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科技館(三)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由美、俄、加、日、巴西和歐洲空間局成員國,共十六個國家共同研制。它由橋型構架、多功能貨艙、服務艙、居住艙、實驗艙、節點艙、能源系統和太陽能電池帆板等組成,可載7人,設計壽命為15年。1998年底開始組裝,預計2008年完成。


國際空間站的主要任務是:開展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科學研究,包括對天、對地的觀測,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太空環境等領域的研究等。美國航天飛機和俄國飛船承擔了國際空間站與地面間的往返運輸和救生任務。



太空實驗


太空的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失重等環境,是人類在地面上難以覓得的寶貴資源。


如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重力引起的自然對流、流體中的浮力、不同密度液體的自然分離和沈浮現象等都會消失。利用這一特性,可進行地面上難以開展的空間材料實驗、太空生命科學實驗等科學研究與實驗活動。



太空影院入口


觀看須知:

1.請至售票處購買電影票。

2.憑票開映前10分鐘入場,一人一票,兒童全票。

3.電影票當日、當場有效,隔場作廢。

4.年齡較小的兒童應在家長陪同下觀看電影。

5.謝絕帶食品、飲料入內。



月球的表面是樣的?


月球的表面被塵士與碎石覆蓋著,溫度在127℃

到零下183℃之間。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生命,到處都是環形山,最高的山有9000米。月面上也有廣闊的平原,地勢略高的稱月陸,略低的稱月海,但是月海中沒有水,它只是比月陸低2~3千米。


月球上有豐富的鋁、鎂、鐵、鈣、鈦、鈉、鉀、錳等礦藏。特別是,月面土壤中含有許多地球上幾乎沒有的氮-3,它是一種未來清潔、高效、安全的核聚變電站燃料,20年世紀90年代美國月球探測器曾在月球兩極發現似乎有冰水的跡象,但至今尚無定論。



土星探測


土星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它有33顆衛星。土星有濃而厚的大氣層,主要由氫和氮等組成。土星的體積相當於833個地球,但密度比水還輕,最特別的是土星周圍有多道絢麗的光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的航天器先驅者10號和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曾先後從土星旁掠過,探測了土星,1997年10月15日,由美國與歐洲空間局合作研制的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簡稱卡西尼號)升空,經過近7年的漫長飛行,於2004年7月1日開始進入環繞土星的大橢圓軌道。卡西尼號正在對土星的大氣,磁場、光環及其衛星進行探測,並釋放惠更斯子探測器軟著陸於「土衛六」。



火星表面是怎樣的?


火星表面有山脈和眾多環形山,有峽谷、沙漠和沒有水的「海」,還有乾涸的河床與支流系統形成的脈絡分明的水道系統。火星兩極是白雪皚皚的極冠,覆蓋著乾冰濃霧,還有水的成份。


火星也有大氣層和雲,但大氣密度不到地球的1%,大氣總量的95%是二氧化碳,其餘為氮、氫汽等。火星赤道附近的最高溫度為20℃,到了夜間會降到零下80℃以下。火星表面經常出現塵暴,有時會籠罩了整個火星。


火星探測器曾多次揭示,那裡曾經有過液態水,但它們現在到哪裡去了依然是一個謎。



宇航體驗區


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麼樣的?在月球、火星上具備人類居住的條件嗎?行星探測器是如何飛向行星的?


你是否願意跟著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一起登上土星軌道,看一看土星的模樣?


我們將進入太空影院,在宇航天地裡體驗航天員的神奇生活。



載人飛船著陸場介紹


載人飛船著陸場的任務是對返回飛船進行捕獲、跟蹤,搜索和回收返回艙,並對航天員進行醫監、醫保和緊急救護。為此,著陸場要設在地面站能跟蹤測控範圍內,著陸場區應沒有工礦企業和城鎮、村落,並遠離大城市和鐵路幹線,地勢應平坦,沒有大河和湖泊,還要具備氣象穩定、氣溫適宜等條件。


當飛船返回時,著陸場首先通過無線電測量系統進行快速、準確的捕獲、跟蹤,並派出直升飛機在空中搜索。返回艙著陸後,直升飛機與搜索救護人員迅速來到著陸點,由專職人員打開艙蓋,救護航天員⋯⋯



航天器的返回


返回式航天器在完成任務後,需要將航天員及空間活動的成果送回地面。航天器返回時,先要脫離原來的運行軌道轉入返回軌道,然後以8千米/秒的高速度進入大氣層。航天器除了要承受巨大的超重(過載)外,它的表面還因與空氣激烈摩擦而達到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在返回過程中,需要採取有效的控制、制動、防熱、隔熱、減速、緩衝、營救等措施,使航天器在減速的同時,將表面溫度與超重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直至安全地著陸或降落於海洋,並使航天員得到及時營救。



生命保障系統介紹


載人航天器上都有生命保障系統,它的基本任務:一是調節密封艙內的大氣壓力、氧氣與氮氣的比例、艙內的溫度和濕度等,使它們符合設計要求;二是實現艙內通風和人工空氣對流,去除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氣體;三是解決艙內防火、防振、防噪聲和防輻射等問題。四是保障空氣、水、食品的供應和生理廢物的收集處理等,確保航天員在航行中正常生活和工作。



1900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用他們製造的滑翔機

成功飛行上千次,並詳細記錄了滑翔機在飛行中的升力、阻力、速度。他們還設計了一個小型風洞,利用相對運動的原理模擬飛行,研究氣流的規律,掌握了空氣動力學知識。1902年12月,萊特兄弟設計的第一架飛機「飛鳥」1號升空。



中國載人航天·艙內航天服



航天服


航天服是航天員進入太空時穿的服裝,一般由壓力服、頭盔、手套和靴子等組成,按用途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種。艙內航天服主要用于飛船座艙發生洩漏,氣壓突然降低時使用。艙外航天服為航天員出艙時使用,系統更為複雜。


製作航天服必須選用特殊材料、採用特殊工藝,精心加工,如壓力服由內衣褲、保暖層、通

風散熱層、氣密加壓限制層、真空隔熱層、防熱防磨層等組成。航天服還要經過各種試驗後才能使用。



開創航天的先軀


齊奧爾科夫斯基

戈達德

布勞恩

科羅廖夫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57年由前蘇聯發射的「同行者」。



飛船應用系統介紹


飛船應用系統是開發利用太空高位置、高真空、強輻射和微重力等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點是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包括對地觀測和遙感應用、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微重力液體物理、空間天文和物理、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以及天地技術支持系統等方面。


如利用多工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空間晶體生長觀察裝置,進行空間材料科學研究;利用空間蛋白結晶裝置和空間通用生物培養箱,進行空間生命科學試驗;利用太陽和宇宙天體高能輻射監測儀,進行空間天文和物理研究;利用大氣成份、大氣密度和固體徑跡探測器,進行空間環境預報和監測研究等。



神舟六号太空食品



太空育種



大展鴻圖



航天員的飲食


航天員的食譜由專職營養師為航天員專門配制,每人每餐一包,配有主食、副食、復水蔬菜、點心,凍乾水果、飲料、餐巾紙等。航天食品須符合在微重力條件下食用的要求,如無不可食成份,不掉渣,不碎裂等。有的航天食品需加熱後食用,如凍乾水果;有的需加水後食用,如復水蔬菜,食品形狀有塊狀、條狀和粒狀如餅乾、糕點等都制一口一塊大小。在太空,嚼碎食品時要緊閉嘴巴,飲料都要用吸管吸食,吮吸間歇時要關閉吸管閥門。餐後還要將廢物置於特製的廢物收集袋內。



長征2號F火箭


長征2號F火箭是我國為發射載人飛船研制的專用運載工具,它的最大特點是安全可靠。一般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為93%,而長征2號F達到了97%。箭上增加了故障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使運送航天員的安全性達到了99.7%。火箭全長58.34米,芯級直徑3.35米,起飛質量479.8噸,起飛推力600噸,能把8噸重的飛船送上地球近地軌道。


自1999~2003年間,我國用長征2號F火箭已成功地發射了5艘神舟號飛船,並將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了太空。



美國土星5號火箭


土星5號火箭是美國為阿波羅飛船登月研制的專用火箭。1969年7月16日,它在肯尼迪空間中心發射升空,將第一艘載人登月飛船阿波羅11號送上月球軌道。


土星5號火箭全長110.6米,最大直徑13米,翼展直徑18米,起飛質量2,930噸,起飛推力3,400噸,低軌道運載能力127噸,逃逸軌道運載能力48.8噸。自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期間,土星5號火箭共7次成功發射載人登月飛船,其中6艘飛船成功登月,12名航天員踏上了月球。



長征3號甲火箭


長征3號甲火箭是一種新型液體燃料三級火箭,一、二級使用常溫可貯存燃料,三級使用液氫、液氧低溫高能燃料,箭長52.52米,其一、二級直徑為3.35米,起飛質量241噸,起飛推力300噸,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2.6噸。


1994年2月8日,在西昌發射中心,長三甲火箭首次發射「一箭雙星」,將實踐4號與一顆模擬衛星一起送上同步轉移軌道。至2004年底,又先後將東方紅3號等共7顆衛星送上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俄羅斯質子號火箭


質子號火箭是前蘇聯/俄羅斯主要運載火箭之一。正在使用的質子號火箭有三級型和四級型兩種。質子號火箭除發射各種衛星外,還曾用於發射禮炮號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曙光號等的艙體,以及月球探測器、金星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等。


四級型質子號火箭全長57.2米,最大直徑7.4米,起飛質量686噸,起飛推力902噸,月球軌道運載能力5.7噸、金星軌道運載能力5.3噸、火星軌道運載能力4.6噸。三級型質子號火箭低軌道運載能力為21噸。



長征2號E火箭


長征2號E火箭簡稱「長2捆」,是我國首次採用捆綁技術設計的火箭,它大大提高了長征火箭的運載能力。長2捆火箭由芯級火箭和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組成,全長512米,芯級直徑3.35米,助推器直徑2.25米,起飛質量462噸,起飛推力600噸,低軌道運載能力9.2噸。


1990年至今,長征2號E火箭己經多次發射成功,將多顆衛星送上了軌道。



風雲2號氣象衛星雲圖實時接收系統介紹


隨著衛星每0.6秒自旋一周,風雲2號攜帶的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可得到包括可見光、紅外、水汽信息等9條掃描線。探測元件把接收到的光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然後再轉換成數字信號,再由數據傳輸信道按一定的格式串聯排列,經調制處理後發送到國內地面數據收集站。地面站對接收列的原始雲圖掃描信息,進行處理後重新發送給風雲2號衛星,然後由衛星向中國境內外的地面站進行播放。


這裡展出的是風雲2號衛星雲圖實時接收系統。系統對來自風雲2號播放的信息作放大頻率變換解調,數/模轉換等處理後,就得到了我們所看到的雲圖。



風雲2號氣象衛星介紹


1997年6月1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2號,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後世界上第三個既有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又有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衛星自旋穩定,星上載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對地球掃描,每25分鐘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地面站,能同時接收到風雲2號發送的應用衛星雲圖,衛星本體為圓柱形直徑2.1米,高1.606米,總高度4.376米,發射質量1.370千克,設計壽命3年。



創新1號數字通信衛星介紹


創新1號是一顆微小衛星,它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低軌道數據通信微小衛星技術選入了開發應用階段。創新1號衛星於2003年10月21日發射升空,衛星是個長方體,長寬各59釐米,高65釐米,發射質量88.8千克,採用三軸穩定控制,太陽能電池供電,運行在751千米高的太陽同步軌道。


這類微小通訊衛星將在我國交通運輸、環保監察,油氣輸送、工農業生產等領域的數據信息傳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東方紅3號通信衛星介紹


1997年5月12日,我國成功發射了東方紅3號通信衛星,衛星定點於東經125度的赤道上空。
東方紅3號是我國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的第二代實用型通信衛星,它首次採用了三軸穩定與太陽能電池翼技術。衛星上有24個轉發器,可以同時傳輸6路彩色電視節目和8,100路電話。衛星的箱形尺寸為2.2米×1.72米×2.00米,太陽翼寬18.1米,衛星高5.71米,起飛質量2,260千克,設計壽命8年。



返回式衛星介紹


1975年11月,我國返回式衛星首次試驗成功,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後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返回式衛星的國家。我國的返回式衛星為圓柱圓錐體,直徑2.2米,高6.2米,起飛質量約3噸,在軌最長運行時間為27天。


我國返回式衛星為低軌道、三軸穩定、返回艙可安全返回的衛星。它可用作遙感衛星、微重力試驗平台和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完成國土普查、地圖測繪以及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等諸多領域的任務。


至2004年9月,我國已發射返回式衛星20顆,其中19顆成功回收。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按人造地球衛星的用途,通常可分為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三大類。


1.科學衛星: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有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

2.技術試驗衛星:用於探索衛星工程技術和空間應用技術的試驗衛星。

3.應用衛星:直接為國民經濟或軍事服務的衛星,如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對地觀察衛星。對地觀察衛星包括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偵察衛星等。



太空之旅靠火箭


人類飛往太空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呢?


1903年,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做出了確定的回答:火箭。


火箭是利用推進劑燃燒噴氣產生的反作用力升空的。火箭的推進劑可以是固體——火藥,火藥是由含氧的化合物製造的;火箭的推進劑也可以是液體,液體推進劑包括燃料(如液態氫)和助燃材料(如液態氧)。火箭推進劑燃燒時不需要外面的氧氣助燃,因此,火箭可以在沒有空氣的太空中飛行五十年來,世界上發射的五千多個航天器都是用火箭運送的。



宇航天地


本展區的內容規劃得到了以下單位的大力支持:

(排名不分先後)

上海航天局

上海宇航學會


廣袤的宇宙,繁星閃爍,充滿了神秘感,宇航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宇航的實現可以說是20世紀科技最偉大的創舉。宇航天地展區規劃了宇航知識區、宇航訓練體驗區、宇航成就陳列區和太空劇場四個區域。其目的是讓遊客在各種體驗性的活動中,瞭解和認識和宇航相關的問題。



瑪麗·居里與放射學



地面三層


地面三層是該館新近建成的二期展館之一,內有探索之光、人與健康、宇航天地三個展區。



飛機為什麼不能上太空


飛機為什麼不能上太空?這跟飛機的飛行原理有關。飛機在空中飛行靠的是一對機翼在高速空流中產生的升力,飛機發動機的燃料是航空煤油或航空汽油,它們靠空氣的幫助才能燃燒。


沒有空氣,就沒有這種升力;沒有空氣,燃料也不能燃燒。因此,飛機不能在幾乎沒有空氣的太空中飛行。



三個宇宙速度


當物體沿著地表運動的速度達到7.9千米/秒時,離心力將同地球的引力相平衡,此時,物體將會始終環繞地球運動,成為地球的衛星。這個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當速度達到11.2千米/秒時,物體將擺脫地球的引力,飛出地球,成為環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這個速度稱為第二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


當速度達到16.6千米/秒時,物體將擺脫太陽的引力,飛出太陽系。這個速度稱為第三宇宙速度。



萬有引力定律


樹上的蘋果為什麼總是往下落?

牛頓通過細緻的研究和計算,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力的大小和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萬有引力公式:F=(Gm1m2)/r2(其中m1、m2分別為兩物體的質量,r為兩物體質心間的距離,G為引力常數,等於6.67×10-11 N·m2/kg2,F為兩物體間的引力)。


要飛向太空,就要擺脫地球的引力,但是,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宇航天地


宇宙航行,是人類的千年夢想。20世紀,人類終於能掙脫地球的朿縛,遨遊於浩瀚的宇航夢想的實現,凝聚著多少年來全人類科學技術的精華,又為未來增添了多少美妙的遐想。


你想瞭解這夢想成真的故事嗎?你想知道宇航勇士的艱辛嗎?你想從太空遙望藍色的地球嗎?歡迎走進宇航天地展區,從這裡開始遠徵宇宙的旅程。



嫦娥奔月——一個美麗的神話


傳說在遠古時,一位名叫嫦娥的美麗姑娘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身輕如燕,直上雲霄,飛到了月亮,走進了「月宮」。


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千古傳頌,世人皆知,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嚮往宇宙空間,飛天的夢想。



萬戶升天——勇敢的嘗試


相傳在14世紀末,我國有一名叫萬戶的官員,坐在裝有4枚「火箭」的座椅上,兩手各拿一隻大風箏,想借此飛上藍天,但最終他失敗了。


萬戶的嘗試雖然沒有成功,但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的反作用力升空的人,因此,人們稱他為「航天始祖」。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科季家們研究決定,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從幻想到科學


古今中外有許多「飛天」的神話故事,也有不少勇敢者的嘗試,但由於沒有科學理論作指導,都只能是種幻想。


17世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出速度可以克服地球的引力,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奇奧爾科夫斯基論證了火箭作為星際航行交通工具的可行性,從而為現代航天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揭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序幕。



火箭發射場一般要求規模大,設備齊全,可以發射多種型號的運載火箭。



科羅廖夫(1906~1966)是前蘇聯火箭專家,被譽為載人航天的開創者。他的突出貢獻有:


1.主持設計了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P-7(ss-6)併發射成功。

2.將P-7改裝成「衛星號」運載火箭發射了「衛星1號」。

3.發射了「衛星2號」,將小狗萊伊卡送入太空。



運載火箭的種類


運載火箭的分類:


1.按所用燃料分,有固體推進劑火箭、液體推進劑火箭及固液混合型火箭。

2.按級數分,有單級火箭、多級火箭。多級火箭按級與級之間的連接形式又可分為串聯型(縱向連接)、並聯型(橫向連接)及串並聯混合型(縱向連接橫向連接並用)。


並聯型或串並聯混合型火箭是在芯級火箭四周綁上2~4(或更多)枚火箭,捆綁火箭通常稱助推器,也稱半級火箭。運載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衛星號火箭,由一枚單級芯級火箭和四枚捆綁火箭組成,為一級半運載火箭。



火箭技術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齊奧爾科夫斯基、戈達德和奧伯特等科學家在火箭技術理論研究上有重大突破,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中工作的基本原理,並對多種推進劑進行廣泛的研究,引領著近代火箭技術迅速發展。1926年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發射成功。


20世紀50年代以來,將有效載荷送入太空的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其結構系統、動力裝置系統、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安全系統等技術不斷提高。目前,運載火箭正向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



超重訓練器介紹


這是超重訓練器,能模擬航天器升空及返回時的超重環境。


訓練器有個粗壯的橫臂,一端固定在轉軸上,另一端裝著一個體驗艙,艙體可以翻轉90度,當轉軸帶動橫臂旋轉時,臥在艙內的人就會受到離心力的作用轉速越快,作用力越大。平躺時,離心力從人的腰部穿過,當艙體向內翻轉90度後,離心力將從胸部穿背而過。艙內裝有語音視屏系統,及時告訴你艙體的運轉速度等情況。



在衛星上看地球


人們常說:站得高看得遠。在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上一晝夜能把整個地球「看」兩遍;地球靜止軌道衛星能把整個中國乃至地球的三分之一盡收眼底,在那裡看蜿蜒曲折6000多千米的長江,猶如豇豆模樣;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只有一片樹葉大小。甚至地球上的大陸板塊、氣象風雲、各種災害,還有海底魚群、地下礦藏和埋於地下千年的古城堡都將一覽無遺。


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員前蘇聯的加加林在太空中驚呼:「地球多美啊!」航天員們都說在太空看到最美的景象就是散髮著藍光的地球。



航天員需要良好的心理


載人航天工程具有高風險性,航天員在太空隨時面對著死亡的威脅。此外,航天員飛出地球,遠離親人、朋友與同事,長時間封閉在一個窄小的容器內,恐懼感、孤獨感時刻伴隨。如果幾個人同行,還要能互信與合作,共同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忘我獻身精神、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和樂觀穩定心理狀態的人,才能在太空中沈著冷靜,同心協力,從容地處理各種事件。



航天員需要豐富的知識


載人航天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任務,航天員是載人航天活動的核心,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與熟練的操作技能是航天員的基本條件之一。


航天員除要學習機電、力學、外語等基礎課程外,還要系統地學習載人航天工程的知識,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統,熟悉飛船各大系統的組成與功能,特別是能熟練地操作使用飛船上的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的設備,以及個人防護裝備、生活醫保、救生用品等。



科里奧利力


在旋轉系統里,運動物體為什麼會發生偏轉呢?法國物理學家科里奧利解開了這個謎。他指出:如果物體在一個勻速轉動的系統中作相對運動,就有一種不同於離心力的慣性力作用於該物體,它的大小和方向可用2mVω表示,(其中m為物體質量,V為相對速度,ω為一個系統的角速度。)這個力被命名為科里奧利力,簡稱科氏力。



科氏大轉盤


1.請你操縱一門炮,按語音提示瞄准、射擊,看看能否擊中靶心。

2.在轉盤旋轉中,請你再瞄准、射擊,你能否再次擊中靶心呢?

3.遊戲結束時,務必待轉盤停止轉動後再走下轉盤。


特別提醒:高血壓、心臟病、暈旋症等患者請不要參加本活動。



旋轉飛船考驗大腦


在旋轉的太空船上,即使伸手去摸一個開關,您的手指頭都會摸錯地方,這就是科里奧利效

應。科學家設計了獨特的設備——科氏大轉盤,能讓宇航員通過訓練逐漸適應在旋轉太空

艙里的生活。


請登上我們設備,瞄准目標,射出皮球,體驗一下「科里奧利效應」,看看你能否盡快地適應。



航天員需要健壯的體魄


載人航天器在升空與返回時、航天員要經受震動、衝擊、強噪聲和超重等惡劣環境的考驗。超重過大時,可以引起航天員心率失常、呼吸困難、疼痛、甚至出血、昏迷乃至死亡。有時,航天員會處於頭向下腳向上,或大幅晃動之中,這時航天員會出現眩暈,甚至大腦失控等平衡系統失調的症狀。


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又要經受失重環境的考驗,失重會引起頭暈、惡心等。長時間地處於失重狀態,甚至會誘發太空病,出現心肌萎縮、貧血、骨質酥鬆等症狀。


因此,航天員需要有健壯的體魄。



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



中國人眼中的太空



千年飛天·傳說——嫦娥奔月



千年飛天·夢想——敦煌飛天



千年飛天·雛形——萬戶試飛



千年飛天·巧匠——竹木為鵲



千年飛天·圓夢——神五航天



航天成就介紹


自1957年10月4日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至2004年底,全世界已發射各類航天器近6,000個,有500多人參加了載人航天,6次登月、12人上了月球;深空探測器還探測了太陽系所有的行星,有的在火星上軟著陸,有的甚至飛出了太陽系。


1970年4月至2004年底,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了80余次發射,成功發射衛星90余顆、飛船5艘。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與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



不同星球的重力加速度


由於太陽系各大行星及其衛星的質量、密度以及形狀各不相同,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也各不相同,下表列出了太陽系大部分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


星球稱重


1.排隊進場後站在指定位置上,稱出體重。

2.按計算機的提示,用手勢向計算機發出要去哪個星球上稱重。

3.計算機屏幕上顯示該星球的情況及你在這個星球上的體重。

4.選擇在幾個不同星球分別做跳躍動作,比較一下在哪個星球上跳得最高。



星球稱重



根據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決議:冪王星被發定義為矮行星。



地球家園


地球的自然環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影響,工業革命之後,由於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和人口的劇增,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地球家園展區將通過生態災難、蘇州河的變遷以及環境知識三部分的展示對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做出回答。



地球家園


「地球家園」展區由「環境警示」、「綠色行動」和「生態環境知識」三個部分組成。


在「環境示警」部分,你將瞭解當今地球存在的重大環境問題和人類所面臨的嚴重威脅。


在「綠色行動」部分,你將感受人們為改善生態環境所做出的種種努力。


在「生態環境知識」部分,你能獲取有關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



「人口爆炸」


1999年,全球人口突破了60億!科學家按目前人口增長率推算,到2999年,地球表面每一平方米上都要站一個人。人們將人口急劇增加的現象比作「人口爆炸」。


人太多了,就要消耗過多的自然資源;人太多了,對環境的污染必將更加嚴重……「人口爆炸」已給地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若任其發展下去,地球家園必將不堪重負,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將受到嚴重威脅。



全球氣候變暖


近100年來,全球氣候迅速變暖,年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6℃。不要小看這0.6℃,它使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它還引起氣候異常和氣候帶變遷等。


隨之而來的將是颱風增多增強;土地乾旱、沙化和鹽鹼化;農業病蟲害增加,農作物大幅減產;疾病大規模流行等。科學家預計,若不採取有效措施,100年後,將有1/3的動植物因不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而瀕臨滅絕……



臭氧層破壞


臭氧主要分布在離地面20~25千米的平流層,它吸收了99%對生物有害的太陽紫外線,是地球生物的保護傘。20世紀後半葉,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大大下降,並將此形象地稱為「臭氧層空洞」。


2000年,臭氧層空洞的面積竟擴大到中國國土面積的3倍。除了南極,在北極和北歐的上空也出現了臭氧層空洞。臭氧層破壞使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強度加大,嚴重威脅植物和淺水中生物幼體等的生存,人類白內障、皮膚癌等疾病也因此增加。



酸雨——空中死神


當大氣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就成為酸雨。一場酸雨,它危害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各種材料和人體健康,被稱為「空中死神」。


酸雨曾使挪威和瑞典幾千個湖泊生態系統完全破壞,魚蝦絕跡;酸雨曾破壞了德國、波蘭的大片森林;酸雨還使北京故宮的漢白玉雕刻、雅典巴特農神殿等文物古蹟受到侵蝕。


酸雨影響範圍極廣,僅我國就有20個省、市、自治區受到過不同程度的酸雨危害。酸雨還會隨風飄移甚至跨越國界。



礦產資源枯竭


礦產是極其重要的物質資源。人們開採礦石,生產各種金屬、化工產品和建築材料等。礦石要經過億萬年的地質作用才會生成,其儲藏量有限且不可再生。工業化以來,人類對礦產的需求日益增多,開採數量大大增加,目前,過度開採已使許多礦產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


能源危機


煤、石油和天然氣是當前的主要能源,全世界每年消耗煤約為40億噸,石油約30億噸,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煤、石油、天然氣的生成要經過漫長年代,屬於不可再生的資源。儘管科學家對它們的儲量存在分歧,但大家都同意,如不加限制地開採,能源枯竭的危機將很快出現。


我國能源情況也不容樂觀,以人均可採儲量比較,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2.4%,石油只有4.7%,而天然氣更少,只有2.9%。所以,我們要對能源危機保持足夠警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載人航天:历史之最
21国史-天文-太阳和太阳系
【原】上海科技馆-5:神奇航天事业
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
本周六,人类将发射首次由民企主导的载人太空飞船!
流浪地球只是科幻,星辰大海才是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