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宋词画意境之=

清平乐·夏日游湖 ·朱淑真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上片写一对男女游湖遇雨,为之小驻。语序倒是词中常见现象,本词上片即为一个倒装句。女主人公与男友相约游湖,先是“携手藕花湖上路”,这大约是西湖之白堤吧,那里的藕花当已开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呢。也许这对情侣最初就是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正是这场梅雨及撩拨着人的“烟”呀“露”呀,留他们停步了,总得找个避雨的处所吧。“留我须臾住”的 “ 我”,乃是复数,相当于“我们”。游湖赏花而遇雨,却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幽清的环境和难得亲近的机会。真乃因祸得福也。 

  下片写女主人公大胆的举动及归来后异常的心理。 “一霎黄梅细雨”使西湖谢绝游众,因而在他们小住的地方,应当没有第三者在场。否则,当人面就搂搂抱抱,未免轻狂。须知这里“娇痴不怕人猜”之“人”,与“和衣睡倒人怀”之“人”实际上只是一个,都是就男友而言。当时情景应是这样的:由于女主人公难得与男友单独亲近,一旦相会于幽静场所,遂难自持, “娇痴”就指此而言。其结果就是“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睡倒人怀”即拥抱伏枕于恋人肩上,李后主所谓“一向偎人颤”、“教君恣意怜”也。这样的热情,这样的主动,休说外人,即使自己的男友也不免一时失措或诧异。但女人主公不管许多,“ 不怕人猜”,打破了“授受不亲”一类清规戒律,遂有了相恋以来第一次甜蜜的体验。正因为是第一次,感觉也就特别强烈而持久。 “最是分携时候”,多么依依不舍;“归来懒傍妆台”,何等心荡神迷!两笔就把一个初欢后的女子情态写活了。 

  全词情多而不亵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本来南朝乐府中已有类似描写,但那是民歌。如今出现在宋时女词人之手,该是何等的勇气。道学家们虽不免诋之为“淫娃佚女”、“有失妇德”。然而词论家仍不吝予以高度的赞扬:“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 


黄庭坚《菩萨蛮》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半死桐

  思越人,又名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之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全词触景生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

      上片起二句用赋,直抒胸臆。“阊门”是苏州城西门。词人回到苏州,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重过阊门万事非”。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以下两句,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拟自己的丧偶。“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本人的孤独的凄凉。

    换头“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本自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旧栖”句至结尾复用赋体。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这首词,艺术上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作者善于把一些使人捉摸不到的情感形象化,将情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亡妻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末三句“旧栖”“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又抒发了孤寂苦闷的情怀。 


  
晏几道《归田乐·试把花期数》



试把花期数。

便早有、感春情绪。

看即梅花吐。

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

只恐花飞又春去。

花开还不语。

问此意、年年春还会否?

绛唇青鬓,渐少花前侣。

对花又记得,旧曾游处。

门外垂杨未飘絮。



此词抒写感春怀人之情。全词以“花”为线索串起全词,以突出伤春之意。词之上片数花期是盼春,看花吐、恐花飞是留春,下片言情,盼春留春是为怀念“花前侣”。末三句回忆旧曾游处,亦是希冀春天来了能够再会“花前侣”。

起首两句不落俗套,用笔不凡,以盼春写伤春,前后矛盾,语便脱俗。而着一“试”字、“早”字,尤见深情。“看即梅花吐”句,承上启下。“看即”,为随即义。梅花是最早开的花、报春的花,如今已是含苞欲放了。紧扣上句“便早有”三字。愿花“三句,补足上文。这几句的意思是:梅未开时,已希望它更不凋谢,好让芳春长驻人间,怕只怕百花飘残,匆匆春又归去!

过片后,紧承上片,语本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意。等到花开时,它却默然无语,试问其中的深意,年年的春天都能够理解吗?三句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春天能理解人们的心意的话,它就不会叫花儿凋谢了,因为花开花落,春来春去,正是人们悲感的缘由。年年如是伤春,年年的春天依然逝去,“不语”的是花,发出痴问的是词人,“此意”,即上片愿花不谢、春长住之意。句句深入,环环紧扣,两片融为一气。“绛唇青鬓”二句,转而进入怀人的主题。当日花前一起快乐地游春的侣伴如今安?《小山词自序》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逝,叹境缘之无实也。”“绛唇青鬓”,形容年少,当指昔日同游的女子,即莲、鸿、蘋、云等人。“渐少”,意谓一年比一年少,与上文“年年”呼应。两句跌深一层,道出词旨“对花”三句,收束全词。可是看到花开,便记起旧日曾游之地,而那时,那门外袅娜的垂杨,还未曾扬花飘絮呢!“旧曾游处”,即当时歌酒征逐之地:“门外垂杨”,即作者《浣溪沙》词“户外绿杨春系马”处。末三句追忆旧游,以当日赏春的欢乐与今朝孤独的悲感对照,说明花飞春去只是勾起伤感的表面原因,而感旧怀人才是真意之所。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 "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这血泪包括了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下片抒发兵将共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弃疾的一首词,以悲凉开头,以无奈结尾,读来让人感慨万分
描写爱国忧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闪亮古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古诗词日历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