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阳明篇之“略谈'调胃承气汤'与'小承气汤'的区别"

    相信很多初学者都觉得阳明篇中的“大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很容易区别,但也有很多同学就认为区别了“大、小承气汤证”就可以跳过阳明篇,我建议不可如此粗略地对待《伤寒论》。今天就让我来再进一步来了解阳明篇,略谈下第三个重要的方---“调胃承气汤”。

    我教学有个特点:先让学生们了解我的“假设”,我要求大家在读我的文章时都认同我的假设,读完了,认真思考过了,认为有异议了,再提出来,而我不会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假设”是对的,有异议,就说出来一起讨论,这才有进步。

    今天我就先假设:将“不大便”分为三类大证:A、实热证;B、津虚致热证;C、胃阳虚症。当然,“不大便”的原因很多,不单单上述三类,但今天我只讲上述三类

    有证,那么就得有方,将A实热证对应为“大承气汤”;B津虚致热证地应为“小承气汤”;C胃阳虚症对应为“调胃承气汤”

    上面两段是我的假设,同学们先接受我的假设来思考原文,跟着我的思路,相信会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阳明篇。(今天仅解释“津虚致热证”与“胃阳虚证”的对比

我们先看看原文:

26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62、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63、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64、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在261、262、263条文中可以看到,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或汗、或吐、或下,均会损伤人体,汗吐下三法可损伤“阳气”,亦可损伤“津液”,从而导致“大便难”。

    在辩证鲜明的伤寒论当中,仲景医圣必定会将此分开来描述的:

    首先是损伤“阳气”的,即胃阳虚证

    261条文病人被发汗后,病不单没有好,还导致阳气外泄,若是损伤胃阳的,就得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胃肠运化之力不足,导致“大便难”的;。(此处的“属胃也”,又是一处辩证,告诫大家要跟“少陰篇中的发汗伤阳”鉴别!!

    262条文中,更明显了,腹胀满者,这明显就是“中阳虚寒”之症,亦用调胃承气汤。

    其次就是损伤“津液”的,即津虚致热证

    263条文:吐下汗三法后,病人微烦、小便数,均为“津虚有热”之象,故用“小承气汤”。

    264条文:此条文中的病人较263中的病人的病情重,我们可以理解为:

    263为壮实的平人被“汗吐下”三法损伤,才导致有“津液虚”,而264的病人本身体质就是津液亏虚的,此病人已经耐受“津液虚”的症状,即使能食,若有大便难,也得用“小承气汤”慢慢地让他恢复起来。

我们试试再把上面的假设套进21930220中。

219、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30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30(太阳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讲 试论《伤寒论》条文组织 (中)
伤寒条文讨论会(三)
伤寒论偶感——调胃承气汤的使用
[转载]阳明证不同于阳明病
第一节 阳明里阳证 热实须辨明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