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李少军    2005年09月15日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国家间关系。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的代表作就叫《国家间政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益认识到,仅仅把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国家间的关系远远不够,因为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除了进行互动的主权国家之外,还活跃着各种各样的非国家行为体。界定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关注国家行为体,又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发挥作用日益增大的全球政治现象。


  把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与全球政治概念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这些行为体的活动不受国家边界的约束,表现出了全球性的影响,它们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性的,谋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全球性的。它们所倡导的“全球治理”,强调的不是权力和中央权威,而是力图通过某种全球规范和影响的网络来管理全球性事务。作为这样一种现象的反映,一些学者,特别是欧洲的学者,正在日益强调“世界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他们认为,国际政治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而世界政治的范畴则要宽泛得多,不单包括民族国家间政治,更涉及各种不同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政治活动。所以他们认为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已不再适于用来界定当今的问题,只有“世界政治”的说法才是恰当的。

  与这种观点相反,坚持传统观念的学者认为,扩展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与视角,符合今天的国际关系现实。但是,认为“国际关系的全球化”已成为主流,主权国家间关系已无足轻重,也是不对的,因为当今的国际社会仍然是个主权国家体系,在世界舞台上起主导作用的角色仍然是主权国家而不是非国家行为体。因此,在充分注意“全球政治”现象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点。尽管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与新的趋势,例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就向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该学科研究的基点与要点,并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仍然是“国家间政治”。

  二、三次大争论

  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几次 “大争论”。第一次大争论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是有关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现实主义是国际政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一种观点认为,自1919年有了正式的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就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这一解释,恰恰说出了国际政治的一个最显著的现实。正是由于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的“现实”有最直接的联系,因此它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和外交决策者的青睐。理想主义的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

  第二次大争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有关传统主义对行为主义的争论。后者亦被称为科学主义。这一次争论所涉及的主要是国际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在争论中,传统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战争,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什么,威慑成败的条件是什么,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增多对于政府间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行为主义者认为他们的方法最终能够以很高的可信程度回答这些问题,甚至可以预测未来国际关系事件的发生;但传统主义者却认为,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条件的限制,我们充其量只能像气象学家预报当地天气一样得到合理推测的猜想,而不能得到如物理学家那样的精确计算。近年来,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之争似乎已经休战了。争论的双方都意识到谁都不可能垄断这个领域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称该学科已进入了“后行为”时代。

  第三次大争论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新现实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争论。新现实主义范式坚持了古典现实主义有关以国家为中心的权力政治的假定,同时提出了由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决定国家行为的假定,并且强调了国家的目标是安全而不是权力的观点,认为有些时候国家可能选择谈判而不是战斗。按照新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在合作安排中,权力关系仍然起作用,比较强大的国家在合作所得中会占较大份额。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问题。由于这一范式强调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因此人们认为它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传统,并因而获得了“新自由主义”之名。

  三、理性主义、反思主义与建构主义

  所谓理性主义,就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正式或非正式地把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所谓理性选择,是一种来自于经济学的方法。按照经济学的假定,人们的行为受金钱或得利的预期驱使。基于这一假定,人们就可以建立一种正式的并且往往是预测性的有关人类行为的模型。

  就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而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以权力与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新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会基于相互依赖而选择合作,因此它们实际上都在运用理性选择模式。从得益的角度来说,现实主义比较关注相对得益,而自由主义比较关注绝对得益。在这里,理性主义并不是指一个严格的学派,而是具有相似研究视角的一个理论群。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存在若干对理性主义持批判态度的理论。这些理论也是一个理论群,但居于非主流的地位。它们观察国际问题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与理性主义有很大不同。在这一理论群中有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否认主流理论所强调的理性的核心作用,批判主流理论作为给定因素的种种概念,反对主流理论所坚持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因此,被统称为反思主义。组成反思主义的这些理论,虽然有一些共同点,即它们都反对理性主义的一些主要假定,但它们各自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有很大不同,完全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理论。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争论中,如果我们把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看作对立的两大阵营,那么建构主义则以自己的独特内涵,成为居于这两者之间,起着某种桥梁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该学派一方面接受并重新阐释了理性主义的一些主要概念,诸如权力、利益、自助、无政府、国际体系等,另一方面则全面发展了强调观念的社会建构学说。近年来,这个学派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中国,影响在日益扩大,大有成为主流范式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端:国际关系启蒙运动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终结|国政学人
国际政治学呈鼎足之势的三大理论你了解吗?
什么是理性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女性主义
「话语中国行」建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理论图谱与创新逻辑
政治学的三种方法论立场: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