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欲”字考,谷是道的状态,欲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体悟!




  

《老子》“欲”字考



摘要:本文打破当下对“欲”字的理解,根据《说文解字》对“欲”字进行溯源,分析其本意,并结合《老子》原文进行阐释,最终得出结论:《老子》中的欲是对道的状态的一种体悟,有欲与无欲是对道循环过程中两种状态的概括。


关键词:欲,理,欠,谷,无


欲字,现多取欲望(人之邪念)、想要、将要之意,私以为远其本意。

《老子》首章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处断句有断在“常无”、“常有”后,有断在“欲后”。如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老子道德经注》即断在“欲”后。而本学期国学经典课所用教材即断在“常无”、“常有”后。比较两般断法,源于对欲字的理解不同。后者取其现代“将要”之意,前者则对欲字进行溯源,取其本义。之后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等处欲字,亦不可取其现代之意理解,当溯其本源,方能理解《老子》之意。


《说文》:“欲,贪欲也。”而贪则是“物欲也”。二者互释,难见其别,只可看出与物有关。段玉裁注:“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理也。”由此可见两点,其一,欲是人本性受事物所触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也并不唯一,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其次,说明了欲和理的辨证关系,如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欲符合理的就是天理,当理不符合现有规范也可以转化为人欲。朱熹所说“存天理,灭人欲”即使强调消除不合理的想法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是要一味灭绝人性。


欲从欠,《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段注:“悟,觉也。”但后文则据《正义》“志疲则欠,体疲则伸。”引之为“呵欠”之“欠”。如此便有违“悟”和“觉”之意了。从字释来看,应抓住“悟”字,如此倒更像是人对一个困惑的事物恍然大悟,长吁一口气:“哦——(原来如此)”这种解释,正是欲字“感于物而动”说法的由来。


欲谷声,“泉出通川为谷”。即山谷之谷。谷在《老子》中意象非凡,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十五章:“旷兮其若谷”。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第六十六章:“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可见谷与根本有关,能包容。


分析第六章中“谷”,河上公注与高亨老子正诂皆注为生、养之意,来源为取“谷”读作“穀”,由是“谷神者”便成了“生养之神”,亦理所应当谓为“天地根”了。如是虽也解释得通,但私以为有乖古义。王弼释“谷”似借山谷之形象,“谷中央无也。无形无影,无违无逆,处卑不动,守静不衰,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 山谷本不存在,因两山相间而成,谷中央是虚无,也不可得见谷的形态。而泉出于谷,江河源于泉,万物润于江河而得滋长,故“(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可见谷之意象与老子道的至高境界无相近,无形而化万物,又可容纳万物。


所以说《老子》中的谷,象征着道和无。“无名天地之始”,因此第六章中谷可以为“天地根”。“善为士者”和“上士”都虚怀若谷,上德若谷。江河能为“百谷王”是因为像山谷一样善于容纳。


综上所述,谷是道的状态,欲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体悟。因此无欲是没有对事物的体悟,因为无物可感,也就不可得动,是一种至虚的境界,万物未生。由是可以“观其妙”,妙是极微小之意,也就是万物之初,如宇宙开始之奇点,天地鸿蒙之鸡子。有欲则反之,有了对事物的体悟,因为有物可感,所以它处在事物诞生后的阶段,“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因此有欲可“观其徼”,徼是归终,即物终归于无。有欲和无欲体现的是道的两个阶段,因为道是一个有无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在此可观彼,在彼可观此。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

2.[汉]严遵:《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版。

3.[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2006年版。

4.《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5.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7.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8.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

1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4年版。

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3.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1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游胡诌《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
老子安身立命的智慧:“安心六字诀”
第卅四课:为道建模的最后工序——渲染
完整版《河上公版老子道德經》(道教內部使用的道德經版本)
道家思想中的“大”与“小”
談玄論道:也说道可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