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重“门阀世家”和重“贤才名士”,看我国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

科举制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隋朝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逐渐演进。

如何选拔人才,一直是王朝统治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毕竟还是需要人才去管理的。

1、上三代实行世卿世禄制

所谓世卿世禄制,也就是贵族世袭制,天子以及卿、士、大夫等皆为世袭,世世代代父死子继,简单直接。

但到了春秋战国之时,由于列国争霸不断,世袭并不能保证能力,于是改革势在必行。

2、战国至汉初的军功爵制度

为了在战国时代更有竞争力,各国纷纷开始变革,开始将军功作为提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其矛头全部指向了旧贵族势力。

战国七雄,秦国是改革最为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最全面的国家。“奖励耕战”,这便是商鞅变法的核心。

3、两汉的察举制

军功爵制,适合争霸和战时,按人头封侯并不适合和平之时,那么不打仗如何选拔人才呢?

于是,察举制便应运而生了。

严格来说,察举制的推行始于汉文帝,文帝下诏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同时定下了考试内容和等第。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察举制的完备。察举制有如下分类:

  • 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
  • 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
  • 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学问则以“儒学”为主,察举制堪称开后世科举制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与科举制不同,察举,首先由地方举荐人才。于是通儒学的高官及豪门子弟便通过“举孝廉”进入仕途,当“举孝廉”被地方郡国官吏所把持时,豪门大族便开始形成。

因此,正是汉朝的“察举制”造成了豪门大族的形成,而如何量才任用世家子弟,便产生了“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者必须德高望重,大中正推举“小中正”。之后由“中正”来品评人才,并将人才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其实是两汉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更规范化的察举制,从此我国的世家门阀从制度上确立了起来。

5、重“门阀”和重“贤才”的矛盾

世家门阀的形成,使我国几乎又回到了贵族社会,南北朝时期关于重“门阀”和重“贤才”的争论不断,尤其是北朝的北魏时期。

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和汉化,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估量,不过孝文帝却是支持重“门阀”的,他认为:

其一,贵族大致都德行纯笃,选拔官吏的基本原则应以门第为准。

其二,对于特别有才能者,可以不拘泥于这一原则。

这可能是支持任用“世家子弟”的普遍看法,世家大族从小耳濡目染,对官场也更为熟悉,一般来说也更能胜任,用人自然以门第出身更为稳妥。

但反对者并不这么看,北魏时期的李冲、韩显宗、李彪便是三位“贤才主义者”,他们认为:门第不过是先祖恩荫,对国家并无益处,对国家有益的只能是贤才。

但就事实而言,北魏之时寒门并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提高地位,李彪便是典型的例子。

李彪本是寒门出身,受李冲(出身豪门关陇李氏)提携进入中枢,在孝文帝之时任御史中尉。但后来李彪与李冲政见不合,两人起了纷争,李冲将李彪予以监禁,并请孝文帝处死李彪,孝文帝无奈只能将李彪除名并遣回乡里,即使李冲死后李彪也不能复职。

所以,在当时,李彪的发迹得益于李冲的提拔,而没有了门阀的提携,一介寒士想要进入朝廷依然是不可能的。

在南北朝时期,确实有进入中枢的寒门,但他们最后会把自己扮成寒门,而并不以寒门出身进入朝政为荣,这一现实只能使世家门阀更为强大。

6、“六条诏书”的出台

北魏末年,六镇叛乱,之后尔朱荣平叛把持朝政,最后尔朱荣被魏孝庄帝所杀,宇文泰和高欢崛起将北魏一分为二——西魏和东魏。

与东魏相比,西魏国弱民贫,于是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任用汉族士人苏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541年,苏绰把这些改革总结为六条,随后由宇文泰颁布执行,史称“六条诏书”。

这六条中,与选拔人才有关的是第四条:“擢贤良”,其开始便肯定了“举贤”

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必立君以治之。人君不能独治,故必置臣以佐之。上至帝王,下及郡国,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此乃自然之理,百王不能易也。

总的来说,就是选贤任能,不拘资历和门第,要善于发掘人才,要勇于起用人才,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六条诏书”的实施,西魏—北周逐渐强大起来,而之后的隋朝便是建立在北周的基础之上的,隋唐制度,与北魏~西魏~北周一脉相承。

7、科举制的出现

在统治者和士大夫心中,重“门阀”和重“贤才”是不同的两种治国理念,或者说是如何解决门阀世家中贤才更多还是寒门之中贤才更多的问题。

近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世家并不能保证贤才,于是在重“门阀”还是重“贤才”的斗争中,重“贤才”最终胜出,并产生了“科举制”。

关于科举制的开创时间,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议,其原因便是科举制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但不管怎么说,科举在南北朝时期萌芽,最终成型当在唐朝之时。


综上,科举制的产生,源于如何选拔人才,源于重“门阀”和重“贤才”之争。察举制本意是重贤,但却导致了豪门世家的产生;九品中正制规范了察举制,从制度上确立了世家大族的地位,但最终也使门阀世家走向了末路;科举制的产生公平统一的考试,使“重贤”成为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门阀士族制是什么,为何在魏晋达到顶峰,又为何退出了历史舞台?
影响中国历史四百年的幕后玩家,从曹操到李世民都视为心腹大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武则天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有①使科举考试成为固定的制度②开创殿试③开创武举④实行诗赋取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科举制的由来,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从曹操到李世民,四百年无数明君的无解难题,竟被一个女人终结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为何在隋唐被科举制取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