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锦大捷与宁锦防线
宁锦大捷与宁锦防线
  
  泪痕春雨
  
  宁远大捷的出现,让明帝国终于有了某种可以吹嘘的资本。因为,从萨尔浒之战开始,努尔哈赤就是传说中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终于受挫了;并且还被炮炸成重伤,还因此死了。
  
  本来呢?明帝国已决定退守山海关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高第接替孙承宗后,全面让宁锦军队退守山海关看出来。但是,因为宁远之战的胜利,遂让明帝国又对宁锦防线产生了某种幻想。于是,宁远之战的新星袁崇焕,遂开始主持辽事了。
  
  如果大家客观的评论宁远之战,人们自然容易清晰判断这场战役的意义。
  
  但是,在各种是似而非的宣传中,大家终于无法判断这场战役的意义了。因为,整个宁远之战,最后越传越神,变成了明军大败满清。据说,在这场战役中,明军打死满清好几千人(据明方战报);甚至努尔哈赤也是死于这场战役中。你说,宁锦防线厉害不厉害?你说,城墙大炮战术厉害不厉害?
  
  关键是,这种胜利,是建立在袁崇焕抗命率孤军抗敌的背景下。如果当时就让袁崇焕全权负责宁锦边防线,那战果还不得扩大好几倍?
  
  这样一算,如果当时不是让无能的高第主持大局,而是让一代神将袁崇焕主持大局;怎么也可以打死上万、甚至几万满清士兵;怎么也可以打死好几个满清的头面人物。
  
  如果大家都这样算账,自然会感觉,努尔哈赤算个鸟啊?因为,他终于碰到自己的克星了。
  
  明帝国基于类似的思考,所以等满清撤走后,就再次派人收复锦州一线;而且袁崇焕也终于成为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
  
  谁说魏忠贤排除异己?虽然,许多年以后,很多人都说,袁崇焕就是传说中的东林党成员。但是,魏忠贤依然抛开党争的影响,重用袁崇焕。
  
  谁说魏忠贤只重用阉党?虽然,许多年以后,很多人都说,高第是正宗的阉党,但是因为他失职,魏忠贤直接就撤了他的职。
  
  宁远之战时,因为政府支持了高第退守山海关的战略,所以宁锦防线的战略价值,让人一时无法估量了。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没有高第退守山海关,那明帝国依靠宁锦防线,是不是可以对努尔哈赤造成更大的打击呢?简单的去看,自然是可以了。
  
  因为,基于最简单的逻辑推理,前敌最高统帅(高第)躲在山海关什么事也不干,明军就打死数千敌军(据明方的战报),还把努尔哈赤打成了重伤,并因此而死了。如果高第积极作为一些呢?那岂不是当时就把满清的军队打残了?
  
  既然大家这样思考问题,那谁也会觉得,应该继续推行孙承宗的战略。当然了,孙承宗是不可以复出了,而且袁崇焕的表现太优异了,所以帝国就把宁锦战略交给了袁崇焕。
  
  而且,在随后的宁锦之战中。帝国政府那是不计代价的给袁崇焕输血。
  
  兵部尚书王之臣建议,从临近各镇抽调兵马速援山海关。熹宗发布命令:从昌平调一万,以总兵李嘉训为将;从天津调五千,以副将钱中选为将;从保定调五千,以总兵王继为将。接着,又从宣府、大同两处各挑选五千兵马,随带军器火药,“星夜前赴山海,以听督臣调度”。同时,“自山西以至河南、山东及直隶地方,凡有兵马处所,俱要拣选,秣厉裹粮,整搠用备缓急”,随时听调《明熹宗实录》,卷79。(摘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宁锦之战开始时,明帝国把北方各镇的军队,也是大批向关宁地区调集。
  
  一年前,袁崇焕抗命率孤军,就取得辉煌的宁远大捷。这次,帝国政府自然相信,袁崇焕全权主持宁锦防线,肯定能取得更大的辉煌。在这种背景下,帝国政府又把大批军队调往关宁。
  
  皇帝与魏忠贤的意思非常明显,你袁崇焕上次率两万左右的人,以少胜多就打死几千满清士兵,还把努尔哈赤打死了。这次,帝国让你全权负责关宁军队,还给你再加派军队。总而言之,希望你取得更大的辉煌。
  
  结果呢?一级神将袁崇焕,还是被敌人堵在孤城里,绝不敢率军事主力出战。最后的结果,依然是让敌人横扫孤城之外的所有的地区,然后率军走了。
  
  这次大战被说得盛况空前,明军死了多少人?通常是含糊其词的,死了哪个稍有级别的将领,一个也没有。话又说回来,如果明军伤亡非常大,甚至死了一个将领,那还叫大捷吗?
  
  据说,满清在这一战中,伤亡非常大。伤亡了多少呢?依然还是含糊其词的数千,打死哪个满清头面人物,一个也没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原因非常简单,自然是因为明军躲在城里,满清军队想打也探不着;就算硬着头皮硬挖城墙,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从袁崇焕收复锦州说起。
  
  收得锦州并没有什么难度。因为,那里锦州附近没有敌人一兵一卒。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城墙被敌人毁坏了,明帝国还得再次重修。修城比较简单,只要帝国的银子到位了,只要满清不趁明帝国修城时,就过来打仗,这城自然是能修起来的。
  
  不过,也算吉人自有天像。袁崇焕收复锦州时,满清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事,是努尔哈赤死了;这种发生后,满清哪有心思阻止袁崇焕收复锦州呢?否则,到达锦州的工兵、民伕,恐怕连工也没有开,就让满清大军赶跑了。
  
  另一件事,就是皇太极继位后,把打击朝鲜、毛文龙放到了首要位置上。所以,给袁崇焕腾出了半年时间。如果皇太极把打袁崇焕放到首要位置上,袁崇焕哪有机会重修锦州城呢?关键是,不重修锦州城,城墙大炮战术怎么玩呢?
  
  努尔哈赤死了,自然会围绕汗权,发生一系列的博弈。说得直白点,几个大佬,肯定都想继承努尔哈赤的位置,最后应该让谁继承这个位置呢?大家争来争去,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继承了这个位置。
  
  总的来说,满清这次权力交替,也算比较平稳。
  
  接替努尔哈赤的皇太极,在经过简单的稳定内部后。就开始大举进攻朝鲜。
  
  满清这一仗,把朝鲜打得一筹莫展,朝鲜希望明帝国能给予援助。问题是,当时明帝国正忙着修锦州城,哪有功夫援助朝鲜呢?最后,辽东统帅袁崇焕在魏忠贤的催促下,也只是派了九千人,到边境上虚张声势的应付了一下场面;总而言之,就是出去绕了一圈,就退了回来。
  
  从理论上,明帝国把防线推到了锦州一线;就是为了能与朝鲜、蒙古相互呼应的。现在,满清正在攻打朝鲜,明帝国派兵趁势攻打辽沈,这实在是一个机会。因为,现在与满清打仗,怎么也是二打一!如果蒙古也过来打满清,那就是三打一了。
  
  问题是,明帝国的军队,现在已学会了一种伟大的战术(城墙大炮战术),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呢?当然了,蒙古也未必敢跟着明帝国主动进攻满清。而且,以明帝国军队的具体情况而言,如果真的去攻打辽沈,估计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袁崇焕告诉魏忠贤,满清一共有20万大军,现在只派了10军队攻打朝鲜,还有10万留守辽沈,我们现在去进攻辽沈,估计也是白给。
  
  魏忠贤说了,虽说如此,但是,我们的盟友正受到满清进攻,我们怎么也得帮助一下啊。一切显然的,现在满清是被四方势力(朝鲜、蒙古、明帝国、东江游击队)包围着,如果我们坐视满清把其它三股势力征服了,我们就得独自与满清打仗了;到时我们就更危险了。
  
  袁崇焕看魏忠贤说到这个份上,自然得有所表示,于是派了9000人到边境上绕了一圈,就回来了。总而言之,一仗也没有打。
  
  袁崇焕的意思非常简单,那就是满清现在打朝鲜,正是我们抢修锦州城的好机会啊。这种大好机会,怎么随便错过呢?更主要的是,只要我们把宁锦防线修好了,我们的安全就有保证了。到时,就是朝鲜让满清灭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毛文龙因此受到重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孙承宗、袁崇焕时代;明帝国一直忙着修宁锦防线,而满清却是东征朝鲜、西控蒙古。开始,满清是三面受敌;在这种背景下,明帝国都只能被动挨打,随着满清对朝鲜、蒙古控制的越来越深入,明帝国就更不用说了。
  
  经过三四个月的战争,满清逼迫朝鲜签订了城下之盟(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让朝鲜承诺,以后绝不可以支援毛文龙的东江游击队);并在朝鲜大肆抢了一票,终于胜利班师了。
  
  人们在说到宁锦之战时,通常的观点是皇太极想攻克宁锦长驱山海关,一举灭亡大明帝国。其实,这是典型的膻想。
  
  因为,在朝鲜、蒙古、毛文龙都没有被征服的背景下,皇太极就敢规划这样的战略,那不是作梦吗?因为,在朝鲜、蒙古、毛文龙还没有被征服的背景下,满清就与明帝国陷入旷日持久的攻防战中,那不是没事找死吗?
  
  朝鲜、蒙古、明帝国的军队,都不敢深入辽东打仗。毛文龙的东江游击队却敢啊!游击队的能量有多大?是很难估量的。如果满清老巢的控制力强大,如果缺乏强大的外援,游击队自然不会对满清产生多大的威胁。问题是,如果满清军事主力长期远离老巢,而且各方力量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游击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常常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老蒋的正规军是抗日主力。对此,自然没有什么错误。问题是,如果没有众多在敌后游而不击的土八路;日本的军队自然可以在前方继续大规模的集结;到时老蒋的正规军,真能抗住?估计是扛不住的。
  
  最初,老蒋让小日本打得一退再退,后来终于在湖南线站住脚,绝不是因为,湖南一线有什么太不了起的地理优势。而是因为,小日本占领的地区越来越广阔,而且占领区内,有着太多游而不击的反抗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小日本在湖南一线,就无法集结起足够的兵力了。在这种背景下,小日本几次进攻湖南,都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中国军队是不如小日本的军队。但是,三个五个打一个,估计还是能行的。
  
  是的,攻击我朝军队的人,可以说我朝军队一直是游而不击,只是蒙头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也没有打死过多少日军。
  
  问题是,这种力量拴住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没有这种人数众多的、而且越来越多的游而不击的土八路,那小日本维持广阔占领区的统治成本,就会最大限度的缩小;甚至还可以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
  
  不论我朝军队一直是在打游击战,还是一直在游而不击,只顾发展自己的实力。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小日本一直受到游击力量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小日本在进攻老蒋的正规军时,自然就无法集结起足够的兵力了。当然了,你别看小日本牛逼,如果他无法集结起足够的兵力,也无法再扩大战果的。
  
  小日本想结束中国战争,最主要的困难,不在于如何打败老蒋的军队。而是,如何消灭占领区内的游击力量。因为,把占领区的游击力量消灭了,那小日本的军事主力,自然可以大规模的向前方集结;如果是这样,老蒋的军队还得向后退。退到最后,就丧失了维持庞大军队的经济基础。
  
  但是,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占领区内;如果不能消除游击力量。小日本一平方公里,平均留一个日本兵,就得留几百万军队。小日本哪有这样大的本钱呢?
  
  当时满清扩张,也处于类似的困境中。他只有把占领区的反叛力量清理了,把朝鲜、蒙古重创了,甚至是征服了。才能进行征服明帝国的战略目标。否则,毛文龙之类的力量,就随时会在这些力量的支持下,漫无边际的发展起来。
  
  而且,满清征服明帝国,也是建立在明帝国的既得利益集团,都不愿意与流寇合作的基础上;套住传统的官话,那就是为了阶级利益,大家都无视民族利益。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明帝国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与满清合作,满清入主中原,也会陷入小日本侵略中国的困境中。因为,满清的核心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以这种力量,一旦分铺在广阔的大江南北,十平方公里,都平均不了一个人。以这种力量,就想征服明帝国,实在有些不现实。
  
  是不是有些说得远了。
  
  在天启年间,就算明帝国退守山海关,皇太极也不敢率军越过400里的宁锦地区,强攻山海关的。
  
  且不说,强攻山海关那要塞,肯定比强攻锦州、宁远那种孤城要困难。更主要的是,就算费尽力量能攻下山海关,在朝鲜、蒙古、毛文龙都没有被征服的背景下,满清就敢继续从山海关向北京城进军?就算敢向北京城进军,就敢一心攻破北京城?就算攻破了北京城,难道真敢当时就把都城迁到北京城去?
  
  所以,皇太极的战略目标非常简单,那就是再一次重创明帝国。主要的目的呢?如果能攻破锦州、宁远,如果能对明帝国有生力量造成巨大杀伤,那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也不值得硬去追求。这也就是,宁锦之战持续24天后,就结束的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得知道,明帝国整个宁锦防线,是由众多城池构成的。而在宁锦之战时,明帝国军队守住几个城池,只有两个!其它城池,自然都是主动放弃,或被敌人轻易攻破。放弃或丢失的结果,自然是被满清毁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当满清大举进攻宁锦时,明帝国的军队,实际上能守住一两个大城池,其它城池,明帝国军队连防守的勇气也没有。既然如此,明帝国军队为什么要在宁锦修建一大堆城池呢?显然,明帝国关于宁锦防线的战略,一直只存在于理论上。换而言之,修建一大堆城池,如何如之何;但真正打开仗后,明帝国绝不敢分兵防守这样多的城池,更不敢让相关城池互相呼应。因为,城墙大炮战术的指导下,所有的城池都是孤城;而且分兵防守的城池越多,越容易让敌人逐个攻破。
  
  在宁锦战役中,明帝国把宁锦孤城之外的城池、地区都丢了。皇太极率军一会打到锦州城下,一会率军打到宁远城下(要知道,两座城池相隔200里)。而且整个宁锦地区,明帝国只控制着这两座孤城。
  
  但是,因为明军其它城池,都是主动放弃的。所以,满清得到相关城池,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的。关键是,剩下的宁远、锦州实在是两块硬骨头,所以啃了半天,满清终于觉得太难啃了,所以撤军了。
  
  单就防守而言,宁锦之战是以明军胜利结束。
  
  但是,如果从此推论出,袁崇焕有机会打败满清,也实在说得太夸张了。因为,在宁锦之战中,袁崇焕可能指挥的军队,已到了明帝国能力的上限。说得简单些,以明帝国当时的能力,恐怕永远也无法在关宁附近,集结比这更大庞大的兵力了。
  
  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只能被满清堵在两座孤城中,绝不敢率军事主力出战,那他靠什么打败满清呢?
  
  所以,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一说,估计也就能蒙蒙刚刚进入政治舞台的小皇帝。因为,五年平辽,拿什么平呢?魏忠贤给你十五万大军,你都被皇太极堵在城里不也出门,新皇帝能给你的兵力,就能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就凭让你让敌人堵在城门里,不敢率主力出城的表现,说你能平辽,谁相信呢?
  
  就算新皇帝愿意给你更多的兵力,下面的官僚集团也会大倒苦水的,因为这不是往死逼人吗?调动军队,那绝不是调动几个数字,相关的军队一旦出发,就需要相关的军费,相关的后勤保障,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这可不是空口白牙能变出来的东西。
  
  宁锦大捷结束后,魏忠贤把袁崇焕的职撤了。表面上,这叫不可理喻了。但是,坐在魏忠贤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自然认为自己被袁崇焕忽悠了。因为,帝国给你集结如此庞大的兵力,你还是躲在城里,却不敢率军事主力出战;就凭这种打法,奢谈收复辽东,那不是扯淡玩吗?
  
  帝国花费大笔白银,修建了400里长的宁锦防线,最后的结果,就是敌人一来,帝国马上把相关的城池全部放弃(结果自然是让敌人毁坏),然后躲在两座孤城之内不出战。这样说来,宁锦防线的价值在哪里,难道只是为了保证山海关的安全?如果只是为了保证山海关的安全,帝国玩的也太大了了吧。关键是,山海关从修建起,就不是为了让人保护的,因为山海关本身就是最著名的要塞。
  
  事实上,支持修建宁锦防线的人,在说到宁锦防线的价值时,都也不是告诉皇帝,只要修建了宁锦防线,山海关就安全了;山海关安全了,北京城就安全了。因为,这就是扯淡之极的说法。
  
  为了保证山海关的安全,值得弄出这样大的动静?为了保证山海关的安全,就值得整出这样大的动静,帝国当年修山海关,又是为什么呢?总不成就是为了让它在日后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吧?
  
  大家在说修建宁锦防线时,都是告诉皇帝,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收复辽东。问题是,就凭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的表现,说他能依靠宁锦防线收复辽东,估计母猪也能上树了。因为,当时明帝国的任何一个执政官,也不敢说,他可以给袁崇焕在关宁集结,比宁锦之战时更多的兵力。
  
  既然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满清把朝鲜打得签订了城下之盟;在宁锦之战时,只能放弃其它城池,困守锦州、宁远两座孤城之中,不敢率主力出战。那宁锦防线的价值,恐怕也就这么大了;换而言之,它就是只能让山海关远离战争的威胁。问题是,山海关是帝国最著名的要塞,帝国不惜代价让它远离战争的威胁,又是因为哪门子道理呢?如果山海关面对敌人的进攻,就是不堪一击的,那帝国当年修建山海关,又是所谓何事呢?
  
  宁锦大捷,总的来说,比宁远大捷还像回事。至少,明帝国没有损失巨大的物资,更没有付出巨大的伤亡。而且,最后也把皇太极折腾的只能无奈撤军。
  
  但是,这场战争显然让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宁锦防线的价值。换而言之,它的存在恐怕也就能让山海关远离战争的威胁。
  
  到此为止,放弃锦州一线的呼声,遂再次响起。总督蓟辽阎鸣泰上疏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而且不久后,帝国遂放弃了锦州一线。当然了,满清一听明帝国放弃了锦州一线,马上就派人把锦州城毁了。
  
  崇祯元年五月,皇太极闻明兵弃锦州,撤往宁远,命贝勒阿巴泰等率兵3000人拆锦州城。(见阎崇年《袁崇焕传》)
  
  宁锦大捷之后,袁崇焕被撤职。那一年是天启七年七月。
  
  这对袁崇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因为两个月后,天启皇帝就驾崩了。当然了,魏忠贤开始失势了。如果魏忠贤继续赏识袁崇焕,再加上袁崇焕曾给魏忠贤建过生祠,估计袁崇焕也得戴一顶阉党的大帽子。
  
  因为,崇祯皇帝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孩子,而且刚刚走上政治舞台,所以多少有些把军国大事当童话看的倾向。于是,他就天真的相信,只要自己能亲贤臣、远小人,就能让帝国中兴;只要自己能重用、信任名将,就能让帝国边防危机发生改变。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自然再一次闪亮登场,而帝国重建宁锦防线的呼声再次响起。
  
  我们总觉得,后来崇祯杀袁崇焕是不可理喻的。因为,满清军队也不是从山海关攻进长城的。问题是,如果袁崇焕告诉崇祯皇帝应该重建宁锦防线时,就是说,只要我们修建了宁锦防线,我就可以保证敌人无法从山海关攻到北京城下。皇帝肯定会告诉他,我看宁锦防线还是不用重建了,因为,为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就折腾出这样大的动静,也实在太夸张了。
  
  放弃锦州,的确是崇祯元年。问题是,对宁锦防线的质疑之声,却显然是宁锦之后不久的事。对此只要看一下阎鸣泰的奏章就可以知道。
  
  总督蓟辽阎鸣泰上疏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如果说崇祯元年放弃锦州,有党争的成份。这样说来,岂不是阉党倒台后,反对阉党的人,就开始反对宁锦防线?这种结论,未免也有些太离奇了吧。
  
  宁远、宁锦两次战役,满清到底死了多少人并不重要。就算,真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死了数千。以后,满清还会这样打仗吗?肯定不会了。
  
  因为,你修城,我不管你;你守城,我一味强攻你。我有病啊?
  
  换而言之,如果可以阻止你修城,你修城修到一半,我就派人打你;我可以困你,我到要看你一座孤城,能困多久?如果你这些城池,对我的战略没有实质的威胁,我可以不理你,我可以先打别人。
  
  事实上,宁锦防线最后一直存在十五六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问题是,宁锦防线存在,敌人大军动则就打到北京城下了;问题是,敌人渐渐把长城以北统一了。更主要的是,当敌人围困锦州时,就成为明帝国不得不吞吃的诱饵。于是,明帝国军队在敌人打到北京城附近时,都不敢与敌人打仗。却被驱赶到了山海关400里外,与敌人展开大决战。这不是鬼催的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40) 袁崇焕经营宁锦防线
明亡清兴六十年20巡抚辽东
地图上的战争:皇太极10万大军发兵宁锦,袁崇焕再次重创后金军队
满清代明的全貌
袁崇焕一战成名:宁远与锦州的光辉时刻
被视为经典战役的宁锦大捷,在战略上真的具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