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鸡歌谣传唱的礼
宝鸡歌谣传唱的礼
发表时间:2016-11-04   来源:宝鸡日报

  编者按: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宝鸡群众也称歌谣为“口谱”“口婆”。西周时,官方设置采诗官,采诗官摇着铃铛到民间去采诗,将采集到的民间歌谣汇集给乐官,经整理形成书籍,流传后世,《诗经》中的诸多篇章就是这样形成的。宝鸡是周文化发祥地,也是诗经文化之乡,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兼具教育、娱乐、审美的作用,传颂着礼让、敬贤、行孝、诚信、尚勤等文明礼仪。

  历史歌夸周礼

  唱周公、赞关羽、说孟良,怜比干、哀三良、叹孔明,古人的事儿咱来唱一唱。

  夜夜梦周公,国泰民安宁,

  路途无拾遗,深夜不闭户,

  童叟有礼貌,男女互尊重,

  周公德望昊,四方传美名。

  ——岐山歌谣《梦周公》

  这是一首流传于岐山县周公庙一带的歌谣《梦周公》。歌谣是最能反映人民群众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口头文学作品,它既不矫揉造作,也不故作高雅;同时,歌谣又富含着真挚的感情和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是民间文学的珍宝。在西府大地,周礼文化就承载在一首首歌谣中,被人民群众口口相传,世代传承。

  小时唱儿歌、田里唱劳动歌、青春年华唱情歌、举行仪式唱仪式歌……从古至今,西府群众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歌声。虽然文化程度不一,村情村貌不同,但大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丑陋阴暗的厌恶是相同的。凤凰鸣于岐山,周礼出自岐山。有了周礼后,人们发现,良好的品德就如浩瀚的星空一般美好和不容亵渎。

  按照周礼的要求去生活,不仅是贵族的义务,更是国家昌盛、社会安稳的基础,每一个渴望美好生活的人都想将周礼传承下去,可是石鼓实在太重,

  青铜实在太贵,竹筒实在太少。聪明的西府人准确抓住了周礼的核心,将周礼的内容释成简单易懂的大白话,唱给亲戚朋友和子孙后代。于是我们可以在《十不得》里听到“缺德事儿干不得,伤情脏话说不得”这样的警示;可以在《梦周公》里听到“童叟有礼貌,男女互尊重”这样的期盼;可以在《岐山出文王》里听到自豪;甚至在《猪娃情》这样的俚语小调里,都可以听出劝善的初衷。

  西府人的感情是浓郁的,夸就把人往天上夸,骂就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还有刻薄点的人,拐着弯也要把人讽刺得抬不起头。但西府人也是讲道理的,不论是夸是骂是讽刺,歌谣里总要讲清楚原因,这一切的评判标准就是依据周礼,仁、义、礼、智、信、孝、忠……一个人按照周礼做事就要夸,当你做了违反周礼的事情,就要做好挨骂的准备。久而久之,哪怕是个石头心,每天这样“灌灌耳音”,生活中也会逐渐向周礼的标准看齐。

  简单的歌词,却蕴含了群众的智慧和周礼的光辉,西府歌谣,是周礼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记者 张家旗)

  乞巧歌女学艺

  七夕月圆夜,姑娘唱首乞巧歌,想拜织女为老师,学会织花布、裁衣服、做茶饭。

  我给七姐献李子,

  七姐教我蹬机子;

  我给七姐献挂面,

  七姐教我纺线线;

  我给七姐献枣儿,

  七姐教我缝袄儿;

  我给七姐献辣子,

  七姐教我缝袜子。

  ——岐山歌谣《乞巧 歌》(节选)

  据民间故事流传,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劳役”,善织“云锦天衣”,所以宝鸡农人尊称她为“巧娘娘”。织女是勤劳、灵巧的化身,农历七月初七夜,穿着新衣的西府姑娘们坐在庭院中,唱着乞巧歌向天上的织女祈祷,乞求巧娘娘赐予她们聪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姑娘们期望巧娘娘教会她们做针线、织花布、绣花鞋、裁衣服、做茶饭,赋予她们“一双好巧手”,表达了姑娘们学习各种技能的迫切愿望。

  织女心灵手巧,从古至今,“乞巧”实际上是七夕的重要节俗,“穿针乞巧”则为其代表活动。在古代,每逢七夕夜,按传统,凡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其保佑自己心灵手巧,赋予自己出色的女红技艺。她们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七孔针、五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岐山歌谣《乞巧歌》中,对巧娘娘的头饰进行了描写,赞巧娘娘的形象之美。姑娘们歌中的巧娘娘不仅擅长女红、茶饭,而且文化素养好,在生活中也是个“样样活儿都不怕”的能干妇女。姑娘们在赞美巧娘娘的同时,也将对自我品德、技能的要求融入其中,巧娘娘成了姑娘们的榜样。

  好榜样能带来好的引导,另外一首岐山歌谣《巧妇歌》中写道,“右手摇得车子转,左手拽的是丝线。织的布,像绸缎,做的衣服荷花绽。捶捶浆浆还不算,你看她能干不能干,婆婆一看心喜欢……”可以看出,姑娘不论在结婚前后,只要心灵手巧、勤快肯干,大家都会喜欢她。(记者 于虹)

  老情歌重情义

  在纳鞋垫、做农活时,人们唱首酸酸甜甜的情歌,唱出有情有义的性情本色。

  新修房儿万丈高,

  屋脊梁上晒胡椒,

  莫把真情当假意,

  莫把沉香当柴烧。

  ——凤县歌谣《莫把沉香当柴烧》

  情歌是宝鸡歌谣中滋味最悠长的一类歌谣,这些歌谣没有洋气时髦的词汇,没有复杂难学的曲调,也没有故作矜持的表达,重点强调的是“情义”二字。

  小伙爱护姑娘,唱道:“太阳当头像把火,晒得贤妹没处躲。我把草帽揭给你,叫它太阳来晒我。”妻子思念丈夫,唱着:“薅草想起我的郎,眼泪淌在锄把上,有人问我哭啥子?石头打在脚背上。”小伙、姑娘唱出择偶标准:“井水溜溜插把刀,你是真情我才交,你是绫罗我才铰,你是长香我才烧。”

  这些酸酸甜甜的情歌,唱出了宝鸡儿女重情重义的性情。咏唱爱情的歌谣在我市各县区都有,尤其是凤县、凤翔、陈仓区流传下来不少情歌。以凤县情歌为例,凤县地处陕甘交界处,人们传唱的歌谣受到了甘肃民歌的影响,曲调优美,歌词多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展现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宝鸡歌谣集成》中收录凤县情歌八十余首,歌中多次出现蒸馍、做鞋、纳鞋垫等,创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很实在。丈夫出远门,妻子就炒些炒面,给丈夫当干粮,于是有一首情歌叫《红布一块包炒面》。一份炒面、一笼蒸馍、一双布鞋,变成了“红娘”,传送着彼此间的情意。

  这些情歌透着劳动人民对待爱情的真诚态度:珍惜爱情、崇尚情义、同甘共苦。这种态度对于今人来说,很有教育意义。当今,有些人没有昂贵彩礼不嫁女,有些人没房没车不结婚,讲排场、讲面子、嫌贫爱富等婚恋怪象层出不穷,种种行径,与“情义”二字相去甚远。传唱、收录、研究宝鸡老情歌,其实也是对现今婚恋怪象的一种抨击。(记者 张琼)

  劝孝歌倡孝德

  一首首劝孝歌劝告年轻人,行孝要趁早,修养自身德行,先从善待父母开始。

  孝父母,生身本,

  孝养父母根基稳。

  根本枯,枝叶落,

  不孝父母家必败。

  ——眉县《劝孝俗歌》 (节选)

  宝鸡地区传唱的孝歌是子女赞颂父母养育之恩所唱的歌儿。百善孝为先,按照人们的传统观念,评判一个人品德好坏、道德高低,首先要看他是否孝敬父母。西府地区尤为如此,数千年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子女对父母尽孝,这既是奉行道义、维护家庭关系,也是遵守社会秩序。因此,自古以来,西府地区就流传着很多教人行孝的诗歌,直至今日,依然释放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诗经·小雅》中的《蓼莪》就是倡导人孝敬父母的名篇。这是一首儿子悼念父母的诗,前半部分追忆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后半部分抒发了不能报父母深恩于万一的痛苦心情。最为后人颂扬的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四句,意思是“父母生养我、抚育我、照顾我、挂念我,走到哪都抱着我。我想报答父母,但父母恩大如天,报也报不完。”其中“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画龙点睛,字字含情,声声如泣。诗的最后还提到了终南山,主人公欲登高抒怀,却听狂风怒号,只有独自凭吊。

  如今,西府民间常见的孝歌,内容大都是歌颂父母恩德,告诫子女行孝要趁早,如岐山的孝歌唱道“人在世上要学好,莫学南墙一棵草,日落西山霜打倒。”眉县的孝歌唱道“十个月,在娘腹,娘心悬挂忧难育。儿出世,娘命悬,一生九死难不难。”这些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曲调简单易学、情感真挚浓烈,因此得以在农村地区长久传唱。(记者 祝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府擀面皮,吃了这么多年,你真的了解他吗
舌尖上的宝鸡
凉皮、米皮、面皮...谁是陕西凉皮江湖第一大派?
咥遍关中走进西府,宝鸡、岐山、扶风、凤翔美食全搜罗
十八道美食陕西宝鸡你吃过几种
吃货总结到宝鸡必吃10种美食,你都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