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过去到底是如何塑造了当下的我们?

文|天山雪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让自己不舒服的人,比如他们敏感,多疑,苛刻,难以相处。碰到这样的人时我们大概都会选择避而远之,但如果了解了他们过往的生活经历,也许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之前有个同事,工作中经常与人发生冲突,一方面是因为他真的不会说话,就是我们所说的直男,另一方面后来我发现是因为他太敏感了。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敏感,每次大家跟他开玩笑说一件事,他就会特别较真的跟人起冲突,因为他总觉得别人对他有意见,后来弄的大家都没人敢也没人愿意跟他说话,因为别人无心说的一句话,在他那儿都是别有用心,弄的我们好像每次都要坑他似的。

我一直不解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这么敏感又多疑。后来听同事说因为很小他父母就离婚了,他跟着爸爸一起生活。知道这个事后我们就明白了他为什么在工作中会有那样的反应。

心理学中经常说,你越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会越接纳他的现在。当你看到他行为背后的意义,那些不舒服、被伤害的感觉都会大大减轻。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比如我那个同事,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如今的处事行为模式和性格是因为当初自己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

当然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的家庭不完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父母不够完美,更不愿意承认家庭带给了自己不好的影响,于是我们就习惯说这一切都是遗传的,你看我这性格就是遗传我爸的,没办法改变,不能怪我。

这样的话我们大概经常听,好像把一切推给基因遗传,心理就能好受些,至少自己不会有负罪感。但事实真的是这一切都是遗传的吗?你的性格,你的行为处事甚至是你聪明与否,真的都是基因遗传的吗?相信你看完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就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是热销英国近20年的经典著作,说实话现在看到畅销、热销这些字眼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因为很多所谓的畅销热销书真的是让人失望,但这本书配的上热销这两字。

首先这本书很专业,里面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案例分享,我读完第一章也觉得内容很硬核,全是干货,很多人可能会读不下去,觉得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里面所说的故事要么是亲身经历要么就是身边碰到了太多书中所说的情形,你会立马把自己代入进去。

这本书看似很厚,但其实就讲了一件事,我们的童年经历(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过去的经历是如何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作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的国民心理学家,除了这本经典之作,还著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同时詹姆斯也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所以在这本书中也有很多精神分析学方面的解读。

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一开始写到,家庭类似于一个戏剧舞台,像戏剧中的虚构人物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个角色,严格限定的表演内容和特定的心理学特征,被要求伴着家庭剧的曲调唱歌和跳舞。

但我们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意识到,就是这些所谓的家庭角色,在很大程度的束缚和影响着我们,父母以及周围人习惯把自身所希望的角色特征投射到我们身上。他们常常希望我们能成为他们心里所期望的那个家庭角色,比如你是家里的老大就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你是女孩所以就必须乖巧懂事。

我们真的只能按照家庭剧本给每个人设定的角色去成长和生活吗?家庭剧本角色真的不能重新改写吗?詹姆斯将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揭开其中的故事“真面目”。

1、基因真的会决定一切吗?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常听到身边人说,这个孩子长得真像他爸爸啊,这个孩子特别像他妈妈。确实,我们在身高外貌上可能会更多的遗传自己父母的基因,但在性格和行为模式上是不是也是会直接遗传我们的父母呢?大概你也会经常听人们说,这个孩子性格倔强像他爸,这个孩子性格内向,话不多比较像他妈,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性格是遗传父母的吗?

詹姆斯在书中举了一个同卵双胞胎盖尔和吉莉安的案例,两个人在外貌上确实非常相似,一般人几乎分不清楚他们两个,但詹姆斯跟她们两人聊完之后就发现,她们二人在性格,行为处事模式及心理特征方面差异非常大,爱好方面也是差别很大,虽然她们中吉莉安性格上比较像妈妈,盖尔比较像爸爸,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基因遗传,而是因为她们出生顺序以及父母对待他们养育方式不同造成的。

盖尔作为姐姐比妹妹吉莉安早出生9分钟,作为姐姐,人们都认为她应该懂事听话,要能为父母分忧解难,事实是她真的按照家庭分配给她的这种剧本角色在成长,照顾妹妹,做个懂话听事的乖孩子,以此赢得父母的关注。

妹妹则跟她相反,性格比较任性,她觉得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就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偏袒,事实是妈妈在很多事情上就是偏袒妹妹。长此以往妹妹觉得她这样做没有问题的,于是性格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

从上面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同卵双胞胎拥有着完全相同的基因,但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层面的个体差异原因其实在于父母对他们的抚养方式。

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在家里出生顺序的不同,性别的不同以及与家里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不同都会影响父母对新生儿的态度。

还记得《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吗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如果是家里的老大,就需要比较懂事,如果爸爸想要个男孩,最后生了个女儿,于是爸爸可能就对这个女孩不是很喜欢,如果你经常和家里的兄弟姐们起冲突,父母可能就会觉得你很强势,于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偏袒处于弱势的兄弟姐妹。

想想看实际生活中是不是就是这样呢?很多父母可能意识不到孩子的性别以及在家里的排行会影响他们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而家庭剧本则是父母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

所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除了外貌之外,其他个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并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由父母早期对你的抚育方式决定。

2、父母早期抚养方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依恋模式?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本能,那就是从6个月大起开始形成对一个特定照顾者的强烈依恋。这个特定照顾者的抚养方式将会决定孩子以后会形成哪一种依恋模式

根据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所讲的,我们人类主要有4种依恋模式,每个人在儿童时期所形成的这种依恋模式将会渗透在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中。这4种依恋模式分别是回避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模式,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四种依恋模式,

  • 回避型依恋

在人群中占20%,觉得独立和自由比较重要,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黏人,这个我们在身边经常会听到有父母说我们家孩子可独立了,从小就不需要人操心,也不黏人。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可能对情感没有太大的期望,相比谈恋爱他们更喜欢工作。

  • 缠人型依恋

在人群中占10%,按字面意思就是希望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发现别人不愿意和自己亲密,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黏人型的,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经常会有嫉妒,冲突和不满情绪发生,也很容易在情感中受伤。

  • 混乱型依恋

在人群中占20%,所谓混乱型就是不是单一的依恋模式,而是介于两种依恋模式的交叉混合,比如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在渴望获得亲密关系的同时,又发现自己很难去依赖和信任他人,这种矛盾的混合体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焦虑和暴力的关系之中。

  • 安全型依恋

在人群中占50%,这种依恋模式比较容易和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不会担心独处也不会担心不被别人接纳,是我们所向往的一种健康的关系模式,拥有这种健康依恋模式的人也比较容易吸引到同样的安全型依恋模式的朋友和恋人。

我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这种人际相处模式,是因为遗传了自己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依恋模式其实是模仿了在童年时期亲密照顾者的依恋模式。对有些人来说,他在童年某个时期的亲密照顾者可能是父母,有的可能是爷爷奶奶。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你的父母有着怎样的行为模式,在你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辨别能力时,你会去模仿他的行为模式。童年时期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而这个被模仿的对象一般都是从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说你的行为举止体现着你的家教,因为你父母怎么教你,你就会去按照他说的去做,而他怎么做,你就会模仿他怎么做。因此詹姆斯在书中指出,依恋模式的相似性,是父母抚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导致的并非遗传。

既然并非遗传,那就还有改变的可能性,虽然改变很难,但至少是有机会的。人最怕的就是在你出生后,突然被人告知说你的某些很重要的东西是遗传的,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句话仿佛就把一个人钉在了一个十字架上,无力回天,所以现在但凡听到别人说,这个可以改,我都觉得生活没有那么绝望了,因为还有机会。

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讲到,0-3岁是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2岁幼儿大脑中的突触数量是母亲的两倍,所以在童年时期经常重复的刺激会在大脑中产生一种稳定且不易改变的模式,比如父母抚养方式及依恋模式的强化影响,而这些经历模式的总和,就是一个人成年后的人格,心理健康和智力的物质基础

既然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心理影响这么大,那么如何才能理解过去的经历,以此来改变现在的生活?詹姆斯在书中给出的方法是内省,内省的方法是有很多,比如我们经常用的,与朋友家人谈论,征询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寻找专业人士咨询,比如心理咨询师,另外你也可以通过一些艺术活动来表达自己,因为自我表达是所有方法中贯穿的主线,也就是你必须自己把心中存在的问题说出来,即学会适当的自我暴露,这样我们才能通过他人的合理建议达到自我醒悟。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内省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们反思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后,更好的理解过去的经历是如何造就并影响现在的我们。

有时候我跟所有人一样,会把自己某些方面的特征归因于父母的遗传比如性格,现在看来并不是遗传,而是在0到6岁时父母对自己的抚育方式所造成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可能是因为在孩子童年敏感时期你严厉的管教方式让他觉得不说话不出错父母就不会找自己麻烦,也不会让父母失望,这样的状态是安全的,所以他会把这种方式当成一种自我保护,于是在父母这种多次的强化影响下,这样的性格就会就此形成。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镜面现象一个人很多的行为模式都来自于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他就像镜子一样,投射给我们。如果说我们的父母能早一点知晓自己的抚育方式和行为模式会给孩子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也许每一个孩子都将能成为自由快乐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不妨看看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60分及格的父母,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父母,但我们期望自己能有一个及格的父母。

如果你曾经因为原生家庭问题,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么你也可以翻开本书,来审视自己童年的经历是如何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人,只有弄清楚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才能有机会避免把自己的问题传给我们的孩子,也才能从过去的影响中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超越原生家庭,改写人生剧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糟糕的原生家庭,并不等于糟糕的人生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好课笔记 Vol.15
成年人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回避型依恋|恋爱中不敢付出?忽冷忽热?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依恋模式
要想改变回避型,先从认识ta的原生家庭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