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到底怎么教?究竟如何评?


白智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多元评价结束“一把尺子”的时代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理想的评价,不仅为学校的决策提供诊断性的咨询服务,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还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提高已有知识经验的可分辨性、可利用性和清晰性。


过去,我们曾长期囿于“一张考卷定高低”的成绩评价,这种方式不仅标准单一,而且只能反映结果,越来越无法服务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评价成了跨越课程边界、超越学科概念的独立复杂的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甚至跳脱了具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直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评价内容开始扩展,不仅评价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等;评价形式开始革新,从之前单纯的书面测试,到现在多方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以活动实践承接的测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评价系统等,变得更加科学、全面、规范……总之,教育评价开始从“一把尺子”变为“多元考察”。


那么,如何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如何将测评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发挥其育人功能?以下多所学校的实践,应该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课堂教学:到底怎么教?究竟如何评?

——教师教学行为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操作策略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白智宏

 

新世纪以来,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倡导并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课堂形态及教学方式纷至沓来。然而,“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这句话却深刻而准确地描述了改革进程中令人尴尬的现实。时至今日,不但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诉求未获得理想效果,“应试教育”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同样地,自“国培”计划开展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开展从“国培”到“校本培训”的大规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但面对各种走马灯式的教育新概念、课堂新模态及教学新方法的轮番“轰炸”或联合“突袭”,一线教师们常常感到目不暇接、无所适从。

  

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如何教?教学应该怎么评?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标准该如何确定?这是重大的教学问题,也是教育研究需要追究的根本问题之一。探清教学的基本属性及本质特征,并据此构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及质量评价体系,对有效组织课堂及开展教学、推进课堂形态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教学行为构成的教育过程,是教与学互动统一的活动及过程。研究“教学法”不仅要研究教法,还必须研究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指导、组织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其获得有效发展。研究学法的目的,则在于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修正自己的教法。

  

同时,教师有什么样“教”的行为方式,学生就有什么样“学”的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益,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及效益。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落脚于教师教学的具体行为。以教师教学行为质量为指向,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才能有效实现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动力作用,切实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反馈、矫正作用,引导和促进教学质量螺旋上升、良性循环。

  

从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看,教学质量评价分教师教学评价——教师对教学因素进行设计与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对教师教学下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成效即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效率的评价。建构教师教学行为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应从“怎么样教学”和“为什么教学”两大方面确立基本构架,再加上学生学习评价这一维度。

  

“怎么样教学”可分解为“教学活动方式的选用”和“教学活动进程的安排”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学”应该解决“内容清晰度”和“目标达成度”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由此,教师的教学行为质量评价可确立由上述四个一级维度构成的指标框架,各级维度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二级和三级维度,相应确立各自的具体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师教学行为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

 

教学活动方式要合理:有效、有序、经济

  

教学活动方式的科学合理运用及组织实施,在于有效、有序,同时要具有经济性,而有效活动的根本保障在于参与度。

  

首先,要明确目的,紧扣教学主题,达成服务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及运用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活动”的问题,即明确活动目的。有效性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及核心命脉所在。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必须紧扣教学主题而不偏离教学主题,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有效教学。

  

其次,要提高参与度。参与式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参与式教学引起了广大中小学的关注。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倡导参与式教学,将参与式与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一起作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思结合”的基本教学方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式及基本要求。参与式教学一时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根本上取决于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有了学习主体切实的有效参与及投入,才有可能产生有质量的学习过程,从而带来有效益的学习结果。参与度高不仅在于学习行为投入高,更在于学习心理投入度高。行为调动度决定了参与面(参与的广度、宽度和长度),表征的是参与的表面质量和外在效果;心理调动度决定了参与的深度,代表了参与的内在质量和深层效果,可有效启动思维、启发学习认知,有效激发情绪、保持学习热情,有效激励意志、维持学习注意力。

  

再者,要精心设计,有序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井然有序,顺畅推进,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课中精心实施。实施时要做到:活动前,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活动任务及活动目的;活动中,教师应对活动全程给予全面而有重点的巡察监控、督促指导,以保证活动按要求进行;活动后,要及时反馈评价活动表现及效果,有时需专门安排适当形式的成果展示活动,也可组织学习成果展评活动,通过“比、学、赶、超”等竞争性、交流性、激励性活动来互相促进。

  

最后,要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在保证有效、有序的同时,教学活动方式的选用还需考虑“投入产出比”,做到省时省力省事,切实管用。

   

教学活动进程要科学:合乎教学逻辑,促进教学协同

  

教学逻辑指的是教学内容(知识信息)的内在构成规律、学生接受信息的认知心理规律及相应素质能力形成发展规律的统一,是实现教学高度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规律。

  

教学逻辑由两个基本逻辑构成: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知识逻辑是由知识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所决定的知识内在构成规律。认知逻辑指根据学习心理的基本原理及素质能力形成发展的基本心理机制,是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融入了所谓的创造性教育或创造性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只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管想、尽量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所谓“自由联想式的发散”,却很少强调甚至不提示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联系及思维的逻辑轨道去思考和表达,这无疑是不符合创造性形成及发展基本规律的。教师教学下的一切学习活动,其进程环节都必须按照教学逻辑来设计安排,以达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

   

内容有效掌握:知识清晰度高,目标达成度高

  

现代课堂特别强调学生主体的中心地位,强调民主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课堂氛围。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最终的核心评判标准在于知识的清晰度高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高,也就是高质量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知识是认知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掌握大量知识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了创造性,创造性的高低还受制于知识掌握的质的状况。故教学不但应该立足于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还应该使学生尽可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

  

结构化、系统化是高质量知识表征的重要方式和优良认知方式的核心特质。许多研究都表明:“结构化知识有助于问题解决和创造”,网络层次清晰的良好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解决,有利于增强人的创造性。创造的过程是“系统的、有组织的”,创造是建立在高度结构化的过程的基础上的。因此,一切教学方式及活动,都应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化的高度清晰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形成高度结构化的优良认知方式。

  

知识掌握程度与创造性具有协同发展关系,教学若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质量,也就为促进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是否有效获得清晰的知识结构、能否有助于形成优良的认知结构,应是评价教学行为质量及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评价教学行为的质量,最终应以教学目标为衡量依规;评判教学活动的效益,最终应以目标达成度为判断尺度。观察教学目标及其达成度,既要关注教学核心主题,考察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也要考察伴随着主要目标的实现,可以同时兼顾实现其他综合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习评价得当:多元协同联动,促进能力形成

  

学习评价指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给予的评判及估量。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及效果进行评价,应在遵循一般学习评价原则及运用学习评价策略的基础上,多元评价方式协同联动,同时着重突出学习评价的过程性、鼓励性、建设性,以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多元评价联动。有效学习本质上是一个内部发生的过程,教师教学的价值在于有效促进学习过程的切实发生及持续发展。因此,高质量的学习评价除了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之外,还要将针对外显行为和表现性目标的评价与指向内部学习心理过程的检测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对内部学习心理变化的评估;要将当前应试能力检测与后续发展潜力评估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在表现形式及表达方式方面,要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及综合能力等表现形式来进行评价,将书面作业、试卷检测等方式与实践操作考核、综合能力测评结合起来。总之,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形成和持续发展。

  

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活动过程,强调运用诊断性评价及矫正反馈策略,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能够有效发挥评价的动力作用和发展性功能。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便于发挥评价的甄别比较功能,运用适当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有效学习评价宜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

  

鼓励性评价为重。好的学习评价操作的基本标准是具有及时性、针对性、中肯性。在此基础上,要尤其强调反馈评价的鼓励性。鼓励性评价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以正面表扬为主。鼓励性表扬与赞美式表扬不同。赞美式表扬主要针对学习结果,是对学生现有状况的最高肯定,让学生感到只有达到老师满意的成绩,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鼓励性表扬主要针对学习发展过程、指向导致良好学习结果的原因,会让学生感到虽然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老师所希望的结果及成绩,但确实表现得很好,促使学生在现有状况下继续努力。

  

赞美式表扬会让学生感到极大满足,有可能不再努力或不再足够努力;鼓励性的肯定则让学生在一定的满足程度上继续努力,不断前进,变得更加优秀。所以,对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和良性学习心理的保持和促进效应,“鼓励”比“赞美”更具有持久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效力。

  

建设性评价为要。优质学习评价强调要以正面肯定的鼓励性评价为主,并非不能否定,亦非不能批评,而是要用建设性的否定和批评,不用或少用鉴定性的否定和批评。建设性批评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过程性的否定性评价,不但有利于维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还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有助于培养“习得性勤奋”的心理品质。它的有效操作要领是:在客观、中肯地指出学生的不足、缺点或错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具体分析造成错误、导致不足的原因,同时要明确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弥补不足、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在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肯定其正确之处的同时,还要指出继续前进的方向和进一步优化的方法。

 

附:教师教学行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

 

注:此表格按照本文所述的四维指标各自的重要性归纳整理,对各项指标赋予了参考性的权重及相应分值,能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及课堂活动的效果进行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运用时,应注意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灵活变通。比如,对于入职年限不长、教学水平初级的教师,应当先要求其学会教学过程的基本流程及教学活动操作的基本方式,可加大有关“行为方式”方面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分值;对于较高要求的教师教学的质量评价,可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加大“活动进程”“合教学逻辑”等方面指标的比重。

  

总之,教师教学行为质量及其课堂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机械的、僵化的教条,更不是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而是指导教师搞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的指南和向导。结合实际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运筹使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和动力作用。

 

来源:当代教育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如何有效对接基地与学校?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
提高研学旅行质量,营地与学校对接必须做好这四点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用
信息2.0提升工程A14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个人提升总结
教育管理要坚持以生为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