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雅起自俚俗

                     高雅起自俚俗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说起诗人,那真是不食人间烟火,高雅得很。少男少女怀揣一本《汪国真诗集》,身价立刻倍增。

    一、《诗经》源自民间酸曲

    其实细究起来,最初的诗歌源头来自《诗经》,而诗经不过是当时的民间“酸曲儿”,如果翻译过来,简直听不得。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好像文雅得不得了,其实跟现在的陕北酸曲:“想你哩想你哩,口唇皮皮想你哩,一颗豆豆两颗米,抱在怀里还想你。”没多大区别。

  

  

    先秦时代的臭老九,所谓诸子百家,看不上这类打情骂俏的民间歌词,要做必得是忧国忧民的高头讲章,或者穷究哲理的微言大义。除了那位南蛮子屈原之外,文人里好像还没什么人作诗,所谓“诗人”大概相当于清末那位敲着牛骨板要饭的“穷不怕”吧。

    二、曹魏始开文人诗先河

    一直到了三国时代观念才有所改变。那位出身卑微,不讲礼法,不拘一格的曹阿瞒,把这些民间玩艺拿来,填上雄浑激越的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引入宫中吟唱,开了文人写诗的先河。曹操不讲出身门弟,唯才是举,于是士子们纷纷以作诗展示才华,从此才有了建安文学,魏晋风骨,和大诗人陶渊明。

  

    三、唐诗脱离民间酸曲,成为高雅乐章

    到了隋唐,杂有鲜卑血统的杨李家族,打破门第藩篱,创立科举制,更把作诗做为取士的“高考命题”,逼得士子人人都要学写诗,在“科举指挥棒”作用下,诗歌更成了中国最高雅的华彩乐章。人人都在诗歌里谈人生,谈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人再拿它打情骂俏,诗歌也就彻底脱离了民歌的渊源。

    可是人不能成天总板着脸唱高调,那也累得慌。回到家,见了小妾,总得打情骂俏吧?进了妓院(古代士人似乎大多有此类风流韵事),总得听听酸曲吧?古今全一个理儿。

  

    四、宋词从“艳科”步步高升,终与诗并列

    于是,唐末到五代,取材于民间小曲的妓院酸曲逐步走进文人笔端,文人为酸曲写词,这就叫“填词”,供歌妓们演唱:“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这样,文人就成为两面人,白天在厅堂之上,气宇轩昂地写诗,抒发治国平天下之志,慷慨激昂,涕泪横流。晚上灯红酒绿之下,搂着美人,听她们唱自己新填的艳词,其乐融融。所以那时填词被文人瞧不起,所谓“词乃艳科”,或称之为“诗余”,不能登大雅之堂。

    这类艳词流入宫中,亦为帝王喜爱。如李后主的《一斛珠》中有:“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把打情骂俏描摩到了极致。


  

  

    到了宋初,这种分化更进一步,宋诗比唐诗更加形而上,不光言志,而且以哲理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诗甚至大谈玄学,简直把诗当成了哲学论文,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为什么宋诗不如唐诗好看?为什么缺乏形象?原因就在这儿。

    另有一部分人精通音律,专攻填词,为皇宫演出酸曲。如宴殊的《浣溪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极写男女思恋之情。

    也有人专为妓女服务,如柳永,科举也不考了,就混在脂粉群中填“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香艳词。死后没钱,由妓女们集体出资埋了。

  

    直到苏东坡,才把词从脂粉堆里解放出来。一曲“大江东去”,说尽多少英雄事业,人生理想。延续到南宋辛弃疾,更是以词为武器,挥金戈,跨铁马,抒发爱国情怀,把词的价值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从此,词人也敢跟诗人平起平坐,并称唐诗宋词了。

    五、元曲来自俚俗元杂剧

    那么,民间酸曲怎么办?难道没文人搭理了吗?不,诗词升入了天堂,民歌又以“元曲”的形式冒了出来,元杂剧一开始在民间搭草台班子,渐渐便有失意文人凑过来,愿意为其效劳。以大剧作家关汉卿为代表的曲作家又一次从民间汲取营养,专玩俚词俗语,比如那句著名的“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为什么那么生动那么有生命力?就因为它来自民间俚俗。

  

    经过文人的努力,这种民间曲子又升了上去,并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六、明清小说不过是文人自娱

    到了明清,失意文人闲着没事,于高雅的诗词之外,又开始搜集民间故事,说书人的话本,攥成“小说”,从《三国》《水浒》直到《红楼》,及清代讽刺小说。“小说”者,不成大器也。一开始也同样被人看不起,觉得太俗,比如《金瓶梅》之类,并没有什么地位,既挣不到稿费,也入不了作协,完全是失意文人们自娱自乐。


  

    直到近代西方文化东渐,才发现原来这小说竟是大事业,小说家一个个全成了大师。于是文人又把眼光再一次投向民间。

    七、现代酸曲被拔高

    近现代文人们发现了极具生命力的陕北民歌,于是苦寒之地不为人知的小曲山歌一下子扑天盖地唱响全中国。最原始的真正的酸曲,晋西北的一首民歌——《芝麻油》“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经改编成了《骑白马》,最终竟成为颂歌。


  

    总之,俚俗的民间艺术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给高雅文艺提供养料,而高雅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从俚俗脱出,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象牙塔。

               2013年3月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良昭《元曲三百首》序
宋词的境界
最不像词的一首宋词,写出了又爱又恨的纯真爱情!
北宋词史(一).引言(下)
诗、格律诗、打油诗的区别
中国古代诗歌源头是什么?有哪些演变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