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5年重庆文综地理高考真题【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文科综合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1-3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2.“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3.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15°                 B.105°
C.195°                D.285°

【答案】1.A 2.D  3.C

【 解析】[来源:学科网]

试题分析:

1、寒露节气出现在秋季,此时蒙古高压势力逐渐增强,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吹较为寒冷的偏北风,导致气温减低,形成寒露。

2、谚语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选项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和基塘农业;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为平原地形,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

3.春分日为每年321日前后,寒露日为每年108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为360°,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考点定位】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我国的农业分布、地球公转特点等。

【名师点睛】该题组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天气系统、农业活动、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放在同一题组,凸显了近年来高考地理注重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所提供信息(“露气寒冷,将凝结”、“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寒露)成因、地理现象(农业活动)分析等做出准确推断,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1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1,回答4-5题。 

4.图1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5.图1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 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4.B 5.A
【解析】
试题分析:
4.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
5.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涵盖城市化率(乡村人口比重)计算、城市化的动力等。

【名师点睛】该题组以地理图表为切入点,将城市化率计算、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动力等问题联系起来,重点考查教材中城市化这一主干知识。采用常见的地理坐标图展示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城市化过程中地铁开始运营的时间等地理信息,注重学生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地理学科多图表、重能力的特点和要求。

图2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2回答6-9题。

6.区域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7.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2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增高
9. .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C.入湖泥沙量减低D草原生产量减低
【答案】6. C  7.B  9.B
【解析】
试题分析:
6.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场。
7.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以饲养绵羊和种植小麦为主,图中②地区既有种植业又有畜牧业,属于混合农业,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
8.根据图中地名等信息可知,该地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水蒸发增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使的该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夏季农作物生长,而因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湖泊对沿岸地区气温也具有调节作用,使其气温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增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9.④区域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小;吸收温室气体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加。
【考点定位】本组题目主要是农业问题,包括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湖泊对区域农作物的影响、农业发展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名师点睛】该题组以区域农业分布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这一主干知识,内容涵盖农业区位优势、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区域农业分布图所展示的信息,将考查重点放在区域问题的分析能力、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分析能力等方面,并要求学生通过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对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做出推测判断。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屿。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图3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3,回答10-12题。

10.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图3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
A.台风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11.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 ①②                 B. ① ④
C. ②③                 D. ③ ④
12.中国一架满载饮水用的飞机紧急从广州飞往马累,若北京时间12:00出发,经4小时到达马累,机长身高为1.8m,到达时其在机场地面的身高影长接近于(tan55°≈1.43,tan65°≈2.14)
A.0.6m     B.1.2m      C.1.8m        D.2.4m 

【答案】10. C  11.D  12. B
【解析】

试题分析:

10.该国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大气垂直运动旺盛,因此对对流雨。

11、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霭;该国主要有众多珊瑚岛组织,随着旅游业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威胁。

12、北京时间即东八区、120°E地方时,飞机于北京时间12:00出发,4小时后120°E地方时为16:00,此时马累(约75°E)地方时约为13:00.12月4日,太阳约直射20°S,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此时马累(约4°N)的正午(12:00)太阳高度角约为66°,则该日该地13:00市的太阳高度从66°减小到0°,大约每小时太阳高度减少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其正切值等于物体长度和其影长的比值,即tan55°=1.8m/影长,可计算出影长约为1.2米。

【考点定位】该组题目主要考查降水类型判断、区域环境问题类型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区域地理事件为背景,以区域水资源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区域地图的方式展示地理信息,重点考查降水类型、区域环境问题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主干知识,将自然特征、人类活动等放到具体区域加以考查,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区域地理位置)、知识迁移能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环境问题等)和地理计算能力(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的考查。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图4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

(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9分)
(2)湖、池、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13分)
(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4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4分)

13. (26分)【答案】
(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小题考查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注意题干明确要求写出“社会经济条件”,综合教材中工业区位条件和农业区位条件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该题可以从资金、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分析。从图中所给出地名等信息可推测出该地位于我国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三角洲)。明清时期该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重心,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催生了园林建设;同时,该地(长江等地)水运便利,陆地交通发达,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园林建设的能工巧匠众多。

(2)本小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考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系(河流)、地下水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先说明上述各方面自然环境要素特征,在说明该特征对该地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的需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有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河网稠密,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水景提供资源条件;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该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发生火灾,因此应注意防火;该地降水丰富,尤其是每年夏初受准静止锋影响,常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应注意防潮;水热充足,易使蚁虫滋生,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该地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暴天气,应注意防雷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名师点睛】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注重区位问题的考查,高该题以古典园林为切入点,采用区域地图展示地理信息,将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对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的防护措施等问题联系起来,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区域定位为突破点,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为解答的关键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区域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14. (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图5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5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1)指出图中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可能打来的有利变化。(6分)
(2)图5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12分)
(3)请从工业结构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说明洛比托炼油厂建成投产对该国石油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14.(26分)【答案】
(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为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
(3)①能促进石油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有利于石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能促进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石油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石油工业经济效益。
【解析】
试题分析:
(1)洛比托是大西洋沿岸的港口,经济腹地是影响该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中铁路的建设使的该港口的经济腹地范围大大扩展,使其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本小题考查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一般可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对列车速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地形以及线路曲直等。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低平;线路较为平直,因此列车设计速度高。而乙路段地处沿海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因此列车设计速度低。
(3)本小题考查工厂建设对区域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题干要求,可从促进产业(或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比托炼油厂建成投产能促进该国石油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有利于石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能促进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石油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石油工业经济效益。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以及工厂建设对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等。

【名师点睛】等值线图综合判读是高考文综地理重头戏,本题以中非合作这一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区域等高线图展示地理信息,将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工厂建设对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回归教材主干知识“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试题难度一般,三个设问均属常见题型,存在问题可能是答案过于笼统而不够细化、对题目误读误判等。

 

文综地理答案
1.A   2.D  3.C  4.B  5.A   6.C   7.B  8.A   9.B   10.C  11.D   12.B

13(1)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
(2)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
②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
③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
④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
(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
14.(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达(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
(3)①能足进石油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有利于石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能促进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石油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石油工业经济效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重庆卷)
2013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20-中国地理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143: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2008年高考试卷人文地理试题特点与解答分析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85: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及模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