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雨辰、胡韧奋:从数据看“拗救”

京师文会

 

诸雨辰、胡韧奋:从数据看“拗救”

【来写诗吧】2019-10-21 17:30

  在之前的【来写诗吧】栏目中,我们曾经留下了一个关于“拗救”问题的小尾巴,今天就来解决一下。

  写作近体诗可以通过“拗救”实现一些格律上的变通,一般包括“单句拗救”和“对句相救”两种救法。传统上讲,单句拗救有两种。一种是“一拗三救”,比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的“月光明素盘”,本来的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但是因为使用了“月”这个仄声字,所以就把第三个字由仄声换一个平声的“明”,形成“仄平平仄平”的句式。此外,还有“四拗三救”,比如李商隐《落花》中的“芳心向春尽”,本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是第四个字使用了平声的“春”字,这样就把第三个字换一个仄声的“向”,形成“平平仄平仄”的句式。

  对句相救则一般概括为“三拗三救”,比如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中的“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一句,“枉”字当用平声而换了仄声字,对句就用平声字的“谁”救回来。此外,有时出句第四字拗了,也可以用对句第三字救,甚至出句三四皆拗,也可以用第三字救。比如杜甫《宴胡侍御书堂》中的“暗暗春籍满,轻轻花絮飞”一句,就是对句的“四拗三救”。

       这套拗救理论是怎么流传的呢?上次我们也提到,它始于清代王士禛与赵执信两位诗人。王士禛写了《律诗定体》而赵执信随后作《声调谱》,今人关于“拗救”的说法基本不出此二书所传,而且二人之间还有一段趣事。赵执信本来是王士禛的同乡,又有姻亲关系,本来应该关系非常融洽才对。但是《四库全书总目》却记载说:“执信尝问声调于王士祯,士祯靳不肯言,执信乃发唐人诸集,排比钩稽,竟得其法。”(《四库全书总目·声调谱叙录》)四库馆臣说赵执信向王士禛请教,而王士禛不肯传其学,这才导致了赵执信发奋读书,自己总结出了律诗拗救的格律。王士禛将拗救理论视为“诗学之秘”吗?为什么不能传授给赵执信呢?个中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是清人的总结,所以今人常常有质疑声音,甚至怀疑唐人写作根本没有“拗救”观念。也有学者指出仅凭个案举例是无法穷尽的诗学规律的,必须依赖于对《全唐诗》中整体格律诗的详细分析,才能解决这个争议。但是《全唐诗》有四五万首,要全部读完,再标一遍平仄,再统计一遍规律,凭一己之力又很难完成,所以“拗救”的问题便只好先搁置下来。

  好在我们有了新技术。

  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全唐诗》平仄的自动标注,从而完成精确的量化分析。两年前,我便与胡韧奋博士合作开展了这个实验。我们使用《全唐诗》全文资料库,先筛选出其中字数为40、56字的诗,取出其中的律诗。(之所以不取绝句,是因为古体绝句与近体绝句很难从形态上区分,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只取律诗。)但恰好40字、56字的诗,还有可能是乐府或古诗,所以我们删去其中属于《乐府杂曲》《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卷,以及题为《战城南》《巫山高》等的乐府诗。再假设诗中若有五句以上(含)不符合基本格律,就可视为古体或拗体,这类诗亦从样本资料中删除。

  筛选之后的诗歌,只要将其和平水韵中各部韵字一一匹配,就可以完成对《全唐诗》中律诗的平仄标注。不过,多音字仍然是个难点,尤其是既可入平声又可入仄声的字。实际上,之前有人对拗救的争议点也在这里,比如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的“不”与“吹”都同时有平声与仄声的用法,所以有人说是拗救,也有人说因为可以借音,所以不拗。为了简化问题,我们提出一个“无罪假设”,假设诗人在写律诗时,会尽量按照合乎平仄规律的格律构句,比如李白的“天边看渌水”,“看”视为十四寒的时候,就是平平平仄仄,是律句,视为十五翰的时候,就是平平仄仄仄,是拗句,在“无罪假设”标准下,我们把这句判定为律句。(台湾大学蔡瑜老师的团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选择直面挑战,先做唐诗的分词,通过分词实现语义消岐,进而准确定位其所属韵部。这种做法更加令人钦佩!)而这样经过自动标注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些有趣的规律。

 实验共判定出15290首律诗,其中五言诗9297首(占60.8%)、七言诗5993首(占39.2%)。这些诗中,共有13683句不合律的拗句,占总句数的11.19%。拗句中五言10024句(占73.26%)、七言3659句(占26.74%)。这个对比看起来很悬殊,但是要考虑五律本来就比七律数量多,所以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比例。从比例上看,五律与七律使用拗句的比例分别为13.48%与7.63%。这个差距缩小了不少,但依然可以看出:五律较七律更多使用拗句。

 那使用频率较高的拗句是什么呢?首先看单句拗:

表1.《全唐诗》中本句单拗频次表

 看句式(2)和(3),很明显是赵执信讲的“四拗三救”,对应的拗而不救的“平平平平仄”只出现了43次。而句式(6)和(7)则是“一拗三救”,对应的拗而不救的“仄平仄仄平”只出现了102次。可见单句的“四拗三救”说和“一拗三救”说确实反映了唐代律诗的格律体制。句式(1)(4)(5)在一句之内拗而不救,那么只好认定为唐诗中的“特殊句式”。

 再看对句拗救:

   表2.《全唐诗》中对句双拗频次表

  对句拗救中,句式(3)(6)正是王士禛说的“三拗三救”,句式(7)(8)则是赵执信讲的“四拗三救”。可见以对句第三字救出句三、四字是比较常见的对句拗救。而句式(1)(2)(4)(5),则是王力先生讲的对句“三拗三救”的同时单句“一拗三救”。这些经典的拗救理论在数据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有了表2后,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表1中的高频拗句,判断它们到底是本句自救还是对句相救的结果?逻辑上就是用表2减去表1,这样就得出拗而不救的数据。

  表3.《全唐诗》中拗而不救频次表

 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单句中的“一拗三救”,即“仄平平仄平”,其在五言诗中对句不救的频次只有533次,占5.32%,而在对句相救的频率则是51.7%;对应的七言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对句不救的频次也只有242次,占6.61%,而在对句相救的频率则是32.6%。而表3中句式(6)以后的例子,单句拗救与对句相救比,其比例都下降了一半以上,那么很明显它们应该是对句相救,而非本句自救的结果。“平平平仄平”拗而不救的比例与对句拗救的比例差不多,故而仍可视为一种特殊句式。

 此外,王士禛与赵执信是否还有“求之过深”的地方呢?也是有的。比如王士禛说五言“仄平平仄仄”的第四字若拗为平声,则第三字换以仄声救,形成“仄平仄平仄”的句式。但从数据上看,这种句式只有147例,占1.47%,比例很低。再如赵执信讲“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但从总结的句式看,若出句“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若拗为“仄”,按赵执信的理论,其对句本应变成“(仄)仄平平平”来救。但在《全唐诗》中只出现了20次,拗而不救的“平平仄仄仄”却有1382次之多。

 总之,经过这番“地毯式”普查的结果,重新概括唐诗的拗救规律,似乎可以更简单地归纳为:

 单句“四拗三救”,即“平平仄平仄”;

 对句“三拗三救”,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以及两种特殊句式,即“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仄”;

 其余拗救之说,或不宜求之过深。

(详细论述与更详细的数据统计,参见诸雨辰、胡韧奋:《清人“拗救”说再审视——以〈全唐诗〉15290首律诗为样本》,《中国诗歌研究》第十八辑)

作者介绍

诸雨辰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在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北京大学学报》、《求是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整理有《梦溪笔谈》译注、《聊斋志异》选。

胡韧奋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讲师。在ACL、EMNLP、COLING、《北京大学学报》、《语言文字应用》、《中文信息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担任ACL、COLING、CONLL等国际会议审稿人。

——https://www.sohu.com/a/348637814_670305

【特别说明】

本资料由京师文会出品。

原文后面写有“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转载需同意”。现将此资料转发到此处,并非为了营利,只是为了让更多对古典诗律感兴趣的人一起来分享诸雨辰和胡韧奋两位博士的研究成果。因不知如何征得京师文会同意,只能特别说明“本资料由京师文会出品”。希望京师文会见谅     芙蓉书阁|邓旺林 于2023年1月14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入门十八讲
诗词知识大全
《怎样才能写好诗》(上)
传统诗词理论学习
诗词格律三日通
唐诗格律简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