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教师应该做觉醒的课程人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已经建立起初步的、朦胧的“课程意识”,具体表现为教师们已经从单纯地关注“怎么教”逐步转向综合性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如何评价”等相关方面。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一些老师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课程意识”,但绝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意识的内涵、价值、要素等的认识不够清晰,不能自觉地利用“课程意识”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评价等,从而严重地阻碍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各级教研部门及基层学校还需加大研究力度,寻找强有力的抓手及切实可行的工作策略,培养与提升基层教师的“课程意识”。

什么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的价值何在?这是培养教师课程意识先要理清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于课程意识,不同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然而,不同观点的核心,基本涉及“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及“课程行为的自觉程度”等两个核心方面,认为课程意识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系统组成要素的基本认识及其对应的课程行为的相关取向,认为课程意识以教学意识为基础,而教学意识又反映课程意识。对于课程意识的价值,有学者指出,“课程意识是课程开发、实施、再造、评价的源泉和基础,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课程意识对教师的课程实践活动起着定向、指导、调控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学者强调“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认为“课程意识是新课程中教师发展的生长点”。

如何有效地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教师课程意识从“沉睡状态”、“迷失状态”向“觉醒状态”发展?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课程意识对教师的课程行为(包括教学行为)起着“定向、指导、调控等重要作用”,而教学行为折射出教师的课程意识,因此,培养并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可以以教师的教学反思为抓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所折射的教学意识和课程理解,从而为课程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那么,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进行深度的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培养、激发并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呢?我的建议是:教师抓住自己的典型教学课例,并针对典型教学课例从“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学情理解”、“资源理解”及“评价理解”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1.对“教学理解”的反思

“教学理解”属于教师头脑中的专业思想与理念,是教学行动的指南,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学习的条件、教学的结果等的认识。执教者拥有怎样的“教学理解”,直接决定课堂教学将采取怎样的教学行动。执教者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解”?实际操作中,可以以下述问题为抓手,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1)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哪些典型的教学活动?(2)创设怎样的情境、使用怎样的策略来组织开展这些教学活动?(3)这些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怎样的价值?(4)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学活动是否达成预期的功能?(5)这些教学活动体现了自己怎样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学生发展观”等教学理念?(6)后续教学时,教学行动可进行怎样的改进和优化?改进和优化的依据何在;等等。

一教师执教《铜及其化合物》复习课的反思如下:“我并未采用‘知识梳理——例题剖析——课堂训练’流程,而是在展示公园铜像腐蚀图片基础上提出‘请设计一个经济有效的、医治铜像锈迹斑斑症状的方案’问题,导引学生探究铜像腐蚀原因、医治方法、保护措施,达成理解和掌握铜的性质以及原电池、电解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知识的目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实的情境中去分析与思考、合作与探究,并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意义建构。”很显然,该教师从教学设计策略的角度进行反思,揭示其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联系和思考、合作与探究,从而实现意义建构。

2.对“学科理解”的反思

“学科理解”不仅反映教师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认识,还包括对学科性质、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学科在文化和社会中存在意义等认识。具体到一个课时,对应为教师是如何理解教学内容与价值、教学内容间的逻辑发展关系、知识内容的特点及学习(思维)方式、教学应达成的目标等的认识。反思时,可从以下方面切入:(1)从所教学科的整体角度,思考为何要教本课时内容?(2)本课时包含哪些核心内容?各核心内容按照怎样的逻辑关系发展?核心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3)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可设置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如何体现多元性、适切性和科学性?(4)根据本课核心知识特点及教学目标要求,应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

例如,执教《中和反应》后,李老师基于自己教学处理,对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实验功能的认识进行反思。由于老师对“学科理解”很到位,从而有效地开展了教学。该老师的反思如下:“本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理解中和反应实质。要达成此目标,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好课本探究栏目中的三个实验,明确实验一、二的功能在于揭示碱中加入酸时‘碱中的OH-被消耗’、‘酸中的H+被消耗’,实验三则揭示酸碱中和后‘溶液中仅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只有实验功能,才能理解中和反应实质,理解课本关于‘酸与碱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失’描述的内涵,理解盐的概念及其组成。”

3.对“学情理解”的反思

“学情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生整体情况(包括学生拥有的学习前经验、认识水平与思维方式等)的理解与把握。“学情理解”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起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等,并最终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师在“学情理解”反思时,可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的反思:(1)学习者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怎样的认识水平及思维方式?(2)教学起点的设置是如何体现学生已有认识水平的?(3)教学目标是如何根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来设置的?(4)教学问题的设置、问题解决的方式及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整体水平?(5)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多样化、有层次的学习要求?等等。

“教学时我将着力点放在‘温度需达到着火点’,因为学生可基于已有经验(如木条可燃、石头不可燃)和知识(氧气支持燃烧、CO2灭火的原因)顺利推出‘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燃烧需要引燃’(如蜡烛需要引燃才燃烧)是学生的迷思概念,它对本课学习有障碍。为此,我指导学生思考‘划火柴’、‘钻木取火’等未引燃却能燃烧的事实,进而抽提‘引燃’、‘划’、‘钻’的本质——为可燃物提供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张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后进行如上反思。这一反思体现了张老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准确到位,并在教学中努力消除学生原有的认知障碍,从而准确掌握燃烧的条件。

4.对“资源理解”的反思

“资源理解”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种类与功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认识、实践与思考。它反映了教师是如何认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定位、如何看待教材等课程资源、如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主动开发与整理课程资源、如何看待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等方面。在进行课例反思时,执教者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自己是如何根据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的?(2)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把课本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活动?(3)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情境而获取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来加以利用?(4)开发并设计了哪些类型的课程资源,从而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等等。

张老师执教“燃烧的条件”时,将科学家对燃烧探究历程以及“燃素说”等相关化学史实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取得很好的成效。他在反思中写道:“引入化学史实,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燃烧的认识是分阶段的,且后阶段是对前阶段的批判与继承;各个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是特定条件下产物,且被当时认为是与事实最为吻合的;化学理论的形成是经历科学家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等等。因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精神,从而达成‘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课程目标。”

5.对“评价理解”的反思

“评价理解”是教师对评价的功能与目的、途径与策略的理解与实践。它表现为教师采用怎样的理念来指导评价、如何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来实施教学评价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指导、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等方面。在课例反思时,执教者结合下述提纲进行反思:(1)我是怎样看待教学评价的?(2)教学中,我是如何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激励、评价的教育与发展功能的?为达成这样的功能,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是否很好地落实这些功能?(3)我是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的?(4)课堂教学中,我是如何通过教学起始时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来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取得怎样的发展、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了解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需求、发现和拓展学生所方面潜能的?

“课堂教学时,我并未提供一道事先已经设计好的溶液质量分数计算试题,而是展示一瓶未开启的浓硫酸及其标签,要求学生与同桌交流标签上与化学相关文字的含义,并设计一道与溶液浓度计算相关的问题让同桌去完成。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设计与解决,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及其计算。”杨老师在《溶质质量分数》教学后进行如此反思。显然,杨老师的评价操作具有创新性——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自主命题并让同伴完成的基础上完成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检测出学生是否真实掌握相关概念和计算。

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从上述五个方面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课程行为,不仅能很好的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发展自己的教学意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而且很好地建立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增强对课程意识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从而使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迷失状态”、“睡眠状态”向“觉醒状态”发展,并使“觉醒状态”的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实现在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作者系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杨梓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加强集体备课 提高课堂效益
优质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小学有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教师招聘面试答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