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鱼际穴治疗腨痛之穴理分析及临床体会

 胡追成,吴耀持,叶明柱

鱼际穴首见于《灵枢·本输第二》,乃手太阴肺经之荥穴,具有清肺热,利咽喉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哮喘等肺系疾病[1]。“荥输治外经”,作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又用于治疗手太阴经偱行部位之痹痛,如肩内廉痛及肘挛指肿等。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巨刺鱼际穴尚可治疗腨痛,且未见诸相关文献报道。故不揣简陋,述之于下

考“腨”,又写作“踹”,《说文》:“腨,腓肠也。”系腘下胫后隆起之肉,似肠在内,故名腨肠。又名腓肠、腓臑。腓者,肥也。即今之所谓腓肠肌处,俗称小腿肚,因此腨痛就是小腿腓肠肌处疼痛。该症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尤以坐骨神经病变引起者为多见,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梨状肌综合征等都可出现,此外小腿部肌筋膜炎及肌肉劳损亦是常见病因之一。

在经脉病候中,明确记载有腨痛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腨如裂”,“腨如裂”就是小腿腓肠肌处剧痛如同裂开。另《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说明肺之病变亦可引起腨痛,这就为用肺经之腧穴治疗腨痛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腨痛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为什么肺经病变也可以引起腨痛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为“脏腑别通”理论,此理论首载于明李梴《医学入门》转引之“五脏穿凿论”[2],后有医家称之为“脏腑互通”及“脏腑通治”。清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将之作为针灸临床取穴二十六法之一[3]。其后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将其称为“脏腑别通”,并在《针灸经纬》和《针灸宝典》中均列有专章论述,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 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针灸临床应用之,“极有疗效”,“更有立竿见影之功”[4-5]。据脏腑别通理论,肺与膀胱通,手太阴病变可导致“小便数而欠”、“溺色变”等膀胱之症状;而足太阳病变,亦可出现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皆是肺与膀胱通之佐证。临床上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便不通,即是通过治肺疗膀胱之病,乃肺与膀胱通理论临床应用之典范。其二为“十二经对冲”理论。祖国医学认为,营气在人体手足十二经脉中依次循环流注,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后人将这种流注次序与一天内十二时辰相配,如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申时膀胱经等。又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与十二时辰相配的地支之间有一种对冲关系。其中,寅与申对冲,也就是说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对冲。具有对冲关系的脏腑、经脉在生理上有互相调节作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并互有调治作用[6]。综合上述理论,手太阴和足太阳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因此不仅足太阳经之病变可以出现腨痛,手太阴经在病理状态下亦可影响足太阳经而出现该症状,腨痛可取手太阴之腧穴进行治疗。

根据“荥输治外经”之取穴原则,治疗腨痛时,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和“输”穴太渊皆在选取之列,为何独取鱼际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理由。一为“体应全息原则”原则。“体应全息”由杨维杰在《针灸宝典》中提出[7],其中“体与体之对应”体现了形态结构相似的组织之间有某种全息对应关系。吴棹仙在《子午流注说难》载“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鱼际穴位于手之鱼腹,《素问·刺禁论》:刺腨肠内陷为肿。马莳注:腨肠,足鱼腹中承筋穴。,另《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马莳注:“故腨形本如鱼腹,故鱼腹即腨也。”[8],这些都可说明足腨即足之鱼腹也。以位于手鱼腹之鱼际穴疗足之鱼腹病变,乃以上鱼腹治下鱼腹,远道巨刺,同体相感,平衡疏导,疗效自然更好。而太渊位于桡动脉之旁,故而与“脉”之关系较为密切,“脉会太渊”,故太渊多用于治疗无脉症、肺心痛及胸痹等血脉类疾患,加之太渊所在之处皮薄肉少,从体应的角度而言应该选取鱼际更合适。二为据文献记载,鱼际穴能治疗“痹走胸背痛不得息”、“咳引尻痛”等症状。既然鱼际穴可以治疗肩背痛及尻痛等足太阳经之症候,那么治疗足太阳经偱行部位之腨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运用鱼际穴治疗腨痛,既有《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肺病出现腨痛作为依据,体现了“脏腑别通”、“对冲取穴”、“以肉治肉等取穴法则,亦符合《内经》所谓“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之古法针道。临床运用时,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梨状肌综合征等病症引起的,腨痛也许是其中症状之一,取穴时应根据疾病特征,采取灵活之配穴法,整体治疗,而不能只着眼于局部,忽视整体。而对于小腿部肌筋膜炎及肌肉劳损等局部病变引起的,只要排除静脉栓塞及骨瘤等致病因素,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鱼际穴后按摩或活动局部,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局部有脉络淤滞显现,则结合局部刺血拔罐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杨甲三.针灸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3-94.

[2] 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72.

[3] 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3.

[4] 杨维杰.针灸经纬[M].台湾:乐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222.

[5] 杨维杰.针灸宝典[M].洛杉矶:美国中国文化中心,2006:311.

[6] 李建宇,李建静.天元针刺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3-25.

[7] 杨维杰.针灸宝典[M].洛杉矶:美国中国文化中心,2006:422.

[8]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9,3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脏腑别通”理论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
从自然的三阴三阳类推人体脏腑
脏腑别通论证与应用
十二经络走向及脏腑表里关系 云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