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之重器大鼎面世一波三折


国之重器大鼎面世一波三折

2014-09-01 01:45豫北新闻

  吴培文和司母戊大方鼎

  罗鹏整理

  核心提示

  司母戊大方鼎—从她“出生”开始,就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者,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商代青铜文化顶峰的代表者,当今时代艺术文化研究的佼佼者,与甲骨文同辉一举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她身上带着商代文化艺术的光芒一路走来,从“出生”到保护,再到回安省亲的坎坷路途,无不凝结着安阳人的努力与心血,无不照耀着古都安阳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三次挖掘“国宝”横空出世

  1928年10月,当时的中央国民政府往安阳派驻了中央研究院考古队。殷墟考古科学发掘正式开始,并取得重大收获,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还发现许多重要遗址,民间挖掘受到限制。

  吴培文家的祖坟位于武官村西北岗吴家的田地中,这个处于百年柏树林里的较大坟区,也被“中央考古队”划入勘探范围之内,当时的考古队是由梁启超之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负责。1937年初,梁思永亲自找到吴培文,要求对坟区进行勘探,吴培文提出了在坟地柏树林周围两丈内不可探挖,以保吴家风水的条件。随后,梁思永虽发掘出大批青铜器,包括牛方鼎、鹿方鼎等珍贵历史文物,但还未等到司母戊鼎出现,抗日战争的爆发便使挖掘工作被迫撤离。梁思永怀着对吴家祖坟区悬而未探的惋惜找到了吴培文及其家人。为防止日寇发现明显的探挖痕迹而盗挖,梁思永动员他们立即平掉全部坟冢,砍掉全部柏树。吴培文及家人经过反复商量,还是同意了。

  1939年3月15日晚,吴培文本家一位堂兄用探杆在距坟地下方一丈多远,铲探约13米深处,触及到一个硬物,将探杆取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由此判断地下可能有铜器。此时,已是东方欲晓,他随即遮盖好探洞并作了记号,疾步回村匆匆叩响了吴培文的家门。

  为了保密,吴培文叫来本家兄弟于3月16日在太阳落山后来到坟地,挖开了一个长七尺、宽二尺半的坑,直到五更天才挖到硬物,发现是大铜件的一只腿。但因太大无法取出,便决定填埋成原样等天黑后增加人手再挖。

  1939年3月17日,吴培文带领几名兄弟进一步准备,当时安阳县第十区区公所就设在武官村,所长知道情况后提出要派一个排的人保护挖宝。

  在苍茫夜幕中,吴家亲朋好友四十多人陆续到达坟地。所长在周围派人持枪布好了哨。村民们把头天夜里挖的坑扩大了许多,坑上面用三根圆木杠绑成了一个三角叉抽子,挂上辘轳当滑轮,很快挖到10多米深,一只大铜鼎逐渐露出了全貌。

  大鼎全貌虽然露了出来,但是要把它抬出地面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几次尝试无果后,因天已渐亮,大伙儿只好将大鼎重新掩埋好,留人严密看守。3月18日,宁静夜空,繁星闪闪。吴培文等人依照前夜成功将大鼎提升的方式,用上新粗麻绳,不到四更天,大鼎便顺利出坑。至此,沉睡在地下3000多年的“司母戊青铜大方鼎”终于重返人间。这一天,是公元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

  三次历险国宝面世历经坎坷

  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宝贝,村民们惊喜万分。可静下来后又都对宝物的安全产生了忧虑,毕竟当时处在日本鬼子占领下,怎么才能保住祖先留下来的宝物不让日本人知道?于是在场所有的人以性命担保,对天发誓:“决不向外人泄密”。随后,他们从村里牵来三匹骡子套上一辆大车,众人奋力将大鼎装上车,拉进晨曦朦胧的武官村。吴家兄弟把车停在家门口,把大鼎抬进院子,将大鼎侧身放入先前挖好的焚书坑中。又用杂草、垃圾、旧土掩埋垒成粪堆状伪装起来。战乱使刚刚重返人间的司母戊鼎又不得不隐藏在地下。

  尽管大鼎被埋藏得很隐蔽,但最终还是被村里的汉奸走漏了消息,并报告了日本的黑田队长,这给吴培文和大鼎的命运带来了灾难。当时转移已来不及,吴培文用粪堆杂草,在大鼎的一侧涂了些灰土,盖上后在伪装的粪堆上添加了些粪便,又用骡马粪把整个粪堆糊得严严实实。敌人进村后,跺开吴培文的家门,翻箱倒柜搜了个遍,可并未注意藏着大鼎的粪堆,最后只得空手而返。

  经历了日军搜捕之险,吴家兄弟便商议将大鼎卖出。不久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受20万银元诱惑,朴素的村民们真的开始肢解方鼎,用过各种办法才将一个鼎耳震掉。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为了不让日本人把东西搜走,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起来。

  后来,消息又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吴培文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将方鼎转移到别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赝品铜器。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赝品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隐居在殷都大地下的司母戊大方鼎,终于重见天日。

  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鼎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

  鼎力申遗国宝回安省亲

  大鼎虽然走了,但她时刻牵动着几百万安阳人的心弦。2005年9月下旬,为了助力安阳殷墟申遗活动,阔别故乡59年的司母戊大鼎回到安阳,并经过六次磋商和三次续约签字,最终让安阳人和众多群众目睹了司母戊青铜大方鼎的“世界第一”风范。

  2005年9月18日,司母戊鼎经过精密的武装押运和细心保护,于次日在安阳揭开了神秘面纱。当时按照安阳市政府与国家博物馆签订的合同,大鼎将在安阳借展3个月后归还国家博物馆。由于大鼎与安阳的不解之缘,安阳市政府又连续三次续签合同,决定将向国家博物馆归还大鼎的日期定格在2006年3月底。

  国之重器在离乡数十年之后终于重回故里,与全国独特模式运作的殷墟博物馆一样成为整个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点睛之笔和重要砝码。而二者都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博士大胆而充满睿智的想法。

  “我们知道,世界文化遗产是针对不可移动文物而言的。司母戊鼎在殷墟"申遗"的关键时刻回到安阳助力殷墟"申遗",可以说是对殷墟遗址最好的诠释。在展示殷墟遗址的同时,把最原始最宏伟的文物实物拿出来,就可以用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证明并介绍殷墟在3300多年前是一个多么辉煌的都邑,当时的中华民族形成了多么发达的文明!”在唐际根博士看来,司母戊鼎故里省亲助力殷墟“申遗”之路,对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际根: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考古,现在想静下来做点事了
安阳殷墟博物馆
“甲骨申遗”争朝夕
考古故事:从殷墟的发掘看商代玉器之美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商代玉器
陶文:早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的书写文字丨安阳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