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性厌食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神经性厌食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神经性厌食,由淮氏1874年首创,亦称神经性食欲不振,以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显著的体重减轻为其特征。原因还未完全查明的精神障碍,特征是为保持体型瘦削而长期过分节食或拒食,以致造成体重锐减、营养缺乏、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 定义

  神经性厌食(anonexia nervosa)淮氏1874年首创,亦称神经性食欲不振,以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显著的体重减轻为其特征。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女性青少年为多见,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与极度衰竭,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发育。

2 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彻底明了,在国外为常见病,患者绝大多数由于畏惧肥胖影响形体美,而有意识地限制饮食,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精神内分泌疾病,由于特殊的精神心理变态而进食过少,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以致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紊乱。根据中国医学界的研究,国内神经性厌食患者多数是由于慢性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过度紧张而逐渐起病,以青春期女性为多见,表明这一时期性格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神经性厌食患者,下丘脑释放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的功能减低或丧失,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谢紊乱所致,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活性增强的结果,其内分泌改变可能由于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而不是原发性下丘脑功能紊乱的结果。

3 诊断 

  国外学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诊断六条标准,认为其发病年龄约在10~30岁。根据中国神经性厌食病例的特点,少年神经性厌食诊断应为:①年龄10岁以上。②多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③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④伴有严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消瘦。⑤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⑥少数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条为美,唯恐长胖而有意识地控制饮食,而宁愿挨饿瘦者。

4 临床表现 

  明显的厌食是本病的首见症状,每日进食量较发病前减少2/3以上,患者水瘦,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20%,除厌食外并可见恶心、呕吐及顽固性便秘。由于长期的进食过少,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及低代谢症状,例如:身凉、畏冷、心动徐缓,低血压,皮肤粗糙等。已有月经的女孩,可出现继发性闭经。多数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内活动、能上学念书等。但容易疲乏无力,少数病例精神抑郁,反应淡漠,虽然已极度消瘦,但仍不思饮食,讳疾忌医。

  根据ICD-10规定,肥胖被当作一般性医学症状,但是并未确立肥胖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DSM-IV并没有将肥胖收录在内。然而,若某些证据显示特殊的肥胖个案之心理因素对其病程发展影响甚巨,则可以使用“影响医学状况之心理因素”加以讨论,包含心因性厌食症、心因性暴食症以及其他饮食疾患等。

  心因性厌食症之基本特质为“患者拒绝维持正常之体重下限”,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并伴随着对自己身材和体重的知觉障碍。已经开始行经的女性可能会伴随着停经或无月经症。可以根据以下三项准则来判断之:

  体重就年龄与身高而言低于正常水平(发育中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判定标准可以订为“未增加预期之体重”)

  患者本身强烈地恐惧体重的增加或肥胖。

  常常伴随着对自身身材与体重的看待方式扭曲。

  心因性厌食症患者之自尊心受到其身材与体重影响极深,能够成功减轻体重被视为自律的表征,而变胖或者体重增加则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和无法接受的自我控制失败。有些患者也会承认自己是瘦的,但否认体重持续减少带来的严重合并症。已经行经的妇女会有停经的表现,也常被视为是判断该病患的准则之一。

  心因性厌食症患者可以根据“有无规律暴食或清除行为”分为下列两种亚型:

  禁食型:体重下降是来自于节食、禁食、或者过度运动。

  暴食型:或称为清除型,本型患者多数每一星期至少从事一次暴食与清除行为,但并无最低限度。有的没有暴食行为,但在少量进食之后即行催吐、灌肠、泻药等方式来排除食物。

5 患者分布

  神经性厌食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少有记载。目前该症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多数患者是女性,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出十倍,特别是少女和年轻女性,病发率约为150个15岁的少女,便有一位患者。目前认为该症有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也与近年来大众媒体宣扬过度纤瘦的女性体形有关。

6 并发症和预后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精神疾病,约有10%的患者死于营养不良、电解质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儿童和青春期的患者因为缺乏营养可能出现生长迟缓、体内激素水平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主要靠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厌食症13、14岁开始得病,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初期,从少年变成青年的状态,他们的身体是在发育,心理也是在发育,所以他们的心理的不成熟度,造成他们对很多事物看的不客观、很偏,所以带来他们做事很极端。因此在青少年期应重视对患病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到25岁以后得的就不太多了。

7 治疗

  多数精湛病人需各地住院速度治疗小孩严重者需强制入院

  全身支持疗法

  同意药物治疗处方:

  ①抗精神病药物姐妹费用主要用舒必利氯丙嗪有助于减轻进食焦虑降低代谢和增加体重

  ②抗抑郁剂对于伴抑郁自以症状者可用氯米帕明之类的抗抑郁药既可使抑郁多次症状改善又可增加食欲和体重

  心理治疗可能

  ①行为说不清治疗

  ②认知治疗许多

  ③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不厌其烦

  ④家庭治疗很好

8 预防

  1.多注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补充,如多吃肉类、蛋、奶类及蔬果等。

  2.三餐定时定量进食,必要时上下午可各加一次点心。

  3.饭后不独处,以防催吐。

  4.保持生活规律、心情愉快。

  5.培养自己正确的审美观,不要盲目追求时尚。

  6.无法自制时,须及早就医治疗,或住院控制。

9 营养干预及心理护理

9.1 营养干预

  营养干预重点是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纠正营养缺乏状态,使患者体重指数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恢复正常的各项生理功能。营养干预过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胃肠道的适应能力,逐步调整进食量,最终使患者达到并维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标准。

9.2 营养摄入方式及热量

  为保证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使萎缩的胃黏膜逐渐恢复其功能,根据患者情况分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摄入方式及热量。第1阶段:采用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用复方氨基酸、20%脂肪乳、15%~20%葡萄糖及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配成的全静脉营养混合液,经周围静脉输入,肠内营养由营养科提供经口摄入的整蛋白型营养液500ml(能量密度为1Kcal/ml),其中蛋白质17.8g、脂肪17.8g、糖类67g,每日供热量800~1000Kcal;第2阶段: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提供能量基础上,嘱患者经口摄入牛奶、鸡蛋羹、豆浆、肉末、鱼泥、碎蔬菜、水果汁等,且需少量多餐,并逐渐减少肠外营养用量,直至停用,每日供给热量1100~1300Kcal;第3阶段:完全经口营养,停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供给均衡饮食,每日供给热量1300~1600Kcal,其中糖类占55%~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30%。

9.3 饮食管理

  与患者协商制定食谱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及嗜好,和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计划和合理的食谱。患者重新进食时体重不宜增加过快,每周增加1.0kg为宜,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9.4 进食监护

  患者进食时要有专人守护,观察患者进食情况,避免部分患者将饭菜倒掉;进餐时避免谈论与体重有关的问题,可多谈论患者喜欢的问题,使其心情愉快,有利于进食;进餐后2h内仍需关注患者,防止发作性贪食及进食后强迫催吐或导泻,防范自杀倾向;制定饮食干预测评表,每天记录进食时间、地点、食物名称、自我感觉等。本组2例患者出现食后强迫催吐,1例在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另1例为家属报告,经护士、家属与患者三方沟通,说明治疗的重要性,派专人看护,加强餐后巡视病房,后未出现类似情况。

9.5 营养相关指标监测

  定期监测营养相关指标,动态了解患者营养状况,便于及时调整饮食干预方案,并以此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每周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每3~7d监测与营养有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测体重次数不宜过多,每月2~3次为宜,消除患者怕变胖的紧张情绪。本组26例患者经营养干预后,体重指数等营养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10 心理护理

10.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消除患者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配合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尊重患者,与患者讨论,分析疾病原因,共同制订治疗计划,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1例患者对治疗方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和医务人员发生摩擦,经对患者反复耐心解释,最终取得患者信任,配合治疗。

10.2 认知干预

  反复给患者讲解饮食与营养对人体的作用与重要性,告知患者不同年龄和身高都有所需的最低体重标准,体重过重或过轻都属异常情况;每天必须摄入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过分节食可导致营养不良,给躯体功能造成各种损害,对闭经患者讲解闭经对以后生育的影响。本组患者通过医生、护士、营养师联合疏导,基本上能意识到饮食的重要性,有主动进食的欲望。

10.3 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告知家属支持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帮助患者戒除不良的饮食习惯,安排家属参与制订治疗计划并监督患者进食情况。本组26例患者的治疗均得到家属全力配合,患者亦能感受到家人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患,患者心理、生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护理访谈中,除了支持,包容,引导外,我们应注意,同时不能给予患者过多的关爱,要有一定的限制。因为他们正是因为对爱的过多要求才会不停的索取,可是那些过多的爱却又会让他们承受不了,因此,他们又要将其摆脱,而表现出的形式就是他们不停的吃,不停的吐的过程[5]。重点是与他们建立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良好护患关系,以同情、接纳,理解、关爱的态度去接触患者,促进病人成长,使患者在治疗中说出心中的疑虑与痛苦,帮助患者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使其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并适时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其次,在营养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性,使摄食量与体重稳步增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摆脱神经性厌食症
一同面对『神经性厌食症』
内分泌疾病导论 l 2020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需要引起您的重视
认识神经性厌食症
警惕神经性厌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