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民间工艺大师寸光伟“锤声叮咚”地传承银器锻造非遗技艺

《鹤庆县志》记载,在唐代南诏国时期就有新华村人从事金、银、铜器手工加工工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18年5月28日至31日,云南民间工艺大师、中国手工银器制作非遗传承人寸光伟及助手受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平老师邀请,参与“视觉方言:云南少数民族美术研究”跨学科工作坊,寸光伟针对银器制作和民间工艺发展等内容作了学术报告,并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际操作演示了银壶的器形塑造和錾花过程。

1. 寸光伟簪刻的银片。摄影/李悦雯

铜壶的器形塑造和錾花技艺

“下料时,我先在银皮上画个圈,用剪子沿着外边界线,使劲剪成一片圆。”塑造器形时,寸光伟左手捏住扁平状的圆形银片,将其倚在凸形钢模上,右手下锤敲击。落锤声脆、亮,击打面均匀。如果执片的左手转腕动作迟滞,敲击声将是“高中低音,参差不齐”,银片表面也会“坑洼丛生,凹凸无序”,因为那凸形钢模精光滴滑。如果垂头、佝腰、驼背、一鼓作气,右手腕上下“紧锣密鼓”,虽然圆锥体渐成,但会左右失调,不久就成鼠标手,腰间盘也会犯酸。要知寸老师“身正为范”,必是身板儿挺直,腕部前后的手与臂绷紧,腋窝夹紧,以肘部或撑或动,眼神专注,表情镇静。

2. 一把银壶的壶身由一张银片打就。摄影/李悦雯

一把银壶历经千锤百炼,“锤”字从金字旁,在锤打过程中,银片受力的局部手感越来越硬,据说其内部的分子结构已被打散。若需重塑,在于“炼”,取火助攻,进退有度。“纯银为银白色,熔点960.8℃,沸点2210℃,密度10.49克/立方厘米。”掌握火候,将银片置于冷水中加速冷却,捞起后再次施力,可使厚薄均匀。

3. 锻打需要把握力度和方向,高手锻打留下的圆点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能烘托出壶身的质感。摄影/李悦雯

4. 打制过程中须不断重复锻打和退火,退火能让银料恢复柔韧性,是进一步锻打的前提。摄影/李悦雯

眼前是一块造型并不明确的银片,它被嵌入铅块模子,将被予以细致入微的錾刻。寸老师先用小锤逐次敲击每一个呈环状排列的外圈凸点,顺势推延开螺旋状,它们的弧线流畅、顺滑,斜势能见入刀的深度、力度。它“麟前、鹿后、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羽翼丰盈饱满,起势作腾跃状,若扶摇直上,祥云漫天。“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读者此刻假借描述来想象,观者依据形体来感知,作者则依傍剖面体勾勒复杂形。他让我们意识到要塑造对象的体积感需仔细推敲形体所占据的空间,由点连线,由线及面。赏玩者一打眼便知此物是个实体形,当然就只根据它的实用价值来估量其实在的好处,再就简单形作仔细玩味,便可看出那一体两面的空间穿插是游刃有余的。作者邀请我们就着正负凹凸形作丰富的空间想象。

5. 在锻打过程中,银片由一张不大的圆片逐渐延展,在寸光伟手中变成立体的形状。摄影/李悦雯

6. 嵌入铅块模子中的一块造型并不明确的银片,将被錾刻。摄影/李悦雯

日光灯下碎银闪烁,不禁令观者醉眼迷离,心神涣散。寸老师捉刀代笔,精工细作,聚精会神,锤声叮当、节奏铿锵。正是“茶到浓时无倦意,酒逢微醉有神思”,胸有成竹在,落刀如有神。我们依然好奇寸老师如何游弋于“惯会的錾刻之术”与“偶发的创作之道”,如何突破程式,创新立意。

云南白族银器锻制技艺的匠心传承

“1992年,第一次跟着大哥出门谋生计,他去挨个敲门寻生意,村民们就围过来看我做活,我一下子脸红到脖子根。”这样印象深刻的青春记忆会是寸光伟希望将“吃苦耐劳”精神传递给子孙辈的动因吗?“我自幼看着爷爷、爸爸打制金属工艺品,爷爷教我‘学艺先学人’,我一直铭记于心。”寸光伟的爷爷早年是读书人,后来家道中落,为兴家业,学习银器制作。长幼相携,薪火相传,从此这门技艺成了寸家人的看家本领。寸光伟15岁就能独立打制碗、壶、杯等造型简易的日常用器皿。当年,他同哥哥到云南省红河州制作手链、腰链等彝族用喜庆饰品,不得不夜宿在一户人家的马棚里。白日里,他们就为新嫁娘赶制嫁妆——衣服挂链和纽丝手镯。

7. 寸光伟在银片的一面用小锤敲打出模糊的形状。摄影/李悦雯

1994年起,他先后在四川省甘孜州制作佛龛、酥油灯等宗教用品、民俗用品。为掌握精湛的錾刻、鎏金、镶嵌技艺,他还到西藏拉萨市、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研习藏族银器工艺制作流程。初来乍到,寸光伟兄弟眼界大开,叹服于精妙绝伦的银器其纹饰能被修整得如此精湛。他们比对家乡手作银器的精细程度,反省自家本领无法与之媲美。在诚惶诚恐之下,他们迎来了第一单订件——做一个酥油茶茶架。他们深知当地人的审美诉求,于是大胆接受,小心探索。“这是一种用金属包裹内部瓷碗的喝茶的用具,外层的金属框架下面有一个茶托,上面有一个盖子。”他们与这位藏族同胞深入交流,通宵达旦地细究促使订件得以保质、保量、定时完成。西藏本土银匠的制作手法仍遵循几百年来传承至今的技艺之道,他们深信传统工序秉承于忠实信仰。他们连吹火都要用古老的羊皮鼓,进程很慢,完成一件最快一年半载,最慢要费三年工时。争时间、抢速度成了寸光伟兄弟所要博取的比较优势。他们利用更先进的工具,十天半月即出手一件可与之媲美的器物,口碑逐渐传开,订单愈渐增多。每逢藏历新年将至,藏族家庭的陈列摆设都会翻新。拉萨的贵族对饰品工艺要求尤其考究,镶嵌着各色宝石的金、银、铜饰品依据其纹饰意涵被打磨成各种精致的造型。传统银质镀金酥油茶碗托及碗盖过去是贵族们的珍藏,如今走入寻常百姓家。“那段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的日子将一伙人的身体都拖垮了,歇下来缓了好一阵子。”

8. 将银片反过来固定在铅板上开始錾刻。摄影/李悦雯

熟能生巧,寸光伟终于出师了!他开门收徒,最多时有20余人一起“叮叮咚咚”。“云天起云鹤,大翼飞腾九万里。石寨开石门,小锤敲过一千年。”这副被錾刻在石寨子门楼上的对联吸引着不计其数的人们来到这个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北部的新华村。听村中的老辈们讲,手作金属器物可回溯至唐代南诏国时期,日积跬步,以至千里,能工巧匠们的足迹也遍布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等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以及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9. 錾刻后的大鹏金翅鸟。寸光伟邀请大家就着正负凹凸形作丰富的空间想象。摄影/李悦雯

2000年,“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传遍新华村。笔者疑惑手工制品何来工厂流水线一说,却从寸老师口中得知确有其事。“家家户户都有工作坊。我们村约有400余户,其中约90%都从事这一行。”笔者也疑惑“一户一品”是哪门哪户出哪品?寸老师认为当时的每家每户出品都会致力于打造别具一格的主产品。据新闻媒体报道,“目前该村有约800户从事银器加工,占全村总户数的85%,从业人员1300多人,年收入达210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76%”。能工巧匠们的精工细作如各色银碗、银筷等日常用品,首饰、挂件等日用饰品,近销省内的大理、丽江、迪庆和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湖南、贵州等省区,远销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2003年,寸光伟携其爱人创办“光芝银制工坊”,自主打造藏族传统工艺品如佛像、佛龛、净水碗、酥油灯,现代工艺品如茶壶、碗、手镯、花瓶等。

2012年,笔者从云南省大理州政府获悉,鹤庆县新华文化旅游小镇建设项目获批,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通过打造白族文化风情园,提升新华银铜文化旅游商品园等,将新华村提升为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和大理旅游二次创业的又一精品力作。2013年,由寸光伟制作的酥油灯、银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佳绩。因在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方面所作的贡献,寸光伟被鹤庆县政府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称号。2013年4月15日至26日,寸光伟被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系聘为金属方面的特聘讲师,教授“银器制作手艺技法”课程,以培养优秀人才熟练掌握银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创意云南2014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在由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举办的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八届“工美杯”评奖活动中,寸光伟精心制作的银壶荣获铜奖,“弥勒佛”荣获优秀奖。自回乡创业以来,寸光伟每年新带七八个徒弟,至今已有百余人,大部分都在继续传承技艺,开户兴业。

10. 寸光伟制作的银壶

光芝银制工坊

现在,寸光伟的光芝银制工作坊的精品展示区陈列着各式各样精致华美的酥油灯。每一个都历经多道工序,包括下料、敲打成形、雕花、焊接安装组件、清洗抛光等。“第一步先在铜皮或银皮上划一个圆,直径因材质不同有些区别。这道工序就是玩剪刀的功夫,在铜皮或银皮上剪下一个圆来,是一个力气活。第二步要把剪下的平面在一个凹形的钢模上敲打出酥油灯的大体形状。敲打时要一边回火一边敲打,使得打出的凹形圆体厚薄均匀,要打得均匀就要掌握好回火的火候。第三步是做酥油灯的关键。首先要在敲打成形的凹形圆体中注入熔化了的铅,起到支撑的作用,然后在木头的支架上用铁钻慢慢地敲打雕花。第四步是要把酥油灯的三个工件组装焊接为一体,一般由我亲自操刀。第五步是把酥油灯用清硫酸清洗后再用丝绸抛光。制作藏饰器具,要重视艺术性与文化性。要将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变为图纹,突出宗教文化给予图纹的深刻意涵,如宗教文化中‘六字真言’‘十项自在’‘双鹿法轮’‘大鹏鸟’‘吉祥八宝’‘万字符号’和众多的宗教文字、符号。藏语中称为‘扎西达杰’的八种图案有白海螺、宝瓶、宝伞、吉祥结、金轮、金鱼、莲花、胜利幢,它们常常被我运用到酥油灯的装饰中,分别代表不同的寓意和独特的祝福,是藏饰里最常见又被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图像精品。”

11. 寸光伟制作的各式酥油灯

每天清晨,寸光伟上网查阅最新的金银价格,与客户联系订单、发货,忙得不亦乐乎。寸光伟希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制作更精湛的银器,打造更美好的银器之乡。

文·图|李悦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鹤庆——父亲念念不忘的故里
倔匠——从小炉匠到非遗传人
风花雪月城中的匠心传承——景泰蓝手工银壶
转载: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中国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志》(二)
掩盖在大理丽江光环之下的它不争不显,却美得让人惊艳 ~~!
熊熊篝火沪滇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