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旗史话 (十一)八旗生计
来自   晚晴四合院网    作者    春华秋实

                                  八旗史话  (十一)八旗生计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一种寓兵于民、亦兵亦民的组织。旗人不仅要行军打仗,而且还要承担赋税徭役。负担之重,生活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实际上,八旗生计问题在入关前就已经存在了。八旗兵丁为满洲统治者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入关后,对旗人实行“恩养”政策,给予八旗人种种特权,让他们无衣食之忧、冷暖之虞。旗人生下来就由国家发给钱粮。但是,满族兴起之前,是处在奴隶社会状态,以渔猎为生,生产力极其低下。从公元1616年后金的建立,到公元1644年八旗劲旅进入北京,建立大清国,前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发生了急剧的改变,旗人从奴隶社会的渔猎经济一下子转变到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请政府把八旗兵视为“国之根本”,只准他们以“骑射为业”不准从事其他任何行业的生产劳作。当国家财力允许时,“恩养”这些旗人还算可以。而当国家财力有限、旗人人口不断增加、旗地变卖租赁严重、八旗官兵腐败日甚的情况下,八旗生计问题就越来越成为清朝统治者一个最为棘手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清代历朝皇帝虽然都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去找出路,却丝毫不见起色。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八旗官员任职方面,划定固定的满缺,为旗人入仕任职造更多的条件;在俸饷方面,八旗官员按九品文官级别领取官俸银粮,八旗兵丁按五等级分别领取粮饷,无论官俸,还是粮饷,满族八旗都远远超过蒙古、汉军八旗。此外,清廷还在北京周围五百里之内强行圈占民地,在八旗内部按等级分配,在京畿地区建立数量众多的旗人田庄,以其收获养活旗人。清廷本以为上述做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旗人生计问题。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清朝统治者的意愿为转移的。康熙中叶后,旗人内部开始分化,少数旗人仕途发达,凭借高官权势积累大量财富;而多数旗人丧失或部分丧失原有的经济基础,以至负债累累。至乾隆朝,八旗生计问题以相当严重,甚至出现了旗人无法生活下去,隐瞒身份冒充民人卖身为奴的事件。这种情况表明,旗人生计问题已经恶化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旗人不尚节俭,今朝有酒今朝乐。多数旗人粮米一到手即行变卖,不知养家糊口。正如康熙帝所说:“八旗官兵将所给之米,未及抵家,止贪得一时小利,辄行变卖,在所得之利甚微,而银两耗去,米价又增,于是众皆怨悔无及。”(《八旗通志初集》卷66)这些旗人用卖粮米所得之钱大肆挥霍。一人在外喝得乱醉如泥,家中老小却没了下锅之米。雍正帝的上谕进一步说明了八旗兵丁奢侈腐化的情形:“近年满洲等不善谋生,惟持主上钱粮度日,不知节俭,妄事奢靡。……看来满洲不知节俭,多有以口腹之故而鬻房产。即如兵丁等每饭必欲食肉,市肉一斤,其价可抵书日之蔬食。以贵价市肉而食,则一月所得之钱粮,不过多食肉数次,即行罄尽矣,……猪肉即厌,必更思别味,如此每月不计出入,随得随费,以至失其生计。”(《上谕八旗》雍正五年)
   八旗兵丁不仅粜买口粮,还有的借印子钱。即旗人以未到期的应领兵饷作抵押,借高利贷,利息达4至5倍。当时放印子钱的多是各旗的佐领和骁骑校等旗官。雍正帝曾怒斥过:“佐领、骁骑校但思罔利,串通领催人等,指称他人名色,或于该管佐领,或于其弟兄所管佐领下,借放印子银两。有十个月扣完者,亦有十二个月扣完者,每月关领钱粮之时,勒令清偿,不许暂缓,因而将利作本,利又加利,以至兵丁生计,往往因此匮乏(《上谕八旗》雍正五年)这种驴打滚高利贷,是旗兵倾家荡产。对此清廷再三上谕禁止:“嗣后除兵丁等自相借贷不行禁止外,其佐领支放印子银两,坐扣钱粮之外,盖行禁止,违者治罪”(《八旗通志初集》卷70)
        其次,旗丁大量典买旗地,完全丧失了固定的生活来源。入关之初,旗人所得的土地,或自家耕种,或设置庄头召汉人耕种,旗人坐收地租,所谓“一地两养,彼此相安”。康熙中叶以后,由于旗人人口激增,兵额粮饷增加有限,多数旗人感到难以用原有的收入赡养数倍增加的人口,不得已将名下土地、房产转卖别人。清朝规定严禁旗民土地交易,然而旗民间变相典买旗地的事实早有发生,各地旗人往往采取指地借钱的方式,进行旗地交易。于是,旗人的土地纷纷转到民人手中。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御史舒赫德的奏折中说:“所谓近京五百里旗地者,已半属于民人”(《清经世文编》卷35)。相当一部分旗人陷入“无钱粮,又无产业,实无糊口之资”的困境。(《内阁大库档案》)。
         为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康熙皇帝曾从国库拿出银两5415000余两,平均旗人每户获赏银数百两,但仍无济于事。很快旗人又将其挥霍的荡然无存。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又发库银6554000余两,也同先前一样,,立时费尽。雍正即位后,也曾赏给八旗兵丁钱粮数次。每次约三十五六万两。可是,“不及十日,化为乌有”(《清世宗实录》卷56)雍正帝深有感触地说:“即将仓粮国帑,尽行颁赐,朕固不惜,但使随得随尽,曾不浃旬,邃即荡然,亦何济之有。(《清世宗实录》卷56)旗人“数十万之众,生齿日繁,聚积京师,不农不贾”(《清经世文编》卷35)优游坐食,成为清廷用国帑、仓粮添不满的无底深渊。许多朝廷大臣纷纷上书“未有举数十万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王家,而可以为治者”。何况“国家之经费有定,户口之滋息无涯,于此而欲溥施济众,虽尧舜犹有所不能也” (《清经世文编》卷35)
        雍正帝为此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出了严厉的整饬旗务的措施。第一,清理拖欠钱粮,安置贫穷的八旗兵丁。第二,清理调整土地,使旗地归旗民所有。第三,移民边垦,设教养兵。第四,设立八旗米局,滋生利息,增设养廉银,补贴八旗。第五,想方设法节省开支。第六,严格规定服制,打破旧俗,减轻旗人负担。虽然如此苦心经营,但效果始终不大。相反,这些措施尽管保护了八旗官兵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八旗生计的尖锐矛盾,但客观上也保护了八旗官兵的惰性,产生八旗生计问题的根源还是未能彻底解决。
        其实,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帝都曾考虑从长远的角度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实行过沿边驻防、井田、屯庄、垦植等办法,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康熙时,曾策划把在京无职无产的旗人,投往沿边驻防,并分给牛、种子、田地,但愿迁者寥寥无几,只好作罢;雍正推出的井田制也没能把旗人栓在田里,这些旗人已习惯了城市生活,又不会种田,等到发给的钱粮用光了,就都潜回京城,依然穷困不堪;乾隆时想把京旗移住东北,他派人首先设置村屯,建造房舍。每旗设两个村屯,八旗共16村屯。每屯凿4眼井,各设乡长1人。又拨土地让人代垦,待京旗来时将熟地给他们耕种。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一切准备就序,京旗分两批共1000人到了据吉林不远的拉林。为了加强对移住京旗的管理,特设副都统衙署,补设副都统,添设左右两翼协领等旗署官员。仅仅过了一年,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拉林副都统巴尔品向乾隆报告说:“安家银两渐次用完,不能多种,牛只等项毙坏,无力置买,不免拮据。”(《清高宗实录》卷225)乾隆只好有拨了5000两银子救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宁古塔将军阿兰泰奏:“所给拉林居住满洲等牛二千只,今仅存五百余只,且俱疲瘦。其所住房屋圮坏及火焚者,三分内几及一分。至所给地一千顷,去年只耕种六百三十余亩,其余俱已荒芜”(《清高宗实录》卷289)乾隆勃然大怒,命将巴尔品革职问罪。以后又移居几次,大多八旗兵丁都是“立产银”花完,相率逃回京城。以至后来清廷明令:“拉林种地者私自逃回拿获者即咨送刑部,由刑部具奏,押送本地正法“(《光绪大请会典》卷116)对此,乾隆曾在上谕中颇有感触地说:”朕因满洲生齿日繁,酌量拨往拉林种地,自京起程时,赏给整装银两,复令在拉林建盖房屋,有赏给牛具等项,原为伊等生计充裕起见,伊等自应感戴朕恩,安静循分。乃年逃回者甚众,情殊可恶,是以拿获者,俱经解回正法示众。(《清高宗实录》卷600)苦心也罢,斥责也罢,问罪也罢,甚至是解回驻地正法,都无济于事。皇帝拿不出办法,一部分八旗兵丁的日子就越过越苦,到了清末,有的旗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当典买至尽。然而,又放不下吃皇粮的架子去谋生,只好苦苦撑着过日子。一直到清朝的灭亡,八旗生计问题都没能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选| 清代福利优厚的八旗甲兵如何变得生计日蹙?
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一 ~ 十二
乾隆朝八旗汉军出旗原因论析
常建华:清雍乾时期天津满洲水师营考略
清朝横扫中原的满汉大军是怎样变成乞丐和流氓的混合体的? | 刘三解
清代北京旗人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