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响中国历史四百年的幕后玩家,从曹操到李世民都视为心腹大患

影响了中国历史数百年的士族集团,源起便是汉武帝“罢黜百家,首倡儒术”后,研习儒家经学的学者们,垄断了儒家孔孟一门经典学说的解释权,并在家族内部代代传袭,进而掌握了整个国家文化制度的话语权。

东汉王朝时,这些儒家经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进化为士族集团,从此在之后的近四百年呼风唤雨,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

东汉桓帝灵帝时代,以察举制选拔官吏,高门世家和士人风评便实际决定了一个官员的升迁进退,汉灵帝被史家诟病的所谓“皇帝卖官”,无非是在高门士族把持人事荐举权的名义下,皇帝卡住高级官职任命权这个口子,逼他们任职时多交一笔钱上供罢了。

汉灵帝:刘宏

士族集团把持历史话语权下,称这笔钱都被汉灵帝用来给自己修西园享乐了。可是参考西园军的建立,则他这笔钱很大部分其实是用来建立一支直于属皇帝、不受被高门士族影响的大将军何进管辖的新禁军,也即是加强皇权的一部分举措。

只是随着汉灵帝的早逝,汝南袁氏的以袁绍、袁术兄弟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在汉末乱世时趁机起兵,一南一北分别裹挟一群诸侯,一度成为天下最强两大势力,眼看就要取汉室而代之,开创一个士族统治的王朝。

大将军、邺侯:袁绍

幸好他们兄弟嫡庶有别,水火不容,同室操戈,让本为袁绍附庸势力的曹操逆势而动,相继击灭二袁,统一中国北方,并以法家申韩之术施政,提倡“唯才是举”打破士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又实施屯田制和士族集团争夺人口,终于遏止士族集团的势力扩张于一时。

汉丞相、魏武王:曹操

但曹操死后,世家大族们还是由颍川陈氏的陈群首倡,建立了影响魏晋南北朝各代的九品中正制,世家门阀对官职任免的操控权更比东汉察举制更进一步,在实际上把持了国家政权。

所谓九品中正制,即确定士族天生便有做官特权,又按其任官等级由国家分配给牛畜和荫户。

士族们官职越高,门第就越高,其子弟能担任的官职也就越高,甚至哪怕儿童也注定可以得到好的肥缺;而出身寒微的人,即使再有才能也被官场摈斥,只能终身沉沦下僚。这就是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士族集团的代表河内司马氏,其祖孙三代前赴后继,南北征战,司马懿征辽、司马师平淮、司马昭破蜀、司马炎灭吴,终于削平四方敌人,取代魏朝,统一天下,建立第一个属于士族自己的王朝,晋王朝,又给高门士族们增加了荫亲属佃客的特权。

晋宣帝:司马懿

即国家允许士族高官的远近亲属和佃客都依附于他们,这些荫亲佃客从此免向国家交租税、服徭役,而改向他们依附的士族门阀去交租服役。门第越高的士族,其被法律允许免税役的荫亲佃客便越多,甚至到了“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地步。

因此这一制度的实质,便是承认高级士族按门第高低、势力大小,有权得到一部分国民作为自己的领民部曲,有权分割一部分国家税赋作为自己的私家税赋。除了没有自己的采邑封地以外,他们已经形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领主了。

晋朝大臣刘毅讥讽晋武帝司马炎“不如桓灵”的轶事,常被认为是对“司马炎卖官鬻爵”的批判。其实不然,刘毅的一贯政见,是坚决反对、并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的,称“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

他此言正是讽刺九品中正制下,官职任命皆被世家门阀把持,则“卖官钱入私门”是入了门阀们的私门,而不是和汉灵帝时一样入了皇帝的府库,所以司马炎在这点还不如汉灵帝——亏大了。

司马炎是以不怒反笑,正因皆说中了他的心坎。只是门阀世族时代,皇权被抑制,和世家门阀共存也是必然。

晋武帝:司马炎

五胡乱华时期,胡族政权如羯人赵国、鲜卑燕国,为维护其统治需要,同样秉承西晋九品官人之制,维护高门士族特权。

如羯赵杀人魔王石虎,不惜民力,大规模残酷徭役和兵役,虐杀黎民百姓以百万计,却能稳定统治竟得善终,便是因为他同时和高门士族合作愉快,如恢复九品官人旧制,优免关中七姓望族戍役,在诸郡国立五经博士等。

士族集团在胡人统治下,保持了魏晋以来被选授官职的特权,虽幼童亦得美官,而无门第无权势之人,即使有才德也被摈斥出政治舞台,(「吏部选举斥外耆德,而势门童幼多为美官」),便能和暴虐的胡族统治者合作愉快,共同镇压底层百姓的反抗。

北魏孝文帝元宏改革后,更让鲜卑贵族也汉化为门阀,和汉人高门混同为一。而南方的东晋,和后继的宋齐梁陈各朝,则特重谱系,朝廷专门设立谱局,选官用人时必先查考其谱籍,严厉打击庶族和寒门冒籍。

北魏孝文帝:元宏

关东士族(郡姓)如王、崔、卢、李、郑;关中士族(郡姓)如韦、裴、柳、薛、杨、杜;汉化鲜卑大姓(虏姓)如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江南过江士族(侨姓)如王、谢、袁、萧;江南本地士族(吴姓)如朱、张、顾、陆……

因此,在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里,不论各个胡汉王朝怎样如走马灯般更迭,这些高门大姓的世家大族,却能代代保持荣华富贵、常有功臣名人,始终占据帝国最高的政治地位。

从晋武帝司马炎起,鉴于曹魏宗王无权而轻易被取代的教训,各朝皇帝就不约而同选择了分封自家皇族典兵之策,虽然此举造成了皇族接连不断的自相残杀,为外人乘虚取而代之,造成频繁的朝代更迭,以及五胡乱华这样的大动乱,也没有吓阻后来的皇帝们,朝朝代代依样画葫芦。

——只因世家大族权重,若不想泰阿倒执,便必须以皇族宗王掌兵,来为皇室屏藩。

虽然各朝帝王同时也在穷尽心智,不断采取举措打击和制衡士族门阀,和他们争抢政权、税赋、人口,但因为士族门阀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知识、人才、财政、国计民生,因此无数雄才大略的英主明君,从魏武王曹操起,一直到唐高祖李渊为止,都难以真正解决这棘手难题。

隋文帝杨坚废止中正官,开创科举制,其子隋炀帝杨广又始建进士科,力图从世家大族手中完全夺回选官人事权,高门士族对此极为不满,竟称此举是「政烦于上,人乱于下」,所以导致了隋朝灭亡。

隋炀帝:杨广

【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於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乡党,政烦於上,人乱於下,故亡。】——柳芳《氏族志》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则天大圣皇帝武瞾、唐玄宗李隆基等数代英主持续完善科举制,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提拔寒门士人身居高位,参决政事。

唐太宗李世民政变夺位后,一边大量提拔重用了房玄龄、魏征、马周等关东寒士,让他们进入为中枢重臣,与高门士族相制衡,

另一边则修《氏族志》,下令改以唐朝此时的官位高下,分为九等。重新确定士族门第,贬低崔卢王谢等山东和侨姓旧族,抬高关陇集团依托的关中士族和代北虏族,又将诸多建唐功臣和寒门大臣的门第也抬高进士族之列,最后确定天下士族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等于是以李唐皇室和关陇门阀为核心,同时包容建唐功臣、南北士族、各地寒士,以新的官职品级排定次序,扶植了一个全新士族集团,来取代繁衍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旧士族。

同时李世民继续坚持推广和完善科举制,人才来源也涵盖于全国。所以当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因此便留下了「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自得。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先废杀皇后王氏,淑妃萧氏,又诛杀国舅长孙无忌,关东士族代表太原王氏、南方士族代表兰陵萧氏、关陇门阀代表长孙氏,皆遭重创。

唐高宗:李治

李治死后,皇后武则天取代唐王朝称帝,更以铁血与尸骨铺路锐意革新。她残酷打击以士族门阀和功臣集团为代表的各方政敌,株连甚广,并限制奴婢数量、保障奴婢人身、打击豪强地主,进而消灭了士族集团的部曲佃客制

武则天又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首开武举,推重进士科,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同时广开仕途,滥赏勋阶,大量提拔寒门小吏进入官场,身居高位,参决政事。

武周皇帝:武则天

随着唐朝中后期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才让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人才变得困难。同时黄巢起义和五代兵乱又彻底摧毁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经济根基,即大地主庄田制,在那以后,到了宋朝,科举士大夫官僚在朝堂一家独大,士族和门阀终于成为彻底历史名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曹操到李世民,四百年无数明君的无解难题,竟被一个女人终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央地和王相的博弈
從曹操到李世民,四百年無數明君的無解難題,竟被一個女人終結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
中华脉络之10、铁器时代:大秦到大唐人才选拔的往事
13官僚士大夫之“门阀士族”的兴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