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防图集小汇编


▼  清代册封琉球航路地图——《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

◎ 这张地图用黄色表现低平的陆地,用蓝色表现耸立的山峰和岛屿,描绘了由福州罗星塔(在今福州马尾港)出航,依次经过东沙岛、鸡笼山(今台湾省基隆港)、钓鱼台(即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姑米山等,最终到达琉球那霸港,并由那霸返回福州的航程。在古代,航海主要利用季风,所以图名有“顺风”二字。这幅《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详细地记录了清代由福建到琉球群岛的航程,更重要的是,图中准确地描绘并标注了我国的钓鱼台(今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等岛屿。图中还详细地注出了往返航行的针路。但该图没有说明绘图人的姓名和缘起,但所谓“封舟”,也就是册封使者所乘坐的船只……


▼  清代传统海防地图——《山东登州镇标水师前营北汛海口岛屿图》的绘制范围南起山东成山头,北至天津大沽口 

◎ 《山东登州镇标水师前营北汛海口岛屿图》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是一幅折装的彩绘地图,共六折,每折纵35.3厘米,横17.8厘米;封面封底红色绫裱,黄色题签。该图以山东省登州府(今蓬莱市)的海岸为中心,着重描绘了西起虎头崖(今属莱州市),东至威海成山头,北至北隍城岛(今属蓬莱市长岛县)这一地区的海岸、河流、城池,以及附属岛屿。在图上,海水用双线网状波纹表示,线条为绿色。图中标绘的重点是岛屿,岛屿多绘制为山形,唯独桑岛绘成台状,以突显桑岛的平坦。从虎头崖向西,还绘制了丁河口(在今山东东营一带)与大沽口,两地距离甚短,不成比例。全图以海为上方,以陆地为下方。图上的贴红分别标注了从天桥口出发,向各个方向航行的航线与距离,说明了登州镇标水师前营北汛巡防的海域范围,图中的航行路程以“更”为单位,每更合60里(约30公里)。


▼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海口图说》之“吴淞口”(上)、“大沽口图”(下)。

◎《海口图说》是一套彩色绘本地图,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是文字说明,分不同篇幅对中国上千公里海岸线上的主要入海口进行了描述和讨论。中、下两册为地图,包括“总图”、“大沽口图”、“山东海口图”、“运河口图”、“吴淞口”、“浙江海口图”、“闽峤海口图”、“台湾海口图”和“海南岛图”等,共计53幅。《海口图说》的地图上有计里画方,但没有注明每方折地里数。海陆间的相对位置并不固定,是随着海岸走向的不同而调整的。《海口图说》描绘了自辽东半岛到广东沿岸一带以及台湾、海南两大岛屿的山峦、河流、岛礁、洲滩、航线、泊位、潮汐、风向、炮台等地理事物,这些内容既有用图形描绘的,也有用文字叙述的。上述三点是中国传统地图的表现形式。同时,《海口图说》对各处的涨潮时间、潮涨潮落高差、海水深度,都用文字详细说明和标注…


▼  左:《古航海图》中的今浙江嵊泗列岛东部一带地图;右:《古航海图》中的东沙岛地图。

◎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内陆导向的国家,“缺乏海洋视野”常被认为是中国在近代未能成功转型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中国在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对周边海域的探索和开发,沿海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航海贸易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官方绘制的海防地图和地方志不同,渔民、商贾在航海中所使用的,多是民间编绘的各类手抄本“更路簿”、“海道针经”和航海地图,这些航行指南在商民中世代传抄。1956年春,地理学家章巽在上海来青阁书庄旧书堆中检出一套古代抄本地图。其中有航海地图69幅,黄毛边纸抄绘,每幅27厘米×28厘米,装订成册。图册所描绘的地域,北起辽东湾,沿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 建各地,南达珠江口以外。图上并无书名、作者、题记等记录绘制与收藏情况的文字记录。图册的绘制手法比较简单,主要是用线条勾勒海岸、山脉与岛礁的轮廓,用文字标注地名与有关水文、针位和航路的内容,注记的文字相当口语化,很多地名是用谐音字来代替。图册所记载的地名和地理知识与清代保留至今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等海道针路文献相仿,因此图册的绘制时间亦应在清代前期。而且图中有许多明代地名与语言习惯,很可能此图由明代的底本传抄而来……


▼  《全海图注》浙江沿海部分。该图是一幅军事防御图,用于外御倭寇,内防盗贼,所以图中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守内御外”的意图十分明显。

◎  全海图注》为纸本雕版墨印,1幅,纵30.6 厘米,横1309.3厘米,折叠成册。该图并未严格固定方位,按照“海洋在上,陆地在下”的体例,方向随海岸线的变化而转换;未标比例尺,也无画方。图中描绘了自广东防城营(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至长江口的海洋、岛屿、海岸、港湾、山川、城邑以及军事驻防情况,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全海图注》是明代后期一部重要的海防地图,对我们了解当时沿海地区的军事布置情况,以及时人对洋流、航海的认识都具备一定的价值……


▼  《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 “福建七”(局部)。

 倭寇之患,几乎贯穿明朝始终。为平息倭患,明朝先后派遣重臣赴东南沿海主持抗倭军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研究海防的重要性,于是一批海防图籍纷纷问世。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泛的,当属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筹海图编》是一部关于抗倭和海防建设的皇皇巨著,内容涉及沿海地理形势、历代中日关系、日本情况、倭寇为患由来、倭寇武器装备与战略战术、倭寇入侵日期和道路、明朝海防部署、海防战略、武器装备以及平倭之功绩等方方面面。此书记载了详实的倭寇史料,并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他反对拘守海港而不敢出洋御敌作战,强调“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全书共有文字20余万和地图114幅,一般采用文随图后的方式……


▼  《光绪七年十一月分浙江省海塘沙水情形图》是了解清代晚期钱塘江沙水和海塘工程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王朝粮食、赋税来源的重地,中央政府对浙江海塘工程非常重视。也正因为浙江海塘的重要,清朝中央政府和浙江省、杭州府、嘉兴府、宁波府、绍兴府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视塘工为要务,地方政府必须按期奏报,严密监视海潮、江流、沙洲的变化以及塘工的坚固程度。在定期奏报中,往往附带有地图,以清晰地呈现这些内容。《光绪七年十一月分浙江省海塘沙水情形图》就是这样一幅典型的海塘地图。

该图为折叠装,共8折,每折纵19厘米, 横8.5厘米,横向总长度为68厘米。封面、封底用黄绢裱糊,图题用墨笔直书于其上。图中杭州城与海宁城用带有鸟瞰视角的透视技法描绘,城垣用蓝色填涂,不绘雉堞与城楼,钱塘江南岸涂以淡青色,北岸涂以淡赭石色,河道与两岸的堆沙绘以灰白色,山峦则用形象画法,涂以鲜绿色。图中详细标出海塘工程的各堡,不同的工程也用不同颜色区分开来。图中有多处贴黄,以描述钱塘江水势与沙洲的进退情况,由此可见当时监管海塘工程的工作重点……



※ 选自《地图》杂志“阅读地球”专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筹海图编
从古代地图看飞云江流域的文化变迁
我国古代优秀兵书系列之16《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筹海图编》
古籍名著《筹海图编》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江南经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