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扬州旧处可淹留 ——还原一个真实的隋炀帝
扬州旧处可淹留
——还原一个真实的隋炀帝

扬州日报      20131128

    大运河图景

    大运河图景

    大运河图景

    ■韦明铧

    近期,轰动全国的曹庄隋炀帝杨广与萧后墓葬的考古论证,虽然为千百年来“隋炀帝陵究竟藏于何处”的探寻与争论画上了句号,但是关于隋炀帝是非功过,或者文才武略,却再度成了人们探究的话题。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帝王,他因消除分裂实现统一而功勋卓著,也因开凿运河滥征民夫而天怒人怨;他兴师动众征伐辽东俨然三军将帅,也舞文弄墨吟风唱月仿佛一介书生。

    隋炀帝生命的休止和事业的终结都在扬州。毫无疑问,杨广是为扬州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钟情扬州 君王本色是诗人

    作为皇帝,隋炀帝或有许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但作为诗人,我们应该承认他的才华。隋炀帝在浮靡的南朝诗风之后,创制了新乐府的写法,推动了格律化的成熟,开启了边塞诗的先声。因为隋炀帝,中国南北诗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诗歌从南朝的靡弱走向初唐的勃兴,隋炀帝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就反对浮华的文风,下令公私文翰均宜务实,不准蹈空,并将文表华艳的官员治罪。隋炀帝在这一点上继承了父志,他的诗歌《拟饮马长城窟》刚健质朴,清人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赞其“通首气体阔大,颇有魏武之风”。

    隋炀帝也写宫体诗。他消灭了陈朝之后,把陈朝的宫廷诗人也带到了隋宫。然而,杨广毕竟是杨广,他写的宫体诗虽然不离花月,却别有气象。如他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尽管句句离不开风月,但并无萎靡气息。《春江花月夜》原是陈朝旧曲,是隋炀帝使之起死回生,并成为后来张若虚千古绝唱的先声。

    有意思的是,在隋炀帝的诗歌中相当一部分与扬州有关。炀帝在扬州的时间很长。他先是担任扬州总管十年,登基以后又三下江都,前后加起来有十三四年之多。他实在是喜欢扬州,在其笔下毫不掩饰他的炽热情感。

    如有名的《江都宫乐歌》写道:“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文字清丽,景色宜人,对扬州的留恋溢于言表。

    又有《泛龙舟》写道:“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气魄雄伟,举重若轻,直把南巡视为回归故乡。

    隋炀帝如此钟情于扬州,有人说原因有三。一是他长期总管广陵,把扬州视作第二故乡;二是通过南游,促进南北大运河的建设;三是以扬州为基地,将南朝故地真正纳入帝国的版图。

    江都宫 隋宫黄土迷芜城

    隋炀帝在扬州大建宫室,史称隋宫,又称江都宫。

    隋宫有十座之多,即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它们的地点,或说在扬州城北,如《寿春图经》:“隋十宫在江都县北长阜苑内,依林傍涧,因高跨阜,随地形置焉。”或说在扬州城南,如《嘉庆一统志》:“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宫早已灰飞烟灭,但也不无遗迹可寻。

    临江宫应在三汊河附近,那里曾是扬子津所在,在宫中可聆江涛。湾头山光寺是隋宫改建,炀帝因信佛,故舍宫为寺。观音山也应是江都宫遗址,现有迷楼遗构,让后人凭吊和反思。

    隋炀帝取得皇位之后,原也想做一番事业的,故改年号为“大业”。但他好大喜功,刚即位就迁都洛阳,大建宫室,同时征调百万民工,修凿运河。他三次南下江都,所建宫阙成了千古话题。《舆地纪胜》说“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可惜江都宫的模样后人一无所知。只是在小说传奇中,发挥着后人的想象力,《隋唐演义》、《隋唐志传》、《隋炀帝艳史》等书多少都要涉及江都宫的奢靡。

    隋炀帝的江都宫和秦始皇的阿房宫一样,成为后人想象和寻索的对象。至少到清代,江都宫的断砖残瓦还常被扬州人拾得。阮元有《隋宫瓦》一诗,记录他看到扬州农民拾到隋宫瓦的情景:“隋宫黄土迷芜城,大雷小雷春草生。玉勾金钗掘已尽,荒原还有耕夫耕。我过芜城见耕者,拾得隋时故宫瓦。但有双环四出纹,惜无文字周回写。回雁宫,芳林门,知是何方檐溜痕?流珠堂,成象殿,建瓴形势分明见。”阮元说,这种隋宫瓦有花纹无铭文,不知道它出自回雁宫、芳林门,还是流珠堂、成象殿,被农民拾到后,唯有拿来琢成砚台,磨墨书写吊古文字。

    炀帝隐隐意识到,江都宫可能是他的绝命之处。他曾在宫中引镜自照,然后缓缓对皇后萧氏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他预感自己末日将临,却并无作为,反而得过且过。江都宫果然成了他的伤心之地,而“隋宫”二字也永远被涂上了奢华和亡国的凄惨色调。

    唐人李商隐写过一首《隋宫》,他对于隋宫的描绘是:“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尽管题作“隋宫”,诗人看到的只是垂杨暮鸦,令人唏嘘。

    迷楼之谜 江都楼成隋自迷

    如果说隋宫已无觅处,迷楼却有遗迹可寻。

    大约在隋亡之后,迷楼就成了游人到扬州必访之处。唐人李绅《宿扬州》诗云:“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正好说明人们一到扬州就问迷楼。

    迷楼的位置,一直说是在观音山。现在观音山上有座“鉴楼”,相传就是迷楼遗址。鉴者,以史为鉴也。但是登上鉴楼,除了可以眺望远方烟树,并不能找到多少奢靡曲折之感。

    关于迷楼的传说甚多。据记载,项升建造的宫室极尽人间奢华,千门万户,复道连绵,幽房雅室,曲屋自通。步入之后,令人意夺神飞,不知所在。偶有误入者,终日而不能出。炀帝游此楼后,大喜过望,脱口说道:“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唐人韩偓的《迷楼记》,专述隋炀帝游幸迷楼之事。近人蔡东藩先生的《南北史演义》将迷楼故事演绎得最为生动:“炀帝眼巴巴的专望楼成,一闻工将告竣,便亲往游幸,令项升引导进去。先从外面远望,楼阁参差,轩窗掩映,或斜露出几曲朱栏,或微窥见一带绣幕,珠光玉色,与日影相斗生辉,已觉得光怪陆离,异样精彩。及趋入门内,逐层游览,当中一座正殿,画栋雕梁,不胜靡丽,还是不在话下。到了楼上,只见幽房密室,错杂相间,令人接应不暇,好在万折千回,前遮后映,步步引入胜境,处处匪夷所思。玉栏朱镮,互相连属,重门复户,巧合回环:明明是在前轩,几个转弯,竟在后院;明明是在外廊,约略环绕,已在内房。这边是金虬绕栋,那边是玉兽卫门;这里是锁窗衔月,那里是珠牖迎风。炀帝东探西望,左顾右盼,累得目眩神迷,几不知身在何处。”

    迷楼究竟在不在扬州?《迷楼记》只字未提扬州,相反说:“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见迷楼,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为。’乃命焚之。”按文意看,迷楼应在长安。但隋唐以后的文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迷楼是在扬州。最有名的是杜牧的《扬州三首》写道:“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既然雷塘在扬州,迷楼也应该在扬州。苏东坡《骊山》诗云:“江都楼成隋自迷。”他也肯定迷楼是在扬州。迷楼其实并不是一个无解之谜,只要历史轮回不止,迷楼永远是一面明镜。

    琼花 炀帝亡隋岂独花

    隋炀帝和扬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他为看琼花而亡国。

    很多地方都有花神庙,扬州没有花神庙,却有一位风姿绰约的琼花仙子。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之说,唐宋两代并无记载,到元代才有人提到。元人张昱《琼花》诗云:“懿公灭卫虽云鹤,炀帝亡隋岂独花。”明清时期相沿成风,尤以小说为甚。

    如《隋唐演义》写炀帝“一日睡初起,正在纱窗下,看月宾、绛仙扑蝴蝶耍子,忽见一个内相来报:‘蕃釐观琼花盛开,请万岁玩赏。’炀帝大喜,随即传旨,排宴在蕃釐观,宜萧后与十六院夫人去赏琼花”。书中描写的琼花是这样的:“原来这株琼花,乃一仙人道号蕃釐,因谈仙家花木之美,世人不信,他取白玉一块,种在地下,须臾之间,长起一树,开花与琼瑶相似,又因种玉而成,故取名叫做琼花。后因仙人去了,乡里为奇,造这所蕃釐观,以纪其事。近来此花有一丈多高,花如白雪,蕊瓣团团,就如仙花相似,香气芬芳,异常馥郁,与凡花俗卉,大不相同,故擅了江都一个大名。”

    《说唐全传》则写“扬州城里有一羊离观,是个著名的道观。一天晚上,道士们只见空中响亮,有火球滚下,落在观中。随即天井中开了一株异花,高有一丈,顶上一朵五色鲜花,如一只小船样大,上有十八片大叶,下有六十四片小叶,香闻数里,哄动远近”。几乎同时炀帝也梦见了琼花:“那时炀帝在宫,梦见花园中现出一朵花来,高有一丈,顶上一朵五色鲜花,上有十八片大叶,下有六十四片小叶,异香无比。又见在顶上立着一个人,天庭开阔,地角方圆,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头戴冲天翅,身穿杏黄袍。又见一十八片大叶,化为一十八路反王;六十四片小叶,化为六十四处烟尘,一齐杀来。”

    隋炀帝和琼花的故事,仅仅也就是民间故事而已。清人孔尚任《琼花观》诗云:“琼花妖孽花,扬州缘此贵;花死隋宫灭,看花真无谓。”将隋亡的责任归于琼花,并无道理。

    北宫 禅智山光好墓田

    寻找隋炀帝的踪迹,湾头古镇是必去之地。有人说街南那座破败的庙,就是隋山光寺遗迹。

    山光寺在历史上名声很大。最有名的是唐人张祜的那首《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首诗影响深远,尤其是后两句,几乎家喻户晓。禅智、山光,都是寺名。禅智寺一名上方寺,亦名竹西寺,在扬州东北五里,本是炀帝故宫,后施舍为寺。山光寺初名山火寺,后称果胜寺,在扬州东北湾头,原为炀帝行宫,后舍宫为寺。在某种意义上,禅智寺、山光寺已成为古代扬州繁盛的文化符号。

    最近因探访湾头的大王庙和将军殿,获悉此地前些年基建时,地下曾出土两块残石,高约二尺,宽约一尺,上面分别镌刻着“戊宫”、“亥宫”字样。我与同行者都认为,这很可能是山光寺遗物。据史料记载,炀帝在江都所建临江宫在扬子津,所建北宫即在茱萸湾。“戊宫”、“亥宫”残石应该是隋代北宫的标志物。

    湾头在历史上曾是扬州的北大门。当年这里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同时水患频仍、火灾不断,人们历来有求神保佑的愿望,所以大小寺庙很多。仅有记载的就有东岳寺、东岳庙、张王庙、南宫庙、广寿庵、九华庵、普善宫、浮佑宫等。其中供奉的神像,既有佛教菩萨,又有道教神仙,也有民间圣贤。大王庙和将军殿所供何人,年久无考,但多年来,两座小小庙宇在湾头民间产生了深远影响。每逢农历或宗教节日,居民自发前来朝拜,香火不绝,信众成群,成为古镇上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

    凡佑民者,必受民佑,这是我在双子庙前受到的启迪。

    西望雷塘何处是

    隋炀帝的陵墓,向来都说在雷塘。唐人罗隐《炀帝陵》诗云:“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一千年来,几乎无人置疑。

    实际上,隋炀帝陵在历史上湮没已久。直至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春日,阮元才访得陵址。关于阮元发现隋炀帝陵的过程,他在《修隋炀帝陵记》中有简明扼要的记述。大意是:炀帝被弑之后,殡于江都宫建筑之一的流珠堂。流珠堂在江都宫中,应是今扬州宋宝祐废城子城内。继而葬于吴公台下,吴公台在雷塘之南。唐贞观中,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之北,所谓“雷塘数亩田”也。明嘉靖《维扬志》有图,于雷塘之北画一墓碑,碑刻“隋炀帝陵”四字,距今非久,不应迷失。于是阮元乃问之城中人,绝无知者。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住守墓庐,偶遇北村老农,问以故址。老农言陵今故在,土人名为“皇墓墩”,由此正北行三里而已。阮元乃从之行至陵下,陵地约剩四五亩,多乱坟丛葬,而陵土高七八尺,周回二三亩许。老农言土下有隧道、铁门,西北向,儿童时掘土尚及见之。阮元乃坐陵下,呼村民担土来,委土一石与一钱。不数日,积土八千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岿然。复告之扬州太守伊秉绶,以隶书写碑文,刊而树之。这就是今天槐泗隋炀帝陵发现和重修的经过。

    雷塘位于扬州城北,原为湖泊,古称雷陂,后称雷塘。民间传说,炀帝下葬后,天雷震怒,一声巨响,碎棺抛尸,水漫成塘。三次埋葬,三次雷击,故形成了上雷塘、中雷塘、下雷塘。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在江都宫被迫缢死后,先由萧皇后命宫人用床板做成棺材,草草掩埋。待叛军离去后,右御卫将军陈棱又将棺材奉于成象殿,迁葬江都宫西的吴公台下。到唐平江南后,再次改葬于雷塘。炀帝死后,遗体确是经历了三次下葬,与民间传说相合。

    王士禛《浣溪沙·红桥怀古》词云:“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雷塘和迷楼、隋堤一样,成了惊醒历代有识之士的警世钟。

    “扬州旧处可淹留。”这是隋炀帝留下的诗句,也是谶语。他不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留在了扬州,也把自己的荣辱、功过和争议留给了扬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朝灭亡的教训:“迷于人”而非“迷于楼”--新闻中心
王士祯《浣溪沙》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隋炀帝三下扬州为何来?
掌上千秋说琼花
孤冢一座 隋炀帝陵墓迁移之谜
死于兵变的隋炀帝临终遗言是什么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