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勿成山寨浏览器,写作不能随手涂抹画——语文教学多元态研究

阅读勿成山寨浏览器,写作不能随手涂抹画——语文教学多元态研究

(2013-01-07 07:59:07)
 

 

 

    阅读勿成山寨浏览器,写作不能随手涂抹画——语文教学多元态研究

刘建始



 

语文教学是多元的、丰富的,发展的,与时俱进。这也是我们的母语伟大之处,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发明的汉字本身就是多元体。例如,“走”字,含义是走路,步行。还有挪动、移动的意思,如走棋;还有往来运送之意,如走货;更有离去、经过、透漏出、失去原样之意,古代还有“跑”的意思。这是汉字本身之意,它如果和别的字组合,意义就更丰富了,多元性体现得更明确,例如,走马观花,体现的古意;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意义更丰富了。如果组合成句子、文章,语言的多元性不言而喻。

例如,“语文教师走进美丽的母语,和学生快乐对话,传承灿烂文化,涂抹方块字独特而奇丽的色彩;学生走进丰富的母语,诗意地栖居,看柳絮飞舞,听山泉低语,行走于文化语文的绿洲之中,吸吮母语的营养,没有苦恼,快乐识字,认真读书,愉快写作,任思绪飞扬,培育自己的言语生命的悟性,用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完美,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描绘美好的生活蓝图。”

这就是我们母语的多元性,现在社会也呈现出信息的多元化,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必然融合于快速发展的的社会生活之中。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个跟教育息息相关的理论——多元智能。它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

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孩子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智能优势。或者可以换另一种表述能更加明确多元智能的意义: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智能的综合体,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其优势。因为学生是多元智能的综合体,那么我们的教学必须是多元态的,所以要求语文教学要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语文的多元性必然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常态教学中——阅读、写作和修改。当然不止这些,还包括说、思、听、演讲等方面,今天重点谈阅读、写作。

阅读的理念:“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美·崔利斯)

写作的理念:多读多写,随手涂抹,顺理成章。

修改是写作的核心,没有经过认真修改的文章,永远是半成品;写作的核心在于修改,只有经过反复修改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一、阅读

首先,我们试图想一个“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的问题,再尝试在脑海中描摹一幅“孩子在阅读”的图画。

这个孩子是谁呢?会想到很多孩子,但是你是否有了另一种想象:“这个孩子就是我自己”。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要恭喜你,你很可能是一位绝好的引导学生阅读的老师。

这是一个假设,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在儿童时代的阅读经历回忆越清楚,将对他成为一位好的儿童阅读导师帮助越大。”(阿甲语)

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地下······”儿童的这些想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

通过这个假设,我们可以肯定: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但是选择学生喜欢的书目非常关键,并且要有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喜欢读、能读出思考、读出优雅、读出内涵、读出素养来。切记让阅读走过场,为了给别人看,要真正读书,不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山寨浏览器,好看不好使,不能持续发展,阅读要注重读书方法,使阅读成为长期坚持的工程。

(一)、对话阅读

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对话阅读,对话阅读是一种依据新课标,采取多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1、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多元对话阅读的核心。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引领是关键。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讨论合作探究,共享成果。

可见阅读教学是引领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教师用方法启发引导,使学生能通过阅读加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要注意解读思维过程的整体性。这种解读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完成,而我们以往将文章割裂开来,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分析,如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分析与综合孤立存在,甚至脱离诵读,而孤立的培养阅读技巧,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古文《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启示:想游刃有余,须目有全牛。局部分析以整体感知为前提,而最终对整体的理解也不等于认知文章各个部分的拼凑和组装,而是对一个气韵灌注的有机生命体的领悟和把握,就像一幅画,它由各种色彩、线条组成,但它形成艺术整体后,绝不等于是这些线条色彩相加之和。

解读文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可以归纳为“阅读——对话——思考——再阅读——再对话——再思考······”。

也可以这样理解:学生阅读——教师引领——集体讨论和回忆文本的整体脉络(第一步)——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线索或者人物进行价值判断——文本延伸(教师在和学生对话中将学生引领文本之外)。学生在类比联想、相关联想的基础上,抓住阅读后的延伸,对文本以外的东西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产生“我想说”、“我认为的表述要求,或者对文本的内容、情节、人物等方面有自己的感想,并产生感悟;阅读课上是教师跟着学生走,不是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自己喜欢读、会读、读完有思考,无思考的阅读是无效的。

这种对话阅读策略就是师生共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的解读,课外阅读可以用,课上阅读分析也可以用。阅读的重要性无须多说,我们都清楚,但是我们做的不够。

2、我们在整体感受文章的基础上,也可以用多元阅读法解决阅读中问题。

 1)、阅读精彩的部分  
 有意识找出文本中特别精彩、特别突出、特别有分量的部分,把它作为重头戏来看。对重点反复诵观,就会产生奇迹。  
 2)、阅读体现要旨的内容  
 抓住能充分体现全书要旨的内容,而要抓要点,就必须抓标题、抓题目、抓首句、抓结句。这是因为章节的标题、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书、文的主旨所在;首句大多是提纲挈领、表达要点的;结句又常常起总结全文、表明中心的作用。  
 3)、比较阅读  
 将阅读的文本与同类作品相比,找出所读的书和文章在某一方面独到之处,就是了解其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图书和文章更是如此。好的作品总是独具一格,别有神韵,所以阅读时就一定要在对作品总体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对它的理解。  

(4)、有目标的阅读

在上阅读课时教师印发精选的材料,设计一些问题,能给学生以阅读方向的指引,使他们在阅读时取得更大的收获。有的学生在阅读课上看一本书看得投入,会情不自禁地叹息,或感动万分。这时教师就会抓住这个契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写出心中之言。随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读和写,能使学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阅读和写作之中。

(5)、批注阅读

批注就是写在书页或文章的天头、地脚及旁边等处的批语和注解。作批注一般是直接写在书页上,边读边想,信手拈来,三言两语都可以,不必抄原文,既灵活又方便。批注阅读对积累写作素材有一定意义,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些东西永远会记住,随手就能拿来运用。

批注阅读早在古代就有,尤其到明清时期出现了无书不评的奇观,最典型是金圣叹批注《水浒》、毛氏父子批注《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红楼梦》等。今天用批注阅读法,看似有复古之嫌,但是此法能将瞬间闪现的读书灵感及时记录下来,也很省事,效率却很高,能将心中之想法表述出来,逐渐形成读书习惯,爱不释手。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积累。不管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对作品必须立足于整体观照,重视情感熏陶、审美感知,让学生去体验、领悟和品味作品。教师必须重视阅读过程,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使学生能静静地读进去,勾画批注,边思考边阅读,在语境中体会词语句子的表达含义,带着个人感受去选择性阅读,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阅读评价

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就要对阅读进行评价,方使阅读坚持得更好。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的动力都需要阅读评价作保证。(有的教师关心阅读时间,现在中学生负担重,还要学习其他科的知识,时间和动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编制阅读手册

阅读手册之中有学生阅读信息;古今圣贤名流的阅读心得及佳句,以熏染学生;里面再分一些专栏,如,“我的感悟”、“自由天地”、“书海拾贝”、“经典佳作”、“妙语连珠”、“青春倾诉”、“心语诉求”等。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和课外阅读中运用,成为学生阅读的有意收集,反映出学生的有效阅读和阅读后的思考,以及理解。

2、    阅读论坛活动

定期与不定期的组织阅读论坛,交流阅读收获和感悟,并由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组成沙龙的形式,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年级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发组织论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反思

学生分阶段进行阅读反思,找出阅读中的不足。可以在阅读篇目方面、阅读目标的改进、阅读态度、阅读时间、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目的是感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积淀更加深厚。这种反思更加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更强。

4、    阅读测试

在一定的时间内规定阅读量,包括阅读课上的内容和课外阅读,最好读文学名著。在要求阅读笔记的字数基础上,根据阅读情况进行测试,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实际。测试的目的是更好地推进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使阅读活动真正得以落实,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

测试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效果等方面出发,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起点。学生的阅读起点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求不能一刀切,我们要的是阅读的效果。测试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测试卷采取开放的形式,教师出卷,提前公布,目的是让学生完成阅读进度,追求有效性。出题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内容可以从阅读态度、阅读习惯等方面设计;也可以用一篇文章,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包括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要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设计测试题。也可以让学生出题,教师必须把关,教师要判卷,并给予评价。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和感召力。

总之,阅读要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读经典,读和学生知识背景有联系的内容。怎么读,要解决哲学价值观念,解决语句的条理性问题,气韵问题,气韵就是思路内部的自然联系,语言的内部自然联系,学生的作文出问题的症结也在这里,值得研究!

 

二、写作

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拓展思维,鼓励多向开掘写作思路,掌握写作规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课程标准)通过读写的感悟,学习多种多样的写法,以读悟写,形成独特的表达和写作风格。

写作教学应该一改过去的一元化的写作方式,就是教师命题,指导写作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应付作文。教师教得累学生写得烦。

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学生言语的本能,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文。生活是海洋,生命是轻舟,思维是风帆;我思维我存在,学生只有扬起思维之帆,才能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一朵朵浪花,驾驭言语生命之舟,驶向理想的写作彼岸,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的言语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我们从课程标准角度审视语文的内涵、功能、方法和途径,都不会脱离语文的性质,而孤立地去谈。语文的性质很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些内容必然融合到人的语言化过程之中,在人的言语生命发展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溶解在人的心灵里,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使人终生受用。

语文的性质是语文多元表现之中的元因素,是语文多元表现的原点。我们研究写作教学,必须从这一原点出发,认识语文课程目标的多维性,以及渗透在语文学习中的林林总总,使教书者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实现语文活动的多样化;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学习方法,形成丰富多元的思想积淀,形成立体、生态、综合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范式应该是综合式的、创新式的、研究式的、体验式的。促使学习者在成长中积累、在实践中习得、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如果我们抓住了语文多元表现的原点——性质,那么写作教学的内涵就会更加明确:是以语言文字学习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学生只有会运用语言文字,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才能使作文更加出色,学习更有质量,生命更加精彩。

(一)、写作教学设计

两课时

1、以话题、视频创设写作情境。

2、学生即兴讨论,教师及时点评,思想碰撞。

3、学生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思考,然后写作,师生同写。

4、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讲评。

5、读悟评改,重在读中自悟。此环节是以写带读,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读”,学生完成作文后,读一读同伴的文章,再读师长的作品,再读经典文章,形成有梯度的比较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一些感悟,启发学生修改作品。

6、自读自己的文章,要求边读边自己修改。

7、小组展示自己的文章,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展示,其它同学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文章,每组一篇,要写出推荐理由,展示同学要大方。

8、各组台前展示作品,时间有限,各组把握机会,展示后师生共同点评。激励肯定学生的成果。

9、作业,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落实在作文本上。

写作过程实际上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如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就有学生思维碰撞的心理活动呈现。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情感,调动情趣,发散思维,唤醒学生背景知识与生活经验,形成内心有话想说的心理活动。参与完情景活动后,教师就此机会让学生即兴讨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加以启发,使学生进一步完善情景内涵,学生第一次出现思维碰撞,为写作铺垫。

在开始写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但是有可能会出现面面俱到,详略不得当,如流水帐一样不生动,所以让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作,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写作少走弯路。

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和学生同写,教师写作是一种引领,一种体会,体会思路的形成,气韵的贯通,表达的条理,情感的运用,其实就是体会写作的思维过程,更便于指导学生。

展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激励,并且在师生的共同讲评中找出问题,让学生知道为文的高标准,树立努力方向,“渊深而鱼生之”,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更进一步体会为文的奥妙,思维再一次得到碰撞。

按着作文课的教学目标,找出问题后,要进行读悟评改,学生读经典作品、师长作品、同学作品,用有梯度的阅读与自己的作品比较,找出提高的空间,读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吸收,为了思考。思而不读,效果不佳,找了三个参照物,比较阅读,价值要高于面壁凝思,吸收了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化入自己的作文中,才能顺理成章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读悟评改是写作的关键环节,读悟是为了评改,抓住了学生自己文章中某一点问题,加以解决。“抓其一点,兼及同类”,也就是“选点、学点、用点”的过程,学生通过透视和理解经典文章的知识,实现“精读三篇,悟出问题,参透本质,掌握一类”的目的。完成写作教学的目标,调动学生的第三次思维碰撞,产生感悟,写出精彩动人的文章。

有了悟性和体验,然后就边读边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在小组里讨论,听取同学的修改的意见。修改完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出优秀的作文,全班展示。师生再次点评,共同提高。学生写作可以随手涂抹画,先写出来是对的,但是必须修改,不修改不能成为优秀的文章。

最后成文,写进作文本。

以上是对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的探讨,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刘国正, 19845月,于山海楼 阐述)

(二)、作文修改

修改是写作的精髓所在,这也是写作教学的“魂”。教师精准的、充满激情的、画龙点睛般的点拨是教师的特色。教师的激情、修养、精气神、文化底蕴是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园圃。以流畅的点拨掌控课堂是评改课上教师能力的体现。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是评改课的保障。

修改作文有两个层次,一是改正错字、用词不当和标点符号等问题;这个层次应该放在常态的平常的修改中,要经常提醒学生,形成习惯。二是更注重意思的表达,经过感悟、思考,以便增加、删除、合并或者替换所使用的词汇,总是围绕着学生的写作目的进行修改,这个层次放在指导修改时进行。

对文章的修改,必须从整体着眼,由大处入手,才能达到准确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消灭差错、精益求精的目的。着眼于整体,就是要从全篇布局出发。

学生写出的作文如同流水账,不生动,难以感人,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到位的教师指导,唤醒学生言语潜能,培养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向,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意识,写完了习作,必须要读。一读,不通的、不顺的、不妥当的都可以发现。也可以念给自己听,请“耳朵做先生”。还鼓励学生交流习作,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策略:

1、修改局部,从字词句入手

(1)、可以替换或添加一个词语,使之生动准确。可以选择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进行替换,也可以就句子进行扩写。例如:花开了。可以把“开”字,替换成什么字呢,“乐,笑,绽放”等等,让学生体会不同,也可以追问怎么开了,开成什么样子了,什么花开了,哪的花开了,开了多少,这样的扩写就会使学生感兴趣。

(2)、可以给学生几种不同的说法让学生比较差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词语的表意效果。

例如:暑假里,外甥和侄子就是这样评价绣十字绣的我,本来他们是有一句没一句的损我的,但我假装生气,他们就越说越起劲,

阿姨在十字绣

    阿姨在十字绣

 阿姨在十字绣

 阿姨在十字绣

    阿姨在十字绣

(3)、改变一句话的句式体会表达效果:

   你去哪            去哪,你?

   大海很宽广        多么宽广的大海

   明天开运动会      开运动会,明天

   我必须写作业      我不能不写作业

   你错了            难道你没错吗?

(4)、将平实的记叙变成修辞:

   秋天树上结满了柿子     秋来了,柿子树将甜甜的柿子挂了出来,满满的,压弯了树枝。

   夜静极了,星星一闪一闪    夜静极了,星星一眨一眨的望着熟睡的大地

(5)、巧用短句子:

   秋天的晨,微冷;秋天的阳光,温和;秋天的树,干练;秋天的······

2、修改结构

   修改结构的关键点是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主旨。

(1)、选择叙述的角度

   在学生读完作文后,教师口头修改叙事角度,更明确的表达,往往会一下子启发了学生。

(2)、选择叙述的重点

   没有详略往往是学生作文的弊端,在学生读过作文后,当场改变添加重点部分,添加必要的详略,学生会一下子领悟。

(3)、全班同学改一个段落:

    可以请学生自己说说某个事例或者某个段落的表意目的,全班同学一起修改,看看谁改的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3、整体修改

(1)、教师示范引领,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修改立意、条理、顺序等构思文章,给学生示范引领。

(2)、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

4、修改的另类——仿写

作文仿写就是按范文的样子写作,虽然有照猫画虎、按葫芦画瓢的嫌疑,但是对那些写作基础差,或者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加以仿写,确实提高的很快。仿写包括仿名人名篇,仿同学优秀之作。仿写体现的是以读代写的原则。仿写要注意从易到难的把握,逐渐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一仿就会的目的。“仿”是载体、是过度,关键是为了最后会写、不再仿写。

看学生如何仿名家之作的——

学生写作水平较差,写了一篇作文,教师觉得没有修改的必要,就让学生读了一些文章,读了朱自清的《春》,学生有感悟了,教师就抓住机会鼓励学生仿写了这篇《秋》。

期待着,期待着,秋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秋天来了,大地铺上了金黄的地毯,到处是金灿灿的样子。河里的鱼儿又大又肥,枝头的果实香飘四溢,收获的喜悦唱响秋的乐章。

你看那果园里,苹果一个个都从枝头上冒出来,红红的,圆圆的。园子里,林子里,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到处都是成熟的果实,桃子,杏,李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的孩子们,欢快地嬉戏着,打两个滚,吃两个果,捉几回迷藏,好不快乐啊!

走进秋天的田野里,成熟的稻子颗粒饱满,沉甸甸的,随风起舞飘散出来的芳香像酒一样把人迷醉,翻腾着阵阵金波。瞧,玉米的胡子留到外面,一颗颗黄灿灿的饱满的玉米粒向人们展示着秋天的姿色。辣椒的脸,红红的,像一挂挂随时可以爆发的鞭炮。秋,给我们带来了凉爽,又给我们带来了收获。

“稻花香里说丰年”不错的,伴着阵阵秋风来到了农家小院,院里一棵高大的柿子树,红得像一堆火,摘下那黄里透红的柿子,软软的,仿佛一碰就会碎,看吧,他们一个个仿佛张开了嘴,直对我笑。

看,一场秋雨“随风潜入夜”,细细品味,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迷人,街道旁,大树失去了原来的色彩,一片片叶不断被雨打掉。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静默的躺在地上,从远处看像一层金黄的毯子迎接着客人。一阵风过,他们便被秋风带走,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好一派秋高气爽啊!

秋天像充满丰收喜悦的农民,他从头到脚都流着喜悦的汗水,品尝着丰收后的果实。

秋天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着无比的智慧,领着我们过上好日子。

秋天像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默默教我们知识,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该文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进行仿写,还是很感人的。写出了秋的特点,秋的感受,秋的喜悦,也很有文采。最关键的是学生通过仿写有所悟,悟出了名作的意境,独到的写法,显著的特色,从而达到仿写的目的,树立了自己的写作信心,逐渐掌握写作的要领,并能写出好的文章。

仿写有一定益处,当时要抓住借鉴的内容是什么,搞明确了。可以仿写结构,也可以仿写文章的句式,也可以仿写选择事例、叙议结合、语言等等。但是要灵活运用。让写作水平差的同学能够建立写作的信心;让写作有一定水平的同学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仿写为修改又另辟蹊径,又多了一条修改的途径,激发出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改变作文难的局面。

作文修改尽量在课堂解决,因为学生的思路与情感要有一个完整性,修改应该是一蹴而就的,不应该是断断续续的。

母语是博大精深、璀璨辉煌,到处充满审美的因子,语文教师真正走进美丽的母语,成为耕耘者、研究者、传播者。语文的任务就是要传授我们的母语教育,弘扬灿烂的传统文化。当语文教师真正研究进去,你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是有意思的、流动的、优雅的、美妙的,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将和谐地统一在学生的生命的长河中,成为走向未来的基础。

多元态的语文教学必然带来多元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以多元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阅读勿成山寨浏览器,写作不能随手涂抹画,要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意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孩子做自己的习作医生
有感于余映潮的语文提炼艺术——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45)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作文评价
巧用平板,提高阅读课堂小练笔的实效性
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
《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课题实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