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于行”的教育智慧

                                                    “立于行”的教育智慧

王雄

三十年前的教师节,笔者刚刚走上教师的岗位,三十年的探索,让我懂得:教育是立于行的艺术,没有行动,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立于行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来自内心爱的力量,来自对人类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的期许。

开学前的准备会上,一位中年教师说:“新课程肯定失败了!也没有个说法,每节课还要写三维目标。”我问:“你说的失败是什么意思?”“很简单啊!就是行不通啊!”尽管我知道,新课程已经改变了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生态,但是,这位教师的质疑还是让我深思:学校教育究竟如何改善?

首倡新课程的专家常常有种委屈,感觉自己做了很多,却得不到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可。比如要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写入课程纲要,专家们费了很大劲。不仅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国家推进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儿童,还要想办法与观念不同的人反复沟通。前者是用学术逻辑论证,后者则需要通过友善的情感来解决。这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上层争论终于敲开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大门。他们写出从课程设计、课程计划到教师培训、再到课程评价的各类书籍,期待着一线学校和教师能够按照理论预设,坚定地实现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

然而,轰轰烈烈的教材更新和教师培训之后,人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中小学生的负担也未减轻,反而愈来愈重,原本作为新课程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几乎形同虚设,学生依然在应试的道路上痛苦地挣扎。那么,问题出在那里?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实践感》一书中说:“必须承认实践有一种逻辑,一种不是逻辑的逻辑……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整体生成原则,组织起各种思想、感知和行为……要为简单性和概括性而牺牲严密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实践才是课程改革的真正路径。当我们似乎看不到自己的学校课程有任何进展时,各地都有少数学校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山顶上。理念的共识是容易达到的,实践的共识则完全是另一种摸样,即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各地课程实施的条件不一,师资水平不同,只要能够转变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机会还给学生,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这样的学校就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标志。

因此,新课程改革不过是给人们一个机会,一个是否突破自我的机会,一个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有没有勇气尝试变革的机会。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老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有一些人嘲笑这些话似乎不够完美,就像他们期待新课程改革给他们一个完美的逻辑之后,再给一个完美的样子。可惜,在教育实践的领域,永远也不可能有如此完美的样子放在你面前。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新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没有问题。那种只考虑理论层面改革的思路必须回到实践层面的指导上。如果课改要进一步推进,就必须为基层实践创设更完善的条件,如那些自己不操作的专家应该退出教师培训,让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而不是专家的附属品。

亲爱的老师们,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让我们给自己以祝福和期许,愿我们都能行动起来,为中国教育,也为我们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雄,江苏省扬州中学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国培计划”高中历史专家组成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关系思辨与实施要领
星期四分享:校长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要关注四个关键词
夏青峰:把握平衡,学校教改的底层逻辑
北京教科院王凯: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精准落实到课堂?
新时代学校内部治理的思考与实践
“教是为了不教”隐含的教育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