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我若不犯错,就是元帅之首

群星闪耀

前言

1955年9月27日,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授勋,毛泽东亲自为朱德、彭德怀、林彪等开国将领授予元帅军衔。

授勋的消息很快由报纸、收音机传播到了中国各地;而一位身在香港的59岁中年男子,则唉声叹气地说道:

“要是我当年不犯错,那我现在就是开国元帅之首。”

这位中年男子并非口出狂言,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声赫赫的大将——张发奎

晚年的张发奎

少年得志

1896年张发奎在广东省韶关市出生了,他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面想让他去读书长长见识,毕业后寻一份好工作。

但是一场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他15岁那年夏天,他和自己的同乡好友去村边的小河边游泳,结果同乡好友突然消失在了湍急的水流里,不幸溺死。

那时的张发奎还小,他害怕自己解释不清楚,受到牵连,于是便悄悄地前往广州,找了一份染织厂的工作。

在纺织厂里他勤工俭学,目睹了底层普通劳动人民的悲哀,在得知武昌起义后,正直年轻的张发奎深受影响,于是下定决心开启自己的军旅生涯。

武昌起义

1912年,16岁的张发奎用自己勤工俭学的钱,考入了广州陆军小学,他勤奋好学,在3000多名同学中名列前茅。

也就是在此时张发奎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组织——同盟会。

因为成绩优异,他顺利地升入了武昌第三陆军中学,4年后张发奎在武昌军官预备学院毕业,因为在学校里成绩优异,所以他一来到粤军就担任了要职。

此时在粤军的张发奎敢打敢拼,根本就不怕死,第二次反袁战争,张发奎凭借着自己的优异表现,在部队里平步青云。

孙中山先生一看张发奎;就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再加上他和孙中山先生是同乡,并且作战英勇,于是孙中山先生就把他留在了身边;让他担任一个“保镖”的职位。

1920年,桂系军阀,陈炯明发现孙中山的进步势力逐渐强大,心有不安于是发动第一次粤桂战争,企图消灭孙中山先生手下的粤军。

此时的张发奎受命奔赴潭州,在第一次粤桂战争,张发奎将自己敢打敢拼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只身一人冲入敌阵,两枪带走了桂系军阀手下的两名训练有素士兵的性命,并且扛着对方的新式武器。

也因此,张发奎从中卫副官晋升为了上尉副官,后来在惠州攻坚战时,他还主动担任了敢死队的督战长。

1922年张发奎就应成为了营长,后来陈炯明与孙中山先生发生冲突,反对北伐,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

张发奎得知后立马带人,来到总统府,一边保护孙中山,一边抵挡叛军的进攻。

陈炯明知道张发奎是一个用兵奇才,很难从正面战场上占到便宜,于是陈炯明就多次命人请张发奎的老师翁式亮劝他投降。

“师生之情,爱护之心始终如一,希迅速归来,免贻后悔!”

孙中山

在师生恩情与国家大义面前,张发奎回复了他八个大字:

“师恩难忘,恕难从命!”

就此,孙中山先生彻底信任了这个用兵奇才;等到孙中山重返广州后。

张发奎先后授任为大元帅府警卫团团长,国民第四革命军旅长,十二师代师长。

后来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革命军决定对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发动北伐战争。

张发奎也就在这时,来到了军事生涯的高峰。

而叶剑英、徐向前、陈毅、粟裕等开国元勋也就在这时在他的部队里任职。

一时糊涂

在北伐战争时期,张发奎可以说是武力爆棚,他正式担任了第十二师的师长,与中共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并肩作战。

他打的吴佩孚连连败退,逼得吴佩孚只能退守汀泗桥,汀泗桥易守难攻,部队久攻不下。

张发奎见此情形,手持大刀亲自率军冲锋,35团和叶挺独立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双方激战了四天四夜,最后成功取得胜利,国民革命军直逼武昌。

武昌被成功拿下后,张发奎被任命为第四军的军长;外界都称其部队为铁军。

吴佩孚

后来北伐军进攻武昌时,张发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二军的总指挥。

此时的张发奎从某种意义上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众多开国元勋都在他的手下任职。

朱德、叶挺、贺龙分别担任他手下的第九、十一、二十军的军长。

徐向前、陈毅担任他的参谋和文书。

林彪就比较惨了,担任他手下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的一个小排长。

除此之外,张云逸、粟裕、徐海东、许光达、谭政和罗瑞卿等开国将领都先后在他的手下任过职。

后来汪精卫回国,企图和蒋介石一同吞并革命果实,开始排挤共产党员;忘记为让张发奎停止与共产党的合作,驱逐部队中的中共党员。

但此时的张发奎,还是非常信任与包容我党的,所以张发奎只是口头答应汪精卫,并没有完全去执行他的反共计划。

蒋介石

此时张发奎的部队里都是些中共骨干,比起热心反共,他更想要吸纳中共这些有本事的人才。

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景;汪精卫、蒋介石一边驱逐共产党,张发奎一边吸纳共产党,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郭沫若、叶剑英的一批共产党员被吸纳进了他的第二方面军。

李宗仁还因此专门找过张发奎,劝他减少部队中共产党的比例,但是被他给拒绝了。

李宗仁

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并在上海南京的等地大量屠杀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

张发奎得知后,立马派人四处寻找我党党员,并为他们提供保护。

此时的中共意识到,国民党是靠不住的,于是准备在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

此时的张发奎手握重兵,身居高位,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没有积极参与汪精卫武汉政府的反共“大业”,所以深受中共高层的信任。

中共高层决定全力争取张发奎,希望他能跟着中共一起起义。

当时的张发奎还是心向汪精卫的,并不看好我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周总理多次写信,都被其拒绝了。

后来建国后,张发奎每每提及这件事,都不禁感叹:

“是我,一时糊涂啊!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并没有立刻去追击叶挺、贺龙他们,而是采取叶剑英的意见,南下前往广东。

此时张发奎带领第二方面军失去20军的全部部队,再加上军中,共产党员的流失,导致整个第二面军作战能力直线下降,处于一个相对虚弱的状态。

来到广州后李济深,以他“剿共”不力为由令张发奎带领第四军去围堵贺龙、叶挺的部队,但此时的张发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同意李济深的命令。

张发奎告诉李济深:“想要我出兵追击共产党,可以,但你必须公开反对桂系集团。”

李济深

来到广州两个多月后,张发奎趁着李济深与新桂系集团反目北上的时候,串通薛岳等人,趁着广州空虚,狠狠的背刺了李济深,一举拿下广东。

并且拥立汪精卫成立了广东政府,在此时的张发奎深受汪精卫的蛊惑,自认为只要拥护汪精卫,就是忠诚于孙中山先生。

在汪精卫的影响之下,张发奎对共产党员的意见越来越大,军中共产党员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此时身为张发奎的参谋长叶剑英,眼看局势不妙,趁着张发奎和李济深两人混战发动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后,张发奎从广东东山仓皇逃到了珠江南岸,并在福军司令部重新组织起了部队,使其回到广州对叶剑英带领的起义军进行镇压。

面对数量远超起义军人数的国民党军队,起义军节节败退,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也中弹牺牲。

见此情形,叶剑英等人决定撤出广州,带领着起义军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命力量,并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

就此张发奎与我党彻底决裂;这场起义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广州起义

反汪精卫集团,趁此机会立刻指着张发奎,说其通共;迫于无奈张发奎离开了部队,第四军因为舆论压力离开了广东,成为了“流浪部队”。

蒋桂战争爆发后,蒋又想起了张发奎,任命他为整编第四师的师长,而张发奎也成功击溃桂军。

但是蒋介石是个什么样人,大家都知道,他对张发奎还是心存疑虑的,于是他设计想要在浦口趁机缴械张发奎的部队,结果被张发奎识破。

于是张发奎又联合起了桂军反蒋…….

再后来中原大混战张发奎又因为各种原因投靠于蒋介石,再后来又反水,然后又投靠蒋介石;这样的情况在张发奎的身上三番五次的出现。

张发奎就是这样一个政治倾向不明朗的人,他在军阀混战的时候,三番五次的反水,失去了当时北伐战场上的锋芒,在军中威望也越来越低。

心灰意冷的张发奎打到最后就剩下了两个团,还都是些老弱病残。

退守广西的他,得到了一个几乎没有实权的岗位——军事委员会委员

张发奎

抗日英雄

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张发奎得知后,立马主动向广州国民政府请缨,祈求前往抗日前线上阵杀敌。

但此时的汪精卫,已经有叛变的念想了,他长期处于恐日情绪之下,对未来抗日战争的局势并不看好。

“你张发奎想要领着第四军北上抗日是吧,那我就不给你军费,粮草,你想去就去吧。”

没有办法,张发奎只能在广州干瞪眼。

没过多久,日军就带领着坦克大炮开拔上海,十九路军与日本人在上海打的水深火热,张发奎越看越着急,于是决定让第四军回归中央。

回到中央后的张发奎,立马找到了蒋介石,多次想要说服他,同意自己带领部队支援黑龙江的愿望。

但是蒋介石直接表示拒绝,他并没有把张发奎的部队调往前线,而是将他的部队调往江西,让张发奎把枪口对准红军。

此时的张发奎非常愤怒,国家危难之际,却报国无门,于是张发奎一气之下坐着飞机前往欧美,企图用自己的影响力了来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贡献。

在欧洲,张发奎四处参加抗日救国宣传,得到国际上华侨的广泛支持。

他在欧美不止一次的发表自己的感言:

“如有机会,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报国仇于万一也。”

10月张发奎刚刚到访欧洲,12月汪精卫就公开叛国投日。

张发奎得知后破口大骂,立马动员自己认识的政要,发表电报谴责汪精卫的叛国行为,来证明自己与汪精卫彻底决裂。

1935年春,张发奎来到南京,面见到了蒋介石。

他铿锵有力的对蒋介石说道:

“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

蒋介石听到他的话后不以为意,轻描淡写的许诺他;以后肯定让他作为抗日战场上的先锋。

随后就让前往苏浙区域担任绥靖主任去了,在这里张发奎并没有闲着,他仿佛又回到了跟随孙中山先生的状态,每天励精图治专心修筑起了抗日防御工事。

张发奎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全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达成。

1937年日本人再次对上海发动攻势,蒋介石立马就想起了张发奎,让其担任第八集团军右翼军的总司令,在浦东抗击日军。

在战场上,张发奎曾经的革命精神与战斗经验再次被唤醒,他亲自率领着炮兵部队冒着炮火来到战场中心,阻击日军。

他的右翼部队与日军拼的你死我活,短短十天不到他就击退了日军近十次进攻,还炮轰了日军的前线司令部和日军军舰“出云号”;给日军带来不小的麻烦,他的炮兵部队也被誉为神炮。

10月30日,左翼部队顶不住了,开始溃散;蒋介石看张发奎这个人挺好用,于是就让他把左翼部队也一并接管了。

打到这个时候,军队已经顶不住了,补给被日军切断,伤员无法得到救治,部队人员无法补充,面对残局。

张发奎给各部发电报:

“尽最后一份力!流最后一滴血!”

6天后日军的海军在杭州湾登陆,第八集团军遭到两面包包夹损失惨重,就此张发奎还是不愿意放弃上海;最后是蒋介石强行下令,他才不甘的率部离开。

1938年,蒋介石任命他为第八集团军的总司令,并总领第二十五、第六十四、第八等军参加武汉保卫战。

蒋介石让他固守长江两岸的重要战略据点,日军在姑塘与张发奎带领的第八集团军打的天昏地暗,主力师伤亡惨重。

张发奎认为此地并不能在久留,于是就让一五五师、一八七师赶快撤退到张家山、狮子山等地修筑第二道防线,并掩护主力部队撤离。

蒋介石一看,以为张发奎是想要保存自身实力,不愿抗战,于是就立马把他调回了武汉,让他失去了部队指挥权;回到武汉后的张发奎心急如焚,赶忙解释自己的军事行动目的,和前线战况。

蒋介石

蒋介石听闻后,又给他调回了前线,让其在瑞昌等地再次修建防御战线。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第四战区司令,领导者国军打赢了第一次粤北会战,剿灭日军军官39人,缴获9门迫击炮、200多挺机枪、近2000支步枪,摆脱了国军只能被动防御的局面。

后来又奔赴广西任职,从日军手中夺回了南宁、龙州等地。

张发奎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就在广州地区担任受降官。

英国政府为维持大英帝国的面子,要求蒋介石同意香港地区的受降仪式必须由英国主导;迫于美国人的压力蒋介石同意了这一要求。

张发奎一听就不乐意,凭什么我们中国人流血,荣耀全让英国人占了。

他愤怒的说道:

“我们不应该屈服于英美的压力。对于香港受降任务,在香港国人心中是一个国耻……盟军最高统帅部应该首先划定香港地区归中国接收,根据战后领土主权完整及民族愿望的观点……。”

结语

张发奎在解放战争时期,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并着手谋划清剿。

先后担任广州、海南等地的行政长官与战略顾问。

1949年3月可能是被国民党高层拉来背锅,担任陆军的总司令。

可能是因为北伐战争时期接二连三的反水,也可能是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信心,张发奎并没有跟随国军败部前往台湾。

而是举家迁往了香港。

张发奎故居

1955年,张发奎看着报纸上授勋的人名与头像,连连感叹。

“如果我当时……”

1980年,85岁的张发奎在香港与世长辞,叶剑英得知后发长电向其家属致哀:

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中国现代史学家胡志伟也评价他:

“张发奎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异数,一个他不贪污,一个他自己勇敢打仗。”

张发奎(年轻时期)


张发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纺织工青年升为国民革命军师长。

5位元帅和6名大将都曾在的手下任过职,就连三大起义的部队都多半出自他的部队

南昌起义的第11军,4军,20军,秋收起义第二方面军警卫团队,广州起义第四军教导团。

如果当时的张发奎能坚定的信仰共产主义,跟着周总理、叶剑英等人起义,那么也许…….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他手下出了5位元帅6名大将,晚年:跟错人了!不然我可能是元帅之首
张发奎吃了败仗情绪低落要散伙,白崇禧劝道:你就这样终老港岛吗
十九路军,红军避免长征的最后机会
他指挥过7位元帅5位大将,1955年,看到元帅名单后:若没跟错人,我该是元帅之首
曾指挥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后悔不已:我本能成为元帅之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