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半农发明汉字“她”,“它”
前几天去乡下,看到侄儿和邻居家的孩子,趴在客厅桌子上做作业。
侄儿指着邻居小孩的作业本,说:“你写了错别字。”
侄儿正读七年级,邻居小孩应该是小学生。
邻居小孩抬头问哪个字写错了。侄儿说:“你看啊,爸爸、妈妈和姐姐她们三个人,去了外婆家。这里要用单人旁的他,不能用女字旁的她。”
“为什么?”邻居小孩用迷茫的眼神看着我侄儿,“老师说,表示女的,用女字旁的她,表示男的,用单人旁的他。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只有爸爸是男的,难道不应该写女字旁的她们吗?”
侄儿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
我在一旁看得有趣。俩孩子想不明白,转头问我。
我告诉他们,如果三个人都是女的,就要说“她们”,一群人中,只要有一个男的,就只能说“他们”。
“为什么是这样呢?”邻居小孩颇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只好敷衍他们:“就是这么规定的,不需要理由。”
然后起身走开,拿手机百度了一下。
没想到,这个“她”字,还真有一番来历。

古代汉语中,原本是没有统一的第三人称指代词的。虽然有“他”字,却可以指代一切事物。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逐渐得到推广。“他”字一般被用来称男性,性别不明或没必要区分时,也用“他”来指代。
但对于女性,当时并没有一个适当的第三人称词来指代。鲁迅的作品中用“伊”,也有说“彼女”的,没有统一的意见。
西学东渐之际,文化人发现,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she(她)、he(他)和it(它)的区别,如果翻译成汉语,特别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1929年,北大教授刘半农编撰《标准国音中小字典》时,发明了两个字,一个是“她”,用作女性第三人称指代词。一个是“它”,指代人以外的事物。
说起刘半农,可能有些读者比较陌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在当时,刘半农的名声,其实一点儿不输鲁迅、胡适等人。
刘半农,1891年生于江苏江阴一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6岁即能吟诗作对。16岁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先后做过小学教师、杂志主编、革命军文牍等。
民国二年,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勤奋写作、翻译,作品颇丰,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民国六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见解深刻,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赞赏,将其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刘半农以中学毕业文凭,成为北大教授,当时曾被很多人瞧不起,甚至胡适都处处跟他作对。但刘半农并不以为意,将主要精力投身于文学、语言与教育的研究。其声律学方面的成就 ,自近代以降,无人能及。
严格来讲,刘半农并不是发明了“她”与“它”这两个字,而是丰富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因为在古汉语中,“她”字本有之,读音为“jiě”;“它”字,则是指虫子,后指蛇。
刘半农的这个“发明”,得到了当时文化界的一致认可。但一些前卫的新女性,对此却大为不满,认为把“她们”从“他们”中区分出来,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刘半家发明了“她”字以后,有不少人写文章对他进行指责和谩骂。直到1932年,教育部在审定《国音常用字汇》中,正式确认了这两个的读音与用法,争议才渐渐平息。
乃至现在,一些女权主义者在写作时,在性别不明的情况下,仍刻意用拼音“tā”代替,而拒绝使用“他”,以表明她们对所谓性别歧视的抗议。
而对于本文开头,我侄儿和邻居小孩所遇到的那种情况,一些女权主义者同样不满:全是男性称“他们”,全是女性称“她们”,这是对的。但为什么男女混杂的时候,不管是男多女少,还是男少女多,都统一称“他们”呢?
这不合理,应该以群体中,性别占比大者为据才是。
更有钻牛角尖者说,男性用“他”,是“人”字旁;女性用“她”,却是“女”字旁。这意思,女人不是人吗?这是将女性物化,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

我认为,指代一个性别混杂的人群,选用了“他们”,而不是“她们”,这既有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是基于约定俗成的规则,与性别歧视无关。如果“她们”过分执着于一个人称代词的用法,而不是关注女性社会地位是否得到了提升,这本身,就是对男女平权不自信的表现。
你觉得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他找到了她
游褒禅山记“其”字的用法 欧思源
1918年,“她”的出现,一时轰动全国,...
咬文嚼字“他、她、祂、牠、怹、它”
他专门为女性发明一个字,结果被人痛骂多年,现在人人都在使用
1917年北大教授发明了汉字“她”,被中国女性连骂3年,不敢上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