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2377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是由感受外邪,客于肺卫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特征。本病发病率高,尤以婴幼儿为甚,在病程中常可以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相当于上呼吸道感染。

概要

 感冒是由感受外邪,客于肺卫所致。在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坐卧当风,沐浴受凉,调摄不当时容易诱发本病。外邪之中,冬春以风寒、风热为多,夏季以暑湿为主。邪从口鼻、肌表人侵,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卫表失和,腰理开合失司,发为本病。由于小儿肺常不足,外邪未解,肺络失宜,津凝为痰,痰阻肺络,则兼有咳嗽、痰多等夹痰证候。小儿脾常不足,乳食易停中焦,运化失健,则易兼有腹胀、纳差、吐泻等夹滞证候。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肝常有余,若高热炽盛,热灼筋脉,则有惊吓、惊惕、抽风惊厥之夹惊兼证。本病的治疗大法为疏风宣肺解表,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感冒治以辛凉解表,暑湿感冒治以清暑化湿解表。在出现兼夹证候时,视情分别配以宣肺化痰、消食助运、解热定惊之法。

分证选方

 一、风寒束表证

 【主症】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常用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各4.5g,甘草1.5g。上药用水300ml,煎至240ml,分次温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头痛明显,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

 2.咳嗽重、加白前、杏仁,宜肺止咳。

 3.痰多清稀,加姜半夏、陈皮、莱菔子,宣肺化痰。

 4.呕吐,加生姜、半夏、紫苏,和胃降逆。

 5.大便泄,加炒麦芽、焦山楂,运脾消食止泻。

 6.不思饮食,加炒麦芽、神曲、鸡内金,消食助运。

【按】

 1.本方为解表之剂,宜武火急煎,一般沸后10~15分钟即可,以免久煎耗散药性,降低药效。

 2.本方应温服,小儿可分几次温服,服后多喝温开水或吃少许热粥,并覆盖衣被,以助汗出,驱寒散热,使邪从外解。

二、风热犯表证

 【主症】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常用方】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各30g,桔梗、薄荷、牛蒡子各18g,淡豆豉、生甘草各15g,荆芥穗、淡竹叶各12g。上药为散,每次18g,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每日3~4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咳重,加桑叶、杏仁、前胡,宣肺止咳。

 2.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清热利咽。

 3.若寒热夹杂表现为畏寒、发热、流清涕、咽红,咳痰白粘等,加荆芥、防风,增强解表发散之力。

 4.若时行感冒,高热不退,重用柴胡、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

 5.咳嗽白粘或黄稠,加桑白皮、瓜蒌皮、浙贝母,清肺化痰。

 6.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加陈皮、焦山楂、莱菔子,理气消食助运宽中。

 7.热重惊惕,睡卧不宁,甚则惊风抽搐,轻则加蝉蜕、钩藤、僵蚕,重则加用小儿金丹片或小儿回春丹,清热定惊。

 8.若大便秘结,2-3日未行,发热口渴,酌加生大黄、枳实,或重用王氏保赤丸。

【按】

 1.本方为解表之剂,不宜久煎。

 2.本方宜温服,视病情1日可服3~4次。

 3.本方可用于流脑、乙脑、麻疹、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的早期,属风热犯表证

三、暑湿袭表证

 【主症】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倦怠,泛恶,鼻塞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治法】清暑解表,化湿和中。

 【常用方】新加香薷饮

 香薷6g,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6g。用水1升,煮取400ml,先服200ml,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辨证加减】

 1.热重,口渴心烦,加黄连、芦根、竹叶,清热除烦。

 2.湿浊中阻,恶心欲吐,加藿香、佩兰,和胃化湿。

 3.胸闷纳呆,舌苔厚腻,加苍术、瓜蒌皮、荷梗、莱菔子,宽胸理气化湿,醒脾开胃助运。

 4.腹泻,加马鞭草、车前子、焦山楂,清肠化湿。

 5.咳重,加桑叶、杏仁、前胡,宣肺止咳。

 6.热惊,加钩藤、蝉蜕、僵蚕,清热解痉。

【按】

1.本方因含较多的挥发性成分,故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2.本方除有呕吐需分次凉服外,一般应分次温服。

道医青城山疮溃药方

道家四季疮溃药方的应用,是根据四季气候的辨证治疗而实施的,它包括外洗、外敷,内服治疗疮口感染溃疡期、肉芽形成期,以防治感染,如加用三黄散、三黄败毒散、消风败毒散及温凉散,以促使受伤部位生肌、收口,如春、夏、秋、冬四季合口药粉,进行医治。这些药方是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条件,分别在常用的药方中,加进祛风、清热、活血、解毒、润燥及温筋散寒的药物。这就充分说明了治疗溃疡创面,不仅要根据身体条件,局部辨证,同时还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气候的不同变化,而施行四季各种不同的药方。从这里也充分反映了道家医学中,道医治伤科极其宝贵的经验。

春天属木,木能生火,医者应当先祛风清火;有脓血用“三黄散”洗净伤口之后又将新鲜猪油同艾叶捣烂敷在伤口上,然后再用合口药物敷之即愈。

1三黄散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洗净脓血。

[处方组成)

 金银花16g归尾16g大黄14g黄柏13.5g黄芩13.5g赤芍13.5g荆芥13.5g薄荷13.5g山慈姑13.5g甘草13.5g防风3.5g黄连3.5g

 将以上各药煎汤洗患处后,再以春天合2口药粉敷患处。

方春天合口药粉方

赤石脂、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一两,血蝎、杉木灰各五钱,胎发灰二钱(指新生婴儿头发烧成的灰)共碾为末,敷患处。夏天属火,以去热为主,药宜凉,若有脓血用“三黄散、败毒散”洗之,后敷夏天合口药。

3三黄败毒散

[处方组成)

 金银花14g防风10.5g(烧灰)杉木蕊10.5g(烧灰)黄连10.5g黄岭9.5g赤芍7g黄柏4g共煎水,待冷即洗之。

4夏天合口药方

[处方组成]黄柏10g(去油)没药10g(去油)海螵蛸10g赤石脂10g观音竹各五钱(盆景用栽培的竹)冰片(少许)珠砂各7g共碾为细末,敷患处。

秋天气凉,若有脓血,用“温凉散”洗之后敷合口药即愈。

4温凉散

[处方组成)

 连翘10.5g赤芍10.5g羌活10.5g茯苓10.5g穿山甲7g川连7g山枝仁4g防风4g桃仁4g甘草4g

 将上药用水煎洗患处后,敷秋天合口药。

5秋天合口药粉

[处方组成)松香

 (水制)海螵蛸生半夏3.5g赤石脂3.5g白蜡3.5g雄黄16.5g花龙骨16.5g儿茶16.5g血蝎7g

 将以上各药共碾为末,敷患处即愈。冬天气寒,药宜近热,切不可以寒凉凝血,先用“消风败毒散”洗之,再敷冬季合口药粉。

6消风败毒散处方组成)芒硝7g皮硝(即朴硝)7g槟榔7g荆芥7g草乌7g赤芍7g甘草7g穿山甲7g

 将各药用水煎洗患处,敷冬天合口药 7.冬天合口药粉

(处方组成)

 花龙骨100g(火煅)赤石脂16.5g雄黄50g头发灰16.5g象皮3.5g(水制切片纸包煨)血蝎3.5g

 将以上各药共碾为末,调敷患处即愈。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 四逆散方证

四逆散是少阳病的一个代表方,一个基础方,也是疏肝类方剂如逍遥散、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的底方。

 318 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药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等分。四逆散是散剂,散者散也,有发散邪气的作用,比如五苓散祛水饮,四逆散疏散气机等。

 本条开头冠名为少阴病,但讲的不是少阴病,是因为四逆的症状,形似少阴病的外观,所以冠以少阴病。《伤寒论》第 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虽然冠名是阳明病,但实际上是太阳病,绝对不是一个阳明病,因为阳明病的话,是不可以给麻黄汤辛温解表的,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更何况是麻黄呢?

 四逆散条文的或然证多,也体现了半表半里病位的特殊性,半表半里包含胸腹两大腔间,包含诸多脏器,所以无论少阳病还是厥阴病,临床症状都是比较复杂的,多或然证。

 四逆散为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邪热郁遏在里不得出,就会郁遏气机,气机不通则四末气血失调而发凉,就是四逆。

 邪热上犯于肺则咳,波及于心则悸,下迫影响大小肠则二便异常,如邪热下迫出现泄利下重。太阴病的泄利下重伴有全身的虚寒状态,可见完谷不化,舌淡脉弱等。四逆散的泄利下重属于热邪下迫,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脉弦数,舌质偏红,属于热利,并非虚寒所致。邪热郁阻气机,气机不通可以出现小便异常,比如小便的尿频、尿急、尿痛不畅等都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气机不通可见于四末发凉的四逆,不通则痛,可出现腹中痛。

 四逆散中有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都有治疗腹部疼痛的作用),所以四逆散主治症有腹中痛。

 四逆的病机,《伤寒论》337 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手足逆冷,就是四逆。

 《伤寒论》四逆的方证: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等。白虎汤、吴茱萸汤、麻黄升麻汤等也涉及四逆的症状。

 四逆散、四逆汤都是治疗四逆的,但二者四逆背后的病机截然不同,四逆散是少阳郁热,属阳证,四逆汤是太阴虚寒,属于阴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首先辨阴证阳证。轻度可以问患者手脚凉不凉,重症昏迷只能去切诊,去查体,去触摸患者四末,看是否存在厥冷的症状。

 四逆散,第一个主治症状是四逆,但临床四逆并不常见,更多时候用四逆散并不是根据四逆症状,而是根据它背后病机,就是属于少阳病,气机郁滞比较明显,以腹中痛为主症。胡希恕先生说: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在大柴胡汤基础上,不呕去掉半夏、生姜,不可下去掉大黄,就是四逆散。又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痢疾,也会用到四逆散。

 胡希恕先生晚年治疗肝病患者柴胡剂应用的多,比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

 冯世纶教授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去黄芩、大黄、生姜、大枣、半夏加甘草而成;柴胡、枳实行气解热,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可以简单的理解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简方,属于少阳阳明合病。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类似于当归芍药散;又有芍药甘草汤柔肝养阴;柴胡、芍药、甘草,可以认为是四逆散的简方;薄荷梳理气机,薄荷味辛,替代枳实来疏肝理气清热,具备四逆散的方义。经方认为是半表半里的少阳病或厥阴病,脏腑理论认为是肝郁,木郁则达之,本方有遂肝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

 热邪偏重且入于血分,加丹皮、栀子,丹皮泻血中伏火,栀子泻三焦郁火,就是丹栀逍遥散。

 《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从主治症状看是典型的少阳病,在四逆散上加陈皮、川芎、香附增强理气效果。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可能超过了我们的一般认识。《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在桃红四物汤上加入四个理气药柴胡、枳壳、桔梗、牛膝,但方中也蕴含有四逆散。

 厥阴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用临床常用。逍遥散可以认为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一个简单方, 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照顾到血虚水盛,照顾到厥阴病的下寒,还有生姜的温化;柴胡、薄荷清热解郁清厥阴病的上热。整体看逍遥散偏于厥阴病,并不仅仅是一个少阳郁热,更多存在虚寒不足的情况。教材方剂学提出逍遥散的病机是肝郁、血虚、脾虚并存,血虚脾虚就是下寒。肝主疏泄,气机离不开肝的调节,古人云:“万病不离于郁,诸郁皆生于肝”,赵献可提出:“予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这个方就是逍遥散。郁皆生于肝,临床调畅气机离不开梳理肝气,这也是从肝论治气机的理论出处,同时气郁容易化火,所以疏肝理气都偏于凉性。

 四逆散应用比较广泛,原方是枳实,如果大便不干,同时气机郁阻症状偏于胸中,常用枳壳来代替。

 血府逐瘀汤中也用枳壳,如果疏理气机力度不够大,可以仿照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加上陈皮、川芎、香附等增强调畅气机的力度。

 胡希恕先生临床对于四逆散证的肝区疼痛,也会加上香附、郁金。

 临床中辨六经属于少阳病,注重少阳枢机的开合,注重气机的通利,四逆散比较常用,甚至在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还会再加上一个枳壳,来增强小柴胡汤的和解清热的力度。

 总之,四逆散属于少阳病,甚至可以认为是少阳阳明合病代表方大柴胡汤的缩减方。疏肝解郁多以四逆散为底方,当前生活学习压力大、情志疾病较多, 这些方剂要引起重视。

别再乱做按摩了!真的可能要命!

经历了疲惫工作,休息时躺在推拿店的按摩床上,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但人的许多身体部位是很脆弱的,随意按摩,可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些按摩真的有效吗?

减肥按摩可能会损伤脏器和组织

很多美容院打出了按摩就能减肥的广告,看起来十分诱人。然而,按摩的时长和强度,几乎不可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同时,如果按摩师操作不当,则可能伤害到我们腹腔中重要的脏器和组织(肝、脾、肾等)。

乳房按摩容易损伤乳腺

乳房按摩不仅没用,而且乱按是会出事的!专家表示,乳腺增生,它主要是月经周期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临床上 95% 的乳腺小叶增生不会癌变,绝经后也会慢慢好转,并不需要所谓的按摩保养,乱按反而会损伤乳腺!

卵巢按摩没有任何作用

卵巢按摩项目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很多美容院所说的卵巢按摩,其实就是抹点精油或药膏,按摩一下。因为实际上,卵巢位置在盆腔深处,正常的卵巢,一般按摩是根本触及不到的!如果能够触摸到,那说明是身体结构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随意乱揉不仅不能保养,反而可能会按出事。

正骨易造成颈椎脱位、神经损伤

不是所有的颈腰椎问题都适合正骨,不能把正骨作为一个日常保健项目。

更重要的是,正骨原本需要专业医师操作,但很多美容院、推拿馆的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有的仅仅参加短期培训就上岗了,而正骨手法不当,可能会造成颈椎脱位、神经损伤,其中严重的神经损伤是不可逆的。

按摩时要避开这几个地方

颈部

颈部有非常重要的动脉,比如颈内动脉,它是为大脑供应血液的,颈内动脉或者颈总动脉在暴力按摩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产生夹层,从而导致大脑血液供应障碍。另外一个风险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大概位置是在两侧的下颌角,医学上叫颈动脉窦。刺激它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时候甚至还会引起心脏骤停。

眼睛

眼球是很脆弱的,眼球壁大概只有 1mm 那么厚。所以一般按摩眼眶、眼周穴位是可以的,这对眼球影响不大;但如果是直接按压眼球,就非常危险。

除了伤及眼球外,外力挤压可能直接损伤眼底的视神经,损伤视力。并且视神经受损引起的视力损伤目前是不可逆的。

脊柱

由于脊柱问题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不少人喜欢光顾按摩机构来为自己僵直的脖子和酸疼的腰“松一松”。

但是,不专业的脊椎按摩可能会使脊椎关节错位得更加严重,还有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比如,询问是否有禁忌症这一步,往往被非专业的按摩师忽略。如果自身有禁忌症但仍然接受按摩,或者按摩师的手法不正确,就有可能会使脊髓受到压迫、破坏,使病人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总而言之,在做按摩前一定要明确自身是否有相关疾病。如果是前往按摩场所进行按摩,一定要确认按摩场所是否有相关资质,按摩师是否有相关证件。最好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按摩。

5 类人最好不要随便按摩

下肢肿胀疼痛的人

专家表示,血栓患者肯定是不建议做按摩的,如果下肢有肿胀疼痛的,先不要随便乱按,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排除深静脉血栓后再做按摩。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血栓,觉得脚肿脚痛是累了、血流不畅,往往等按摩出现问题了才发现。

同时,有静脉曲张的人也不建议足浴按摩,因为按摩时的挤压可能损伤血管内壁,导致血栓形成。具体表现为双腿胀痛、发红发肿,连走路都困难。

骨骼有疾病的人

1.有这类颈椎病的:脊髓型颈椎病会有椎间盘突出压迫到脊髓,按摩的时候可能会加重压迫,导致脊髓损伤,严重者引起截瘫,甚至死亡。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

2.有“腰突”的: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症状,腰椎间盘突出后,后方是椎管,后面还隔着椎弓、小关节、椎板,这些结构是不可能通过按摩的手法突破还纳的。

3.有骨质疏松的:平时缺乏锻炼的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颈椎腰椎问题严重。如果按摩不当,可能会导致骨折,甚至瘫痪的严重后果。

血压、血糖波动大的人

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在血压和血糖控制良好、身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做按摩推拿问题不大,但如果血压波动大或是有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那也是不适合推拿的。

有肿瘤、骨结核、椎管狭窄的人

一般来说,有肿瘤、骨结核、椎管狭窄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建议做按摩推拿,如果是治疗需要,建议到大医院的专业科室做,尽量不要去那些私人足浴店、按摩店,避免因操作手法不当引起损伤。

酒后、空腹的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酒后和空腹时也不宜做推拿,因为酒后血液循环加速,空腹时可能出现低血糖,如果这时候推拿,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晕推”症状,比如头晕、胸闷、心跳加快等。

治疗三叉神经痛

黄芩15g,葛根30g,生石膏40g(打碎先煎),芥穗15g,赤勺,钩藤,仓耳子各20g,薄荷10g,蔓荆子20g,全蝎10g,蜈蚣3条g,柴胡20g,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一剂/日,日服3次。

[功用]清肝熄风,通络止痛。

[随证加减]目痛加桑叶,菊花各15g,牙痛甚者加细辛5g,牛膝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5g。轻证服药3-4剂及轻,重证7-14剂也可凑效,我用之临床效果甚佳。有一例喝完既止痛。

止痒如神,脱敏有方!

活用消风散,体悟中医组方之妙

老师们常说,我们学《伤寒》、学《金匮》,学方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医圣的组方思路。我们中医组方有君臣佐使的概念,每当讲到君臣佐使,很多人习惯用麻黄汤、桂枝汤举例,但我喜欢举消风散、龙胆泻肝汤的例子,我们今天来聊聊消风散。

我们说的消风散一般是指《外科正宗》中的方子,现在按照书中的比例可以开作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石膏、知母、苦参、苍术、当归、黑芝麻、生地黄各10克,木通、甘草各5克。

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邪为君;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苦参清热燥湿,苍术香烈胜湿,木通清热利湿,俱为臣药;当归、黑芝麻、生地黄养阴活血为佐;甘草解毒和中为使。君臣佐使清晰明了,且与现代《中药学》教材对诸药的认识与分类基本相同。总的来说,本方疏风、清热、除湿,兼以滋阴补血,主治风疹、湿疹等症。

活用一:趋利避害,止痒如神

我外公开消风散一般去掉木通,改用地肤子10克。众所周知木通有关木通和川木通两种,前者超量使用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虽然我们使木通使得非常安全,但有些患者一知半解,心下惴惴,如此这般对疾病的治疗非常不利,故称之为“害”。地肤子与木通同为清热利湿药,且具有显著的止痒效果,可称之为“利”,非常适合治疗瘙痒剧烈的风疹、湿疹之症。

活用二:有散有收,脱敏有方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均为发散表邪之药,我治疗皮肤过敏时,常加乌梅10克,此乃效仿祝谌予先生的过敏煎,有收有散,收者固其本、散者祛其邪,且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乌梅、蝉蜕、防风均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活用三:内外兼治,搜风通络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均为疏散外风之品,然则患病日久、失治误治所致的风邪入络,应配伍搜风通络之品,如全蝎。

内外兼治还可理解为大部分中药即可内服,还能局部湿敷。

活用四:标本兼治,固卫御风

关于佐药,我小时候看《中药学》,对生地黄的认知是清热凉血,所以我想不通它是怎么“混”到消风散的补血的当归和补阴的黑芝麻里的。我外公说你不要把它当成犀角地黄汤里的地黄,它是生四物汤里的地黄。四物汤是三个补血药、一个活血药,补血药里有熟地黄。熟地黄微温,对于血虚有热的患者可以用生地黄代替,俗称生四物汤。消风散的患者基本都是实证,你把它当成熟地黄的代替品不就想通了吗。另外不管是生地黄还是熟地黄,本身就兼有补阴的作用,这下你看它和当归、黑芝麻在一起就不违和了吧。

其实对于卫虚不固的患者,我常用黄芪代替生地。黄芪益气固表,配伍当归可资生血之源,如当归补血汤,配伍防风可固卫御风,如玉屏风散。方中苍术可看作是玉屏风散白术的代替品,二者同为菊科植物,南北朝以前一直是当作同一种药使用。而且在《笔花医镜》中玉屏风散仅用黄芪、防风两味。

活用五:有的放矢,精准作用

我常说消风散里有个四妙丸,消风散里的除湿药苦参、苍术、木通,不正对应四妙丸里的黄柏、苍术、薏苡仁。四妙丸中牛膝一味最妙,引药下行,针对下焦湿热的病机直达病所、精准作业。所以我对皮损处多在下肢的患者常加川牛膝,同理,上肢可加姜黄。即使没有明显的局部偏向,我也常加苏木5克活血祛瘀。我外公说,常言“十方九归”,他理解的是酒当归,即取活血祛瘀之效。我用苏木,因其略有和血祛风之效。

以上讲的是发病部位,还可以精准到某一脏腑。如曾治一荨麻疹患者,辨证为心火炽盛,我去掉知母,改用竹叶,寓导赤散于其中。

活用六:灵活加减,变化无穷

若见寒证,酌去牛蒡子、石膏、知母、苦参,加附子10克、肉桂5克(后下)。病程日久、忧郁失眠,可加合欢皮。痰浊壅遏,可加半夏。

我外公常用的一个止痒方,在我看来就是消风散的简化版,方为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浮萍10克、徐长卿10克、蚕沙10克、黄精30克、当归10克。

风清扬说,独孤九剑虽只九式,但有千种变化。天山童姥说,天下任何武功都可化入六路天山折梅手之中。掌握了消风散的组方思路,不只可以治皮肤病。

如过敏性紫癜,加乌梅,再加连翘。连翘既能消血热,又能散血结,是治过敏性紫癜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药含有能够增强毛细血管致密性的芦丁成分。

治疗发热,可去掉当归、黑芝麻以防闭门留寇,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重组处方:防风6克、白芷6克、薄荷6克、蕤仁9克、栀子9克、决明子9克、黄柏9克、赤芍9克、土茯苓9克、胡黄连9克、苍术6克、泽泻9克、茵陈9克、当归12克、川芎6克、甘草3克治疗溃疡性睑缘炎。

附一篇参考消风散组方思路的自拟方讲解(根据本人在一次沙龙上的录音整理)

各位同道下午好,下面由我来和大家分享过敏性紫癜的治疗经验。我以前治这个,湿重的用四妙丸,热重的用犀角地黄汤,气虚的用补中益气汤,血虚的用归脾汤,阴虚的用知柏地黄汤。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比如阳虚的,用过桂枝加附子汤,寒热错杂的,用半夏泻心汤。后来我父亲跟我说,既然你这么擅长治这个病,能不能拟一个通治的基础方。诶,我觉得可以。

这个病的病机是什么,有风、有湿、有热,这些外感六淫长期盘踞在体内是不是会耗伤阴血啊,所以还有虚。那我们就祛风、除湿、清热,外加滋阴补血,这是不是消风散的路子啊,所以我这个是消风散的底。

消风散里祛风有四个药,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这四个药都是散的,我们选两个,防风、蝉蜕,再给加上乌梅,有散有收,是不是有点过敏煎的意思。防风、蝉蜕、乌梅都是咱们中医的抗过敏药,王琦老师治过敏性疾病就常用防风、蝉蜕、灵芝、乌梅四味。

再往下看,消风散的臣药是石膏、知母、苦参、苍术、木通,其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苦参清热燥湿,苍术香烈胜湿,木通清热利湿。我不大爱用石膏、知母,教材上写着石膏“性大寒,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者当慎用”;知母“性寒而滋腻,易伤脾胃而滑肠,脾胃虚弱及便溏者,纵有热邪或阴虚,亦当慎用”。虽然孔伯华先生说石膏性凉而微寒,但它还涉及到一个先煎的问题,有点麻烦,所以咱们干脆给换成别的药。诶,就是栀子了。张锡纯先生说栀子“屈曲下行”,温和地“清君相二火”,“功用极妙”,咱们就用它了。还有木通这个药我不太敢用,关于这个药的争议那是由来已久,咱们稳妥点,用薏苡仁吧,栀子和薏苡仁都是国家卫计委认定的药食同源之品。

再往下看,消风散的佐药是生地、当归、胡麻,我去掉生地,加黄芪。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疮,配当归是当归补血汤,配防风是玉屏风散。虽然咱们现在的玉屏风散还有个白术,但是清代江涵暾所著的《笔花医镜》里就这两味药。我们都知道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江涵暾是二甲进士,做过会同知县,在广东那个地方,不能小看跨界的。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虽然没有白术,但是咱们有苍术啊。那么不管是当归补血汤还是玉屏风散,都重用黄芪,所以黄芪在我们这也是要被重用的。这里的当归和上面的苦参还能配成当归苦参丸。

再往下看,消风散的使药是甘草,起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的作用,我们这里用牛膝。过敏性紫癜一般都发生在下肢,湿热下注嘛,所以我们用牛膝引药下行,真正起到使者的作用。如果我们不用苦参而是用黄柏的话,这里面是不是又能配成一个四妙丸。牛膝是活血药,有的大夫治过敏性紫癜是凉血止血立法,我一般不用那些药,你看我把生地都给去了。我的思路是活血调血,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我的外公耿炳燃先生治疗紫癜常用栀子、牛膝对药,凉血顶多用到栀子这个程度,而且配牛膝止中有活。最多再加个仙鹤草,还是取其治“脱力”的作用。

我再加一味合欢皮。皮肤病和情志,包括睡眠息息相关,李元文老师对于皮肤病、性病合并心理障碍者,常加远志、菖蒲、合欢皮三味,并称之为加味开心散。因为开心散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方没有合欢皮。我所接触到的紫癜患者大多比其它皮肤病患者更加焦虑,所以需用合欢皮解郁安神,就像归脾汤里不是也有茯神、远志、酸枣仁吗,而且合欢皮还可助牛膝增强活血之效。

我一般用防风10克、蝉蜕6克、乌梅20克、炒栀子10克、苦参6克、苍术10克、生薏苡仁15克、生黄芪20克、当归10克、黑芝麻10克、怀牛膝10克、合欢皮10克。虽只十二味,但里面有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当归苦参丸、栀子牛膝对药,框架是消风散,还有过敏煎、四妙丸的影子,加味开心散或者说归脾汤的思路也在其中,以此为基础方加减,可治疗绝大多数的过敏性紫癜。

瘀血对人体的损害极大,一个方法,化解体内瘀血。

说起瘀血,大家都不陌生,指的就是流动性差、失去营养作用的血。我们身体,时时刻刻需要血液的滋养,血液流通,带来营养,带走废物。可是,一旦因为外感因素或者情志因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就出现瘀血了。瘀血,通俗点说,就好比河道里的淤泥。如果淤泥多了,整个河道就会脏乱差,河水也不能保持清澈了。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瘀血呢?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伸出舌头,看看自己的舌头是不是有点发紫,如果舌面有一种紫颜色,说明体内血液循环不好。尤其是舌头下部,如果有很粗的黑色血管的话,那更是瘀血的明证。瘀血在体内,往往导致很多疼痛,比如很多人肚子疼、或者长期头疼、胃疼、胸疼,都涉及到瘀血的问题。清朝时,有一个活血化瘀的高手,名叫王清任,他就说瘀血为病非常多,从头到胸膛到腹腔,各处的疼痛都少不了瘀血作祟。有了瘀血,会表现在脸上,导致脸色晦暗、长斑。很多女人脸色黑漆漆的,经常长黄褐斑,就是淤血体质。这种人,月经一般比较不顺畅,而且多血块。如果长期存在瘀血体质,还会造成癌症。很多癌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导致不通的最大因素,就是瘀血停留。中医把肿瘤称作“癥瘕”,就是瘀血停聚形成的包块。所以,为了防患未然,就需要及早消除体内瘀血,这样才能延年益寿,防止大病的产生。用什么来消除体内瘀血呢?建议平时用“二丹汤”泡泡脚。

二丹汤,主要有丹皮、丹参、当归、赤芍、桂枝、茯苓、莪术组成。

1.丹皮、丹参

这两味药,就是我们所说的“二丹”。丹皮,是牡丹花的根部的皮,丹皮是一味活血的好药,早在《金匮要略》中,就用丹皮来治疗女性瘀血,比如温经汤。牡丹花是红色的,红色可以入血,进而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丹参,更是活血化瘀止痛的名药,很多冠心病、心绞痛,就用丹参来活血化瘀。除了治疗心脏部位的淤血,很多妇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也经常用到丹参。

2.当归

中医应用当归的历史也很久远了,它对女人来说,是一个超级要药,因为女子以血为本,经常遇到血虚或者淤血的问题。当归不但能够活血,还能够补血,既能消除体内瘀血,又可以补充血液不足。所以,对女人来说,这味药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经常有痛经、子宫肌瘤或者贫血的女人,一定不要忘记当归哦。

3.赤芍

赤芍,就是红色的芍药。芍药有两种,一种是赤芍,一种是白芍。白芍偏重于补血,而赤芍偏重于活血,因为赤芍色赤,赤色是血的颜色,所以赤芍活血的作用比较强大。

4.桂枝

桂枝,是温性的药物,它本身并没有活血化瘀的效果,为什么在这里用它来活血化瘀呢?因为血液喜欢温暖,《黄帝内经》说,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祛之。

可见,在这里用桂枝,是温通经脉,促进血液流动。就像夏天到了,河水就会哗哗流淌,一到冬天,就会河水结冰。

5.莪术

莪术,是一味活血要药,它活血的力量,在上述药物中是最大的,很多包块、肌瘤,都少不了莪术的作用,它能够把已经长成的积块给磨掉,可见它活血的作用强大。在治疗子宫肌瘤时,这味药是必备之药,没有它,效果就不明显。

6.茯苓

茯苓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和缓药性,毕竟以上有太多活血药了,力量太猛,所以用茯苓来缓和一下,做到张弛有度。

00001. 

别把头痛不当回事,不同部位的头疼,其背后的诱因可能也大有不同

相信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突然头痛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可能到了一定年龄后,这种莫名头痛的表现会更加明显。

此外,由于引发头痛的因素比较复杂,且这种现象发生得比较频繁,因此,很多人都不会对头痛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便在头痛发作时,也不会去追究其背后的疾病因素,而只是单纯地通过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其实,在临床上,头痛往往也是许多疾病找上门来的“信号”,而且不同部位的疼痛,其致病因素也会有所区别,而人们若是想要缓解症状,往往就需找准病症、对症下药。

1.头部一侧疼痛

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头部一侧的疼痛称为偏头痛,而它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这种头痛在发作时,疼痛部位会主要集中在人体的太阳穴、颞部及头额部。

此外,偏头痛在发作时,其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一般来说,可能会持续4到72个小时不等,而且疼痛的部位也会随着疼痛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地延展,以至于患者会感觉整个头部的一侧都会隐隐作痛。

若是症状比较严重,患者还可能会伴随恶心呕吐,甚至是畏光等多种不适反应。

而这种偏头痛实际上是由神经系统紊乱所引发的一种症状,一般来说,像常见的感冒发热、血压异常,或是头部血管障碍以及神经疲劳等,都会导致大脑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引发偏头痛。

所以,当人们在出现偏头痛症状时,可不要一味地只依靠吃止痛药来缓解不适,找准引发偏头痛的病因,对症下药,或才能更好地避免其反复发作。

2.单侧或双侧枕部疼痛

生活中有不少人出现的头痛症状,可能都发生在枕部,而我们一般将发生在一侧或是双侧枕部的疼痛,称为颈源性头痛。这种疼痛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隐隐的头痛,而且还会伴随有耳后闷胀及酸痛,甚至是耳鸣、眼睛胀痛等多种并发症。

而人们之所以会出现颈源性头痛的症状,主要就是由于长时间低头导致肩颈部位的肌肉过度劳损,或是颈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椎病等疾病因素所致,而人们若是想要缓解这种疼痛,在平日里就需要注重对颈椎部位的保护及养护,必要情况下,还可以针对颈椎间盘突出或是颈椎病等慢性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在平日里适当的对肩颈部位进行按摩和推拿,或对于缓解颈源性头痛也具有一定帮助。

“越鞠丸”——抑郁症的克星!疏肝解郁第一方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属“郁证”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及此症,此后各家学说亦有论及。如元朝·王安道曾提到:“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又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尚有许多记载本病诊治方法的典籍,积累了诸多论治经验。

抑郁症可分为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和食郁六种类型。

其中,气郁是六郁之首,它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形成血郁;而气血郁久则会聚湿成食,形成湿郁和食郁。当这些郁积化火时,又会形成火热之郁。此时,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情郁闷、失眠多梦、难以入睡,同时伴有头昏、腹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然而,有一剂药方却能够应对这些症状,那就是《丹溪心法》中所提到的越鞠丸。这剂药方只有五味药,却能够有效地治疗这六种郁症。

方组:栀子、川芎、香附、神曲、苍术

功效:具有疏肝、理气、解郁的功效。

苍术:以其除湿化痰解郁的特性,特别适用于湿郁和痰郁的治疗。

川芎:作为活血补血,行气解郁的良药,对血郁有显著的疗效。

神曲:擅长消食解郁,对食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香附:以其理气解郁的特性,对气郁有极佳的缓解作用。

栀子:以其清热除烦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火郁,有助于清心火。

阴阳平衡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诸病丛生。抑郁症患者的病症,从中医理论上讲是阴阳失调,形神失合引起的。越鞠丸五药解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在下方留下“需要帮助”,我很乐意为您辨证。

治疗温邪袭于肺卫,发热咳嗽的方剂——银翘散、桑菊饮

关于咳嗽的治疗,以前我们讲过,咳嗽七法,肺为娇脏,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当人体受到外感侵袭时,人体会通过打喷嚏或者是咳嗽将外邪宣发出去,这是人体本能的反应,也是肺脏承担的任务,靠的就是肺本身具有的宣发的、向上的能力。

外感初期阶段表证明显,出现打喷嚏,流鼻涕,身体困倦无力,肌肉酸疼,这时我们在治疗时要以解表为主,如果是风寒感冒,患者出现头痛恶寒,鼻塞流清涕,脉浮紧,就要辛温解表,比如桂枝,防风,荆芥,苏叶等辛温发散的药物解表,辅助身体将外邪驱逐出去,常用的方剂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止嗽散,这样辛温发散解表不会使外邪长驱直入,如果外感不解风热袭表,身体出现咽喉疼痛,咳嗽,口渴,恶风身热,脉浮滑,就要用辛凉解表药,比如桑叶、薄荷、连翘、菊花等辛凉解表清热,最常用的方剂就是桑菊饮,桑杏饮,银翘散等辛凉透表剂。

但很多人在感冒后,表证不解,开始咳嗽,遗留下来延迁性慢性咳嗽,这时疾病已经不单纯在体表了,在这个阶段,身体出现咳嗽,咽干痒咽痛,头闷头疼等症状,舌质红,脉浮数,我们接诊的很多咳嗽患者也多是在感冒后,身体表证未解,郁久化热,伤津动血,成为慢性延迁性的咳嗽,伴有咽干咽痒咽喉不适,口渴,咽痛,头晕头闷等症状,这时在治疗时,单纯用止咳清热药物见效不明显,对于这种慢性延迁性的咳嗽,我最常用的方剂就是银翘散和喉科八味汤和生津四味。

银翘散是温病辛凉解表的代表方,临床多用于温邪袭于肺卫,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宿,故咳嗽,治上焦如羽,用药宜轻清宣泄。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的代表方,方中药物金银花我用蒲公英代替,每年春天在田间地头冒出绿盈盈的一片,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野菜,蒲公英也是我最常用到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价廉易得的药物,对于身体由于热毒壅盛导致的疔毒疮肿,比如女性乳腺炎,扁桃体炎都有很好的疗效。因为蒲公英比金银花价廉效高,所以我用银翘散时,以蒲公英代替金银花,以提高疗效。方中治疗这种慢性的咳嗽咽炎,咽干咽痒,最有效的药物就是薄荷、连翘、桔梗,连翘、薄荷气清郁香窜,可以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方中桔梗、甘草也是常用到的清热解毒、利咽降火的方剂,而且甘草这味药能很好的保护呼吸道的粘膜,因为久咳不止或者剧烈咳嗽震颤会使呼吸道粘膜受损。肺卫蕴热日久,我还喜欢加入桑白皮、紫苑,桑白皮能引肺热下降入肾中通过小便降气泄热,而紫苑辛温润肺化痰,温而不燥。

防止寒凉药伤肺,久咳的时候,我们用药需要面面俱到,防止用凉药伤及到肺胃。久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中成药治疗,药店中有中成药玄麦甘桔颗粒,就是在桔梗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了玄参、麦冬,清热利咽的同时,玄参、麦冬能够生津止渴润肺,保护和滋润气管粘膜,起到治疗咽干咽痒咳嗽,咽喉肿痛的作用。

银翘散中药味轻清,但对于温病初起导致的发热,头痛口渴,咽喉肿痛,咳嗽有很好的疗效,在药店里也有银翘散的中成药银翘解毒丸,可以配合玄麦甘桔颗粒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用这两种药配合治疗风热咳嗽,热伤阴津的情况,见效很快,中病即止,一般服用一两天后效果不明显,应立即停止,防止寒凉药伤及脾胃。

如果是风温袭肺,受邪较浅,这时会出现轻微的发热,口渴,口干等症状,风热侵袭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嗽,风热在营卫,营卫抗邪,会身热,热伤阴津,则口渴,舌红,这种风温袭肺导致的轻症,我们治疗时最常用的就是桑菊饮,辛凉轻剂桑菊饮中药物轻清,桑叶、菊花疏散肺中风热,宣肺止咳,连翘清解肺热,风温袭肺,肺气上逆,方中加了杏仁肃降肺气,肺气不宣,则用桔梗宣利肺气,同时风热侵袭营卫,方中还用了薄荷,以助桑叶、菊花疏散风热的作用,热伤阴津,加了芦根清热生津,甘草清热,同时固住胃气,诸药配合,起到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的功效。

桑菊饮作为辛凉轻剂,临床用于风温袭肺,受邪较浅,肺失清肃,气逆咳嗽,身热不甚,运用非常广泛,药店中四季抗病毒合剂也是以桑菊饮为基础方剂的一个中成药,治疗一些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效果很好。

银翘散:连翘10g 银花10g(或蒲公英20g) 桔梗10g 薄荷6g 竹叶6g 甘草6g 芥穗10g 淡豆豉10g 牛蒡子10g

桑菊饮:桑叶10g 菊花10g 杏仁10g 连翘10g 薄荷6g 桔梗10g 甘草6g 芦根10g

我用一张方子治好患者10mm肺结节后,突然悲从中来:世上少点为金钱名利折腰的医生,就不会有这么多治不好的病!

半年前,我治愈了一位患者,他的一句话让我自惭形秽:“站在火炉旁的人,往往不会理会自己是否寒冷。我们这些患者也一样,当他们渴望痊愈时,并不会思考医者是否具备医德。”

这句话言简意赅,却让我作为医生深感痛心。患者们无疑是世上最令人怜悯的群体,他们被困于疾病之苦,无法选择,却还需忍受一些别有用心的医者的雪上加霜。

医案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位肺结节患者,她说自己大概一年前开始,总是觉得胸闷气短,两侧胁肋部窜痛不舒,行经前易发偏头痛,平时情绪很容易紧张焦虑。

于是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肺结节。胸部CT检查示:双肺可见小结节影,较大者位于右上肺前尖段近胸膜下,直径约10mm。而且患者还有乳腺结节病史十多年,一方面患者不愿做手术,另一方面生活条件有些艰难,手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就一直拖到现在。

又看了患者的舌脉,发现其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开方:生牡蛎、皂角刺、赤芍、白芍、香附、枳壳、川楝子、浙贝母、黄芩、瓜蒌、夏枯草、熟大黄、当归、全蝎、天麻、桂枝。

结果,患者服药两周后,胸闷气短、疼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这时,效不更方,叮嘱患者继续服药。前后服药共三个半月,患者情绪明显好转,不适症状也完全消失。患者又去医院复查,这次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临床治愈。

很多人不明白,手术都切不完的结节,中药真的能治好吗?

这位患者为中年女性,肺多发结节合并乳腺结节病史。

患者平时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处于情绪抑制状态,时感胸部满闷及两胁肋窜痛不舒,属气滞日久,肝气郁而不得宣发。

津血不行,化为痰湿瘀血停滞肺内,局部阻滞不通形成肺结节。胸中气机不畅则见气短;经行前偏头痛为经络不利尤与肝经密切相关。

方中:

枳壳、香附——理气疏肝、条达气机;

当归——补血活血;

全蝎——活血化瘀通络;

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

夏枯草、皂角刺——清热解毒散结;

上药共用调理气机,消散体内痰湿瘀积,防止积聚而化毒。

郁久则化热,更以黄芩清热凉血;

赤芍、白芍是常用的一组药对,两药合用可清热泻肝,养血柔肝,凉血散瘀,使肝气升发,气机条达;

天麻、川楝子疏肝泄热,平肝潜阳,并增强疏肝理气之功效,使血气冲和而运行流畅;

桂枝通利经络肢节,性味芳香升散,通窍止痛,为治头痛之效药;

熟大黄、瓜蒌引药入肺经,诸药共用以达行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听恩师说:“既然选择了医者这个职业,眼中就不能只有金钱名利,必须将心思放在患者身上。如果不能忍受简朴的生活,不如放弃医道,去从事其他行业,而不是去伤害患者。”

然而如今,世道似乎已然颠倒,医者将治病救人变成了生意,将医术用于牟取财富。

在医者行医的道路上,我始终不敢忘记师父的忠告。

在关心每一位患者的同时,我也期望世上会有更多心怀善意的医者,少一些为了金钱名利而屈膝的医者,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及时治疗,无论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财力。

'达原饮':用于三阳表证,常可药到病除!

达原饮

出自明代医家吴又可的《温疫论》。方歌: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等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用法:水煎服。

方解

该方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瘟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瘟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瘟疫热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方中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加减应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若兼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本方加柴胡以引经;若兼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本方加羌活以引经;若兼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本方加干葛以引经。

病在膜原的病机特点

病在膜原是邪毒客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处于相峙状态病理阶段,病机是湿热淹滞难化,甚或秽浊痰瘀胶结不解,郁阻三焦气机,阻碍气血津液输布运行,且又“药石难及”者,皆可视为病在膜原,均可应用开达膜原法治疗。这就是说,病在膜原可以为瘟疫,也可为非温疫病某些病证。判断是否为病在膜原或邪伏膜原,主要看病机。

病在膜原的症候与鉴别

1、临床表现:

(1)见于温疫病初起。

(2)多先憎寒,继而兼见发热,日后则但发热而不憎寒。起初二、三日内,脉不浮不沉而数,发热日晡益甚,伴头疼身痛。病轻者苔现薄白,病重者白苔厚如积粉,满布舌面。

(3)常可兼见三阳经表证。如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等症状,为兼少阳经表证;如有腰背颈痛,为兼太阳经表证;如有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等症状,为兼阳明经表证。

2.鉴别要点:

(1)与相类新感温病之鉴别

邪伏膜原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表明恶寒较重而无热,且脉不浮但数,其后憎寒发热并见,若汗出邪不能外解,则邪热传胃,时恶寒可以消失,但壮热持续昼夜无休,甚至日晡热甚,而且头痛身痛等经证不能随汗而解。风温初起即寒热并见,以恶风寒轻微发热较重为特征,且见咳嗽脉浮,湿温初起虽可见恶寒发热,体痛少汗脉浮等表证.但头沉如裹,身重肢倦,胸脘满闷等湿邪特征与风温显然有别。

(2)与伤寒太阳经证之鉴别

二证初起皆可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等症,虽有脉浮与不浮之辨,但人体虚实各异,临证脉象难随人意。鉴别的要点在于汗出之后(无论药物或物理疗法导致之汗出)。寒邪郁闭肌腠,以无汗为特征,汗出则邪外解,故恶寒发热必然同时减轻或消失,头身疼痛等经证也会随汗而解;邪伏膜原初起邪热溢于太阳之经,卫阳被遏尚未能抗邪,故先憎寒而无汗,一旦正邪相争热郁宣发,不需发表其汗也会自出,是以有汗为特征,汗后邪不得解,自然寒热不退,或恶寒减而发热反增,甚至但热不寒,日晡为剧,其太阳经证也不会因汗出而好转.

(3)与伤寒少阳证之鉴别

吴氏在论中提到“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近代有些医学家也强调邪伏膜原证初起可能见到寒热往来,或为寒热似疟的热型。所谓“往来寒热”,是指寒时无热,甚者战栗,厚皮被而不解;热时不寒,肤热面赤,恶热揭被,汗出后热退,移时复作。所谓“如疟”即非疟,是指往来寒热,日一发或数发而无定时,绝无隔日再发的现象。伤寒表邪化热传入少阳,是属半表半里之位,是正邪交争的关键时刻,正衰邪胜则深传,邪衰正正胜则向愈。少阳本证当有正虚的一面,故用扶正祛邪之和解法,密切注意传经与并病的复杂现象。邪伏膜原证邪热可溢三阳之经而非在表,热内盛而未入阳明之腑,故亦属半表半里之位,临证所见报少有正虚者,邪盛而正不虚与少阳证迥然有别。且热溢少阳只是邪伏膜原证中的一种表现,因此往来寒热发作的时间自然暂短,持续多日不解者甚少,传变后总以昼夜发热的热型为特征。

(4)舌苔与脉象鉴别

舌苔薄白脉浮,是外感风邪的总特征,其中风寒者,苔白而润,脉浮紧,外感风热者苔薄白偏干,脉浮数,风兼湿者,苔薄白微腻而脉濡。表邪化热传里(气分),则以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为特征,其中湿热者,舌红苔黄厚焦操,起刺,脉实数,湿热者苔黄腻而脉滑数。唯少阳证自以舌质偏淡苔白微黄,脉弦数为特征。邪伏膜原证的苔脉自呈特点,与上述在表及传里的苔脉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其中初起邪轻者,舌偏红苔薄白而腻,脉不浮不沉而数,邪未传里而舌红者邪热偏盛,舌红而苔白(或微黄)而腻为湿热之邪,持脉中取独盛而数者邪热伏于表里之间。感邪稍重与较重二型临床较为多见,其特征是舌红苔白或黄腻而乏津,甚者苔垢腻粗糙,正如吴氏所云“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此系邪热盘踞膜原,内外阻隔,上下不通,浊秽之气上腾所致。

(5)与热郁胆腑之蒿芩清胆汤证相鉴别

两者都有发热,或寒热如疟、舌苔厚腻的症状,但热郁胆腑证是由于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故临床表现为发热、热重寒轻、心烦、胸脘痞闷、囗苦、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而本证则为湿热秽浊之邪伏结膜原,表里不通,内外隔绝,阳郁不越所致,故其症毎见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外,尚有头疼、身痛、腹胀便结、舌苔白厚燥腻、壮如积粉等。

传变与预后

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有九种传变之说,概括了温疫病的传变趋向,成为后世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理论基础。各种温病因感邪的性质与部位不同,其传变虽不外卫气营血与三焦之范畴,却又形成各自不同的传变特点。邪伏膜原在湿温病中是一个较特殊症型,由于温邪盘根结错于膜原,很少传变,临证常可见病者恶寒发热数日或半月不休,有的甚至壮热月余不退。一旦邪热自膜原溃散,则热退脉静而愈,一般预后良好。若邪热炽盛,复因治疗失当,伏邪自膜原溃出深传入胃,证见但热不寒,或昼夜发热,日哺益甚、烦躁、口渴、多汗等,则意味病势加重。

运用指征

1、原方仅用于邪伏膜原感邪轻者使用,即舌红苔薄白而脉不浮不沉而数者,实际临床上当以舌红苔白厚微黄为准。由于温邪最易化热化燥,故白厚微黄之苔每多乏津偏燥之象,故使用达原饮原方时应加石膏为妥,常用量可在15—30g之间,若热盛苔燥老黄者,石膏则应倍用。

2、临床上常见邪伏膜原证,用达原饮方不效反见热势加重,而更方易辙反误其途者。如是多属苔黄厚满布之'较重'之证,乃温热秽浊之邪阻滞胃肠。内外、上下气机痞隔不通者,急当加大黄以泻热通腑,畅通气机。温病下,不厌早。待燥粪内结,形成腑实证再投,为时晚矣!大黄常用量可在5-10g,热盛苔燥者与石膏并用;苔腻厚而胸脘痞闷者,加瓜蒌、枳实以豁达上下气机,每收捷效。

3、厚朴、草果剂量不宜过大,恐苦燥伤津。若患者系阴虚之体或温病入营血则不可用。

00001. 

“高脂血”验方

经言“膏粱厚味,足生大丁”。每观过食甘肥,熬夜无休,又懒于体动,勤于房事,以致“食饮自倍,肠胃乃伤”。继则五志化火、耗伤五阴,血热湿盛,血行不畅,腹大肉赘,诸病生矣。此类患者,血实者多。所谓血实,非血自实,乃邪实也,即今谓之“三高症”。何谓血实?杂物多也,湿浊、脂、糖是也。故人虽“肥厚”,却动则气喘,精力不及老者何也?肥食积瘀,精气不足,浊负太重也。治之常法,难济于事。非大活血脉,兼去“污浊”,药难见效也。即使张子和、王清任等贤再世,恐其原方原法,亦难奏效矣!今用仿“血府逐瘀汤”,增味涤污,以净血中之杂,多可获效。方列于下:

活血逐污汤:活血祛瘀,荡浊净污。主治高脂血症之湿热并盛者,大有轻身减“负”之功。

组成:炙山甲片6-9g,当归尾12-18g,红花、桃仁各9-15g,生地黄15-24g,薏苡仁18-60g,金银花15-30g,紫草12-18g,酒制大黄9-15g(后下),枳实、厚朴各9-15g,丹参18-90g,赤芍9-18g,生山楂12-18g。

“高脂血症”之热郁、血瘀、湿郁、气滞之有余实证,用之皆验。失眠去枳、朴、加酸枣仁、灵芝,烦渴加麦冬、葛根,血瘀甚者酌加水蛭、三七,余随证可也。吾用此方治热毒生疮,如痈、疔、丹毒、无名肿毒等,及“高脂血症”,每获良效。乃活瘀净污、清“血府”之经验方也。

不要等到扁鹊都束手无策了才想起中医

中西医是两个文化体系,一个是整体辩证论治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一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管局部,所以对病症的判断和称谓都有很大区别。其实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简洁的检测方法,今天就从我个人临床的一点粗浅认识简单谈一下。

临床中特别是进社区义诊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说:“我很好啊,什么病都没有啊”。真的很好吗?那么请问:小便颜色深不深?小便频繁还是不利?大便能不能成形?大便偏干还是偏湿?天黑了能不能睡得着?天亮了能不能起得来?一日三餐是到点就饿还是食欲不振?有没有口干舌燥而不想喝水或者口干舌燥拼命喝水?有没有痛经?有没有经常或偶尔的腹痛腰痛?

上述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正常的,我们被西医洗脑了挺多年了,也认为这些不是病,需要打针吃药了才是病,西医说痛经是正常的,西医说痛经治不好,于是我们就认为是的,大家都这样,这是正常的。但是很抱歉,中医会明确地告诉你这是病,平时注重养生(不是乱七八糟的养生店和保健品),养成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心态平和,有了小问题及时调理,身体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所有的大病都是这些“正常的”、被你忽略了的小问题积攒来的。

不服?抬杠?别着急,先听我说完,先听鄙人从中医的角度来通俗的分析一下这些小问题及它们的生成原因和治疗原则。“君之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讳疾忌医者,可以多读几遍《扁鹊见蔡桓公》。

小便黄,临床上多是脾胃湿气下陷,脾胃五行为土,五色属黄,湿热或湿寒下陷于膀胱于是小便深黄,需要健脾祛湿来治疗。如果脾的湿热严重而下陷于膀胱,小便会赤而梗涩不利,长期发展下去会形成膀胱结石甚至膀胱癌。

小便频繁的病症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肝火旺疏泄功能过强(肝主疏泄)而肾寒不能收敛(肾主敛藏),这时候不仅仅是小便频繁不收,还会有遗精早泄、腹泻便溏的情况,治法是疏肝、暖肾,如果任其长期发展下去,肝病、肾病都有随之而来的可能;另一种是脾胃湿热下陷于膀胱,膀胱热而小便红赤梗涩不利,膀胱结石、尿道疾病由此而来,治法是祛湿清热利小便。

大便不成形的,多为脾湿下陷的原因。黄元御《四圣心源》认为脾燥为病的百无一二,脾湿为病的尽人皆是,所以说“湿是百病之源”,所以黄元御的医术核心思想是调脾胃升降,孙洽熙老师说黄师医术为“调土派”,也就是调脾胃升降。黄师三焦循环理论认为,饮水入胃,而主管消化吸收的是脾,脾的阳气把进入胃的饮水蒸发到上焦化为雾露,再向下飘洒滋养灌溉全身,营养成分被脏腑经络吸收利用,糟粕则注入膀胱形成小便而排出体外。如果脾湿阳虚,则进入胃部的饮水不能蒸发起来消化利用,就会随食物残渣进入小大肠而生成便溏腹泻,这时候的治法仅仅止泄是不解决问题的,需要健脾祛湿扶阳气,辅助敛肠祛湿,则能立竿见影。长期腹泻、便秘或大便偏湿的,发展下去可能生成胃病肠癌类。

大便干燥的也别高兴,粪如羊屎的大便不通,其痛苦自不必说,一般偏于干燥的都是病,并不是你阳气充足消化吸收好,这时候是燥病。所谓燥,是体内水火失衡后的火得不到水的平衡,虚热耗伤津液造成的,虚火伤津则身体得不到津液精血滋养而得燥病,体现在肠则是大便偏干甚至干结,长期发展下去会有肠病变。而大便不通畅则胃不能容纳,食物残渣没有了下降排出的通道则上逆而生反胃呕吐之病,时间久了胃随之而病,治法是滋阴生津、润肠通便而不能滥用寒凉泄下之药损伤阳气,否则加重脾湿胃虚则脏腑升降循环全乱套,病就永无治癒之期了。

天黑睡不着、天亮起不来也是病。人体阴阳气息循环与天地同理,所谓“天人合一”是也。人体的阳气,天黑时渐渐收起而阴气逐渐旺盛,所以天黑而眠;天亮时阳气渐生渐旺,所以日出而作。天亮起不来则阳气不能很好地生长,天黑不能安寝则阳气不能敛藏,这都是病。严格的说,阳气生于半夜子时,天亮时逐渐旺盛起来,在中午午时达到鼎盛后开始渐收渐藏,天黑时完成敛藏而让内脏得到休息,这些我们不必细说深究,只要明白了天黑不眠、天亮不醒是病就够了,长期积累下去,生物钟紊乱、身体机能紊乱,不治将益深。

至于口干舌燥多饮水或者口干舌燥而不思饮水,这是体内阴阳失衡的直接体现,水火不能互济,这时候体内脏腑经络的循环已经出了问题了。一日三餐,到点了不思饮食,这是脾胃虚弱的直接体现,饮食不下,消化不良,营养都跟不上,身体能好得了吗?还有痛经、腰痛、腹痛,就不用说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疼痛自然都是病。西医内科不明白痛经的道理,他们治不好就认为这是正常的,说大家都有,没事,忍忍就过去了,再不然开点避孕药激素类药刺激一下,就再没有了别的办法,然后等着你的脏器坏透了他们再来动手术给你割掉,再然后不是治死就是自己等死。殊不知,痛经不治,积累下去会有发展成子宫肌瘤、不孕不育甚至宫颈癌一类的重疾病,就算没有发展到这般严重的地步,几十年的疼痛困扰相信也不会是轻松的感受吧,如果你有幸遇到了靠谱的中医,就及时调理吧,别拖着到最后要去医院任人宰割。

中医认为:怒伤肝,肝病了也会有易怒的表现;大喜伤心,心病了也会有狂喜的表现;悲伤肺,肺病了也会有悲悲戚戚的表现;忧思伤脾,脾病了也会整日忧思不能清净;惊恐伤肾,肾病了就会一天到晚怀疑总有刁民想害朕。这就是中医的五脏对应的五种情志,情志就是情绪。明白了五种情绪和五脏的互相伤害关系,就容易理解黄帝内经提出的精神内守、清心寡欲类的思想了,古人几千年前就警告我们,不要太贪,不要太多欲望,不要天天算计就想占尽天下便宜,免得伤了五脏。

平时注重养成好的作息和饮食的习惯,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小问题及时找靠谱的中医调理,不至于积累成大病,能健康的活着何苦要带着病痛硬撑?多了解些中医没坏处。

扁鹊见蔡桓公,最后说了句话:“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病,有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积累过程,不要等到病入骨髓已无回天之力才想起来养生,才想起来中医调理,连扁鹊他老人家都束手无策了······

张仲景补心第一方,横扫一切心脏不适,心慌、早搏、房颤皆可用

现在,患有心脏不好的病人可以说占了老年人的半壁江山,心绞痛的、心梗的,许许多多,不胜枚举。心脏,是我们人体的发动机,一旦这个发动机出现问题,那麻烦可就大了。轻一点的,可能会觉得心脏有点慌,严重一点的,那就是心绞痛、甚至剧烈的疼痛,让人一度有一种濒死的感觉等等。那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医圣张仲景就给我们留下了一张千古名方,它就是炙甘草汤,几乎可以横扫一切心脏不适。不管是心慌、心律不齐,早搏、房颤皆可用。

我们说,心脏为什么会难受?其实,就是缺少营养了。西医说,是缺少氧气,缺少血供。而我们中医说的,就是气血阴阳。

气血阴阳就是饭,心脏吃饱饭了,它就能够安然工作,不然就有可能会罢工,跳跳停停,从而让人出现心悸、心慌、早搏、甚至绞痛等等。

那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炙甘草汤这个方子,它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和大枣组成。

首先,这里面派出了第一大队,生地、阿胶和麦冬,这3味药一上来,先滋阴养血,把心脏的能源给补足了,其中,生地重点滋肾阴,是填补五脏六腑阴液亏虚的根本;麦冬,直接滋补心阴;阿胶除了补血,还可以把心脏的淤血化掉,3味药强强联手,就等于给干涸的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

接下来,人参与桂枝,组成第二大队,一个可以大补一身的阳气,一个可以温通心阳,打通心经经络和血脉,为心脏提供强大的动力。因为要想心脏跳动起来,光有心血是不行的,还必须要靠阳气把心血带动起来。

接下来,炙甘草、生姜、大枣就是启动你的脾胃功能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要脾胃这个轮子转动起来了,就可以源源不断生产气血去支持其他五脏六腑。

最后,还有一味火麻仁,能够润肠通便,帮助减轻心脏的压力。

所以说,炙甘草汤站在中医的至高点,既补气又养血,既滋阴又养阳,气血阴阳,一个都不落下,把心脏的营养补的足足的,心脏能够吃好喝好,自然很多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说它为“补心第一方”,一点都不为过。

肝硬化,中医一张方,治疗85例,总有效率为97.25%

适用:湿热蕴结症治宜:清热化湿,通腑泻热。

处方:茵陈、金钱草、泽泻、车前草、半边莲、茯苓、黄柏、栀子、猪苓、大黄、白寇仁、莱菔子、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李某、男、58 岁,2023年 6 月 10 日初诊。主诉:腹胀、乏力间作 1 月余。现症见:腹部胀满、乏力、身目黄染、烦热、纳差、大便干、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患者既往饮酒史 30 余年,饮酒 400 ~ 500 mL/日,查腹部 B 超示: 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腹腔大量积液。西医诊断: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腹水。中医诊断:鼓胀(腑气不通,水饮内停)

( 2) 黄疸( 湿热蕴结证) 。患者服上方7剂

6月17日二诊,药后腹胀减轻,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好转,身目黄染改善,纳食增加。原方去大黄,加木香、玉竹、炒白术、乌药,继服 10剂。

6月27日三诊:偶感腹胀、未见明显身目黄染、纳可、活动较前自如。复查腹部 B 超示: 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腹腔少量积液,肝功正常。于二诊方中加瓦楞子 、鬼箭羽、青橘叶。继服 1 月、巩固疗效、戒烟酒、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随访半年,未复发。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每个人情况不同用量不同,所以用药量也不等。

鼻炎遇冷就发作,一个方子让身体暖起来,平稳不复发!

之前有位鼻炎的患者,找到我。说是早晨刚起床,或是中午睡午觉时,一遇冷,就开始打喷嚏、流清水鼻涕。而且鼻子还发痒,鼻塞的情况也是比较的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辨证,属于是外感风寒型鼻炎。

肺中阳气不足,上焦虚寒,没有办法抵抗风寒。侵入人体后,肺阳不足,又温化不掉,和水湿搏结在一起,就出现了流清水鼻涕的情况。

于是给她,葛根汤加减:葛根,生麻黄,桂枝,生白芍,生甘草,干姜,红枣,生黄芩,生石膏,升麻,生大黄,射干,7剂、

当时她就感觉到身体暖和起来了。

不到一周的时间,鼻子也通气了,喷嚏鼻涕减少了。

观察一个多月呢,患者的情况基本如常。其中干姜温阳化痰,甘草补益心肺,对于外感风寒实邪的鼻炎患者,是比较对症的。

但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鼻炎还有很多的证型,所以此方不一定适合你,还需及时就医,在医生辨证后改善。

小儿四症丸特效治疗小儿食积

小儿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头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暖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牌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积轻而脾虚甚者,则用补中兼消法,扶正为主,消积为辅,正所谓“养正而积自除”。食积的治疗,除内服药外,推拿及外治疗法亦常运用。

方歌:小儿四症香苏陈,厚藿苓术麦苍花,泽楂猪夏芷滑桔,砂仁神曲琥珀投。

组成:木香6克,紫苏叶45克,陈皮、厚朴(姜制)、藿香、白术(鼓炒)、获苓(去皮)、炒麦芽、炒苍术各30克,天花粉、泽泻、山楂、猪苓、半夏、神曲各22.5克,白芷、桔梗、滑石、砂仁、琥珀面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服3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方解:本方主要为食积湿滞,或受寒伤食,运化失健所致的消化不良、呕吐泄泻、院腹痞满之证而设。故方用紫苏叶、藿香、白芷发散风寒,麦芽、神曲、山楂消化食积,厚补、陈皮、木香、砂仁理气除胀,苍术、白术、获苓健脾除湿止泻,更佐以泽泻、滑石、猪苓利小便而实大便,天花粉养阴生津,半夏散痞,朱砂、琥珀宁神定惊。诸药合用,可使外邪除,食积消,气机利,运化复,四者兼顾,共奏消食健脾、理气化湿之功效。

主治:小儿停食积滞、消化不良、脱腹胀痛、呕吐泄泻、小便不利,或感受风寒、身热头痛、腹痛腹泻、烦躁不宁、苔白腻者。

注:对本文介绍的处方如有不解之处,须请专业医师指导,切不可盲目用药,以免造成意外。

养胃增液汤加减特效治疗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好发于1~6岁的小儿。本病治疗,以脾健不在补责在运为原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拔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俾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证固当以运脾开胃为主治。若是脾胃气虚证,亦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若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助运开胃之品。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效。

方歌:养胃增液汤石斛,乌梅沙参配玉竹;白芍甘草共成剂,胃阴不足可煎服。

组成: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甘草、白芍、香橡皮、谷芽、麦芽(用量因人大小体质强弱而定)。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佐以香橡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谷芽、麦芽和中开胃而不过于消削。

主治:症见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加减:脾气薄弱,加山药、白扁豆补益气阴;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牡丹皮、知母养阴清热;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

注:对本文介绍的处方如有不解之处,须请专业医师指导,切不可盲目用药,以免造成意外。

启脾散特效治疗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是由于小儿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古代证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方歌:启脾散中五谷虫,人参白术莲子肉,陈皮砂仁山楂炭,健脾消积疗效佳。

组成:人参、制白术、莲子肉各90 克,山楂炭、五谷虫炭各60克,陈皮、砂仁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6克,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莲子肉益气健脾,配以山楂、陈皮、五谷虫、砂仁消食醒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积之功。

主治:因病致虚,食少形赢,将成疾;或禀赋素亏,脾胃虚弱,常易生病者。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注:对本文介绍的处方如有不解之处,须请专业医师指导,切不可盲目用药,以免造成意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辩证手册 5
血府逐瘀汤包治百病
一个古方,4味中药,祛除热毒,补足气虚虚亏,不再麻木酸胀!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二)
方剂名称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