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妙音传千载 宝鸡出土的编钟之最扫描

说起编钟,可能不乏人知,但说起它和宝鸡的渊源却鲜有人探寻。不久前,宝鸡蟠龙新区一基建工地上意外发现了5件明清时期的编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据不完全统计,宝鸡地区出土编钟数量达百余件,作为西周时期兴起的“众乐之首”,编钟一直受到周人的重视。今天,请读者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来盘点宝鸡出土的颇具代表的编钟之最。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编钟因其乐声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的旋律,又被称为“歌钟”,也是我国青铜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云纹编钟年代久远美名扬

《吕氏春秋·古乐》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时期有一位乐官伶伦,他奉了黄帝的命令,和大臣荣将一起“铸十二钟,以和五音”。此外,炎帝、颛顼、帝喾、尧、禹时期也有关于编钟的记载。这样看来,编钟的原始形态出现得很早。作为“青铜器之乡”,宝鸡的青铜文化让人钦羡。宝鸡出土过最古老的编钟是哪个,您知道答案吗?

关于这个问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陈亮答道:“最古老的当属竹园沟 弓鱼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编钟。”时间追溯到 30多年前,上世纪 70年代末的一天,考古人员在竹园沟一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青铜礼器。根据器物及其铭文来推断,墓主为西周贵族 弓鱼伯各,而器物的时代则是西周早期的康昭之际。其中,出土的 3件精美编钟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它们均为合瓦形,内部为中空结构,钟体上装饰有两组圆形乳突,共 18枚。考古人员表示, 3件编钟统称为“云纹编钟”,因编钟表面装饰的细阳线云纹得名,它不但表明了墓主的贵族身份,而且,这 3件编钟是宝鸡地区出土年代最早的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西周早期的编钟一般由大小 3枚钟组成一组,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到了西周中晚期,编钟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 9枚一组、 16枚一组等,用编钟的数量多少来彰显主人的身份级别。

陈亮表示,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中,礼以鼎为中心,乐以钟为中心,编钟是祭祀宴飨和军事占卜活动中的重要礼器。资料显示,这组编钟将我国编钟起源从西周中期前推至西周早期,为探讨我国编钟的发展源流及乐律学、铸造工艺的演进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宫乎钟内置“机关”最神秘

人们常知,钢琴、吉他在使用之前需要调音,来保证其音准。殊不知,三千年前的编钟也需要进行调音,才能使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周人一个颇具科技含量的发明——调音槽。

调音槽它如同一个内置的“机关”,乐师通过对音槽的调节,来改变编钟的音准和音色。1979年,西周晚期青铜器南宫乎钟在扶风豹子沟出土,其上铸有铭文:“先祖南公 ,亚祖公仲必父”等铭文,其中“南公”是南宫氏的第一代,是南宫乎的先祖,钟的内壁有调音槽,调音槽是西周中晚期编钟的专利。

西周晚期以后,编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钟的数目由最初的三件一组增加到了八件一组,其音量比殷商编铙要大得多,更能体现西周贵族的权威,也反映了周人对乐悬制度的重视程度。

陈亮介绍道,在传统文化中,古乐五音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的名称),但在编钟的演奏中,却没有商音。依据《周礼·春宫·大司乐》中的相关记载,西周不用商音作为调式主音,当然也就没有商调的存在。

这里要提到两个专有名词:正鼓音、侧鼓音。一件编钟上可发出两个乐音,一个音敲击正鼓部产生,另一个音敲击侧鼓部产生,其构成了羽、宫、角、徵音阶结构,音域可达 3个八度。

陈亮解释道,当乐者分别敲击编钟的正鼓音和侧鼓音时,它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双音。双音的产生,源于编钟扁形的形状,它大大扩展了乐钟的演奏功能,并节省了铸造成本。

秦公钟国君之器“高大上”

今年 3月 20日,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办的《天下一统——大秦帝国文物特展》,在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展出的“国宝”文物春秋秦公钟、秦公镈,受到了杭州市民的喜爱。

作为秦宫室的重器,这 5件秦公钟的形制一致,大小不同。最大的通高 48厘米,重 24公斤;最小的通高 27.6厘米,重 6公斤。

1978年 1月,宝鸡县(现陈仓区)虢镇太公庙村农民冉怀绪,在自家后院取土时发现一坑青铜器窖藏,共出青铜器八件:共计有钟五件,镈三件。秦公钟纹饰一致,甬部饰四条小龙,带上有四组变形雷纹,旋部饰重环纹,舞部纹饰可分四个区段,每一区段内有三条变体夔纹相绕,钲部可分五个区段,内饰两条双身夔纹,鼓部饰相向而立的凤鸟一对。考古人员根据钟、镈上的铭文推断,作器者为秦国开创活人殉葬的秦武公。

作为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享有的编钟,秦公钟不但体量恢宏,而且音色纯正清亮,奏响后有双音效果。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声音,这得力于匠人们高超的铸造工艺,他们巧妙地把握了每个钟内壁沟槽的深度和宽度。

陈亮说:“作为青铜礼器,秦公钟带有一定的神圣性,因此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它是王公贵族身份的象征。”

钟109字铭文颂功绩

众所周知,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有补史之用,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在扶风庄白村一号窖藏中,曾出土编钟 21件,带有铭文的编钟 16件,其中,有一件编钟的单体上铭文数量就达109个。

庄白村出土的疒钟,钟为管状甬,与体腔相通,甬内出土时还留有泥范,合瓦形腹、平舞、侈铣、曲口,钲部两侧各有三排长枚,腔体内各有一对调音槽,鼓部饰对鸟纹,篆间饰对角双头兽纹 ,舞部饰大云纹。

和其他青铜器一样,编钟上的铭文也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敬顺天德”“仓仓思患”“以乐父兄,以宴宾客”“余以行吾师,余以故吾徒,余以伐除”等,它们一方面是训诰、箴诫性的铭文,或是对乐音的外部音响效果的拟况,另一方面是乐器用途的说明。

就疒钟而言,它将祖先的功绩大肆褒扬,其 109字的铭文大意为:“古时候的文王,能够叫百姓安定和谐,上天赐给了他美好的德行和有力的辅佐,使他拥有上下天地和四方万国。威德刚武的武王,征伐四方,挞伐殷国。武王灭殷后,高祖商去朝见武王。武王命令周公在周原划给了他一些钱财和土地,让商住在岐周。通达而惠爱的疒,制作了和林钟,追养继孝,祈求先祖能赐给无限的福禄和长久的生命,永葆事业蓬勃,善始善终。”

逨钟纹饰漂亮故事多

提起“国宝”级的文物逨盘、逨鼎,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但你是否知道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中出土的青铜乐器代表逨钟呢?

逨钟,通高 64厘米、柄高 21厘米、铣宽35.5厘米、重 50千克。篆部饰有穷曲纹,鼓部中央饰有相背龙纹,右鼓发音部位镌刻有凤鸟纹。鼓部两侧与钲部中央铸铭文 15行,共 128字,记述器主逨继承祖先职事,为四方虞禀。器铭中的“虞禀”一职,与《周礼·地官》中“山虞”“林衡”“川衡”“泽虞”四职相似,类似于现在负责山林开发管理的官员。在逨钟鼓部侧面的凤鸟纹,是作为侧鼓音敲击点的标记。

考古人员根据杨家村窖藏出土文物的铭文,分析其主要记述了单氏家族 8代人辅佐西周的事,从文王到宣王共十二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铭文巧妙地以单氏家族的 8代祖先为主线,穿插对应了西周十二位天子,如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开拓疆土,昭王讨伐楚荆等,将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和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在杨家村窖藏中,除过出土的 15件编钟外,还出土了 3件编镈、 3件编磬,当这三种乐器相遇,才能演奏出人们所谓的“金石之声”,而这三类种类齐全的打击乐器同时出土,在宝鸡地区尚属首次。(记者 王星 于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代“寄礼于器”的礼制思想,成就了精美青铜乐器的制造
春秋早期·秦 秦公钟
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
晋侯稣钟的音乐学研究
余音穿梭千年之晋侯稣钟
曾侯乙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