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书铭和他的“宋氏太极拳”
宋书铭和他的“宋氏太极拳”---朱国宏_太极虎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0218a0100auah.html

【按:本文系全英文著作,发表在美国《太极》杂志2008年第2期(总32期)。作者Vincent Chu(朱国宏),美藉华人,露禅门下(海外)六世弟子,其父朱振瞬,为杨澄甫宗师长子杨振铭(守中)高足,在美国波士顿传拳已四十余年;译者韦海盈,南宁市二十六中英语教师。】

      2007年10月,我同太极拳、气功界的朋友到中国旅游,游览了浙江杭州西湖、湖南张家界,四川黄龙和九寨沟等风景名胜。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广西南宁市,顺路拜访了(正在那里传拳的)刘习文先生。刘先生是当代杨少侯拳系的太极拳名家之一。
      在与刘先生的交谈中,我提到曾在(美国)《太极》杂志总31期第4期看过关于“宋书铭和杨少侯交手”的文章,以及该杂志总31期第3期Alex Yeo访谈Sim Pooh Ho时,所提到的“宋书铭”。向刘习文先生请教。
      刘先生说,他从未听说过(张虎臣老师讲过)“宋书铭和杨少侯交手”的事情,认为宋书铭与杨少候年龄相差过大,比武较技不大可能(按:此事将作专题论述)。刘先生说,他曾写过有关“宋书铭”的文章,刊载在《武魂》2006年第11期和《武当》2007年第9期……
      今将刘习文先生所谈“宋书铭及宋氏太极拳”的情况进行整理,寄予(美)《太极》杂志,请祈发表以飨同好。
关于“宋书铭”
      1958年我15岁的时候,学拳技于北京张虎臣老师。当时只是把精力放在拳技上,对太极拳的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不知道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孙等拳式及大、中、小架流派。随着年龄的增长,渐知我师(指张虎臣前辈,下同)拳技从学于杨少侯、杨澄甫、许禹生,以及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方面的知识。
      1960年暑假,我师给我几期许禹生主编的《体育》杂志和两个手抄本,命我认真阅读。记得一本是陈微明的《太极答问》,另一本是《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体育》杂志毁于文革,手抄本为我抄存,保留至今。
这里我谈的是《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手抄本中的一些细节。
     《内家后天第一功集要》中有一篇(明代)宋远桥写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作《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内容涉及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名目、拳论,以及十不传、四大忌、三小忌等。
      我是个中学教师,学拳、练拳、教拳,业余爱好而已。退休后始有闲心触及到太极拳史及理论方面的问题,才知道中学时代抄录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就是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提到的“宋谱”。顾氏在书中写道:
     “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先生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顾氏对“宋(书铭)式太极拳”、“宋谱”的否定与批判,让我联想起当年张虎臣老师谈过的,有关许禹生和宋书铭的一些往事:
      清末遗老宋书铭,自称是明代(武术家)宋远桥的后裔,藏有署名宋远桥所著《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民国初年曾为袁世凯的幕宾,做文案工作,相当于元首的机要秘书。宋精通诗词、易经和太极拳,和任职教育部主事的许禹生,有着共同的嗜好,遂为忘年交(按:民国初年宋书铭72岁,许禹生33岁)。 1912年许禹生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袁世凯执政是1912—1916年;宋与许的交往,约在1912—1917年前后。
      同为太极拳人,难免技痒切磋武艺。我师言宋书铭功夫了得,许禹生根本不是对手。许性谦,虽为“体育研究社”领导,还是和属下教员纪德(子修)、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讲述了和宋推手较技之事。年过六旬、性情庚直好动的纪德(子修)第一个不服气,于是撺掇着许禹生,伙同吴鉴泉、刘彩臣等五六人,一起造访宋书铭。待到和宋一接触,方知古稀之年的宋书铭身手不凡、武技高深莫测,沾接瞬间,纪吴等人无不跌出丈外,于是钦佩之至,磕头请为弟子。这就是1921 年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书中所写:“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指袁世凯,袁为河南项城人)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非浅,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授业焉”的来由。
      我师张虎臣先生生于1898年,1919—1930年先后在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馆,追随许禹生达11年之久,他所说的上述情况,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我师还说,许禹生、纪德(子修)、吴鉴泉等,都是当时的拳界巨子。特别是纪德(子修),是凌山的挚友,而凌山是杨露禅、杨班侯三个最优秀的弟子之一。纪德直接或间接得其传授,功夫精深能以膊挡重车,人送绰号——“纪铁膊”。“和宋书铭推手,连纪德(子修)、吴鉴泉都输了!”此事轰动了北京的武术界,成为当时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但这个宋书铭亦是个异常怪僻之人,和叩头的弟子约定“不许传人”…… 1915年前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政局动荡,许禹生因宋书铭身怀绝技,多次聘请他到北平体育研究社执教,宋皆坚辞不受。袁世凯死,宋归隐河北乡下,不知所终,所藏拳谱——《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许禹生、吴鉴泉等传抄,遂流行于拳界上层,被太极拳练家奉为至宝,
      我学拳、练拳、教拳已半个世纪,少年时代接触,不乏六七十岁的武林前辈,按理讲应该知道更多的拳界往事,如我师张虎臣先生师从许禹生、杨少侯、杨澄甫的许多细节;和宋书铭试技,许禹生为什么不请杨少候一同前往(按:杨少候当时也在体育研究社执教)等等。奈何无知孩童,缺乏成人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待到年长思想成熟,政治风暴骤起,我家落难文革,平反回北京时,恩师已经作古,以致所有悬念皆成泡影,令人追悔莫及。
      顾留馨先生于1908年,1928年前在上海读书,没见过宋书铭,也没见过宋拳是个什么样子,“考(证)宋书铭所练太极拳”所下的结论,拳界反响强烈,褒眨不一!反言之,许禹生、纪德(子修)、吴鉴泉等,拳技造诣要高得多,况且许禹生的老师——杨露禅之子杨健候(1839—1917)斯时尚在世,难道杨健候、许禹生的太极拳水平,还分辨不出“宋拳”、“宋谱”,是不是盗名欺世的“冒牌货”?因此,顾氏对“宋拳”、“宋谱”的否定与批判,越发使人迷惘难解……
     实事求是地讲,就太极拳技艺而言,宋书铭是个有功、乃至作出了贡献的人物。宋的“三十七势太极拳”和推手技法传给了许禹生、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许禹生又传王新午、(我师)张虎臣;吴鉴泉又传吴图南;刘彩臣又传李先五;刘恩绶又传向恺然。所不知者,遗漏尚多。个人认为“宋(书铭)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初期与杨式太极拳并列存在的另一派系太极拳,这实在是太极拳起源的难解之谜(按:以后将作专题论述)。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另外,我们今天能见到《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功用歌》、《授密歌》、《观经悟会法》、《四性归源歌》等高深的太极拳理论,也实在应该感谢这位宋(书铭)老前辈。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氏为基础。改为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A. 宋氏太极拳不是杨氏太极拳
      据“宋谱”所载,(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取“人有三世(天前、地后、人今)拳分七品(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之意,称作“三世七”。拳势名称……(略),共计四十三手,去掉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双摆莲六势,所余三十七势据“宋谱”所载,是唐代一个名叫许宣平的人所传。许宣平所传三十七势是单势练法,功成后三十七势可以任意联结,相继不断,滔滔无间,故又名长拳,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势。
      宋书铭所练太极拳的拳姿定势、拳架要求、拳法功理,于志钧先生《中国传统武术史》记述甚详。于志钧先生是太极拳名家吴图南的高足。
      将宋拳“三世七”与杨式太极拳的拳势名称、拳姿定势、拳架要求,及拳法功理对照比较,两者大相径庭。因此,宋拳不是(不同于)杨拳。
      宋拳不是(不同于)杨拳,还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分析判断:  
      纪德(1845—1922)字子修,据王新午《太极拳阐宗》所载,“初从雄县李士俊学岳氏散手,继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刚柔相济,自成一家,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燕京号之曰‘铁臂纪’。吴鉴泉(1870—1942),幼从其父全佑学太极拳,拳架以柔化见长,如水赋形,推手则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创新独到,后成为吴式太极拳鼻祖。纪德(子修)、吴鉴泉在民国初期称得上是拳学大姥、武林巨子,同拳界名不见经传,且年过古稀的宋书铭推手较技,“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引自王新午《太极拳阐宗》)”,于是仰慕叩首请为弟子。此后,除纪德拒绝“不许传人”的戒律约束,独自退出外,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俱师从宋书铭学练“三世七”。由此可见,年龄和杨班候(1837— 1892)、杨健候(1839—1917)相仿的宋书铭(约生于1840年前后),武技高深莫测,功夫当不在班候、健候之下。
      宋书铭精通词律,作过袁世凯的幕宾,在清末民初称得上是个大知识分子,但在武术界没有名气。露禅、班候、健候父子,不一定知道宋,但同为河北(直隶)人,(在某一时期)与杨氏父子同居京师、混迹政界并精通太极拳技的宋书铭,却不可能不知道(甚至见过)早已扬名天下的杨氏父子。如果说“宋拳源于杨拳”或 “宋拳就是杨拳”,斯时尚在世的杨健候,以及精于杨拳的纪德(子修)、许禹生等,则不会不知道!纪子修、吴鉴泉等更不会对宋崇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更换门庭,磕头拜师去学改头换面,称作“三世七”的冒牌货!这就进一步证实了顾留馨先生《太极拳研究》“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的说辞,纯属无稽之谈。
      B.宋氏太极拳不是吴氏太极拳
     《武当》2006年第8期中,钟嘉波先生《吴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云:“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均拜宋(书铭)为师,从学于宋。后来他们把传承的宋氏太极拳称为‘吴式太极拳’。原因有二:第一,宋书铭有约,不许他们外传;第二,他们都是吴全佑的弟子……因此,吴式太极拳主要是传承宋氏太极功。” 我对这种说法持不同的观点。
      全佑所练太极拳从学于杨露禅,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载此事甚详。许在书中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刚劲,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一体,有筋骨皮之分。旋从先生命,均拜班候先生门称弟子云。”全佑等人本为旗营军官,从身份、地位上不能与同师学艺的王公贝勒平起平坐,所以屈尊降低辈份,拜露禅子班候为师,这既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所必须,亦是杨露禅为人精明之处。
      早期的太极拳没有什么派系之分。清咸丰、同治时,杨露禅献技北京,世人方知有太极拳之名。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从全佑学太极拳,而全佑的太极拳又师从杨露禅、杨班候。这样的传承顺序,说明全佑、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所练太极拳都为杨氏所传,他们都是杨门弟子。
      1927年,国民党政权完成了国家名义上的统一,改北京为为北平特别市,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由北京南移。同年,张之江在南京创办“中央国术馆”,引发了原在北京的一大批武术家南迁浪潮。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太极拳名流,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纷纷南下的。太极拳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分门分派,始于“中央国术馆”成立以后。也就是说,1928年后才有了各派系太极拳的称谓。
      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从全佑学太极拳于清光绪、宣统年,在前;学成后在许禹生的“体育研究社”执教,与宋书铭比武被折服,磕头拜师学宋拳“三世七” 于民国初期,在后。因此,判别吴式太极拳来源标准,在于吴式传人们所练的拳法,是全佑所传杨拳的衍变,还是宋书铭的“三世七”。同时,当时同宋书铭学“三世七”的也并非都是全佑的弟子,如许禹生就是杨(健候)门弟子。
吴鉴泉等从学于全佑的杨传太极拳以柔化见长,改造、衍变中自成一家,1928年后被称为吴式太极拳。现风行于世的吴式太极拳,其拳式名称、拳姿定式、拳势要求,依然留有杨拳痕迹,与宋传“三世七”比对,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吴拳也不是(不同于)宋拳,更不能说吴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除非吴式太极拳的传人们练的是宋传“三世七”,遵从宋书铭遗训“不许外传”不称宋拳而妄称吴拳。
       C. 宋氏太极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存在发展的,太极拳也不例外。清末民初,各种武术派别谋图生存发展而互融借助、包容并蓄,以致派中有派,滋生不断,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就许禹生而言,师从杨健候、刘凤春(董海川高足)、刘德宽、宋书铭等武术大家,故能精太极、八卦、岳氏散手、“三世七”等多门拳技,与纪德(子修)、杨少候、杨澄甫、吴鉴泉、李存义等为友切磋互益,故能兼融数家之长,因而在主持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馆,主编《体育》杂志其间,能对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有所作为。我认为,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太极阴阳之道(其实质是矛盾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借鉴、兼融其他武术门派优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已的历史。因此,传统武术虽有派系之分,却不存在绝对孤立、静止、纯而又纯的所谓正宗拳技。
      我师张虎臣(1898—1979)先生曾言:吴式太极拳的“单鞭”有宋氏太极拳(三世七)“单鞭”的影子;(陈微明所传)杨式太极长拳中的“播萁式”,酷似宋氏太极拳(三世七)中“簸萁式”;我师门所传太极家手的“挂树”、“倒撵猴”,类同宋氏太极拳(三世七)中的“挂树踢脚”、“四隅”;杨、吴式太极拳活步推手圆形八卦步法,我师门杨式小架称作“旋乾转坤”,宋氏太极拳叫作“(太极)推碾”,名称不一,形式内容却极其相近……
      我上面所说的“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正是这个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书铭、《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争议肇始
《宋远桥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考(上)
QQ空间
李经梧珍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一)
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看太极源流
吴氏太极之:吴图南用内功秘法解释杨吴太极拳差异是否妥当,且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