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书和“韦编”有什么关系
4·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书和“韦编”有什么关系

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孔子晚年研究起了周易,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说孔子因为翻阅《周易》的次数太多,以至于“韦编”断了三次。“韦编”具体是什么东西?怎么翻书多了,“韦编”就断了?这还要从中国早期的图书说起。

我们知道,中国的造纸术到汉代才发明。在这之前,中国人虽然早就创造了文字,但是传播起来并不方便。开始,人们将文字写在甲骨、石头、金属上,这样的文字载体作为保存资料的性质,还勉强凑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携带,都相当困难。这些东西也很难称得上是图书。大概从周代起,人们开始用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这种载体让阅读方便了很多,而且竹片的形状可以削得比较规则,连在一起还可以卷起来,看上去也象个书的样子了。因此,中国最早称得上图书的便是这种竹简图书。

  竹简图书是将竹子劈成一片一片之后连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便成“册”。“册”是个象形字,表示竹片串起来的样子,同时,也称作“编”或“篇”。其中,用丝绳将“简”编起来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好的图书,再卷起来便成为一卷。文章长了,则可以多分几卷。至今,卷、篇、册这些说法还是形容图书的量词。而现在许多与书有关的字都有竹字头。比如书籍的“籍”,户口簿的“簿”等。

   这种竹简图书的容量非常小。一般而言,一片箭上都只能竖写一行字。因此这种图书虽然比骨头、石头方便些,但还是很笨重。据说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后,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简文书。西汉时的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奏章,用了将近3000片竹简,只好找人吃力地抬进攻去。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听起来挺吓人,实际上现代的许多喜欢读书的人可能就已经做到了。

    (摘录自【《快乐国学一本通》】--关于中国文化的1000个趣味问题·第十一章·图书文档·传承文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韦编三绝”中“韦编”的辨析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故事内容
中国古代30则读书典故(十一)| 韦编三绝
文史典故|韦编三绝——孔子读书太用功居然把绳子读断了?
能从古文字中看出考古吗?甲骨文台历说字——册
小成语42:韦编三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