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秘密建储,是历史经验
 / 子

太子是历代王朝最敏感的职位,尤其是脱胎于游牧部族的王朝,其公选制的传统以及内斗基因更增加了储君之位的不安全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秘密建储。

纵观历史,唐朝的储君安全系数最低,他们不仅要对来自兄弟们的攻击进行防守,而且还得应对父皇的不信任。整部大唐历史,太子很少能顺利走完储君生涯,李承乾、李重俊都是这种特殊文化的牺牲品。

究其原因,一个是因为李唐皇室有胡人血统,身体中本来就有内斗的基因,再加上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开了个不好的头,不仅造成储君极度缺乏安全感,就连皇帝也对太子是完全不信任,为了维护皇权想出各种办法制衡储君,后来甚至发生了玄宗一日诛杀三王的悲剧。

即使是在唐睿宗通过禅位提前完成了皇权的更迭,但互不信任的基因依然在折磨着睿宗和玄宗父子,最终爆发了先天政变。

也就是说,直到唐朝灭亡,李唐皇室都没有探索出一套稳固的继承秩序。唐朝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本质上也和这种内斗传统有关。

之后,脱胎于游牧民族的辽、金、元几乎复制了大唐的内斗传统,皇权更迭常常是通过政变才能完成。

这就注定,从白山黑水间入主中原的清朝也必然得面对这道难解的题。

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22岁的康熙皇帝正式册立不到两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皇帝以个人意志敲定储君人选

太祖努尔哈赤作为创业皇帝自然是以军功自立为帝,接下来的皇太极、顺治都是按照女真族公选制的传统选出来的,是清朝内部各大势力博弈之后的结果。即使大家同意了顺治以出过天花有免疫力的玄烨为储君,但军功派依然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辅佐康熙,以分享康熙的皇权。

这正是游牧文化公选、议政的文化基因作用的结果。

大家之所以接受康熙的决定,一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正处于三藩之乱的乱局,朝廷需要早立储君以稳定人心,更重要的是,康熙希望通过按照汉人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立太子的做法来拉拢汉人士大夫势力,以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应对三藩之乱。

可见,胤礽能够成为皇太子是局势所需,是吃了乱世的红利。

但当外部矛盾解决天下稳定之后,内部矛盾自然就会生成一个新的战场,大家都会将目光聚焦到太子胤礽身上:胤礽的兄弟们想搞掉太子自己取而代之;军功派想将代表自己利益的皇子扶上储君之位,延续家族的权益

康熙面对夺嫡的挑战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事。

首先向储君之位发起挑战的是康熙的长子胤禔,由于其分别于1690年和1696年两次跟随康熙征讨噶尔丹,积累了一定的军功,迅速就在朝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圈子。当时,鄂伦岱、隆科多,甚至东北地区的部分八旗军官与胤禔走得都比较近。

胤禔手抓长子兼郡王身份、军功、部分大臣的支持这三张牌,肯定会对储君之位有想法。

胤禔是康熙的庶长子

图源/剧照

康熙四十七年(1708),皇太子胤礽被废,老大胤禔马上就是上蹿下跳,并向康熙积极表态:“父皇如果想解决胤礽,不必自己动手,落一个杀子的罪名。”

话外音就是,“我来”。

听完胤禔没有底线的表态,康熙当时脸都绿了:“这样的人是不配被立为皇太子的。”

直接将胤禔冲刺储君之位的路给断了。后来,胤禔更是进一步被康熙给永久圈禁。

经过废太子事件,康熙敏锐地察觉到了儿子们为了竞争储君之位已经竞争到了何等激烈的程度。

当然,这也和康熙本人的皇子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历代王朝,清朝的皇子教育是最严格、最全面的,而其制度化就是在康熙朝形成的。康熙经过近乎苛刻而全面的系统化教育使儿子们都成为了在军、政、学等领域的佼佼者,大部分都具备接盘者的素质。既然能力匹配,又有血缘优势,为什么就不能向储君之位发起冲刺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就是必然。

为了终结这种激烈的竞争格局,使朝堂重回正常轨道,康熙就准备复立胤礽为太子,可是他却惊讶地发现,在公选的时候,大臣们几乎集体投票老八胤禩,就连被他提前打过招呼的李光地也揣着明白装糊涂,根本就没有配合他的意思。

最后是康熙以皇帝的权威并假借孝庄太皇太后给他托梦为由强势将胤礽复立为太子的。

这个事件同时暴露出了好几个问题:康熙的儿子们为了储君之位已经分成了好几派,且竞争激烈;大臣们也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对不同的皇子进行下注;朝堂上的党争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尤其是老九和老十四为了维护老八竟然敢当面顶撞康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结党,完全蔑视他作为皇帝、父亲的权威。气得康熙当时就拔出佩刀准备活劈了老十四。

康熙为什么要废掉太子胤礽,就是因为,胤礽的行为已经是严重威胁皇权的存在:皇太子的服御诸物都是黄色;一切礼仪制度几乎复制了康熙的配置;背后又有索额图势力的支撑...

当康熙得知胤礽竟然敢偷窥自己帐篷的事之后直接就是暴怒,他从胤礽的行为中捕捉到的最直观的信息就是,“这小子竟然想弑君”。第二天就将胤礽给废了。

胤礽被废纯粹是不安造成的

图源/剧照

没办法,康熙和胤礽的关系首先是君臣,其次才是父子,当康熙的皇权受到挑战时,他马上就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看看历朝历代那些被废的太子,大多都是因为威胁到了皇权从而被废的。

当康熙发现老八身后存在着一个比太子集团还要庞大的势力时,他出于维护皇权的考虑肯定不会立老八为太子,如果他那样做,就是自己给手中的皇权注水。

这也是雍正在秘密立弘历为储君之后让其长时间在宫中读书,乾隆后来用和珅这张牌制衡嘉庆的核心原因,都是出于对储君、皇子的防备。

说白了,储君和皇权天然冲突,皇帝不可能立一个威胁自己权力的人为太子,也绝对会对太子的势力不遗余力进行打压,坚决不能使其威胁到皇权。

但康熙复立太子的行为并没有解决这种矛盾,反而促使胤礽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进而大干快上经营自己的势力,将九门提督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等人整合进了自己的圈子,并密谋策划提前登基。就连太监总管梁九功也被胤礽争取了过去。

这次,胤礽是从朝堂到宫内对康熙形成了全面包围之势。面对太子对皇权发起的挑战,康熙只能于1712年再次将胤礽给废了。

只能说,胤礽也难,坐在储君的位置上,他既得面对来自兄弟们的攻击,还要应付父皇的不信任,为了稳住太子之位他也只能选择结党并考虑提前接班的可能,胤礽所说的那句“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就是他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

不安,不确定。

康熙算是将这个问题看透了,只要他敲定了储君人选,那么太子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别的皇子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都想取而代之,这反而是将太子放在火炉上烤的节奏。

而太子和支持他的势力为了自保又只能铤而走险。

所以,为了避免帝国因为储君之争而继续内耗,为了维护皇权的权威,康熙从此就对太子的事闭口不谈。

为了断绝老八胤禩的念想,康熙甚至不惜说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狠话以彻底让老八成为一盘凉菜。

此后,康熙就大施帝王术,一会任命老十四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用兵青海,一会又重用老四胤禛让他代替自己主持祭祀等重要活动。

这就让众皇子和大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老十四有希望,老四也有希望,但又根本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结果是,大臣们既不敢公然下注,皇子们的竞争又没有那么激烈,大家都没有目标。

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会重用武家人,一会又表示要还政李唐,总之是让两家人都感到有希望,然后卖力为皇权服务。就是让两派永远互相制衡的打法,以此来维护皇权的权威。

如今,康熙只是再次用了这招帝王术。

康熙后期放弃了立太子

图源/剧照

等到康熙感觉大限将至的时候才紧急召见众位皇子,然后以口谕的方式公布了储君人选——皇四子胤禛。

在九门提督隆科多武力保驾的情况下,雍亲王胤禛顺利继承了皇位。

这样,康熙不仅始终紧握皇权,避免了因为储君之争而引起的内耗,还完成了皇权的顺利更迭。

但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太过冒险,如果康熙突然驾崩,那么大清马上就会因为储君之争而乱成一锅粥,就像皇太极当年驾崩时的局面一样。到时候只能是,谁的山头更强,谁胜出,根本选不出大清现实所需要的储君。

因此,雍正即位之后就创造性地设计了秘密建储的制度,既避免了康熙朝九子夺嫡的乱局,同时又能始终紧握皇权,更能保证皇权的顺利更迭。

等于说,康熙是这种制度的探索者,雍正后来只是将其正式落地

此后,大清的继承制度就正式确定,很少发生因为继承人之争而产生的内耗。

这不仅是清朝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创造性的发明,更是历史踩过无数次的坑才得出的有效经验。

秘密建储,是历史经验和教训堆砌的结果。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秘密立储制的建立及其利与弊
“圆明居士”如何成为“雍正皇帝”
他是雍正最仇恨的兄弟,康熙还说过此人险恶,但他确实能干
中国最后一个太子,为什么两次被废?他动了皇帝老爹的“奶酪”
太子胤礽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吗?真实历史上,胤礽为何被康熙废掉?
揭秘康熙为何两次废太子 最后却让雍正捡了便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