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专家谭一松:论升降出入

谭一松,《内经》专家,善用《内经》理论指导疑难杂症的诊治。

按:“人与天地相参”的论述方法,现代人看来别出一格,过于玄学。作者是南中医早期教授、内经专家、临床专家。有暇请通览,不枉小编从老杂志上挨个字校对下来。谢谢!

正文

升降出人,是气体运行的方向,从三维学说言,升降指上下,出入为前、后、左、右。升降出入是交相感应的,升已必降,降已必升;无升则不降,无降则不升;有出便有人,有人便有出。这样,才能保持气体的正常运动。

夫“升降出人无器不有” (《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与天地相参,其气机的运行,与自然之气息息相关,交相呼应。一旦运行失常,则诸证作矣。故曰:“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间六微旨大论》)。因此临证时必须重视对气机升降出入的调节,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1.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阳在上,其气下流;地阴在下,其气上升。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于天地之气有上下互相吸引及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天地之气能交相变化,随着天地之气的交相变化,生物才有与之相应的生死存亡表现。正如《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面的“德”是指自然界的气候,“气”是指地上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因,升降自如,从而为生物提供生存的自然物质条件。生物生长在自然界,其变化节律,与天地同步。

对升降出人的理解,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言:'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指出万物皆有“窍”,“窍”为气运行的门户,其气有内外横行与上下竖行之别。他用:“壁窗户牖两面而伺之。皆承来气冲击于人,是则出入气也”,以喻人体之气的出人。又用“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以类人体之气的上升。至于对气机升降的相互关系。王氏论述更为形象.其曰:“虚管既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概不人,为气不出而不能人也” ,揭示了欲令降之,必先升之;欲令升之,必先降之及“无出则不人,无人则不出”的哲理。

万物皆有升降出人,四时之气亦然。周学海认为:“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行也,如轮之旋转,至圆者也。如春气自下而上,直行者是冬气横敛已极,坚不可解,若径从横散,则与冬气骤逆矣”。指出春气自下而上,是对冬气横敛已极的调节;春升之后,继之以“夏之横散也。夏气横散巳极',此时不可急敛,“故先以秋之直降,而后继以冬之横敛也”。所以然者,“直行极,则不可以径从直升、直降,而必先有横行开合之气以疏之;横行极,则不可以径从橫散横敛,而必先有直行,浮沉之气以达之”。

2.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

2.1 清阳与独明的升降出人

“人与天地相参”,人的身体与自然界一样,也有阴阳升降出入运动的反映。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就是指人体的清阳之气有向上、向外的作用;浊阴之气有向下、向内的功能。

2.2 经络之气的升降出人

人体经络的主干部分多数是纵向循行的,如《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因此经脉当中的经气常处于不断上升与下降的运动之中。另外,在经脉的分部上,亦有内外层次之别,如《灵枢·根结》有:“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与“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记载。意即在三阳经中太阳经的经气发于外,为三阳经之表;阳明经的经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少阳经的经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人,故为枢机。在三阴经中太阴经气居阴分之表;厥阴经气居阴分之里;少阴经气居阴分之中。开者主出,合者主人,枢者主出人之间。而蒋星墀直接将《伤寒论》的传经解释为气的出入,认为邪气由表人里的传入途径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正气由里出表的途径为: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通过邪正的出人,起着对人体气机的横向调节作用。至于经脉中的每个俞穴,正是气出人的具体门户。

2.3脏腑之气的升降出人

脏腑之气的升降出人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位置分上下者认为:凡在上者,其气主要下降,如心肺在上主降,而有“心火下潜”、“肺自右而降”之说;在下者,其气主要上升,如肝肾在下主升,而有“肾水上济”、“肝气自左而升'之言。脾胃居中,是升降的枢纽,故有升有降。以脏腑表里言升降者提出:脏为阴,好比地气有向上的作用;腑为阳,好比天气有下降的功能。如脾主升,胃主降;肝主升,胆主降;肾主升,膀胱主降。另外,有些脏器自身就具备既能升,又能降的特性。如肺司呼吸,呼则气升而出,吸则气降而入。再有肾阳既具升阴液以润五脏之功,又有助膀胱令尿下排之力。人体的阴阳升降,既相制约,又相依存。正因为人体气机的升降有序,出入有恒,则脏腑安和,体健身强,以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状态。

3升降出入之气失常举案

3.1名医例案

3.1.1李东垣升气降火治低烧

东垣指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这里的“火”,指下焦离位之阴火,以其足少阴经上行至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肾之虚火循经上行乘于心包,故身热而烦。阴火上冲,则“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营卫之气失养,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内伤脾胃之虚热与外感风寒之实热迥异,前者伤其气为不足,后者伤其形为有余。不足当补之,故拟“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创补中益气汤,以治内伤气虚之热。取其元气升腾则阴火自降之理,不用清热药而达到退热的目的。如果阴火偏亢,则佐以“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3.1.2沈尧封滋阴升阳愈声哑

沈尧封治某女“每逢月事,声音必哑,予用天冬、地黄、苁蓉、当归等药益甚,张口指画,毫无一字可辨。即於此方加细辛少许,以通少阴之络药才人口,其声即出。十余剂后,桂附八味丸调理,永不发”。夫少阴之络系舌本,若肾气虑衰,不能上荣于舌,则音为之瘠。以其始用天冬、地黄之类虽有填补肝肾之效,但偏于滋腻,反而遏抑阳气,所以其尤甚。加细辛辛温升阳,引众阴药上达,则瘠愈也。

3.1.3张锡纯以升令降治短气

夫人身之气,其发生在肾,因天一生水,肾脏先成,而肾系命门,命门之中有气息息萌动,此乃“少火”也。其培养在脾,后天水谷之气为人身大气之化源,其宅窟在胸中。张氏认为:“大气者,内气也。呼吸之气,外气也”。又言:“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故其表现似乎喘。用升陷汤升提大气。如治“一人,年二十余。因力田劳苦过度,致胸中大气下陷,四肢懒动,饮食减少…… ,病势垂危,喘不能卧, 昼夜倚壁而坐……倦极偶卧片时,觉腹中重千斤,不能转侧,且不敢仰卧;脉乍有乍无, ……诊断为大气下陷,“投生箭芪一两,柴胡、升麻、净萸肉各二钱。煎服片时,腹中大响一阵,有似昏愦,苏息片时,恍然醒悟。自此呼吸复常”。方取黄芪、人参补气升提, 令大气正常升达,升已而降.则短气自平。

3.1.4盛国荣提壶揭盖愈

肺主气,司呼吸,有宜发、肃降的作用。其宣发除呼出体内的浊气外,尚有向上、向外输布津液之功;肃降除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外,尚有向下、向内排泄水液之能。一旦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可以通过宣发肺气,使郁闭之气,得以宣畅,则水自下行。如古之茶壶,盖中设孔,即蕴此意。倾水不出,则当揭盖,故曰“提壶揭盖'。前人取类比象,用宣肺法使上焦如雾,则下焦始能如续也。如盛氏治某男,年古稀,小便涓滴20余天,须赖导尿管以排尿,伴腹胀纳差,口干便秘,下肢浮肿,舌质红,根部苔黄。诊断为下焦湿热,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行。拟清热化湿,育阴利水。用猪苓汤合八正散化裁。药后小便量仍少,必借导尿管以助之。窃思肺为水之上源,主肃降通调水道,宗“上通下利”之旨,上方加桔梗薄荷各6g。复诊时小便稍利,因排尿无力.仍需配合导尿。令以西洋参、五味子、麦冬煎水配合上方,继进。以其小便有力并畅行而撇去导尿管,癃证愈矣。

3.2笔者验案

3.2.1升阳泄浊治口渴

人体津液的吸收、输布与排泄,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一旦脏腑功能失常,气化失职,不能布津则口渴作矣。口渴作为症状,病因繁多,尤常与热、燥相关。故清热润燥之祛,每每列为首选。对于干涝不一,气不布津之渴,当宗《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之旨,取辛热之品,升散布津,以其清阳升则浊阴泄,而口渴自愈。曾治患者某口渴一案,自诉5日前感寒后,即口干欲饮,大便干结,纳谷欠香,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舌淡苔薄腻,脉细滑。某医诊断为风寒化热,内蕴于胃,拟方疏散风寒,清热和胃。以桑枝、桑叶、菊花、黄连、黄芩、生石膏、天花粉、玉竹、南沙参、生黄芪、焦山楂、焦六曲7剂。口干依然,饮食乏味,尤易流汗,睡眠欠佳,苍白腻,脉襦。上方稍事出入,又进4剂,未见效机。于1999年11月16日来我处就诊,主诉口干欲冷饮,多饮则多尿近半月。每次饮水2 L,食后须臾即尿,量多,色清,上午约4-5次,夜间竞达7-9次之多。食纳不馨,仅能进稀饭、汤液,多食则腹胀,不能平卧,并畏寒。舌苔黄厚白腻,质炎。查:血糖5. 53 mnol/L。证属上热下寒,气不布津,拟方升清降浊,清上温下。用附片,肉桂,细辛,台乌药1温肾,以冀少火升而阴霾散;取薏苡仁,六一散(包),法半夏,茯苓泄浊,令湿浊泄而清气升;配杏仁,白蔻仁,宣肺畅中,以助湿化;佐生石膏配附子,意在借附子之辛热,推动石膏发挥止渴作用。药进第2帖感凉气外散,口干已去1/3,夜尿仅有4-5次,尿量明显减少,腹胀好转,睡眠稍安,腻苔略化。再予上法,前方加苍术,藿香,又进7剂。11月22日复诊,苔转薄白腻,口干大减,已不欲饮冷,夜尿1~2次。以香砂六君丸、金匮肾气丸收功。

3.2.2火郁发之治瘙痒

皮肤瘙痒症,又称痒风。或由外风侵犯肌腠,或为脏腑机能失调所致,或两者兼而有之。对于火热久结不解,郁于腠理的皮肤瘙痒症,如根据局部起红疹,搔之出血.而诊断为阳热证,以苦寒直折治之,往往难以取效。如笔者所治蔡某冬季皮肤瘙痒症,最初以其局部皮肤色红,搔痕满布,血痂深线不一,舌偏红,苔薄白,用水牛角,紫地丁,丹参、炒荆芥、赤芍、玄参、秦艽、白蒺藜、乌梢蛇、威灵仙、蜈蚣、地肤子,清营凉血.熄风止痒。10剂,搔之出血现象好转,其痒仍作。改拟养血祛风,亦成效甚少。忽悟此病发生在冬令,按四时之气升降出人的特点,冬气横敛,外寒束表,使瘀热郁端不得散。故瘙痒冬季发作,尤以入睡进冷被窝时为甚。3年之中,诸医所开之方,可能均未考虑这一特定发病机理,故叠治鲜效。“玄府'乃热毒之气出入的门户,宗“火郁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旨.在原方基础上加麻黄,辛温透表,打开门户,引热毒外出。仅进2剂,其痒顿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气机升降理论
小中医说:谈谈中医的悟性
从升降理论溯源探讨张锡纯的升降观
从气机理论来理解中药与方剂的治疗作用
重点丨气机升降图
三、 疑难杂症是怎么回事——气的升降出入与五行的相生相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