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重塑宣城人文精神的思考

对重塑宣城人文精神的思考

一、宣城的发展呼唤新的人文精神
   
宣城需要新的人文精神,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深层的原因。宣城要发展,要建设美好家园,宣城人就要拿出新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既要有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又要有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尤其是人文动力作为一种非经济动力,对于像我们宣城这样的后发地区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按一般规律,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早期是经济因素处于发展的支配地位,到了中后期,非经济因素如人文、科技等则渐趋主导,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发展“硬支撑”。况且后发地区的现代化是个自觉过程,特别要求人文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未来宣城发展后劲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优势的创建和发现,也就是取决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壮大。只有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塑造宣城新的人文精神,强化区域人文特色,才能提升宣城的形象和品位,增强综合竞争力。
   
当前,塑造和实践城市人文精神已得到普遍共识,我国各大城市在加快改革开放的同时,纷纷提炼并塑造各自的城市人文精神,如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深圳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等。这些城市都把人文精神的塑造视为一场克服弱点、更新自我、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竞争,作为彰显、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宣城的发展已经到了厚积薄发、加速跨越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态势,最需要在全体市民中激发自强不息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争先进位的志气,这就对人文精神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新要求。在人文精神方面,尽管宣城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传统,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不少成绩,但必须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在宣城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中,还有很多方面与当前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精神领域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宣城人文精神反思,并按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再造,赋予人文精神更为宽泛的时代内涵,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如何重塑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
   
重塑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不是对宣城固有的优良文化传统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整合上升为一种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独具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应当是传承历史文脉,凸现时代要求,体现地域特色,引领未来发展。因此,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的塑造,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扬弃;二是注重对现实素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提炼和升华。
   
第一,重塑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上
   
我们常说:“宣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句话我们让骄傲了这么多年。然而,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想,宣城的文化优劣到底在哪里?培育和弘扬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首先要对原有的本地文化传统进行一番必要的梳理。对于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中的消极成分,则要克服、丢弃。
   
纵观宣城历史文化脉络,宣城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根据陈山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早在80多万年前,我们勤劳勇敢的先民就开始在宣城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他们创造的文明,为这里以后的文化(包括吴越文化)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这充分说明,宣城文化并非是完全外来的,有自身的文明源头。但是,从历史演变来看,宣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吸取多种文化的结果,是典型的多元文化、混合文化。大体受到六个方面的熏陶:
   
一是吴越文化。宣城自古先后属吴、越、楚领地,语言以吴语为主,有着明显的吴越文化特征。吴越民风在六朝之前以尚武逞勇为主,但粗犷中蕴涵秀慧、细腻、精雅,这在宣城体现较为明显。比如,六朝之前,宣城(古称丹阳郡)境内山越居民一直骠悍难制,直到东吴孙权建都南京后,用了近40年时间才彻底收服山越。但宣城的宣纸、宣笔制作精良,是全国文房四宝之乡。两汉时,宣城(丹阳郡)的冶金业特别是铜镜制作在全国最发达,目前宣城市博物馆就藏有本地出土的铸造精良的汉代“丹阳”镜。
   
二是中原文化。历史上,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到唐末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难”,为避战乱,北方中原文化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南移,这期间,南京、杭州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宣城因位于京畿地区又是鱼米之乡,富庶、安定,从而吸引了大量北方移民,尤其是王公士族等文化层次较高的移民。先进的中原文化大规模涌入,直接推动了宣城本地文化的转型。特别是士族文化中的阴柔特质改变了吴越民风尚武为主的特点,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民风走向温婉、恬静、崇文,从此宣城耕读弦诵之风大炽,人文蔚起,代有名家,到明清时期宣城已被称为“上江人文之盛首”。
   
三是移民文化。严格地说,中原文化也是移民文化。但这里主要指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来自湖北、河南大量移民对宣城的影响。清朝中后期,宣城为清军与太平军激战的主战场之一,同时加上一场大的瘟疫,田地荒芜,城市残破,宣城人口非正常减员达到了70%以上,广德等地高达90%,延续积累的上千年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为恢复生产,朝庭从湖北、河南以及安庆招垦大量农民前来宣城垦荒,其中,广德以河南人为主,宣州、宁国以湖北、安庆人为主。源源不断的各地移民在宣城建立新家园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虽然增强了宣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但传统文化也逐渐失落。这对今天宣城人的语言、性格、习性和行为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徽文化。历史上,宣城与徽州山水相连、民风相习,徽商勤俭创业的徽骆驼精神、积极进取的开放意识、贾而好儒的兴文重教精神对宣城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是名人文化。宣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尤自南齐谢朓、唐李白相继赋诗之后,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雅士都曾来此讴歌吟颂,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称誉。本地也产生了“宣城梅”、“绩溪胡”、“泾县吴”、“旌德江”等大家望族,人才辈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时,宣城历任郡守中,能诗善文者众多,并且重视教育和教化工作。这些都对宣城形成良好的学风、培养大批人才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是商埠文化。宣城由于境内有水阳江、青弋江直通长江,水运发达,自古商贸繁荣。据考证,早在2300年前,宣城就已是楚国的重要水路贸易中转地。特别是南京、杭州作为都城后,宣城成为“京畿之区州府地”,“江东食货集散地”,历史上四方商贾云集,当地人“竞商贩不为田业”。这使宣城文化平添了市民文化和商埠文化特质。
   
从以上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找宣城人文精神的传承和烙印,可以看出,多种文化相互浸染,兼收并蓄,并且优劣并存,具有典型的双重性。既有多变、多元而带来内涵丰富的一面,但也有缺乏连贯性、稳定性的一面。有文化积淀深厚的一面,但也有历史包袱沉重的一面。比如,无论吴越文化,还是徽文化、移民文化,都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敢闯天下的优秀传统,但往往是在战乱时期或危机时期才会迸发出的进取精神,而在和平时期,由于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则又逐渐养成了安于一隅、求稳因循、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享乐消闲的小农意识,并逐渐固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尽管我们的骨子里有豪放与阳刚之气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在待人接物,在做事方面往往爱走极端、容易过火,做事不计后果、缺乏长远思虑,精明有余,高明不足;徽文化和商埠文化中,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但也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小码头意识和小家子气;尽管有兼容并蓄的一面,但也有相互排挤、合作共事难、内耗多的狭隘心理;尽管有崇文重学的人文传统,但也有公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动辄聚族斗强的恶习。因此,尽管宣城有着区位等多方面优势,却没创造出与此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尤其与我们毗邻的苏浙相比,改革开放以来苏浙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而我们却相对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浙地区始终保持着一股创新创业精神,我们传统文化中曾有的敢闯敢冒、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精神因子却衰弱或退化了。对于这些,我们必须进行一场自我革命,以崭新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评估宣城传统文化,扬其优势,弃其劣势,塑造新的宣城人文精神。
   
其次,重塑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必须根植于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生活实践。对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内涵的揭示和概括,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对现实素材,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火热的生活和丰富的实践的提炼升华。改革开放以来,宣城人民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解放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探索,取得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平安稳定、人民富裕安康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既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全市人民在不同战线、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表现出来的高昂的精神状态。比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自力更生,自我加压,自强不息;人均争领先,实力争上游,工作争一流”的“三自三争”宣城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勇气。撤地设市以来,宣城在全省率先提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此外,还有1996年、1999年的宣城抗洪救灾精神,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今年四川特大地震后全市人民表现出来的支援灾区的爱心精神,等等。对于这些全市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社会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激励上上下下团结奋斗的精神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概括提炼,找出其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重塑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最宝贵的资源。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应该既包含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共同要求,又凝结着对我市深厚历史文化的继承,体现着对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总结,彰显着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基于这些原则和思路,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可概括为:勤勉创业、包容和谐、诚信务实、敢于争先。
   
勤勉创业展现了宣城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传统品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宣城大地涌动着创业的热潮,推动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持之以恒地长期奋斗,这是宣城人从历史走到现实,又从现实走向未来的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包容和谐反映了宣城文化特征和时代要求。善于融合外地文化是宣城的精神特征。当今时代,要有敞开胸怀的包容心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克服封闭狭隘的排外思想,善待人才,尤其要包容改革失败者、创业受挫者、白璧有瑕者,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彼此和谐、心齐气顺的环境。
诚信务实是徽商精神在新时期的行为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要求。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诚信已成为一个地方竞争力的基石,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培育全民的诚信意识,是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承载的重要任务之一。
   
敢于争先体现了宣城人面对挑战,不甘落后的精神写照。要使宣城在全省奋力崛起中争先进位,把宣城建设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实现在中部崛起的先行区,需要全市各行各业,每一个宣城人都要有敢争一流业绩的勇气和决心,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姿态去工作。
当然,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实际上的内涵远比此更为丰富,但从简明扼要的角度,以上16个字基本概括了“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既客观反映了宣城人民有史以来的固有的传统品质,又真实体现了宣城人民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构成完整的统一体。
   
四、培育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的途径
   
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凝聚着全市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社会公众喜闻乐见、具有强力影响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公众推展,使之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进而表现为群体性的社会行为特征。当前,培育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必须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通过开展大讨论来提炼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应该说,当前,人文精神虽然引起了人们关注,但并没有被当成实质性竞争因素而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全市广泛开展一次“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大讨论活动。这一活动要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宣城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进发出的思想火花和精神光芒,提炼“宣城精神”,塑造“宣城形象”。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把大讨论的过程变成群众相互启发、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树立新形象的过程,变成一次思想再解放的过程,在观念的大激荡中扬弃我们的糟粕文化,在思想的大碰撞中提炼我们的时代精神。通过“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大讨论,让人们感受到宣城的灿烂文化和光荣历史,让人们看到宣城的发展前景和光辉前程,理解宣城、热爱宣城、建设宣城,克服自卑心理,打破思想禁锢,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创业信心。
   
(二)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来塑造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全市人民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里。要把弘扬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战线社会教育的职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优势,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人们明确荣与辱,判断是与非,分清美与丑,辨别善与恶,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要强化制度规范约束,积极探索人文精神培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把人文精神的导向性体现在有关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以严明的规章制度,激发公民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通过提升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素质来引领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党政机关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上行下效,风行草偃,领导工作的本身就是宣传,机关干部的行为就是无声的示范。近年来,我市各级机关部门在改善软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优化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善,真正营造出提速、提效、提质的办事服务环境,公开、公正、公平的政策服务环境,宽松、宽大、宽厚的人文服务环境。
   
(四)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来凝聚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为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有必要开展创建“人文宣城”活动。为此,首先需要将“人文宣城”的奋斗目标纳入“文化大市”的建设规划之中,由宣传部门联合有关部门纳入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其次,通过树立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来弘扬传播新的人文精神。比如,发展文化、重视教育、改善环境、关注困难群体等,大力表彰实践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的先进群体和模范人物,潜移默化地使人文精神内化到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行为之中。通过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省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展示宣城人的精神面貌。最后,由各地政府部门负责牵头,搞一些人文工程的硬件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同时注意保护和开发历史人文资源,作出规划,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加以实施,并将此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去。
   
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社会文明实践过程,随着这一实践过程的深入和深化,一个既有区域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张力的新时期宣城人文精神,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会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价值主导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


                
2008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重庆人文精神的特点
师德的内涵与师德建设
安徽淮河流域文化的形成、演变与省思 安徽日报
古代时期祭拜文化的特点及继承与改变
浅析先秦时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创新
精神世界的旅程(作者:侯万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