写实,更诚恳,更杜甫。限于篇幅,我们只选其中的第二首来读,全诗如下: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上一篇我们说杜甫被封锁困在长安,他一直心心念念的肃宗皇帝在灵武(后来迁到了彭原),上次他从鄜州往灵武被捉住送回长安后,他不敢轻易再逃走了,如果再被抓,很可能就会直接杀死,所以他就在长安困着,不敢乱跑。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指使一个叫李猪儿的人杀死了,这其实是一次重大变故,证明安禄山军队已开始内乱,得知这个消息后,肃宗从彭原南迁到了凤翔,凤翔更靠近长安。原来被俘送到洛阳的一部分官员趁机逃回了长安,陷在长安的杜甫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先在怀远坊的大云经寺里住了几天,其实是避人耳目,到了四月,他终于逃出城西的金光门,奔向凤翔。这显然是一次冒险的逃跑,因为当时有一股安禄山的军队在安守忠与李归仁的率领下从河东打到了长安的西边,屯兵清渠,与潏桥的郭子仪军对峙,杜甫必须从两军对峙的前线经过,他不能走大道,于是只能从山林中间行走,选择崎岖无人的小路潜行,他随时都要担心被捉住……

(逃亡途中的杜甫)

好在,他终于到了风翔,他很高兴,于是写了这组诗。所谓的“行在”,是指皇帝临时所在的地方,就是朝廷临时政府所在地,现在有时文人雅士给人客气写信,也说“贵行在”,是尊称,最早的出处是蔡邕的《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杜甫用“窜”字准确地形容了自己从长安到凤翔的过程,不好听,但很生动。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杜甫回忆自己在长安的时候,晚上,他常常带着忧愁听到胡人吹笳的声音;到了春天(杜甫是夏天才逃到凤翔的),那些原本是唐宫皇帝的苑囿(比如曲江等处,杜甫曾在春天偷偷过去看过)的地方,过去曾经那么繁华,现在在叛军铁蹄之下,是多么的凄凉啊。

(杜甫《喜达行在所》)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所谓的间道,就是上面我们说的小路,大路上有军队,他不敢走。今天我真的活着回来了,想想前几天我在路上时的境况,我在小路上躲躲藏藏,随时都担心被抓,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下一分钟、下一秒钟是不是还能活着,所以当时我只是“暂时”活着的一个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写他在凤翔所见的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新朝廷的章法制度我刚刚看到了,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的气象已经焕然一新了。这里有典故,他以汉光武帝比唐肃宗。《后汉书·光武纪》里说:“更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所谓的气已新,也是出自《后汉书》:“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光武帝刘秀是南阳人。司隶,指汉代的司隶校尉,这里指代所有的朝廷官员。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杜甫从来是一个把国家放在心头的人,当看到自己的国家中兴有望,他“喜极而泣”,自己逃了一条命来到凤翔,而且见到新皇帝后被授以官职,这是高兴事,但杜甫反倒哭了,这似乎有些反常,所以杜甫说“翻倒极”,从大喜到泪下,悲喜到了极点。我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却化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流下的泪水沾湿了自己的佩巾。

(杜甫草堂大雅堂前的杜甫像)

诗中的感情是朴实的,文字也是质朴的,杜甫的这首诗,是他一贯的风格,没有风花雪月漂亮的对偶,但每一句都出自他自己生活的真实体验。

这之后大概三个月,杜甫整日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痛苦,他几乎天天写谏书给肃宗,出主意,想办法,肃宗发现他并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人物,于是,在八月初,便下旨让他回家探亲,他没钱购置行头,自己“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徒步归行》),一个朝官,穿了一袭青衣,徒步赶路样子该多凄凉啊,但他就硬是实实在在地记下来。到了家之后,他的妻子见到他之后,悲喜交集,他记下来说:“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他的孩子们看到他是“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孩子们缠着他,怕他再离开。这些诗,无不是真实的生活,无不是真切的感受,杜甫活得真切,写得踏实,他好像是用诗在写日记,因此写得细致而真实。

(杜甫墓)

杜甫是“博大又周全的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把很多长处结合在一起了”(叶嘉莹语),现在我们读他的诗,这些诗没有风花雪月,用字也不好看,但却朴实真切,时时散发和闪耀着他人格的魅力与品质的光辉,也许正是这些诗才真正代表了他的成就,也正是这些诗,让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读起来,仍能感觉他热切而真实的情怀,并深深为之感动,激人向上,向善、向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二十八首《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杜甫)
杜甫五律《喜达行在所三首》读记
杜甫 《喜达行在所三首》 其二 赏析
杜甫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古诗词欣赏』喜达行在所三首 ▏杜甫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148--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