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和康熙六下江南有何不同?一个被骂不止,一个交口称赞

导语

乾隆一生中最钦佩的人是其爷爷康熙,言必称“皇祖”,而且乾隆在他执政生涯中处理的许多事情,都是效仿其爷爷康熙帝。

康熙在位期间曾六下江南,乾隆就效仿其也进行了六次南巡,从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开始,到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结束,共历时三十三年。

虽然两人事迹相同,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却不一。对康熙南巡,总体而言是赞赏有加,而对乾隆的评价则相对负面。

本来六下江南是视察民情、整治河工的好机会,但为何乾隆在晚年又说自己一生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六次南巡?

《乾隆南巡图》局部

一.劳民伤财的南巡。

1.乾隆十五年,南巡之事就已经在紧锣密鼓之中筹备了。

乾隆上任之后,经过十五年的积累,国库已经很充裕了,南巡的钱是没问题的,所以乾隆希望尽量办得隆重一些。

第一次南巡随行的大臣有三十二人,侍卫章京官员六百一十一名,兵丁两千五百五十九人,马匹六千六百九十匹。

南巡途中经过的一些地区还得准备大量的船只和马匹,乾隆御用船只由漕运衙门打造,装饰要求奢华精美。此外,还有大量运粮的骆驼、骡子等等。

南巡的路线是这样的:先经过直隶到达山东,在山东祭拜孔庙后,转到江苏,再由江苏进入浙江。

光是陆路就有一千七百五十八里,水路一千三百四十六里,往返路程总计五千八百四十里。

乾隆每到一处,地方官都要带领兵民前来迎驾,百姓跪在地上夹道欢迎,场面非常宏大。

皇帝南巡这是百年难遇的大事,地方官都引以为荣,百姓也乐得看热闹。所以,只要乾隆到一个地方,这里就成了黄金旅游点,许多百姓赶过来围观,人口往往暴增。

乾隆还要求,各地必须保证临时增加人口的物资供应,不能让人饿肚子,所以事先截留几十万石的粮食保证地方上的供应,以免出现粮食匮乏的事情。

乾隆是不希望看到有人饿肚子的,南巡本是喜庆事,如果因这事让许多人饿肚子,不仅良心不安,也会煞了喜气。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和蔬菜也是为了防止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稳定。

南巡需要调用大量的民夫,光是乾隆乘坐的御舟就调用了三千六百多个纤夫。这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怎么看怎么都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

康熙在南巡时就没有这些问题,平平静静,无风无雨,极少扰民。

根据账面上的统计,乾隆六下江南耗费了两千多万两银子,可以肯定,实际数目绝对比这个多得多。各级地方官和商人们贡献了多少钱是没法算进去的。

《乾隆南巡图》局部:浩大的南巡队伍

2.乾隆南巡虽说也做了一些实事,总的说来就是摆阔花钱,吃喝玩乐。

乾隆是个非常喜欢享受的皇帝,凡事喜欢讲排场,饮食相当讲究。在皇宫里享受可以理解,难道南巡的途中就不可以将就一下吗?换做乾隆的祖辈或者子孙都可以,但乾隆是不能将就的。

就拿饮用水来说,乾隆喝的是最上等的矿泉水,在直隶饮用的是玉泉山中的泉水,在山东喝的是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喝的是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则是杭州虎跑泉水。光是运输这些水,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有人就问了,喝水就不必这么讲究了吧,地方官为何不能用一般的水假冒呢?

谁敢啊,乾隆的舌头可灵敏了,就算舌头不灵敏,他还有一种特制的仪器,能够测量水质的好坏。如果你敢忽悠他,那是活腻了。

南巡的途中还带了大量的牛羊,牛羊虽多,但也不够吃。不够的肯定是从地方上取,总之,皇帝南巡途中的物资不会有半点匮乏。

乾隆经过的御道也是非常讲究的,陆路御道要修得平直宽敞,路面要坚实稳固。中心正路宽一丈六尺,两旁马道各宽七尺。有石桥的地方,一律要撒上黄土。御驾经过的地方,必须用清水泼街。

沿途修建了三十多处行宫,虽为行宫,条件也不能差。必须布置得富丽堂皇,起码要做到一住进去就能感觉到皇帝的气派。

尽管乾隆让各地修建行宫时不要铺张浪费,但事实上地方上把行宫修得相当豪华,也没看乾隆责备惩罚他们。

商人也借着这个机会向乾隆邀宠,他们纷纷掏钱承担乾隆在江南的花销,有的甚至主动负责接待乾隆。

乾隆第一次南巡经过扬州的平山堂,当地的商人闻知乾隆酷爱梅花,集体出资在行宫里栽种了上万株梅花。乾隆来到这里后,看到一望无际的梅林,大为愉悦。

盐商汪氏,破费几万两银子在扬州建造了“三仙池”,乾隆看了后大大夸奖了汪氏一番,自然在官盐这块会多给他一些项目。

《乾隆南巡图》局部:临时搭建的戏台,装饰一新

3.皇帝下江南,百姓虽说可以看热闹,但真正受苦的还是百姓。

御道要笔直,碰到不笔直的地方,不得不把民房拆迁,老百姓住得好好的,突然要搬家,谁乐意啊!一边是皇帝辇车浩浩荡荡,一面是百姓怨声载道。

号称察吏安民的乾隆非但没有真正做到安民,反而一再扰民,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不能掩盖舆论。

每到一个地方,侍卫们都要清道,防范百姓如同防贼。虽然乾隆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回避百姓,但实际上把百姓隔得远远的,老百姓只能看到浩浩荡荡的巡幸队伍,根本没法看到乾隆长啥样。

有一次,队伍经过扬州时,一个女人在城楼下面烧火做饭,侍卫们看到烟火,以为有人要行刺,立即乱箭将那名无辜的女子射死。

《乾隆南巡图》局部:跪迎皇帝驾临的江南百姓

二.问君做了多少事?

1.六次南巡乾隆五次视察黄河和淮河,四次视察钱塘江工程,也不是一点实事也没干。

黄河最主要的问题是泥沙淤积,导致水位上涨,对周边各省的人民造成很大的危害。到了清朝,黄河决堤的问题更加严重。淮河也是这样,经常发生水患。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到洪泽湖视察工程,他发现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到了涨水季节,洪湖水位就会上涨。如果疏导不及时,就很容易酿成水灾。

乾隆亲临大坝边上,采纳了河道总督高斌的建议,增修两座大坝,将这五座大坝命名为“仁”“义”“礼”“智”“信”

以后,只要水位上涨,就分别从五座大坝中放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黄河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前两次下江南并没有视察海塘工程,但后面四次都去了。

到了钱塘江岸边,乾隆跟治理钱塘江的官员们交流,广泛吸纳各种意见,亲自指导海塘工程的建设。在治理河工的问题上,乾隆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乾隆南巡图》局部:查验河工的乾隆帝

2.南巡的途中,乾隆还来了个“路边招聘”,沿途他会接待一些读书人。

乾隆表示扩招童生,增加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童生名额。有不少读书人会向乾隆献诗,乾隆觉得这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好机会,便决定自己出题,考考这些人,表现出色的就让他们做官。

还别说,这种路边招考,还真选拔出了不少人才,后来这些人才有人成为封疆大吏,有人成为朝廷重臣。

乾隆做得最实惠的一件事莫过于减免钱粮,乾隆规定,凡是自己经过的州县,免去当年钱粮的十分之三。若是受灾的地方,则免去一半。

对于安徽、浙江、江苏三省拖欠的银两,乾隆也下令减免或全免。六次下江南,乾隆总共免去百姓钱粮高达两千万两银子。

乾隆知道,这是笼络百姓的最好办法,光喊口号是没用的,百姓得到实惠了,自然大呼这个皇帝圣明。除此之外,一路上乾隆还赦免了一些犯人,同时尽量避免随行人员踩坏农作物,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

《乾隆南巡图》局部

3.该做的事情要做,该玩的也应该玩,乾隆是一个做事享乐两不误的皇帝。

下江南的路上,乾隆游遍山山水水,经过直隶卢沟桥时,乾隆在石碑上题写了“卢沟晓月”四字。

到了良乡县的弘恩寺时,乾隆被这里的景色迷住,寺庙里古木葱郁,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的绝妙处所。乾隆留恋此地久久不能往返,写下了好几首优美的诗篇。

在山东,乾隆登泰山,拜孔庙,访晏子祠、玉皇庙等名胜古迹。到了江南,游玩的地方就更多了,这些名胜古迹和园林风景美不胜收,乾隆沉醉其中,身心俱悦。

游嘉兴南湖之时,乾隆写下了一首诗《烟雨楼》:

春云欲沣旋濛濛,百倾南湖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谢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从乾隆的诗作中可以看出,畅游江南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想想也是,紫禁城虽然盛大恢宏,但是和江南美景相比,也显得太单调了。

《乾隆南巡图》局部

三.民间热议,乾隆为何六下江南?

南巡的传统始于康熙,乾隆奉康熙为楷模,不仅在位时间不敢超过皇祖父,就连南巡的次数也不敢超过。

1.我们先来看看民间是怎么看待乾隆下江南的,跟乾隆自己的看法不太一样。

乾隆认为自己下江南是为了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但老百姓对这个说法可不买账,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一是,离家的孩子要回家。

在浙江海宁一带流传乾隆是陈阁老的私生子,传说有鼻子有眼。根据传闻,雍正在当皇子时,跟陈阁老的关系很好。后来两家同一天生了孩子,雍正生的是女孩,而陈阁老生的是男孩。

陈阁老抱着孩子到雍王府以后,被雍正调包了。后来,乾隆当皇帝后,听说了自己的身世,他六下江南就是为了搞清楚这事是真是假。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海宁陈阁老的家里,虽然这时陈阁老夫妇已经去世,但陈阁老的子女们都在。如果乾隆是陈阁老生的,那么乾隆住在这里也算是跟兄弟姐妹们在一起。

据说,乾隆每次回来,都要到陈阁老夫妻墓前行孝子大礼,这个传说在浙江一带流传得是非常广的。

二是,学习康熙,微服私访。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播再播,非常火热。乾隆既然凡事都以皇祖康熙为榜样,自然也要学着微服私访了。

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得也相当广。据说乾隆有一次下江南的时候,微服私访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赶车的少年,这少年看上去颇为机灵秀气。

乾隆就好奇了,问他:“小伙子,你这么个年纪,怎么不去读书,反倒在这里赶车,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啊?”

这少年的回答让乾隆大吃一惊,少年说:“我怎么就不想读书了,是我不能读书啊,都是乾隆那个王八蛋害的。”

乾隆气愤地说:“你自己不读书,反倒怪乾隆了?”

少年这才告诉乾隆,他本是一个知府的儿子,父亲在任时屡次弹劾一个贪赃枉法的大臣,结果都被乾隆驳回。

这个大臣仗着有乾隆庇护,更加为非作歹,竟然将父亲杀害,这个少年侥幸逃脱,不得不以赶车为生,怎么还能指望读书呢?

乾隆一听,颇为愧疚,回去斩了那个大臣,并把知府的儿子叫到京城,免费提供给他读书的机会,后来还让他当上了京官。

三是,炫耀书法,卖弄文采。

我们知道,清朝皇帝从康熙开始就有一个习惯,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特别是文采方面。乾隆就特别喜欢写诗题字,一生写了几万首诗,南巡的时候到了名胜古迹,总会意兴挥洒,不题字,便写诗。

民间流传这么一个传说,乾隆在江南时微服私访,曾看到一个农家小孩在练书法。乾隆兴趣上来了,便问这个小孩会不会对对子,小孩点点头。

乾隆噌的一声打开折扇,摇头说道:“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水。”没想到这小孩绝顶聪明,一会儿就想出来了:“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

乾隆一听,心里很震惊,这对子对得实在太好了,感叹道:“后生可畏啊!你这么小的年纪,居然有这样的才能,将来一定是状元的料啊!”

男孩一听,喜上眉梢,跪地说道:“谢皇上赐状元之恩。”乾隆一听,更吃惊,支吾地说:“你……你怎么知道我是皇上?”

男孩回答更聪明了:“天下除了皇上,还有谁敢点状元呢?”乾隆摇摇头:“罢了,罢了,君无戏言,就赐你为‘童状元’吧!”

乾隆皇帝剧照

2.我们知道乾隆南巡途中游山玩水,到处题字作诗,这个是事实。

但是他还决不至于昏庸到专门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而南巡。实际上,乾隆是一个非常理智、非常智慧的皇帝,而且也是很有涵养的,对政事也非常用心。

乾隆后期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乾隆这个人昏庸,也不是这个人愚蠢,论起聪明才智,乾隆不比雍正差。

只是乾隆在吏治方面的政策跟雍正不太一样,雍正尽力把国家往“法治”路上推,虽然雍正也做了不少违背法治的事,但总体的心愿还是以法治国。

乾隆却恰恰相反,在他手中,国家不断往“人治”方面发展。乾隆用权术虽然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但已伏下了吏治隐患。

譬如,李侍尧犯了贪污罪,理应处死,乾隆巧妙地把他救了出来,最后李侍尧为国家立了大功。

这事既可以说乾隆非常善于用人,但也破坏了律法的权威性,根据蝴蝶效应,法律权威被破坏后,后面必然是吏治腐败。

乾隆实际上是收获了眼前利益,却失去了长远利益。

乾隆皇帝剧照

四.同是南巡,康乾有所不同。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历史学家对他评价相当高。康熙的南巡也没有落下话柄,为何同样南巡的乾隆却引来阵阵骂声呢?甚至,到晚年连乾隆自己都意识到错误。

我们来看看这祖孙俩在南巡事情上有何不同。

1.康熙南巡有六个主要的原因。

一是,治理黄河。

封建统治者历来把黄河的治理当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提到与吏治同等的地位,这意味着黄河治理不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元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康熙执政以后,黄河的灾患仍然严重,影响了黄河附近各省的人民生活。在出发前,康熙就把河工一事放在心里。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他又逐步了解民情,考察吏治,一举多得。

由于多次亲临黄河现场,康熙自己总结出了治理的新方法。他提出疏通河底、修改清口、拆毁拦水坝和引水归江四大措施,为黄河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察访民情。

康熙对民情是非常关心的,雍正曾说自己在通达下情这块比康熙强,这话得这样说:雍正比康熙更了解官情。

正因为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为了稳固大清江山,康熙提出了“永不加赋”的政策。了解民情也是康熙南巡途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是,考察吏治。

康熙南巡亲临官场第一线,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办事风格。第一次南巡时他发现漕运总督邵甘有问题,立即将其撤职。

第二次南巡他搜集了更多的官场情况,重新任命了一批官吏。对于吏治这个问题康熙从来不敢怠慢,也不会轻易相信下面的奏折,自己亲自了解情况才是最可靠的。

四是,减免钱粮。

南巡与钱粮并无必然联系,这个决定是在南巡的途中作出的。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选择更好的统治方法,康熙有感于百姓苛捐杂税繁多,多次减免钱粮。

五是,笼络人心。

康熙爱才,哪个明君又不爱才呢?爱才容易求才难。南巡的途中,康熙不忘发掘人才,跟地方上一些有贤名贤才的人谈话,量才录用。这既能挑选人才,又能笼络天下士人之心,一举多得。

六是,游览名胜。

康熙本人是个有艺术细胞的人,对于美景名胜当然也不会拒绝,看看自己治理下的大好河山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康熙过人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在游玩上面耗费太多精力,而是放在一个非常次要的地位。这是他跟乾隆非常大的一个区别。

2.乾隆南巡跟乃祖康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南巡的本意也是为了察吏安民,知得失,识兴替,制定更加利国利民的政策。动机虽好,可是做起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说到才智和聪明,乾隆未必比康熙差多少,但为什么结果迥然有别呢?其根本原因不是才智,而是品格,康熙能够克制自己,乾隆却相对显得有些放纵了。

乾隆南巡也是把治理黄河当成大事来看待,乾隆甚至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并没有光说好话不做好事,在治理河工这块他确实下了很大工夫。

乾隆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修筑海塘,这就是为什么他屡次住在海宁陈阁老的家里。钱塘江的水位关系到江浙一带百姓的生计,也关系到朝廷的赋税,所以乾隆才深入了解钱塘江的水情。

乾隆南巡也有笼络人心的意思,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和当地的父母官以及地方上的名士交流,甚至祭拜明陵,拜谒孔庙,以此笼络天下人心。

游山玩水是乾隆南巡的一个重头戏,所以在南巡的过程中,乾隆留下了太多的风流韵事。

海宁陈阁老宅

3.表面上,乾隆南巡和康熙南巡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往深里看,大不相同。

康熙每一次南巡都是尽量节俭,而且费用由内务府解决,不动用百姓一针一线,如果地方官因此要百姓摊派,会受到康熙严厉的惩罚。

乾隆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每一次南巡都是兴师动众,极为铺张奢华。据清史记载,康熙南巡,每次随行不过300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搭帐篷住宿。

而乾隆南巡的随从多达2500余人,每人配单马或双马,另外还有400辆骡车、800匹骆驼,还有纤夫达3600人。

乾隆六次南巡花费总计达2000万两,康熙所用的钱财却不到乾隆的十分之一。如此劳民伤财,跟隋炀帝下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减免赋税这块,乾隆做得比康熙还多,这也是南巡的一个原因之一。南巡需要大量的开支,这些开支基本上是地方解决。乾隆自然报之以李,凡是路过的州县都减免钱粮,百姓对此是非常感恩的。

乾隆南巡还有一个目的,笼络官商,这跟康熙南巡不太一样,以乾隆的脾气,他是更喜欢人治的。

而且,他不会像雍正那样对待官员,他更多的是笼络天下的官员,其中还包括商人。

江苏扬州“乾隆下江南”

结语

关于南巡的成败得失,乾隆晚年也有过自我检讨,曾经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道:

“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上面这件事,说明乾隆后期已经知道了南巡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表面上很风光。

但南巡的背后,却是清政府的财政以及南方老百姓的巨大负担,也给嘉庆留了个烂摊子,不得不除掉和珅来增加财政收入。

但是这种检讨更多体现的是“六十年无失德”的自我感觉良好,其中诚意堪忧。乾隆执政后期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种转变与乾隆六下江南这种变相的劳民伤财之间,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1.《康熙、乾隆南巡异同考》,霍玉敏 著。

2.《官民冲突视野下的乾隆南巡》,刘文鹏 著。

3.《清朝皇帝的出巡活动》,赵云田 著。

-End-

本文为科普自媒体新锐历史原创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出巡和乾隆南巡的不同
乾隆学康熙,为什么处处学不好、不学好?
乾隆六下江南却弄巧成拙:有的事情,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
同样是六次南巡 为何康熙是千古一帝 乾隆却是败家子?
都是六次南巡,康熙和乾隆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乾隆六下江南都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有人拿他和隋炀帝下江南相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