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0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详情名单(316所)
一、2010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详情名单(316所)
总序号 省市区 省序 独立学院名称 建校时间 所在地 备注
1 北京市 1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2004.5 大兴区
2 北京市 2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2004.6 通州区
3 北京市 3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2005.4 大兴区
4 北京市 4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2005.7 顺义区
5 北京市 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2008.5 大兴区
6 天津市 1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2004.2 大港区
7 天津市 2 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 2004.3 大港区
8 天津市 3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2004.4 东丽区
9 天津市 4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2004.4 西青区
10 天津市 5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2004.4 大港区
11 天津市 6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2005.4 宝坻区
12 天津市 7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2005.5 西青区
13 天津市 8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2006.4 西青区
14 天津市 9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2006.4 静海区
15 天津市 10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2006.5 宝坻区
16 河北省 1 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2001.2 唐山市
17 河北省 2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2001.7 邯郸市
18 河北省 3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2002.6 保定市
19 河北省 4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2001.7 石家庄市
20 河北省 5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2001.2 保定市
21 河北省 6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2001.6 石家庄市
22 河北省 7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2001.4 石家庄市
23 河北省 8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1.7 石家庄市
24 河北省 9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2001.3 天津红桥区
25 河北省 10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2001.7 秦皇岛市
26 河北省 11 石家庄铁道学院四方学院 2001.7 石家庄市
27 河北省 12 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 2001.7 石家庄市
28 河北省 13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2001.7 保定市
29 河北省 14 华北煤炭医学院冀唐学院 2004.1 唐山市
30 河北省 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城学院 2005.4 保定市
31 河北省 16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2005.6 三河市
32 河北省 1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2005.4 廊坊市
33 河北省 18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2008.5 黄骅市
34 山西省 1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2001.3 太原市
35 山西省 2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2002.5 太原市
36 山西省 3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2003.4 太谷县
37 山西省 4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2003.4 临汾市
38 山西省 5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2002.4 太原市
39 山西省 6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2002.9 太原市
40 山西省 7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2004.4 太原市
41 山西省 8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2004.4 太原市
42 内蒙区 1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2008.5 呼和浩特
43 内蒙区 2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2008.6 呼和浩特
44 辽宁省 1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2003.3 大连市
45 辽宁省 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1999.7 沈阳市
46 辽宁省 3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 2004.1 沈阳市
47 辽宁省 4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03.12 大连市
48 辽宁省 5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1999.7 锦州市
49 辽宁省 6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2001.5 大连市
50 辽宁省 7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2.9 大连市
51 辽宁省 8 辽宁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2003.12 鞍山市
52 辽宁省 9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 2003.4 沈阳市
53 辽宁省 10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 2001.12 抚顺市
54 辽宁省 11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2003.4 沈阳市
55 辽宁省 12 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2003.12 沈阳市
56 辽宁省 13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2004.3 沈阳市
57 辽宁省 14 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04.3 沈阳市
58 辽宁省 15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1999.7 沈阳市
59 辽宁省 16 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 2004.4 沈阳市
60 辽宁省 17 辽宁医学院医疗学院 2004.3 锦州市
61 辽宁省 18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1999.10 大连市
62 辽宁省 19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2004.1 辽阳市
63 辽宁省 20 沈阳化工学院科亚学院 1999.6 沈阳市
64 吉林省 1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 2004.1 长春市
65 吉林省 2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 2004.1 长春市
66 吉林省 3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2004.3 长春市
67 吉林省 4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2004.3 长春市
68 吉林省 5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2004.0 长春市
69 吉林省 6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2004.1 长春市
70 吉林省 7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 2004.1 长春市
71 吉林省 8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04.2 长春市
72 吉林省 9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2004.3 四平市
73 吉林省 10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2004.3 长春市
74 黑龙江 1 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 2004.2 哈尔滨
75 黑龙江 2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 2004.5 哈尔滨
76 黑龙江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 2000.6 哈尔滨
77 黑龙江 4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2004.2 哈尔滨
78 黑龙江 5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 2003.3 哈尔滨
79 黑龙江 6 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 2000.10 哈尔滨
80 黑龙江 7 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 2002.5 哈尔滨
81 黑龙江 8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2002.5 哈尔滨
82 上海市 1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2004.5 上海市
83 上海市 2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2005.4 上海市
84 上海市 3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2005.6 上海市
85 江苏省 1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2002.4 无锡市
86 江苏省 2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2003.6 南京市
87 江苏省 3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2003.6 徐州市
88 江苏省 4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2004.0 南京市
89 江苏省 5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2004.4 南京市
90 江苏省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2004.6 南京市
91 江苏省 7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004.6 南京市
92 江苏省 8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2004.6 泰州市
93 江苏省 9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2004.7 泰州市
94 江苏省 10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2005.0 南京市
95 江苏省 11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2003.6 南京市
96 江苏省 12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2005.5 南京市
97 江苏省 13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2005.5 南京市
98 江苏省 1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2002.5 南京市
99 江苏省 15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2005.3 苏州吴江市
100 江苏省 16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2005.3 苏州市
101 江苏省 17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 2005.3 苏州市
102 江苏省 18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2005.3 镇江市
103 江苏省 19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005.3 扬州市
104 江苏省 20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2005.5 徐州市
105 江苏省 21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2005.4 南京市
106 江苏省 22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2005.4 南京市
107 江苏省 23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 2005.5 镇江市
108 江苏省 24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2005.6 常州市
109 江苏省 25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2004.5 南通市
110 江苏省 26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 2005.3 南京市
111 浙江省 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1999.7 杭州市
112 浙江省 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2001.6 宁波市
113 浙江省 3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2004.1 杭州市
114 浙江省 4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2004.11 金华市
115 浙江省 5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04.11 宁波市
116 浙江省 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04.11 杭州市
117 浙江省 7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2005.1 杭州市
118 浙江省 8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2004.11 舟山市
119 浙江省 9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2004.11 临安市
120 浙江省 10 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 2004.11 温州市
121 浙江省 11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2004.11 杭州市
122 浙江省 12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2004.11 杭州市
123 浙江省 13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2004.11 湖州市
124 浙江省 14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2004.11 绍兴市
125 浙江省 15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2004.11 温州市
126 浙江省 16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2004.11 杭州市
127 浙江省 17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2004.11 杭州市
128 浙江省 18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2004.11 杭州市
129 浙江省 19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2004.11 嘉兴市
130 浙江省 20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2004.11 温州市
131 浙江省 21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2008.5 嘉兴市
132 浙江省 22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2008.5 金华市
133 安徽省 1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2003.2 合肥市
134 安徽省 2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2003.6 芜湖市
135 安徽省 3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2003.3 合肥市
136 安徽省 4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2004.6 合肥市
137 安徽省 5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2004.1 马鞍山市
138 安徽省 6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2004.6 蚌埠市
139 安徽省 7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2004.4 淮北市
140 安徽省 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2003.11 合肥市
141 安徽省 9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 2003.5 芜湖市
142 安徽省 10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2004.6 阜阳市
143 安徽省 11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2008.5 马鞍山市
144 福建省 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2003.6 漳州市
145 福建省 2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2003.11 福州市
146 福建省 3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2003.12 福州市
147 福建省 4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2003.12 福州市
148 福建省 5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2001.6 泉州市
149 福建省 6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2009.2 厦门市
150 福建省 7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2003.6 厦门市
151 福建省 8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2003.6 福州市
152 福建省 9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2006.5 福州市
153 江西省 1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54 江西省 2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55 江西省 3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56 江西省 4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57 江西省 5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2003.12 赣州市
158 江西省 6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59 江西省 7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60 江西省 8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61 江西省 9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62 江西省 10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2003.12 赣州市
163 江西省 11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2003.12 景德镇市
164 江西省 12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 2003.12 南昌市
165 江西省 13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2003.12 共青城
166 山东省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学院 2005.1 东营市
167 山东省 2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2004.2 烟台市
168 山东省 3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2004.2 青岛市
169 山东省 4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2004.3 泰安市
170 山东省 5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 2005.4 胶州市
171 山东省 6 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 2005.4 济南市
172 山东省 7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2005.4 莱阳市
173 山东省 8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2005.4 曲阜市
174 山东省 9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 2005.6 泰安市
175 山东省 10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2005.6 济南市
176 山东省 11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2005.6 聊城市
177 山东省 12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2006.9 济南市
178 河南省 1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2.6 焦作市
179 河南省 2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2003.4 开封市
180 河南省 3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2003.4 新郑市
181 河南省 4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2003.4 安阳市
182 河南省 5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2003.6 新乡市
183 河南省 6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2003.12 新乡市
184 河南省 7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2003.12 新乡市
185 河南省 8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2003.6 信阳市
186 河南省 9 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 2005.7 商丘市
187 河南省 10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2006.4 巩义市
188 湖北省 1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2000.8 武汉市
189 湖北省 2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2000.8 武汉市
190 湖北省 3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2000.9 武汉市
191 湖北省 4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2003.5 武汉市
192 湖北省 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2003.12 武汉市
193 湖北省 6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2003.6 武汉市
194 湖北省 7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2003.12 武汉市
195 湖北省 8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2004.2 宜昌市
196 湖北省 9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2002.6 武汉市
197 湖北省 10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2002.9 武汉市
198 湖北省 11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2002.9 武汉市
199 湖北省 12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04.2 武汉市
200 湖北省 13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2004.3 武汉市
201 湖北省 14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2004.2 武汉市
202 湖北省 15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3.11 武汉市
203 湖北省 16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2003.11 武汉市
204 湖北省 17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2003.11 武汉市
205 湖北省 18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2004.4 十堰市
206 湖北省 19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004.2 武汉市
207 湖北省 20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2003.12 武汉市
208 湖北省 21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2005.2 黄石市
209 湖北省 22 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 2004.2 孝感市
210 湖北省 23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2004.4 恩施市
211 湖北省 24 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 2003.6 十堰市
212 湖北省 25 襄樊学院理工学院 2004.2 襄樊市
213 湖北省 2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城学院 2004.2 武汉市
214 湖北省 27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2004.3 荆州市
215 湖北省 28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04.3 荆州市
216 湖北省 29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2004.6 武汉市
217 湖北省 30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2004.6 武汉市
218 湖北省 31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2006.4 武汉市
219 湖南省 1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2003.1 长沙市
220 湖南省 2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2004.2 长沙市
221 湖南省 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2002.6 长沙市
222 湖南省 4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2004.2 长沙市
223 湖南省 5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2003.10 长沙市
224 湖南省 6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2004.6 湘潭市
225 湖南省 7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2001.6 株洲市
226 湖南省 8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2004.1 湘潭市
227 湖南省 9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2003.4 衡阳市
228 湖南省 10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2004.3 常德市
229 湖南省 11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2004.3 岳阳市
230 湖南省 12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2004.3 张家界市
231 湖南省 13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004.3 湘潭市
232 湖南省 14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2004.3 长沙市
233 湖南省 15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2004.3 衡阳市
234 广东省 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002.3 珠海市
235 广东省 2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02.10 中山市
236 广东省 3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2004.1 增城市
237 广东省 4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2004.4 增城市
238 广东省 5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2004.4 增城市
239 广东省 6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04.5 珠海市
240 广东省 7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2004.5 珠海市
241 广东省 8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2004.6 东莞市
242 广东省 9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2005.5 广州市
243 广东省 10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2006.4 广州市
244 广东省 11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2006.4 广州从化县
245 广东省 1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2006.3 广州市
246 广东省 1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2006.4 广州从化县
247 广东省 14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 2006.8 广州市
248 广东省 15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2006.4 增城市
249 广东省 16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2006.4 湛江市
250 广东省 1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2005.4 广州市
251 广西区 1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2004.1 桂林市
252 广西区 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2004.3 桂林市
广西区 ※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2004.3 桂林市 2010年被教育部暂停招生
253 广西区 3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2004.2 柳州市
254 广西区 4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2004.2 南宁市
255 广西区 5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2004.2 南宁市
256 广西区 6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2004.4 南宁市
257 广西区 7 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2004.1 南宁市
258 广西区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2005.4 北海市
259 海南省 1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2005.7 三亚市
260 重庆市 1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2003.3 合川区
261 重庆市 2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2003.12 渝北区
262 重庆市 3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2003.4 合川区
263 重庆市 4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2003.12 沙坪坝区
264 重庆市 5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2003.12 合川区
265 重庆市 6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2004.5 南岸区
266 重庆市 7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2005.9 永川市
267 四川省 1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04.2 乐山市
268 四川省 2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2004.2 成都市
269 四川省 3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2004.2 成都市
270 四川省 4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2004.2 成都市
271 四川省 5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2004.2 成都市
272 四川省 6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2004.2 成都市
273 四川省 7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04.2 成都市
274 四川省 8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2005.5 成都市
275 四川省 9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2006.3 绵阳市
276 四川省 10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2006.4 绵阳市
277 四川省 11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2006.5 眉山市
278 四川省 12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006.4 绵阳市
279 四川省 13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2009.6 南充市
280 贵州省 1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2004.2 贵阳市
281 贵州省 2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2004.2 贵阳市
282 贵州省 3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2004.2 贵阳市
283 贵州省 4 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 2004.2 遵义市
284 贵州省 5 贵阳中医学院时珍学院 2004.2 贵阳市
285 贵州省 6 贵州财经学院商务学院 2004.2 贵阳市
286 贵州省 7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2004.1 贵阳市
287 贵州省 8 贵阳医学院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2004.2 贵阳市
288 云南省 1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2004.1 昆明市
289 云南省 2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2004.1 昆明市
290 云南省 3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2004.3 丽江市
291 云南省 4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 2004.1 昆明市
292 云南省 5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2004.1 昆明市
293 云南省 6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2003.12 昆明市
294 云南省 7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2004.1 昆明市
295 陕西省 1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2004.5 西安市
296 陕西省 2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2004.6 西安市
297 陕西省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2004.3 西安市
298 陕西省 4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2004.3 西安市
299 陕西省 5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2004.5 咸阳市
300 陕西省 6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2004.5 西安市
301 陕西省 7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2004.5 西安市
陕西省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 2004.10 西安市 2010年被省教育厅暂停招生
302 陕西省 8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2005.3 西安市
303 陕西省 9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2006.2 西安市
304 陕西省 10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2006.4 西安市
305 甘肃省 1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2004.2 兰州市
306 甘肃省 2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2004.2 兰州市
307 甘肃省 3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2004.2 兰州市
308 甘肃省 4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2004.2 兰州市
309 甘肃省 5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2004.2 兰州市
310 宁夏区 1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2004.1 银川市
311 宁夏区 2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2008.6 银川市
312 青海省 1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2004.2 西宁市
313 新疆区 1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04.1 乌鲁木齐
314 新疆区 2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04.1 乌鲁木齐
315 新疆区 3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2004.2 乌鲁木齐
316 新疆区 4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2004.2 乌鲁木齐
二、解读“独立学院”性质、特征和发展历程
(一)独立学院的性质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国家规定,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者要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学和财产管理、招生和颁发毕业证书。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所以由教育部负责审批。凡未经教育部审批的,国家均不承认其学历。
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进行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将获得获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给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独立学院与大学内部学院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其独立性。独立学院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学院还按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规定,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在性质上是一所完全独立的院校,与所属的大学关系并不大。
独立学院与大学内部学院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其完全的民办性,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在经费、学费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管理上也都是按照民办大学的方式进行管理。
独立学院正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较快,全国目前已经有300多所独立学院,其中湖北最多,有31所,辽宁有22所,湖南15所,河北14所,江西13所等。
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
(二)独立学院的特征
1、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
2、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
(三)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随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简称“教育部'26号令’”)的颁布与实施,尤其是部分独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1999—2002)
一般认为,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在创办初期,这类机构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对申办高校的“依附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1)办学目标服务于申办高校的整体利益
办学目标是办学者对学校性质及目的总体认识。它不仅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体现在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治学方略和发展战略等方面,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期内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根本追求与价值取向。由于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不具有独立办学的主体资格,因而它们的一切办学活动都是为申办高校的整体利益服务的。表现在:一是服务于申办高校扩招的需要。“高校扩招”与“创办独立学院”这两件高教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时发生于世纪之交,看似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实则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1999年,中央做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当年招生人数达到159.68万人,比1998年增加51.32万人,增幅达47.4%;其后的三年中扩招幅度分别达到了38.16%、21.61%和19.46%。到2002年,高校招生320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462.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总规模一跃超过美国(1420万)而居世界第一位。高校扩招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但按照当时国家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力度,高校持续扩招的能力明显不足。在这种背景下,普通高校以民办机制创立“二级学院”,成为这些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普遍做法。从1999年到2002年三年大扩招时期,全国高校共举办二级学院三百多所,承担了高校扩招的很大份额。吉林省2000年批建9所“新制二级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4000人,占全省扩招总数的40%,扩容效果十分显著。二是服务于申办高校增加收入的需要。世纪之交的高校大扩招,本身就是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之一,而创办独立学院更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重要举措。据估算,仅扩招头两年新增的67所民办高校、100多所“二级学院”,就至少拉动了200多亿元的社会投资。从申办高校看,举办“二级学院”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据测算,普通高校如果通过银行贷款自办一所3000人规模的独立学院,扣除征地、基建、购置教学设备和图书等硬件投入,人头经费、行政教学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等支出,其学费收入结余只需10年左右即可全部还清贷款本息,“净赚”一所“二级学院”;而与非教育机构或个人合作办学,更是一桩“无本生意”,因为普通高校实际上是靠出租其“本科办学特许权”于“二级学院”来获取收益的,类似于产业界的“贴牌生产”,其收益之丰与其实际投入是不成比例的。这也是普通高校长期不愿放弃对独立学院控制权的重要原因。
(2)不具有独立的办学主体资格
创办独立学院是一件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初创时期,独立学院一般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对于普通高校如何与非教育机构尤其是民营非教育机构或个人合作办学的问题,缺少可以依据的具体规程。因而审批机关只是把创办“二级学院”当做高校在其内部增设一个附属机构一样来处理,所以并不去严格把关申办高校的资质和办学条件,只要申报一般都能获得批准。正因为如此,这些“二级学院”并没有获得至关重要的独立办学资格。包括:一是不具有独立的学校名称。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一般叫做“××大学(学院)××学院”,也有叫做“××大学××分校”的,统称为“二级学院”。母体高校不仅是这些民办二级学院的申办者,也是他们的管理者和实际上的拥有者。二是不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这一时期,独立学院颁发的学历证书的方式极不统一,有的学校以独立学院的名义颁发,有的学校则以母体高校的名义颁发。三是一般都没有获得国家的办学资格认证。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本科院校的申办必须经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但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缺少这一环节,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国家宏观调控缺位的状态。
(3)办学条件不足以支撑其独力运行
举办一所高校,仅有强烈的意愿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其办学条件是由母体高校提供的。其一,母体高校是独立学院师资来源的主渠道。据估计,在初创时期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至少有1/3是由母体高校在职教师兼任的,有1/3聘用了包括母体高校在内的退休教师,另外1/3才是独立学院自己的教师。这样做,对利用和盘活普通高校闲置的教师资源、通过提高师生比改善申办高校的办学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正因为如此,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都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的位置上,缺少“建设者”和主人翁意识,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也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很难形成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二,学科专业设置以“克隆”母体高校为普遍特征。不少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完全依托母体高校,母体高校有什么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独立学院也开设什么学科、什么专业。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据统计,2008年湖北省17所省属高校举办的20所独立学院,共有416个本科专业获准招生。这些专业直接与母体高校雷同的有403个,比例高达96.87%;而其中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则与母体高校完全相同。正因为它们没有特色、没有追求,因而也就失去了独立生存、独立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其三,法人、产权等重大法律关系不明确。在独立学院初创时,责任义务权利关系的约定一般不是很规范,因而时有民事责任、债权债务等纠纷发生,而在纠纷处理上独立学院及其办学合作方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2、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2003—2008)
2003年,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独立学院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表现在:
(1)对独立学院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定
教育部“8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并在其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本文所称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此范畴。”尽管所谓“新机制、新模式”仍然语焉不详,但它用排除法排除了按公办机制举办的类似机构,因此其所指仍然十分清楚。具体讲,“独立学院”有三大特征:一是实行新的机制办学。独立学院从本质上是民办高校,其投入主要由合作方承担或者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收费标准也按照国家关于民办高校招生收费的相关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在办学和管理上首次提出“五个独立”,即独立学院校本部相对独立、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从而赋予了独立学院确切的内涵。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来规范、体现。另外,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董会的组成及人选由双方商定,院长由申请者推荐、校董会选举。这些特征已初步具备了民办高校应有的基本要件,只要得到切实落实,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2)带有明显的过渡期“双轨制”特征
为强化对独立学院的宏观管理,教育部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对原有360多所所谓“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重新登记。经过逐个审查,取消了其中100多所“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并对其中249所进行了重新登记。通过整顿,独立学院 “优”、“民”、“独”的特征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其举办体制的公有性和运行机制的民营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因而这一时期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双轨制”特征,其弊端在招生工作中被充分暴露出来。一方面,这一时期独立学院大规模、高速度发展,规模与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达到“三本”分数线且家庭具有支付能力的考生则越来越少。这导致独立学院之间展开激烈的生源竞争,不少独立学院钻“双轨制”下的制度空白,发生了“降分录取”、“代理招生”、“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对此,教育部于2005年发布通知,对独立学院招生工作提出了“五个不得”规定,即规定独立学院不得擅自超计划招生,不得委托任何中介机构组织生源或进行录取工作,不得向学生收取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外的任何费用,不得违规降低标准录取考生,不得以专科录取、按“专本连读”培养等。为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教育部还对已经注册登记的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条件、招生情况和教学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纠正了违规问题。2005年,教育部对湖北省7所违规招生的独立学院进行了通报批评,减少了这7所独立学院当年的招生计划,并责成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内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申办方和投资方未尽职责等问题的独立学院进行整改;2006年,教育部对6所完全靠租赁土地和教学行政用房办学的独立学院停止了2006年度招生资格,对38所自有土地、教学行政用房不达标的独立学院限制了2006年度的招生人数,对189所资产未过户的独立学院提出通报批评,对77所因统计报表填报错误或因计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而导致了办学条件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也给予了通报批评。通过一系列强化管理与政策引导,独立学院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得到增强。
(3)开始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转型
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仅湖北省17所省属高校举办的20所独立学院中,专业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超过96%;有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与母体高校完全相同。这在独立学院创办初期,尤其是由母体高校颁发学历文凭时期对考生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但随着招生中母体高校“光环效应”的逐渐减退,原有的学科专业不仅不再是吸引考生的优势,反而成为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争生源、争就业市场的根源。迫于生存压力,不少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比如,最早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推行“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设了应用型专业体系,构建了“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按照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这些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已经明显区别于母体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传统,踏出了独立学院走向独立的最重要一步。当然,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生存,许多独立学院争办短线专业、热门专业、低成本专业,尽管避免了与母体高校的恶性竞争,却导致了独立学院之间办学方向的严重趋同。据统计,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中有75%开设了英语专业,71%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2%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超过了40%。因此,如何打造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3、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的过渡期(2008—)
根据教育部部署,将现有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将有一个5年的过渡期。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将会开创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1)独立学院获得了新的发展基点
2008年教育部“26号令”的发布,廓清了10年来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办学者的疑难问题,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也更加清晰。其一,关于独立学院的性质,教育部“26号令”第二条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与教育部“8号文件”相比,“26号令”突出了“举办者”和“经费来源”这两项最基本的办学要件,从而明确了独立学院各办学主体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其二,关于独立学院的权益,教育部“26号令”明确提出独立学院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所提出的所有鼓励性、扶持性政策,包括专项资金支持、闲置土地出租出让支持、金融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支持、公益事业用地支持、教职工权益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其三,关于申办高校的权益,教育部“26号令”突出强调:普通高等学校对独立学院投入的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以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独立学院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资源和师资、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其相关费用也要按照双方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列入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其四,关于参与举办者的权益,教育部“26号令”明确规定: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都是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之一;独立学院出资人依法可以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些规定较好地回答了有关独立学院举办者能否取得、如何取得“合理回报”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2)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是根本出路
教育部“26号令”不是针对现存独立学院推出的专项政策,而是为今后举办新的独立学院而提出设置标准与管理办法。但在“附则”当中,教育部“26号令”依然对已经设立的三百多所独立学院提出了一个5年的考察验收期。在此期间,独立学院将面临五种选择:或者以独立学院的形式继续办学,或者“回归”申办普通高校,或者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或者并入其他民办院校,或者被终止办学资格。其中,对于那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教育部将推动其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这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导向,也是多数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由于独立学院具有本科起点的明显优势,因而它更应该成为我国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孵化器”。在此之前,我国只批准设置了27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而2008年10月,教育部就一次性批准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6月又有一所独立学院实现了成功转设,其力度之大实属罕见。
(3)要以普通高校设置标准指导“转设”工作
当前,教育部规定的5年过渡期已经过去了1/5时间。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与独立学院的发展要求,做好迎接考察验收的准备工作。因此,必须对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认真解读,力争在规定期限内成功实现由独立学院向民办普通高校的“转设”。早在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就已经明确提出:“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为此,教育部配发了《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对普通高校的各项设置标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26号令”更进一步提出了独立学院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这既是国家实施考察验收的依据,也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方向。根据“转设”工作的特殊要求,要特别关注其中的三项规定:一是关于普通高校设置标准的要求,包括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及领导班子配备等;二是关于学校名称的确定,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类型、学科门类、教学科研水平、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来确定;三是关于“转设”的申请程序,这应当由学校主管部门委托其教育行政部门邀请规划、人才、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考察、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报请国家教育部审批。在此期间,独立学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力争使各项办学条件都达到民办普通高校所应有的基本要求。
(四)最近几年关于“独立学院”的相关政策:
(一)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独立学院发放毕业证书有变,2003年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招收的新生,毕业证书不再发放校本部的证书,改发独立学院的证书。学士学位证书还是由校本部发放。
(二)按照教育部要求,从2008年开始,独立学院录取的本科新生,毕业时要统一授予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
(三)国家对“独立学院”的政策待遇:
根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文件精神,普通三本院校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在本地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开学报道后教给所读院校申请“助学贷款”或在生源所在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在招聘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及其它方面待遇等均与其它本科完全相同。例如:留学、考研、考公务员、户籍管理,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其它传统本科(一、二本)学生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立学院发展历程(附独立学院全名单)
民办高等教育集团北方投资集团旗下19所大学
师范类考生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这几所师范类“野鸡大学”蒙骗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昨日揭牌
免考核、有编制!独立学院转设的公办本科,值得去吗?
教育部批准4所高校升级,只是都是民办高校,高考填报志愿要小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