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学科自身的多元表现

语文学科自身的多元表现

(2013-03-07 07:47:55)刘建始

    百年以来,再没有比语文学科更加活跃的学科了,最受人瞩目,有关语文学科的学术争论最多。可以这样说,语文学科是在争论之中发展的。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争论更加白热化: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是语文教育,还是语文训练;是言语,还是语言;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等等。

    但是不管怎么争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是无法改变的。正是如此,导致语文学科的自身发展是多元态的,“立交桥式”的。

    一、语文性质的多元化

    我们审视语文的内涵、功能、方法和途径,都不会脱离语文的性质,而孤立地去谈。语文的性质很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具有民族性,并伴有民族的情感因素。这些内容必然融合到人的语言化过程之中,在人的言语生命发展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溶解在人的心灵里,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使人终生受用;热爱语文学科的学习,为它乐此不疲,为人生发展奠基。

    语文的性质是语文多元表现之中的元因素,是语文多元表现的原点。我们研究语文的多元表现,必须从这一原点出发,认识语文课程目标的多维,以及渗透在语文学习中的林林总总,使教书者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实现语文活动的多样化;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学习方法,形成丰富多元的思想积淀,形成立体、生态、综合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范式应该是综合式的、创新式的、研究式的、体验式的。促使学习者在成长中积累、在实践中习得、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如果我们抓住了语文多元表现的原点——性质,那么语文的内涵就会更加明确:是以语言文字学习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达到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通过对语文性质和内涵的研究,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我们自然就会联系到语文知识传授问题。看语文知识体系,我们觉得很专业,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由形态各异的知识点组成。按语文规律教学应该很专业、很严谨,但是真正进入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不专业,这也给其他学科教师留下了笑柄。原因有语文本身的,也有语文教师自身的。

    我们希望语文学科教学很专业,但是追求过程又很难,需要付出大量的思考和研究。

专业的语文教学要在多元的教学方式中,按语文学科性质行事,遵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去掉浮华的形式,脱掉华丽的外衣,追求语文本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系统的多元化

    讲授语文是按篇目进行,或者按单元教学,篇与篇之间各自独立,但是语文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理解,系统是一定的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统论的原则是整体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导致系统内部多样性。语文教学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和过程等要素组成。学生和教师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这三者互为作用,再由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教师在此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两者关系既发生作用,又要相互和谐发展。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教与学的顺利进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亲和力、学识修养、组织能力、方法创新等方面。教师应该是综合性的、具有很强的语文知识诠释能力。视野开阔,富有创造力,营造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善于调动学生兴趣,传授知识。教学活动这个载体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首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有主动性,学会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知识,用兴趣提炼语文思想,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教材是按语文课程标准编定的课本,尽管选材多年来有争论,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语文课本的选材是经过筛选的,大部分是经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增强了规范性和指导性,为学生学习祖国的母语提供了精神食粮。并且具有一定示范性,在学生语言化过程中,发挥了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完成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在推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达到了必不可缺的作用。

    教学系统的变化是由教学过程完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活动状态及其时间流程,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构成,其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尽管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其过程显得更重要一些,因为目标是通过过程完成的。

    三、语文的实践功能的多元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继续坚持”。这一理念,对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实践功能至关重要。

    语文学习的领域相当广泛,除了课上读写听说的学习之外,“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生活当中学习的途径也很多。生活赐予我们学习的资源太丰富了,我们不能白白浪费,要咀嚼,要吸收。我们今天不讨论生活与语文的关系,但是语文实践离不开生活和文化。语文实践应该是充满情感和审美的,在实践中感悟生活,传承文化,创新和发展祖国语言,更加热爱母语。

    从语文实践表层上看,是让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流方面得以提高,但最终目的是要积累语文底蕴,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得学生终身受用。实践能力是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个能力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学习,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并不是说不要语文知识,这两者并不矛盾,而不能将实践和知识对立起来。人的能力是在读写听说的学习过程提高的。

    学生的语文实践关键是要个体主动运用,将学来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实践能力,再去实践。但是仔细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自己能主动地去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的有多少呢?有,是少数学生,是学生中佼佼者。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有的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文知识,但是不会运用。这是学生学习的现状。再说语文教师,有多少人能自己对文本加以研究,拿出自己的观点,有几人能像于漪老师那样,为了把教材吃透的这一个字,要付出郊寒岛瘦似的苦心孤诣。教师就是要在学生看不到、想不到、感受不到的地方多下功夫 于漪老师的功夫还在对一个词一个句的咀嚼细品。 于漪老师说:理解就是文本作者的过去视界与领会者主体现在视界的融合。理解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接受了教参、教辅或者专家学者现成的说法。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向于漪老师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带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穿行,“字术其训,句索其旨”,推敲琢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具有综合性,要求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并能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开发,搞大语文教育,重视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实践的渠道,启发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语文实践的途径是语文活动,在活动之中,丰富学生情感、陶冶人格、使之体验生活。真正的语文实践,应该如学生描述那样:“我心目中有两种语文课,两种都像天堂一样美好,令人向往。第一种是欣赏的天堂,在这个天堂里有数不尽的美妙故事……学生的任务是聆听。那种耳边环绕着老师温柔和生动的声音,脑子里享受着精彩情节的感觉,真是美妙绝伦。我希望能多上这样的欣赏课。最好每节课都能听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二个是活跃的天堂,那里是我们这些小精灵跳跃的地方。如果要练听力,也可以放一首流行歌曲,让大家迅速记下歌词;如果要练文笔,可以让大家随意地选首曲子,然后谱上歌词……说来说去,我心中的语文课希望不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我觉得这才叫语文。”学生一番话说出了语文实践的特点。

    其实,语文的多元表现最终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目的是从多样化的角度抒写学生生活质量的诗意,使学生的言语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四、语文学习的多元化

    语文是什么?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但是争论起来没完没了,也没解决什么问题,不如为努力建立语文学科体系做点什么、研究点什么。语文不全是语文教师教会的,语言的审美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说语文教无定法,没错!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被称为“百科之母”,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多元智力理论之中,言语智力是第一位的,可见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是工具,又充满人文情感;语文是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语文具有教化作用,但是又不能说教。语文包括本位观、价值观、质量观、师生观,处处以多元的方式发挥作用。

    下面是一些老师对语文学习,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很好地说明语文学习的多元表现:

    (1)内隐学习

    韩向东老师在《内隐学习:语文学习心理潜能的开发》一文中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内隐学习”理论,谈到内隐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自动过程,着眼人类无意识活动,对开发利用人类巨大的心理潜能提供美好的前景。他认为内隐学习理论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领域。内隐学习符合语文的认知规律。语文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包含着诸多非科学的因素,这为内隐学习提供必要的前提;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和美感的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多依靠的是无意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不仅要学习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这与内隐学习的特点相吻合;语文学习的社会性,要求语文学习必须调动生活和学校中的一切因素,为内隐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2)视野融合

    曹明海、张曙光老师《“视野融合”与阅读课程的建构》一文中提出:“视野融合”是一种解释学的观点,认为理解是一种视野融合,以此观点来把握课程,课程也就进人了理解,课程的意义在理解中创生。理解课程不是师生对外在的客体把握,而是师生视野与课程的融合,是老师与课程的对话。作者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从“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的态度,把课程看作“文化”,寻求学生自我精神提升的对话策略;从课程自身存在的角度看,把课程看作是一种“文本”,寻求师生参与“课程文本”意义建构的对话策略;从“理解是效果”的角度,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事件”,探索师生创建“课程事件”的对话策略;从课程反思的角度,把课程事件看作是一种“反思”,在批判与反思中寻求建构新课程的对话策略。

    (3)价值商谈

    夏家发、王帅老师受西方理论有关教育价值问题研究成果的某些启示,提出了“语文价值商谈”的概念。他们认为语文教学过程是价值创生、发展、交流、质变和更新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过分的强调价值灌输,骨子里缺少价值多元意识,缺乏多元对话和商谈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搞“价值霸权”,进行“价值垄断”,扼杀了学生价值倾向的多样性和个性价值模式的自主建构。因而他们认为语文教学需要开展价值商谈,保证学生的充分话语权,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权,缔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整体性,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成为师生共同对话、共同追索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精神家园。

这几种新的概念为语文多元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语文教学过程的把握更加明确,学习的预设和生成不再盲目,更注重生活因素的调动。理解与反思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思维方式,在课程实施中架构对话策略。不再搞“价值霸权”和“价值垄断”,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实现评价的多元,使学生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走进真正的文化乐园,享受精神熏陶!

    语文学习的多元表现,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之中要大胆地尝试语文教学新的模式,注重学生多样化和个体化学习思想的培养,真正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在,对文章的多元解读很普遍,大陆的语文教师在做,台湾的教师也在做。可以从主题、思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等等方面进行解读。但是要注意多元解读的自由性要适度,要注重多元和一元的辩证关系。

    多元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旁观者、被动者。打破了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学和思考的空间少的局面。教师由单向的灌输者,变成了学习流程的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课堂的参与者,学生不再厌学,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多元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在积累中运用语文,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未学的知识,会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宗旨,并且能举一反三、会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倡“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做法,就是这个道理。多元的语文学习就是使学生能自学、会学和会用,受益终身。

    多元的语文学习,课堂更加和谐,更富有诗意,能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课堂更具艺术的流动性。教师、学生、课堂情境、教学内容、文化教育等因素和谐统一,促使教学目标的生成具有实效性。

    五、语文学习的多元评价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促进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们的评价单一、无效,或者只注重知识和课堂的评价。多元评价会很好地解决目前评价的现状。

    多元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结合学生和家长,借助现代化设备,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学习的多元必然促使评价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催生学生愉快成长。

我们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以语文教师为主,实施了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利用家校通评价,教师结合家长评价等形式,唤醒学生内驱力,逐渐成为学习动力。

    教师评价实际上是持续性的,不可间断的。有位语文教师,从一接班就开始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和生活档案,命名为“成长记录”,三年下来记了十几本档案,成为可观的资源。有学生学习的、参加活动的、有点滴小事的、学生获奖的、反映学生性格的、学生合作的等等,内容丰富,无所不有。这种评价不仅成就了教师,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学生自评,分阶段进行,可以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填写,评价过程就是反思过程。学生互相评价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边讨论边进行评价。学生彼此比较了解,评价切合实际,既中肯又能互相促进。

    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中来,我们不妨运用一下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家校通是通过网络架起的学校和家庭的桥梁,主要用于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语文教师很好地运用了家校通,用短信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又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教师,信息畅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有的语文教师很喜欢结合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生一入学,老师就发现这批学生和三年前的学生大不一样。明显表现出低龄化的不成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师和家长结合,激励学生成长。

    语文教师借助搞深度阅读活动,与家长结合,将评价渗透在学生的展示中。语文教师将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阅读,允许查资料,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读作者与作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知识及经历融合其中,制成幻灯片,用电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形成竞争、比较、争论的场面。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得到提高,其实这种展示就是很好的评价。学生从中找到了成功感,自我激励,互相激励。

但是这种激励并没有停止,语文教师让学生家长参加了这次深度阅读活动,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由于家长的参加,学生的表现欲更强;而家长看到自己孩子惊艳的表现,格外激动和兴奋,评价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肯定了教师的引领。

    这种多元的评价,即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又给了学生学术研究的机会,更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改变了过去评价方法单一,只限于终结性评价的现状。

    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都可以用展示的激励办法。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提升自己,激励自己,坚定信心。

    多元的评价是最有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而言之,语文的多元表现会促使语文教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但是多元的根应该是一元的——民族文化之根,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多元走向融合,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我之所以要研究语文的多元与融合,主要是想从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弥补语文教育的缺失。为了纠正语言训练的偏重,用自编的经典文化诵读读本与语文学习同步,灿烂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弃,丢弃了就会失去自我;为了纠正知识学习的偏重,用语文活动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为了纠正教材缺乏个性的片面性,让学生到图书馆内去浸泡,读自己喜欢的书,积累与感悟。目的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丰富语文的多元浸润,而形成融合,并内化于学生心中,达到运用的目的。

    多元与融合就是按着规律用语文,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需要的教育不是整体划一的,而是以多元的教学关注到每一名学生。教师必须用多元态的教学手段,既要覆盖到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个体需求,使之学会运用语文。

    多元的语文如同一个生态平衡远离尘嚣的部落。语文教师在这里是耕作者,让每一块土地不再蛮荒和贫瘠,将语文知识融合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涵养诗意人生,和学生快乐对话;传承灿烂文化,涂抹方块字独特而奇丽的色彩。在这里,没有歧视,只有呵护。学生在部落里,诗意地栖居,看柳絮飞舞,听山泉低语,行走于文化语文的绿洲之中,吸吮语文多元的营养;没有苦恼,快乐识字,认真读书,愉快写作,任思绪飞扬,培育自己的言语生命的悟性,用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完美,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描绘美好的生活蓝图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
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
谈新思维作文,
中年级如何利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