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通草画可以了解十九世纪的广州”

原标题:“通过通草画可以了解十九世纪的广州”

日期:[2016-06-12]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大中小】

■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画 人物图

■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画 风景图

简介 程存洁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著有《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画研究》《东方手信:英籍友人赵泰来捐献通草水彩画》等

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程存洁表示,中国美术史没有通草画十分可惜

近几年来,一个甚少被了解的画种——通草画,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各大拍卖活动中频繁出现。广州博物馆前馆长、现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程存洁可谓是第一批对通草画进行研究推广的学者。对于通草画的衰微、手艺的失传,他感到非常痛惜,但他表示会不断加深研究,希望通过更多的展览和普及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通草画,了解十九世纪广州日常的生活场景。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从接受英国专家捐赠中才发现通草画

收藏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通草画的?

程存洁:我真正认识通草画,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英国通草画研究专家、鉴赏家伊凡·威廉斯先生收藏了一批通草画,他想把这批画送回通草画的生产地广州。因某种机缘,他于1999年与时任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玉环女士取得联系,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由于我在文博系统工作,又在研究广州历史,组织上安排我随同陈副局长率领的三人接收团,2000年远赴伊凡的家乡接受捐赠。这是我首次接触通草画,当时就感到非常惊叹!后来,我们还在广州特意举办了一个捐赠展览。当时对于这批画该如何命名,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我们过去从没见过这种画,甚至对用什么材质画的,也茫然不知。而在英国,这些画则曾被称为“米纸画”,但从中国已有的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画种的记载,甚至“米纸”到底是什么时候制作、哪里制作也不得而知。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个贵州的网友发布了一些做通草片切割的信息。于是,我就顺藤摸瓜,到贵州做了多方的考证与对比,确定那批画的材质其实就是从通脱木的茎髓切割而成的通草片。我把此消息告诉伊凡先生,后来伊凡·威廉斯专程来广州跟随我们去了一趟贵州,实地考察。

最后,给这类画的命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对字典里对“蓪”字的解释中,有提到能切割成“纸”。因此,综合考虑,我们决定把这类画命名为“蓪画”“蓪纸画”“通草画”(现代汉语中蓪、通二字通用)。

从已有记载来看,当时通草画应该是以流水线作业为主

收藏周刊:根据您的研究,当时为什么会选择通草片这样特殊的材质进行绘画?

程存洁:应该跟制作成本有关。做生意的人会千方百计来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当时有外国人会从国外带来上等的画纸到中国广州绘制,但是价格高昂。而广州的无名画匠或许是在无意之间发现了通草这种材料也能作画,于是便就地取材。

或许,对于我们现在造纸技术的发达来讲,切割通草片则变得十分麻烦,而且产量不可能很高。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切割通草片要比造纸简单,成本也低。其次,在通草纸上画画,效果特别好,可能是植物纤维的原因,上了颜色以后,立体感非常强,甚至颜色比普通纸都要好,而且装订成册携带也非常方便。这对于外国游客带回家送亲朋好友的需求十分吻合。

收藏周刊:能否说通草画是商业发展的产物?

程存洁:这个是肯定的。这个画种本来就是跟随商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也因为市场消失而逐渐衰落。之所以在广州兴起发展,也与当时广州作为我国沿海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关。但是后来五口通商了,画家们为寻求商机,逐渐将画室转移到了香港、上海等地。不过,从目前能找到的资料来看,当年向外发展的画家所画的题材还是与广州相关的。

收藏周刊:当时他们的创作流程如何?

程存洁:从已有记载来看,当时应该是以流水线作业为主。就是一个画师负责某一个局部的工作,几个画师接力创作,形成流水线式的制作流程。但这只能从一般的情况下来谈。可以想象,这么小尺幅的画作,以当时的画家的绘画能力,是绝对可以独立完成一幅画作的。

可以说,通草画就是“历史的照片”

收藏周刊:目前民间还有延续通草画的创作吗?

程存洁:目前,这种工艺已经失传了。连制作通草片的通脱木,广州现在都已经没有了。我们也尝试过进行培植,但是能否大面积种植,现在还不知道。但据民国前编修的番禺县志记载,当时的广州确实有这种野生通脱木,但是数量并不能确定。

跟广彩广绣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来不同,通草画退出市场后便完全消失了。目前只能通过博物馆、民间藏家的收藏进行保护。通过展览交流、讲座课堂等让更多人了解通草画。

现在广州的一些小学及一些少年宫等培训机构,都在积极重新培养小孩子去认识通草画,去创作通草画,但现在的颜料与十九世纪的完全不一样了。十九世纪用的是矿物质颜料,这样的颜料哪怕长时间接触阳光都不易褪色。但现在使用一般的水彩时间久了颜色会淡掉。而且水彩颜料画通草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达不到当时的那种效果。

收藏周刊:美术史上对通草画的记载非常少,业界对这个画种的艺术认可度似乎也不高?

程存洁:学院派会一代接一代地传授弟子,会有传承。但是通草画画家不一样,他们是为了生计,并不期望出名,只考虑作品有没有市场。

以通草画为主的外销画是当时唯一走出国门的美术画种,销售范围非常广,覆盖欧洲、美国等等。最近,我在做研究,发现通草画在南美洲也曾有出现,有直接从中国广州销往南美的记录。这么说来,中国再没有发现有另一种类别的艺术品可以走得那么远!

我想,美术史家对通草画的忽略,或许是因为其与不强调思想性,重视实证写实有关。实际上,并非所有艺术品都需要有强烈的思想性。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们也需要这种忠于现实的、有实证功能的作品,更何况,通草画也给我们留下了类似于标本式的资料,十分可贵。甚至可以说,通草画就是“历史的照片”。我们可以通过通草画了解十九世纪的广州,这类画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当时的生活。

因此,中国美术史上没有属于通草画的一页,是十分可惜的。我深信,这种局面未来一定会得到改变,通草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一定会有它的地位!

收藏周刊:通草画如何保存?

程存洁:空气潮湿反而保存会更好。通草画不能太干燥,太干燥就容易裂。断裂就很难修复了。通草纸的纸是植物纤维,墨水会渗透到纤维内,看起来就会很有立体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销通草画——西方人把它当宝,在中国却失传了!
清代通草画:以草木茎髓描摹的精美广州外销画
Rice-paper,神秘画纸,用大米做的纸?
通草画,风靡十九世纪的中国风情明信片
通草画的呼喊 (解放日报 )(陆春祥)
通草画的呼喊 | 陆春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